度韶华 第212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汤有银笑着应下。

  说起来,上一次回家,还是年前。汤有银回了院子,和妻儿相聚,心中喜悦,不必细述。

  汤有银的妻子朱氏,相貌寻常,温柔贤惠,主动对汤有银道:“你在王府里当差,身边总得有人照顾你衣食起居。我给你挑一个年轻貌美的丫鬟,开了脸去伺候你……”

  “不可,万万不可。”话没说完,汤有银就连连摆手:“王府里的属官,上到陈长史,下到普通小吏,就没有纳妾的。听说以前那个邱典膳,倒是很风流,有两个美妾。结果就被郡主打发走了。”

  其实,邱远尚辞官离去另有原因。不过,众人私下里闲话,都觉得郡主看邱典膳不顺眼,这也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

  看看杨审理,以前吃喝玩乐逍遥自在,这两年不也老实多了?

  郡主不喜奢华,崇尚简朴,身为臣子的,自然要有学有样。

  朱氏见丈夫坚持,也就罢了,其实心里欢喜得很。便是老夫老妻,也舍不得将丈夫分给别的女子。不过是贤惠二字迫着,不得不做样子。

  汤有银笑着握住妻子的手,柔声低语:“我在王府当差,儿女们都要靠你管教,你还要操持家务,替我孝敬亲娘,辛苦得很。”

  “再有外心,我还算人吗?”

  “等这回随郡主巡查过十四县,我就接你和孩子们去王府。”

  朱氏既惊又喜:“真的么?我也能带孩子去王府?”

  “当然能。”汤有银挺直胸膛,在妻子面前终于露出几分骄傲自得:“你相公我现在是户房能吏,在王府里不大不小也算有名号了。郡主赏了配院给我,你只管跟着我去。”

第354章 问题(一)

  隔日一早,天还没亮,汤有银便起身去了县衙。

  郡主已经在练武场里了。

  这一处练武场,是衙役们平日集中操练的地方,不算大,约有二十米见方。远远地就见一团银光骤亮,吞吐闪动,势如惊鸿。

  “郡主真是好身手。”汤有银自动自发地去寻马耀宗。

  马耀宗笑着附和:“是啊!外人只知南阳王府的亲卫个个是高手,却不知郡主一人能敌十个亲卫。”

  所以,这才是郡主出行巡查的最大底气。自己一身能耐本事,还有什么可惧的?

  汤有银目不转睛地看了片刻,有些遗憾地叹了口气:“我年少时不喜读书,也不爱习武,现在文不成武也不成,实在可惜。”

  “汤大哥也太过谦虚了。”马耀宗低声笑道:“你出身商贾世家,自小就会跑路行商,打得一手好算盘,精于账目。这能耐本事,整个南阳郡也寻不出几个来。比什么文武双全强多了!”

  这倒也是。

  看郡主不拘一格的用人就知道了,郡主不看重科举,也不在意出身,用的都是有实在本事的人。

  汤有银还待自谦几句,马耀宗将头凑近,低声打趣:“衣锦还乡,感觉如何?”

  汤有银认真想了想:“还不够。等过个十年八年,我坐了冯长史的位置,才算真正衣锦归乡。”

  马耀宗闷声笑个不停。汤有银平日沉稳少言,私下里其实风趣得很。

  挥舞着长枪的姜韶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竟也扬了扬嘴角。

  汤有银还不知自己的玩笑话被郡主听进耳中了,兀自低声笑道:“我就是随口说笑,你在外可别乱说。要是让人知道我有这等野心,定会被大家伙嘲笑。”

  马耀宗表示理解,点点头:“放心吧,我不会乱说。”又压低声音道:“不瞒你说,我的目标是陈长史。”

  都有远大志向的两人,对视一笑。

  半个时辰后,姜韶华气定神闲地收了长枪,额上微微冒汗。

  陈瑾瑜早有准备,上前奉上一方丝帕。这等亲近差事,马耀宗抢不来,也从不争抢,老老实实地等候差遣。现在等候差遣的又多了一个汤有银。

  姜韶华目光一扫,叫了两人上前来:“本郡主今日要去巡查西鄂县里的新村子,马舍人,你去安排车马。汤司吏,你去找邹县令,索要户册和账册。”

  两人应声而去。

  且说汤有银这边,去见邹县令后,一切都顺利。邹县令早有准备,亲自将户册和账册都搬了出来。

  “都在这里了。”邹县令笑道:“一共有三百二十六户,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二人。哦,对了,前几日还有一个男婴出世,都登记在户册里。”

  “账册也是单独立好的,王府拨的钱粮一笔笔发放,都记得清楚。请汤司吏将这两本册子都呈给郡主过目。”

  汤有银自然不会当着邹县令的面翻看,拱手应下。

  邹县令忽地扯住汤有银的衣袖,不动声色地塞了一个荷包过去:“郡主若有问询账册户册之处,还请汤司吏替本官周旋一二。”

  汤有银如何敢要,忙将荷包奉还:“邹大人这是折煞小的了。小的承蒙大人照顾数年,如今侥幸在郡主身边当差。郡主但有差遣,小的必然尽心尽力。这荷包,小的万万不能要。还请大人收回。”

  邹县令见汤有银这般坚持,只得收起荷包,口中说了一通好话,心里却隐约有些不安。

  安顿饥民一事,是郦县先打的头。有蔡县令在前做了样子,其余诸县有学有样。

  不过,有些事吧,实在学不来。譬如蔡县令,亲自去接收饥民,一户一户安顿心中都有数。发放口粮也格外仔细。开荒耕田的时候,蔡县令每日都去荒地里巡视指点……

  邹县令自问也算是个好官了。不过,蔡县令简直就是一头孜孜不倦的老黄牛,根本不能比。

  也不知郡主巡查饥民,会不会巡出什么问题来。

  ……

  所谓微服巡查,在南阳郡里基本行不通。

  姜韶华年少貌美,气度慑人,身边皆是身高力壮的亲卫,还有陈瑾瑜马耀宗等人随行。这等阵仗,不管到何处,都极为惹人注目。

  姜韶华也没刻意换衣装扮,和日常一般穿戴,不疾不徐地策马进了新村落。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地里忙活,留在村子里的,要么是幼童,要么是无力下田的老人。

  姜韶华一行人一露面,几个幼童都被吓跑了,两个在门口坐着闲话的老头立刻跪下磕头。

  马耀宗上前拦住,将两个老人叫到郡主面前。

  姜韶华温声笑道:“两位老人家别慌张,我就是南阳郡主。”

  老人心里早有猜测,此时听到郡主名讳,愈发激动,其中一个老泪纵横:“我们遭了蝗灾,没了活路,万幸有郡主收留我们。郡主就是我们的再造恩人啊!”

  另一个老人也红了眼,坚持要给郡主磕头。

  蔡县令开了好头,邹县令有学有样,在接纳安顿饥民的时候,反复强调是郡主的恩典。所以,在饥民们心中,郡主就是他们的天。

  只从这一点来说,邹县令便算合格了。

  姜韶华微笑道:“你们既来了南阳郡,就是本郡主的百姓。只管安心住下。”

  然后,便问起了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

  两个老人颇为激动,见郡主问询,争抢着回话。

  姜韶华听着听着,便听出一些不太对劲的细节:“你们刚安顿几个月,现在要开垦荒田,补种新粮,今年暂时还没收成。县衙发给你们的口粮,为何只有一半?”

  汤有银迅速翻看账册,账册上纪录的数字,果然和老人口中的数字相差了一半。

  这些粮食去哪儿了?

  两个老人以为自己闯祸了,慌忙又跪下了:“郡主息怒!我们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一开始粮食足够一家子吃的,这两个月来,口粮就剩一半了。”

  “不过,我们每日去寻些野菜,掺和着熬粥,也能填饱肚子了。”

第355章 问题(二)

  姜韶华按捺下心头火气,温声安抚两位老人后,又去老人家中看了一圈。

  仓促盖就的茅屋,四面透光透风。现在正值酷暑天热至极,倒是无妨。等到天冷或是阴天下雨的时候,肯定凉风嗖嗖。

  再看饥民们用的水井,几百人的村子里,竟然只有两口水井。每日得排着队来打水。

  村子里的路也是乱糟糟的,散发着一些难闻的臭气。

  姜韶华转了半日,面色愈发不善。

  陈瑾瑜也忍不住嘀咕了几句:“这环境,也着实差了些。”

  当然,对于被收容的饥民来说,有吃有住的,有粮种有地耕种,已经是从地狱迈步进了天堂。这年月,能活下去已经是万幸了,哪里敢奢求环境如何?

  姜韶华不轻不重地哼了一声:“再去田里看看。”

  到了田边,发现的问题就更多了。

  一大片荒地里,农夫们或是低头锄草,或是拉着木犁开垦。姜韶华一行人露面,众人慌忙都跪下磕头。

  “大家都起身。”姜韶华运足中气,声音遥遥传进众人耳中:“本郡主来看看你们,你们不必惊慌,原来做什么就做什么。”

  百姓们还是又磕了几个头,才三三两两起身。一边做着手中的活计,一边悄悄转头张望。

  “这就是南阳郡主吗?”

  “肯定是了,南阳郡就这么一位郡主。还有,以后得叫我们郡主。”

  “我们走投无路,是郡主收容我们,给我们盖屋子住,发粮食给我们,还发粮种,我们开出来的土地,有一半都归自己。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郡主!”

  姜韶华耳力灵敏,百姓们的低语声陆续传进耳中。她听着,心里有些唏嘘。

  百姓们所求的就是这么简单。有安身之处,有地可耕种,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好的生活了。

  就这么简单的要求,在旱灾蝗灾战乱遍布的北方,也成了奢望。

  “汤司吏,”姜韶华简短地吩咐:“你去问一问,谁负责开垦荒田。为何这里只有木犁,连一头耕牛都没有。”

  郡主平静的语气下,有着愤怒的情绪在汹涌。

  汤有银肃容领命。他在西鄂县衙里当差十年,对县衙里所有人都熟悉得很。跑到田边一打听,便知道负责人是谁。

  说来巧得很,这个人正是汤有银的堂兄。当年兄弟两个都在县衙里当差,一个大汤司吏,一个小汤司吏。

  如今,小汤司吏进了王府当差,大汤司吏依旧在西鄂县衙里,领了每日来田边监工的差事。

  “堂兄,郡主有事要问,你如数禀报,一个字都别隐瞒。”汤有银面色慎重地嘱咐。

  大汤司吏一口应下。

  到了郡主面前,果然一点都没隐瞒,将县衙里那点欺上瞒下的勾当说得清清楚楚:“邹县令安顿饥民的法子,都是从郦县的蔡县令那里学来的。不过,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难免有些偏差。”

  “负责盖茅屋的,敷衍了事。发放口粮的,一开始还照实发,这两个月就开始克扣口粮。省下的粮食都悄悄换成了银子。”

  “开垦荒田这边,是小的负责。小的没敢懈怠,每日都来田边巡查。前两年县衙里推广新式辕犁,旧的木犁都被收起放在库房里。小的便将木犁发给他们用。只是,这耕牛一事,实在不好解决。”

  “县衙里是没有耕牛的。西鄂的百姓们,大概五户有一头耕牛。可他们怕损伤了牛,不愿出借。”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