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糖茉莉奶茶
她少了前面一个,却也坚信自己能保持后面两个状态, 甚至她还有学习办法。
她清晰地明白读书的意义,所以在前二十年努力读书, 来到这里之后, 她更是清楚读书是她唯一的出路, 所以她努力自持,是希望避免自己步上江湛的后路。
因为她没有说话,屋内的气氛便跟着消沉下来,两位老人同时停下手中的工作,沉默安静地看着她。
游廊上的烛火倒影在门框上,明暗晃动,落在江芸芸脚边,成了言语间不得言说的破碎。
“你不愿意?”黎淳忍不住低声问道。
江芸芸抬头,目光落在他身上,有一瞬间的失神,面上露出片刻迷茫之色。
黎淳并没有继续说话,只是安静平和地看着她。
这是他的小徒弟。
他收过很多徒弟,这不是他收的年纪最小的徒弟,却是让他最上心的徒弟。
黎淳就像往常一般看着他,心思变化。
有时候看着他侃侃而谈的架势,总恍惚以为面前站着的人是小大人,可现在又看着这般稚气的样子,又觉得这是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
他可以为徒弟们陈设未来的路,却不能给他们做最终的选择。
江芸芸感受到他未语先休的沉思,心中的不安也跟着慢慢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情。
一开始读书时,她跟自己说考上一个秀才就好了,明朝的秀才也挺值钱的,她凭借这个身份就可以带着周笙和江渝过得更好,江如琅也不会再得寸进尺。
她可以开个私塾,收几个小孩来,她相信自己会是一个好老师。
又或者去开个书肆,每日躺在躺椅上晒晒太阳看看书,她也相信自己能借着现代的风开好这个书店。
可她真是是随遇而安的人吗?
她是看到那对困苦母女还是会忍不住心软送上馒头的人。
她是看到农民受苦却得不到救助就忍不住愤怒的人。
她是那个站在衙门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当她真切站在这片土地上,摆脱了一开始的惶惶不安,她开始读书,开始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公,看到这个世道的残忍,她开始痛苦,开始思索,开始从浑浑噩噩中猛然惊醒。
不知何时,她开始期望自己得到更大的进步,可以走到更高的位置,可以去做那些在心里一闪而过的念头。
就像她执意去写那本可能永远不能公布于世的农事书。
她自然可以视若无睹,和那些读书人,和那些官吏一样,可她怎么可能视若无睹,她读了这么多年书,她听了这么多年的道理。
她明明读得这么辛苦,不论是以前的十六年还是现在的一年,她挑灯夜读,寒来暑往,不曾停下片刻,是为了自己无愧于心,是为了不负所想。
她想做更厉害的人,去做更多的事情,去改变更多的人,去让自己多年所学终究不负自己。
江芸芸想:我就是这样的人,不想对自己的野心说不。
成为十一岁的举人,不仅可以让她走得更远更高,也是掩盖自己身份的重要一步。
——避开发育关。
沉默间,江芸芸轻轻松了一口气。
她现在想明白了自己的想法,但还有一件事情没搞清。
屋内,两位老人看了过来。
“若是我谦虚一点,我会说我想要多读几年,锻炼锻炼自己。”江芸芸低声说道,“可我也不是谦虚的人。”
黎老夫人脸上露出笑来。
黎淳灰白的眉毛微微一动。
“可我也不是这么不知量力的人,觉得自己现在书也只读了一半,能在明年顺利走到乡试。”江芸芸皱了皱脸,“所以老师到底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啊。”
她眼珠子直勾勾地看着黎淳,大眼珠子扑闪了一下。
黎淳被她看得不自在地动了动身子,端起茶盏,低头抿了一口,压下喉咙里的痒意:“我还能卖了你不成。”
江芸芸立马露出一个殷勤的笑来。
黎淳又没说话,端着那盏茶沉默着。
他有很多话要讲,可到最后还是一句也说不出来,到底是年纪大了,身体差了,做事情也缩头缩尾。
江芸芸也没有再开口,只是安静地等着老师继续说下去。
黎淳叹气,冷不丁说道:“你学得很好,若是一直在我这里蹉跎也是浪费时间。”
江芸芸正打算谦虚几句,刚准备开头,黎淳就顺势警告地看了过来。
她立马闭嘴装死。
“检验的办法就是考试。”黎淳继续慢慢悠悠说道,“南直隶文风浓郁,人才济济,每年乡试人数录取人数只有一百三十五人,弘治二年报考人数却又两千三百多人,明年只多不少,可见竞争激烈。”
江芸芸在心底飞快地算了算,录取率竟然只有百分之五点八七。
“两京十三省,南直隶特盛已经是众人皆知,神童之多,你身边的那位唐伯虎虽心不在科举,形骸放荡,但学识水平之高,在南直隶也算翘楚。”
这是黎淳对唐伯虎难得的评价。
唐伯虎性格实在太过嚣张张狂,黎淳性格沉稳古板,两人合不拢脾气也是正常的,但江芸芸没想到黎淳对唐伯虎还有这么高的评价。
“院试之前的几场考试,与你并不成问题。”黎淳淡淡说道,“乡试去试一下问题也不大,过了是好事,过不了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你回来再读几年一定可以过。”
江芸芸眼睛微亮。
这话已经是极好的评价了。
“可我还没学过律法和制文,还有那些策问我也不会。”她苦恼说道。
“法律和制文都不难,‘律’是指《大明律》,篇目和唐律相似,三十卷,共六百零六条,在洪武三十年又制定《钦定律诰》,一共一百四十七条条附后。”
“‘诰’则是太祖颁布的《大诰》,例的内容有些多,除了律的两本,还有《问刑条例》、《真犯、杂犯死罪》条例和《充军》条例。”
“‘令’主要以《大明令》为主,《大明令》共一百四十五条,分吏、户、礼、兵、刑、工六令。”
黎淳停了下来喝了一口水,见她听得认真,又说道:“第三层书架右边第二格里就有大明令,你去拿来看看。”
江芸芸踩着凳子去拿了一本薄薄的书。
“芸哥儿长的秀气,身高也很女孩子一样,十岁就开始长了,看来以后要长得很高了。”黎老夫人看着她踮着脚尖扑腾的样子,笑说着,“一下子就长高了,跟个小苗一样,迎风就长。”
江芸芸抓书的手一顿,心里慌了慌。
——这次乡试一定要考上了。
“长得高又不是坏事。”黎淳见她沉默着,便说道,“说什么秀气不秀气,又不是靠脸吃饭。”
黎老夫人也觉得不好意思:“只是觉得你长得有点快而已。”
江芸芸跳下凳子连连摆手:“没事,秀气说明我长得好看。”
“好看啊。”黎老夫人眼睛一亮,“芸哥儿可是我这么多年见过最漂亮的小孩了,瞧瞧这双眼睛,‘一眸春水照人寒’说的就是我们芸哥儿呢。”
江芸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黎淳咳嗽一声:“还听不听了。”
江芸芸连忙捧着书走了回去。
“你看目录,吏令共有二十条,是关于官吏的选用、考绩、职守、任免、朝觐、致仕等方面。”
“户令二十四条,是关于户籍、钱粮、赋役、纳税及婚姻家庭的法令。”
“礼令十七条,是关于祭祀、仪制的规定。”
“兵令十一条,是关于府、州、县候禁子、铺兵、水夫的数额及军纪、军情、出使官员的从人、分例、关津路引等方面的规定。”
“刑令七十一条,是关于五刑、十恶、八议、各种官民犯罪和诉讼、决狱等方面的规定。”
“工令两条,是规定造作军器和织造缎匹方面的法令。”
黎淳简单介绍一些:“这些书你看完判、诏、诰就不会有问题,到时候我再给你找一些案例来,你练练手感。”
江芸芸捧着那本薄薄的大明令,眨了眨眼,突然有了种真切的急迫感。
——科举,她马上就要去科举了。
“至于章和表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到时候让楠枝找给你。”黎淳对这点并不担忧,第二场的考试并不算难。
江芸芸也跟着点头:“那策论呢?听说每篇要写一千字。”
黎淳皱了皱眉:“策论倒是有些难,你这邸报还在看吗?”
江芸芸点头。
“策论考的是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你主意一向多,等我找几道以前的题目来,你会知道怎么写的。”黎淳想了想也不觉得担忧。
江芸芸哦了一声。
屋内随着黎淳停下的声音也跟着安静下来。
黎老夫人笑说着:“你还有什么不懂吗?”
江芸芸摇头:“可能要真的到考试这一步了,才知道到底哪里有问题。”
她是实战型的选手,只有一次次历练才能做到查漏补缺,发现问题。
“便是这次乡试不过,也不碍事。”许久之后,黎淳声音微微放轻,“你年轻又聪明,还有勤奋,这次不过是你一次历练,而你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江芸芸神色震动。
黎淳很少有这般安慰人的时候,他平日里总是严苛的,很少有这般温情的时刻。
“知道了。”江芸芸点头,随后话锋一转,“我听说院试前的三场考试都考第一,叫小三元。”
黎淳脸上的温柔瞬间一扫而过,随后露出面无表情的神色去看她。
江芸芸眨了眨眼:“老师觉得,小三元难吗?”
黎淳觉得自己不该安慰江芸的,毕竟她这颗活跃的心完全不会因为一点点考试的失利而挫折,她更大可能是觉得‘哈,我的文他都看不上,考官也太不识货了’,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黎老夫人倒是噗呲一声笑起来:“我是不知道小三元难不难,但芸哥儿这个心态,想来小三元的考试不会难。”
江芸芸立刻露出一个大大的笑来。
“狂妄。”黎淳冷哼一声,厉声说道,“你要是这三场考试没过,看我怎么收拾你。”
江芸芸小脸立马垮了下来,蔫哒哒嗯了一声:“我会努力的。”
“好了好了,这么晚了,让芸哥儿去休息吧。”黎老夫人看得心都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