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岫岫烟
阿姨便劝她,王员外待她很是用心,又舍得为她花银子,将来她若能为其诞下一儿半女,便有了终身的依靠。
赵惠娘曾将此事说与翟丰,显是期盼他能说些什么留下她,然,翟丰并未勇敢地道出他的心意,他自轻于自己的出身和身份,更不敢给她任何承诺,只因在这世上,他们这样的人,几乎已经可以望见悲戚的一生。
能嫁与对她好的员外郎为妾,又何尝不是一条出路,至少不用继续在此处由着一茬又一茬的人轻贱。
翟丰忍痛道出了恭贺她的话语。
他没想到,仅在十日后,赵惠娘便入了王员外的府上。
更不曾想到,赵惠娘会不出两年便被王员外厌弃,动辄打骂,后又因她三年无所出,王员外更是狠心将她卖去青楼为妓。
当他得知消息赶去寻找赵惠娘时,却被楼里的花娘告知赵惠娘前两日便坠楼死了,还是楼里的姐妹们凑了些银钱为她下的葬。
翟丰悔恨不已,着实消沉了好些时日,直至打探到赵惠娘生前在王员外府上和青楼中所遭受的一切,胸中不禁燃起熊熊烈火,暗自下定决心要为她报仇。
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借由伶人的身份接近王员外,在摸清王员外常去的地方后,寻了时机趁着夜色尾随于他,再以白绫将其活活勒死。
而后便是使出阴私手段逼迫赵惠娘接客的鸨母。
翟丰打探出那鸨母与一鳏夫有私,遂隐瞒身份乔装打扮一番后与那鳏夫结交,言谈间摸清她来此处的时间,在她出门后暗中跟至琵琶巷,趁着四下无人以短匕将其刺死。
王员外与那鸨母并无太多的关联,陆昀起初亦不能确定这两桩命案就是一人所为,还是在与楼中花娘交谈时,偶然听闻王员外曾于数月前卖了个女郎进来楼里,唤作赵惠娘,进楼不足三个月时便跳楼死了后,方将这两桩命案联系在一起。
陆昀推测,案犯或许是与赵惠娘相识,且关系较为亲密,在得知赵惠娘死讯后,决心为她复仇,遂亲手杀了王员外与那鸨母。
案子有了这个切入点,陆昀马不停蹄地前往桥山上的桐木村查探赵惠娘的人际生平,顺着藤摸瓜,翟丰此人进入他的视线。
后经查证,翟丰作案的大致过程便被陆昀断出,只一些细节不明,需得将人缉拿归案方可问清。
陆昀心中虽觉翟丰不会离开长安,出于谨慎,还是让人去刑部下辖的司门司查了翟丰可有办理过所往别处去,两日后张俸带来消息,册中确无翟丰申办过所的记录。
三月十七是赵惠娘的生辰。
陆昀自花娘口中打探到了赵惠娘所葬之处,他不确定翟丰是否会来自投罗网,能做的唯有守株待兔。
翟丰似是存了死志的,果于那日清晨便往赵惠娘的坟前祭拜来了。
张俸拿着画纸对了两遍,欲要抬手示意坊丁将人拿下。
陆昀为他声泪俱下的真情所动,按下了张俸的手,待到翟丰欲要离开之时方命人将其拿下。
翟丰没有任何抵抗,当场认罪。
其情虽可悯,陆昀亦为之动容,可赵国自有赵国的法纪,不容他徇私。
翟丰认罪画押后,大理寺卿做出秋后问斩的决断,继而交由刑部复核执行。
陆昀犹还记得,翟丰认罪时那对世间再无任何眷恋的眼神。
张俸知他这是动了恻隐之心,正要上前开解两句,陆昀却没给张奉机会,大步流星地出了大理寺。
这边,沈沅槿与辞楹用完馄饨,于布告栏前驻足观看上头的布告。
书写此案案情的郎君笔力简洁凝练,寥寥百来字便将大致情况叙述清楚,想来是位“老手”了。
辞楹看得一知半解,缠着沈沅槿问了几句才理清楚来龙去脉,不由为翟丰和赵惠娘的经历感叹起来。
这世上不知还有多少个如曾经的赵惠娘那般深陷魔窟的女郎。
沈沅槿轻叹一声,不免心里闷闷的,直到辞楹来挽她的手,同她逛了好一阵,方觉心情缓和了一些。
过了晌午,申时将至,二人打道回府。
泛月居。
陆绥好半天没寻见沈沅槿,这会子一见着人,扯着她的衣袖问她怎么才回来
“自然是去给永穆买好吃好玩的了。等永穆再长大些,阿姊就带永穆一块去逛南市可好?”沈沅槿笑着哄她。
“拉钩。”陆绥软声撒娇。
沈沅槿忙将东西往案上放好,弯下腰来与她拉钩,陆绥这才露出一个甜甜的笑脸来,接着提起裙边转了个圈,“阿姊瞧瞧永穆的新裙子好不好看。”
经她提这一句,沈沅槿方留心认真看了她身上的衣裙,竟是自己前些日子亲手为她设计缝制的那件。
陆绥的长相更多是随沈蕴姝,温温柔柔的鹅蛋脸,皮肤白里透红,水灵灵的杏眼里满是稚气,着实可爱。
“好看,永穆生得好,穿什么颜色的衣裳都好看。”沈沅槿将她哄高兴了,叫辞楹先放些东西回去。
当日,沈蕴姝留她在屋里一道用晚膳。
饭毕,沈沅槿陪着陆绥在庭中玩了会儿投壶,这才回屋。
她前脚刚走没多少时候,窗外的天色便麻麻黑了下来。
陆渊来时,陆绥正倚在栏杆处看云意点亮檐下的灯。
月色明亮,陆渊将她身上的重莲绫看得真切,大步上前将她抱起,低声知会云意不必通传,脚下无声地踱了进去。
沈蕴姝盘腿坐在罗汉床上临摹花样子,一时不察,竟不知有人进来,直至陆绥出声唤她阿娘,她方发觉身侧站着人。
陆渊将陆绥放下,按住沈蕴姝的肩示意她无需多礼,看了看那料子上的图案,问:“这花倒是好看,可又是你那内侄女想出来的花样子?”
沈蕴姝回眸看他,“正是,三娘观察入微,将这玉兰花画的极好,我瞧着很是喜欢,王爷觉得如何?”
烛光下的美人更添三分朦胧之美,陆渊看得口舌生燥,转而往她对面坐了,自斟了半碗茶饮下,赞了一句:“甚好。”
身上热意散去一些,陆渊方将手中茶碗搁回原处,“下月初一,英国公夫人做东,邀人打马球,永穆年纪尚小,府上又无适龄女郎,不若让三娘与王妃同去。
沈蕴姝沉吟片刻,“三娘是有个主意的,需得问过她的意思。”
陆渊点头应允,“此事你看着办就好,去或不去,明日同王妃说便可。”
翌日,沈蕴姝同沈沅槿说及此事,因近来无甚事做,正好借此打发一日,遂一口应下。
转眼到了四月初一,沈沅槿卯正二刻起身,待洗漱更衣完毕,用过早膳后便出了府。
崔氏坐于车厢后侧的位置,沈沅槿坐于她的下首处,一路上交谈的话语不过寥寥。
马车出城后,又行了两刻钟有余。
沈沅槿跟在崔氏身后下了车,同扶她下车的媪妇道了谢后,凝神去瞧此间的风物景致。
骊山脚下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地,边缘处以朱漆栅栏相围,绵延的远山重峦叠嶂,堆青叠绿,依稀可见建于其上的巍峨行宫。
沈沅槿赏景之时,不知自己亦是人群中某位郎君眼中的风景,直将这方天地间的苍山翠树、浅草暖阳都比了下去。
陆镇自马背上轻松跃下,欲要将手中的缰绳递与小厮牵去马厩,却是撞见陆昀投于此处的目光,分毫不差地落在了崔氏身旁的女郎身上。
第12章 何愁争不来她的目光
红日高升,白玉浮云,暖阳和煦。
张俸出自五品官家,门第虽不高,但因与温介云、陆昀二人同在国子监中进过学,又在大理寺共事,平日里关系颇近,他二人便邀了他一道过来。
陆昀今日来得极早,张俸为着将就他,便也起了个大早,随他骑马而来。
张俸原本不太明白他缘何要来的这样早,直至亲眼目睹他巴巴地等到了那位女郎下车,随后一双清亮的乌眸就跟黏在她身上了似的……
陆司直这块顽石,约莫是要开窍了。
时下郎君多及冠成婚,他如今已是十九的年纪,若能迎娶心仪之人为妻,自然好过盲婚哑嫁。
张俸暗自想着,便循着陆昀的眸光看了过去,入眼的女郎颇有几分眼熟,待瞧清她身后的青衣婢女,张俸方回忆起来,她们主仆正是那日在桥山上遇到的那两位女郎。
陆司直既在此处侯着她,想必是一早就知道她可能会来,遂做出这守株待兔之举。
自那日桥山一遇后,陆昀或许还在别处见过她,知晓了她的身份。
张俸不曾出入过梁王府,亦鲜少往高门大户中去,自然不识得陆镇,但在发现他向自己和陆昀投来目光后,还是推断出了他的身份。
玉质金相,高大魁梧,气势如虎,戴金冠,着紫衣,腰系金鱼袋,二十出头的年纪,不是梁王府上的长平王,又能是谁。
张俸为陆镇的气势所慑,竟是生出些做贼心虚的感觉来,立时移开视线,胳膊肘碰了碰陆昀的小臂,询问他那人是否是长平王。
陆昀的思绪被张俸打断,虽只全身心地瞧了她十数息,倒像是过了小半晌。
藕荷色极挑肤色,难得倒衬她,而她似乎也很喜欢穿此颜色的衣裙,起码见到她的这三次里,她有两次都是穿的藕荷色。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陆昀稍稍敛目,将视线移至陆镇身上,颔首给了张俸肯定的答案。
张俸有一瞬间的恍惚,眼前忽而有种英武非凡的青年将军自史书中走出的感觉。
只这一瞬的功夫,陆昀便已立起身来。
高台下,孟夏的清风吹动女郎的衣袂,发上步摇亦随着她的步子微微摇晃。
陆昀涉阶而下,正面迎上梁王府的一行人,见过崔氏后,才又向陆镇等人施礼。
陆镇因年长于他,又大了他一个辈分,故而只淡淡嗯了一声,不曾回礼。
方才陆昀看沈沅槿的眼神,陆镇看得真切,这原本不干他什么事,可他就是觉得心里不大舒坦,连带着这会子见了陆昀,越发别扭,懒怠给他只言片语。
崔氏笑着同陆镇寒暄两句后,拾阶而上。
沈沅槿紧跟在崔氏身侧,唯恐行差踏错一步,惹了眼去,遭人非议。
除开圣上外,陆渊在长安城中的男郎中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崔氏这位梁王妃在一众贵妇人中自然也就是一等一的尊贵。
陆嘉正与人说着话,听人报说是梁王妃和长平王等人来了,忙不迭立起身来,其余众人亦然。
陆嘉将人让到上首的位置,待她坐定后,方注意到眼生的沈沅槿。
那女郎虽瞧着眼生,这样貌却是生得极好,细看下来,城中的贵女能与她相较的女郎怕也不过寥寥数人。
“这位女郎先前却不曾见过,莫不是王妃的远方亲眷?”陆嘉眉眼一弯,偏头去看崔氏,含笑问道。
崔氏少时起便有热症,才刚走了段路,额上便已生了些薄汗,这会子正打着团扇扇风,听她有此问,手上的动作稍稍顿住,答她的话:“非是我家的远亲,乃是府上孺人沈氏的内侄女。”
崔氏口中的沈孺人,陆嘉也曾在梁王府上见过一两面,容色的确是极出挑的,不知她的阿娘究竟是何等的绝色,女儿和外孙女竟都出落得这样标致。
陆嘉心中这般想着,忍不住又去看沈沅槿两眼,一双柳叶眼里满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并无半分恶意揣测的审视和打量。
沈沅槿抬首对上这样一双温柔和善的眸子,不但没有生出不适之感,反而觉出几分亲切,当即莞尔一笑回应她。
这位沈娘子端的是雪肤玉面,芳丽无比。
虽只是第一次见面,陆嘉对她的评价却是不低。
“沈娘子可曾修习过骑术,会马球吗?”
本朝效仿前朝遗风,女郎不似后世那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但可习马术,骑马外出,家境殷实些的,还可打马球。
而在簪缨世家、朱门绣户中,不会马球的女郎更是只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