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以前他们对纪尚书私下里怨言颇多。现在想来,纪尚书脾气可真是太温和了!
冯尚书可不管这个倒霉鬼是怎么想的。转头回签押房,开始看户部最新一年的田赋账册。
汤有银站在一旁,应对冯尚书的问询。冯尚书心算能力极强,目光一扫,不用拨算盘,便能窥出一些问题来。
汤有银被问得额上直冒汗。
冯尚书越看越怒,摔了账本,怒斥汤有银:“你在户部也有几年了,差事就当成这样?这些账册里的问题,你就不知道?”
汤有银也不辩解,低声认错:“都是下官无能。”
冯尚书发了一回脾气,很快冷静下来:“也不能怪你。你就是一个五品员外郎,能做的有限。这么大的衙门,官职比你高的官员一大把。你能当皇上的耳目,能威慑他们一些,也就不错了。”
汤有银听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可不是么?
这几日的日子,他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好在冯长史终于来了,来做大梁户部尚书了。户部所有官员们,你们的好日子来了。
第810章 番外之户部(二)
冯尚书走马上任的第一日,户部数十名官员被轮番叫进签押房问询了一通。冯尚书是精于账目的大行家,一张口,问的全是让人后背冒冷汗的疏漏之处。
户部官员们抬头挺胸地进去,或被诘问得哑口无言,或神色慌张支支吾吾,还有几个脸厚胆大的,试图左顾言它蒙混过关,结果被喷得最惨。当日傍晚,在落衙之前,冯尚书召集所有人开会。
冯尚书黑着一张脸,说话毫不客气:“本尚书看了一天的账册,对你们往日的当差做事风格也算了解了。以前的事,本尚书不去追究。不过,从今天起,你们都给本尚书仔细当差。再有疏漏,本尚书决不轻饶。”
众官员唯唯诺诺,不敢抬头,唯恐被冯尚书那双厉目扫中。
冯尚书走马上任的第五天,户部官员们早早就进了衙门,落衙也是最迟的。
第十天。
“……这么一桩简单的差事,最多三日就该做好。你怎么忙了十天?办差效率太低。”
“户部事务繁杂,人人都像你这样磨洋工,差事谁来办?耽搁了大事,谁来负责?”
“你能担起这个责任吗?”
“再有下一次,你直接就离开户部,寻个清闲的地方养老去。”
伴随着怒斥声,一个户部官员灰溜溜地出来了。其余官员同情地看他一眼,却没人敢上前去说情,更没人敢去安慰这个倒霉鬼。
冯尚书这暴烈的坏脾气,实在无人敢招惹。短短十日,户部衙门里办差的效率比以前高了一倍不止。
当然了,冯尚书除了让人敬畏的坏脾气之外,还有让人不得不心服口服的能耐。
过目不忘,过手的账目看一遍就记得清清楚楚,骂人的时候有理有据,总能精准地踩中人的弱点和痛处。要求你办妥差事的日期,也不是随口乱说的。只要你拼力做事,确实能完成。就是没空闲喝茶闲话摸鱼而已。
此外,冯尚书不爱开大会,有什么问题都是单独叫人进签押房。这也就导致他们没办法联合起来,站在那儿挨骂的时候也没个帮腔说情的。
一个月过去了。
往日送进户部的文书,大多被累积在一处,没个十天半月休想有回音。冯尚书来了之后,特意规定,不管是哪个衙门送来的文书,必须在当日有回复。
什么?忙不过来?
那肯定是你办事效率低。总之,今日事今日毕。什么时候把事情忙完了,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衙门。
户部衙门里灯火通明,时常亮至半夜。
冯尚书自己也不走,盯着所有人完成差事,忙起来索性就住在户部衙门里。
他和纪尚书不同。纪尚书在任的时候,遇到紧急差事就会大张旗鼓地住衙门。摆出人尽皆知的“户部尽心尽力当差有家都不回”的架势。
冯尚书是一声不吭地就住下了。而且,留在衙门里一直忙碌至深夜。户部吃请的风气,悄然就没了。毕竟,人人都忙得像陀螺,大家没时间也没心思去喝酒。便是偶尔喝酒吐槽上司,也不敢喝得太过。以免第二天身上有酒气。
有和汤有银关系不错的,私底下苦着脸去央求:“汤老弟,我们这日子可实在太难熬了。你是尚书大人一手教出来的弟子,能不能和我们说句准话。尚书大人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到底要烧到什么时候?”
汤有银为人实在,说的都是大实话:“赵兄说笑了。尚书大人不是在烧什么三把火。他就是这个脾气。以前我在南阳王府户房当差的时候,尚书大人每日都这样。”
赵兄:“……”
赵兄惊住了,一把抓住汤有银的手,声音颤抖:“你、你的意思是,以后会一直都这样?”
汤有银笑着安慰道:“其实习惯了也就还好。尚书大人对事不对人,只要我等用心当差做事,就不会挨骂了。”
赵兄欲哭无泪。
一众户部官员听闻这番对话后,也各自在心中哀嚎不已。
这样的上司,实在太可怕!
……
有这样的臣子,实在是天子的福气。
姜韶华闲来听陆真说起户部轶事,轻笑连连:“他们以前是好日子过多了。现在冯尚书一来,户部风气顿时为之一新。”
陆真低声笑道:“可不是么?现在户部办差效率比纪尚书在的时候高得多。以前要半个月才能办完的差事,现在三五天就有结果了。”
“除了户部人人叫苦,其余衙门都对冯尚书满意得很。”
姜韶华微微一笑:“冯尚书脾气是耿直些,却是一片公心。只要是切实急需的用度,冯尚书都会痛快地批条子。只这一点,就比以前强得多。”
陆真点头附和:“皇上说的是。”
不过,冯尚书的强势崛起,对其余几位尚书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刺激。
董尚书也是个上进的主,不甘被冯尚书比下去,近来鞭策礼部官员们当差做事,口头禅都变了:“看看人家户部都是怎么做事的。”
刑部杨尚书圆滑些,没有将这份不服流露出来,私底下对刑部官员的管束也紧了不少。
兵部那边,丁尚书脾气圆融,是个老好人做派。听闻近来也发了几回脾气,兵部官员们办差效率大大提高。
至于工部的周尚书,因几年前河堤被洪水冲垮一事,底气不足,腰杆一旦弯下去,就很难再挺直了。
吏部衙门里也是一派新气象。陈丞相领着尚书职位,真正当差做事的人是王瑾。王瑾看似性情温和,从不对下属们发火。偶尔训斥,也是慢条斯理的。不过,吏部官员们却打从心底里敬畏王侍郎。
原因很简单。别的衙门里人事变动不易,要撵走一个重新调人来用很麻烦。在吏部,却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用着不顺手,或是给王侍郎暗中使绊子,王侍郎第二天就下道公文,将你调任离京,让你去鸟毛都不落一根的地界去当官。
对此,大梁天子姜韶华表示十分满意。
做臣子的,就该这么卷起来。
第811章 番外之军营(一)
朝堂政务有陈丞相,户部有冯尚书。
姜韶华耗费五年之功,坐稳了龙椅。然后才进行政治革新,洗涤官场。这个过程到底要多久,就不好说了,毕竟大梁没这个先例。可能一两年就见成效,也可能要三五年,十年八年,甚至更久。
姜韶华半点不急,她还年轻,有大把时间。
昭平五年秋,大梁风调雨顺,南方推行新粮种大丰收。北地百姓也终于熬了过来,基本都能填饱肚子了。这一年的秋赋田税,也收得格外足实,创下了户部历年来的最高记录。
董尚书上奏折,为天子表功。
朝臣们在心中耻笑董尚书是个马屁精,转头也跟着上歌功颂德的奏折。
天子根本就不在意这些,策马出了城门,去了英卫军营。
京城一共有四支军队,御林军英卫营神武营勇威营。这四支军队,原本以御林军最为精锐。不过,御林军在五年前的宫变中死伤太过惨重,至今都没恢复到原来的水准。
反倒是战力最弱的英卫营,如今兵力最多,战力也最盛。左大将军在这两年里,不停招兵练兵。兵册上的数字,已经从五万变成了八万。
往日的五万,有两成多空饷。现在的八万,可是十足十的八万精兵。
有时候,就连左大将军也觉得奇怪。以前喝兵血喝得满嘴流油,他也从不心虚。现在皇上默许了他随意喝,英卫营报上去的军费,户部从不打折扣,要多少给多少。他怎么反而喝不下去了?
每日忙着练兵,精神抖索得连自己都惊讶。
大概也是因为朝堂风气不一样了吧!
以前大家都是黑乌鸦,都是一个样。天子手段温软,管束不住,放任官员们贪墨。
现在的女帝陛下,厉害之处就不必多说了。六部重臣,除了一位周尚书,其余都换了一遍。六部衙门都在推行新政。文官们的改变天翻地覆,对武将们岂能没有触动?
皇上暂时没对军队动手。那是因为皇上雄图伟略,志在消灭柔然。以皇上的城府手段,保不准默默给众武将都记了一笔账,就等着日后慢慢清算。
别的军队怎么样,左大将军不管。总之,英卫营这里,是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女帝陛下自去年起巡查军营,第一个来的就是英卫营,充分表露出对他这个威远侯的器重。今年巡查,肯定也是第一个来英卫营。
等听到女帝陛下去了御林军的消息后,自信满满的左大将军有些惊讶。
女帝陛下在御林军营里待了六七日,之后又去了神武营勇威营。
左大将军有些不踏实了。
女帝陛下迟迟不来英卫营,莫非是对他有什么不满?故意借这样的举动来敲打他?
左大将军心里思虑自省了几回。等了一个月,女帝陛下在一众御林侍卫的环护下,策马来了英卫军营。
左大将军率数十名武将,在军营外十里处恭候。
“末将左锋,恭迎皇上。”
左大将军中气十足,声音洪亮。身后一众武将,也齐声高呼:“恭迎皇上。”
一身骑马常服的女帝陛下,少了些许威严,多了飒爽的英姿。眉头舒展,在秋风中绽放笑颜:“威远侯免礼,诸位将军免礼。”
威远侯三字入耳,左大将军忐忑了数日的心情骤然平复。
没错,他是女帝陛下亲封的威远侯。
是武将中的第一人。
包大将军司马将军宋将军,还有远在边军的范大将军,都得低他一头。
左大将军策马随在天子身后,特意退让了一匹马身的距离,以示恭敬。
姜韶华看在眼里,微微一笑。左锋此人,久经沙场,擅长练兵,会领兵会打仗,是真正的大将之材。只是,也有些许多短处。譬如性情骄狂,眼高于顶,目中无人。譬如自视极高,最重声名,容不得任何武将压他一头。
至于其他的,什么喝兵血在军中独裁跋扈之类的,都算是不值一提的毛病了。
要用这样的人,得用手段花心思。该给的给,该敲打时半点不能客气。
策马进军营后,姜韶华翻身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