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桔
待陈皎一行人去到崇阳门那边时,许氏忽然出现在城楼上,朝她高声道:“儿啊!战场上刀剑无眼,你可要平安回来!”
陈皎朝她挥手。
许氏红着眼眶道:“阿娘在京中等你回来,你定要记住,京中还有一个老母等着你养老送终,断不可忘了你的责任……”
陈皎大声回道:“阿娘放心,儿记下了!”
许氏终归不忍她离去,热泪盈眶目送,直到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才作罢。
旁边的江婆子安慰道:“娘子无需为九娘操心,她如今已是一头猛虎,不再是以前任人宰割的羔羊,去到了那战场,定能所向披靡。”
许氏取手帕拭泪道:“我就是心疼她,这么多年来风里走雨里去,不曾停息过分毫,怕她扛不住。”
江婆子:“九娘还年轻,有裴将军护佑,马春照料饮食起居,定能妥当周全。”
许氏:“都是做娘的,你倒是宽心,马春跟着去了就放心?”
江婆子笑了笑,“老奴有这么一个女儿,着实为她骄傲。同样,娘子也该为九娘骄傲自豪才对。”
她好一番安慰,许氏心里头舒坦不少。亦或许江婆子说得不错,她的九娘是要做那万人之上,注定要登高的人,小小的南方怎么能困得住呢?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有些人,注定不会平凡。
城门口恭送的百官默默等待着他们的女王驾临。
没过多时,马蹄声响,陈皎一行人疾驰而来,所有人纷纷看向他们。
陈皎在门口勒停战马,崔珏送上饯行酒。
待众人饮尽,方世林道:“方某在此预祝诸位凯旋。”
陈皎:“京中就交由诸位同僚协作了。”
崔珏应道:“九娘子放心,粮草供给定会源源不断送往中原。”
方月笙也前来相送,他拄着拐杖,由方世宏搀扶。
还记得当初在西山县见到陈皎时的模样,如今已有女王风范。他无比欣慰方家的抉择,因为一切都在向上走。
“九娘子此去中原,定要万分小心,当初南逃而来的中原百姓,都盼着能重回故里呐。”
陈皎微笑道:“方老年事已高,也要保重身体,中原大好河山,你定要熬到重回的那一天。”
方月笙点头,“我这老儿就伸长脖子等着。”
这话把众人逗笑了。
那时陈皎骑在战马上,跟这群志同道合的同僚们道别。眼见时候不早了,一行人打马而去。
所有人向远去的将士们行注目礼,崔珏在城门口站了许久,待众人陆续散去后,仍旧没有离开。
汪倪道:“家主。”
崔珏:“回罢。”
乘坐马车回府的途中,他从袖袋里取出一枚金锁。那枚金锁是陈皎满百日那天陈恩送的,许氏曾用性命去护它。
他送她一套铠甲,她还礼一枚金锁。
拇指轻轻摩挲金锁上精美的图案,不得不承认她拿捏人的本事。
那物件对她极有纪念意义,她却把它送了出去。
崔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因为金锁代表着他对她来说是不一样的,但同时也是第二次把许氏嘱托给他照料。
一枚物件,把男人哄得心花怒放。当初陈恩就是这么上当的,现在崔珏正在走他的老路。
只不过他比陈恩更聪明,因为他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在她手里活下去。
此去中原,大军浩浩荡荡。
那些士兵们一点都不害怕中原的胡人,打不赢就拿火药轰炸,因为许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任你铜墙铁壁,也经受不住火药排山倒海的威力。
裴长秀等这日等了好些年,就算一路风尘仆仆,也是精神抖擞。她和陈皎并肩在官道上赛马,马春在后头追赶,忙道:“慢点!你们慢点!”
年轻的生命力充满着向阳而生的朝气,她们不畏艰险奔赴未来。
大军陆续抵达新城已经是入冬了,宋青得知他们过来欢喜不已。去年陈皎回去造反,把新城留给他们镇守,他们不辱使命,守得新城百姓安稳。
当城内的汉人百姓们知道南方那边来了大量官兵时无不振奋,因为他们的到来,意味着中原的局势将有改变。
将领们聚集到州府,说起双方的情形。之前陈皎他们来过,对这边已经熟络,沈乾敏等人则相对陌生。
宋青提起郦州的胡人,说他们来过两次,一次被炸了回去,一次则虚晃一枪,对新城贼心不死。
陈皎道:“那便送郦州的胡人上天。”
此话一出,众人全都笑了起来。
从南方过来,有的官兵水土不服,需要休整,他们并不急于进攻郦州。
陈皎也开始自己的工作,配置火药。
待到冬月初八,大军攻打郦州永盛。
郦州十二郡,州府设在越阳,徐昭计划从永盛切入。鉴于新城是他们的退路,存储着大量粮草,陈皎和裴长秀、宋青等人镇守。
大军带着火药浩浩荡荡出兵永盛,跟之前攻打许州那般,投放火药轰炸城门。
轰炸那天是凌晨,地动山摇的魔鬼之音传入城内百姓的耳中,惊得他们恐慌连连。
对于拿冷兵器作战的胡人官兵来说,血肉之躯哪里抵得住火药吞噬。纵使他们马术精湛,身强力壮,勇猛无比,在火药的威慑下显得软弱无力。
第二波轰炸彻底打开了城门,大军趁乱冲杀而入,借助竹筒火药开路,恣意屠杀。
城中百姓哭喊连天,胡人官兵自顾不暇。那些杀进城的南方兵疯狂打杀,不少百姓出逃,有汉人也有胡人。
整座永盛城内火光冲天,犹如人间地狱。街道上尸横遍野,房屋被烧毁大半。城内居住着大量胡人百姓惨遭屠杀,就像当初胡人屠城那样,一报还一报。
上万的官兵涌入城中大肆屠杀抢夺财物,徐昭放任他们为所欲为,因为抢来的财物会上交一半到陈皎手里,用于后续安置汉人百姓。
这场屠杀整整持续了一日,尝到甜头的官兵们无不振奋。只要不奸淫,可以抢夺可以屠杀,他们也愿意上交抢来的一半财物,因为后面还有很多胡人供他们抢夺。
永盛得手的消息传到新城,陈皎正在提笔书写。因着这边大片荒芜,需要治理,把秩序维护起来,故而需要大量文官援助。
陈皎书信回南方,让崔珏他们着手安排人员过来治理,把满目疮痍的中原重新恢复生机。
裴长秀进屋来,欢喜道:“永盛已经拿下了。”
陈皎挑眉,“这么快?”
裴长秀得意道:“小小郦州,不足挂齿。”
陈皎失笑,说道:“若在年底能把郦州打下,今年也算完美收官。”
裴长秀点头,“现在我军士气大振,定能一鼓作气。”
陈皎有些头痛,“这边的烂摊子着实叫人头大,百废待兴,不知得花多少精力才能恢复成南方那边的情形。”
裴长秀乐观道:“只要世道别动荡,一旦能安稳下来,总能向上。”又道,“待这边稳固之后,曾经南逃的中原百姓也会陆续回归。到那时,有足够多的田地供他们耕种,只要把赋税减少下来,农耕定能恢复生机。”
陈皎点头表示赞许,“民以食为天,土地是百姓的根儿,只要地在哪里,他们就会在哪里扎根。”
天气愈发寒冷,南方的粮草源源不断输送过来。不用陈皎书信提醒,崔珏就已经安排周宝雨等骨干前往中原治理。
此行共计五十多人,有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也有眼光长远,为日后前程铺路的士人自愿前往。
因为一旦中原被打下,以后朝廷多半会在那边兴起,不可能还在南方发展,故而方孝宣再次启程去挣前途。
这群年轻人冒着寒冬出发,途中见到运送粮草的百姓,会同他们唠几句。
那些百姓的子孙们纷纷奔赴中原的战场,见到这些读书人也过去了,心中无不充满着希望。因为方孝宣告诉他们,待打完这场仗,南逃的中原汉人就能归家。
那边有好多田地荒芜,需要大量百姓过去耕种,并且朝廷还会把赋税减下来,让老百姓轻松些。
其中一位掉了牙的老儿欢喜道:“你这小子可莫要诓我,若能减赋税,那我可就要做梦了。”
方孝宣笑着摆手道:“没诓你!是九娘子亲自说过的。她说这些年南方年年征战,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可是中原是我们汉人的家园,断不能让胡人为所欲为,所以还得继续打一场。
“待中原夺回,百姓就该休养生息过安稳日子。九娘子心里头其实都知道老百姓的不易,若不然当初就不会亲自去郡县清理贪官污吏。我们这次去中原,也是为了整顿秩序,把当地的混乱治理起来。”
老儿连连点头,“我家的孙子也北上去了,他说连九娘子一介女流都敢北上打胡人,他也敢!”
方孝宣朝他行了一礼,“国难之际,老丈为国分忧,请受我一礼。”
老儿忙道:“使不得!使不得!”
方孝宣:“使得!使得!只要是去打胡人,为汉人出力,便都是一家人。”
老儿:“那可不,把劲儿往一处使,总能事半功倍。”
他们唠了好一会儿,方孝宣一行人才继续赶路,而老儿也进行着他的接力。粮草每进入一个地界,当地的百姓就会受命接力过来随军护送。
军民一体,源源不断向北方输送血液供应前线的官兵驱逐胡人。
为了让南方的家里人放心,这边特地开通了一条前往中原的运送线,专门用于战场上将士们寄送给家人的信物。
有的士兵会把从胡人手里抢夺来的财物寄送回来,扣除小部分寄送费后,也非常可观。
这是陈皎给他们的奖赏。
仗要打,钱也要挣,毕竟是用性命去换取的钱银,该得。
此举充满着人情味,得到了官兵们的称赞。有这样的领头人,谁不愿意拥护呢?
郦州那边永盛被夺后,徐昭和沈乾敏兵分两路进攻荆门和虞城。
州内百姓但凡听到汉人军队打过来了,无不逃离。特别是胡人百姓,纷纷跑得飞快,因为他们听到了“天雷”的传闻,并且还有骇人听闻的杀胡令。
靠着火药助力,汉人官兵所向披靡,但凡走到哪里,那里便是尸横遍野。
陈皎在新城收到了徐昭他们差人护送回来的财物,有好几箱子,一些是从胡人平民手里抢来的,一些则是从府衙里抢夺来的。
她饶有兴致看着木箱里琳琅满目的物什,若是以前,她还得进献给便宜爹。如今她自己能当家了,若塞进腰包,也无人敢说什么。
当家做主的滋味着实爽!
她把裴长秀唤来,叫她把那些物什登记。裴长秀看得乍舌,调侃道:“郦州十二郡,那得收刮出多少财物来啊?”
陈皎:“你若相中了什么,自行去取。”
裴长秀笑眯了眼,“那敢情好!”
陈皎:“一件一件给我记好了,中原这堆烂摊子,还需要大量钱银修复。”
裴长秀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