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首辅 第835章

作者:黑糖茉莉奶茶 标签: 女扮男装 升级流 成长 穿越重生

  朱厚照呆坐在原地,其实他还是想不明白,怎么就得罪很多人了,明明江芸做的事情应该没错啊,不然爹和内阁怎么就不阻止,怎么就现在开始清算了。

  年轻的帝王还未来得及学习更多的朝政,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难题,但现在的他甚至还不清楚这是一个注定要记载史册的难题。

  他只想要让这个热闹的京城安静下来。

  就跟他爹在的时候一样,让他慢慢适应这个朝堂。

  “那,那就算你死了……我又有什么理由让江芸平安出来呢。”朱厚照最后顺着黎淳的思路,喃喃说道。

  “江芸此罪,皆在臣身,她只是性格顽劣,并无大错。”黎淳低声说道,“陛下若是同意,臣,这就去自首,让内阁亲自签发死刑,才好消了天下读书人的怒气。”

  朱厚照盯着面前神色认真的老人,不敢开口。

  他虽然还不太懂朝政,但他明白江芸对这位老师的敬重。

  黎淳死了,还是在他授意下死的,江芸这辈子能恨死他。

  “不,不不……再等等。”朱厚照犹豫说道,“肯定还有其他办法,您在这里好好休息,我回去再想想。”

  他转身就要离开,背后黎淳疲惫的声音响起。

  “陛下,士人都言: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以坚守节操大义而死为荣。”黎淳注视着面前的帝王,低声问道,“陛下觉得可对?”

  朱厚照转身,犹豫问道:“不对吗?”

  “那陛下以为,何为大义?”黎淳追问。

  “在学《世说新语德行》时,焦老师说过提及过义人荀巨伯,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友人叫他走,他却不走,最后对着胡兵说道——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因此郡城得以保存。”

  他想了想又说道:“焦老师还说,荀巨伯有德行所以称之为大义,哪怕到死都不会违背自己的选择。”

  这是非常中规中矩的课堂内容,告诉未来的君王要仁义,要善待臣子,历朝历代的帝师都是这么教导自己的皇帝。

  在此之前的黎淳从来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帝王非常重要,先帝就是这样的帝王,也确实非常仁慈。

  但他今日站在这里,第一次把自己站在那些文官的对立面,只觉得胆寒心惊。

  历来太祖、太宗都是手段强硬之人,他们的‘大义’从血雨腥风中得到,可后面一任任的帝王却是长于深宫,他们的大义从书里,从文官嘴里得到。

  “《易》中有言——《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陛下觉得可对?”

  黎淳往前走了一步,他不等朱厚照回答继续自顾自说了下去:“《三国志中诸葛亮传》 中有言——‘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这里的大义又是何许?”

  “左丘明程石碏为——‘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陛下觉得这个大义又是什么?”

  这些东西朱厚照都学过,他们说这些都是正道,是一个个大道理,可你要让他再分析下去,却又不明白,但老师们都跟他说,这些大义是对的,这些人是要值得善待的。

  “心思光明磊落,大义便是正义,行为阴暗之人,大义就是他的招牌。”黎淳注视着面前的陛下,有一瞬间觉得自己被一条看不见的长河和这个世道隔开,彻底和这些年的同僚,这辈子所学的学问背离开来。

  “浙江土改时,有所谓的哭庙。当地的乡绅声称官员残害百姓,不顾百姓生死,所以他们要为百姓申冤,聚集到文庙里,对着孔子的牌位或塑像去大声哭诉,从而造成顾御史去清账时,冒着巨大的生死压力,从而无法推行。”

  朱厚照眼睛缓缓睁大,他走在这这阵巨大的迷雾中多日,似乎终于看清前面的路。

  “陛下,那为何后来王知府过去,清丈的事情终于得以推进。”黎淳声音倏地变轻,好似迷雾中突然出现的一条线,让人不由自主顺着他走了过去,“他到底做了什么?”

  —— ——

  “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江芸芸拿着顾清的信,顺手递给顾霭看,“我说你爹心太软,就是下不了这个狠手,王知府不一样,我见过王知府正扬州清理土地,那可真是杀鸡儆猴,杀得人头滚滚,这才把这些乡绅都压了下去,顺利推行政策。”

  顾霭不解,甚至报以怀疑:“那我爹为什么不杀,听上去似乎很简单。”

  江芸芸笑,隔着栏杆看着面前的年轻人,笑说着:“你爹怎么杀?拿什么杀?现今的州县治理太需要那些乡绅了,朝廷无法靠中枢和外派的官员管理这里。”

  “那王知府为什么可以?”顾霭不服,“我记得爹说过,他一来就先杀了十三人。”

  “他一开始杀的是读书人,也不是不讲武德,直接抓着乡绅来杀的。”江芸芸想了想,“你知道的,读书人最有赤子之心,但也最容易被蛊惑,他们是一把刀,需要看执刀人的良心。”

  “那我爹良心不好?”顾霭震惊问道。

  江芸芸不笑了,哎了一声:“不是,你,哎,我回头就写信告状去。”

  顾霭不服气:“我就是听不懂,所以才提出我的问题,老师就知道告状,太幼稚了。”

  “你是只看到王知府杀人,没注意到王知府后来亲近乡绅,扶持自己需要的人,没看到他安抚百姓,拉拢愿意变革的人,没看到他身先士卒,做带头表率,也没看到他对顽固派是如何分化打压的。”江芸芸伸手必须划了一下高低,“此消彼长,借力打力,多高明的手段啊,王知府浸染官场四十年,这一手玩的可太溜了。”

  顾霭瞪直眼睛,犹豫说道:“那我等会回去再仔细看看。”

  ——爹和老师的书信里有写这么多内容嘛?

  年轻的顾霭大受震撼,揉了揉眼睛:一个个对着几行字能看出这么多问题来,我怎么什么都看不出来,我这眼睛没问题啊。

  他虎视眈眈盯着江芸芸回好信,大声嘟囔着:“别写我坏话,我爹会骂我的。”

  “没写,哪有这么无聊。”江芸芸失笑,“要是顺利,你爹明年就能回来,到时候发现你的功课还这样,有你挨打的时候,那里需要我添油加醋。”

  多年不见他爹的顾霭一时间又开心又难过。

  江芸芸的信件还是不少,其中楠枝的来信最让她犹豫。

  信中的口气和往常并无区别,只是非常焦虑她的处境,有言漳州众人有开始拱火,幸好有谢来在,已经杀了不少人,最后希望她能安全脱身,但收尾处,他突然笔锋凌乱得写下这么一句话——扬州数年同窗,却疏于关怀,今千里关山,归去难,常恨见伊难,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

  江芸芸沉默,卷着纸角,最后写下‘平安’二字。

  女扮男装这件事情要是有对不起的人,第一是老师,第二就是黎循传。

  那些年在扬州,黎家人对她极好,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他们最后却只能得到她的欺骗。

  江芸芸每每想起都觉得痛苦,她甚至不敢细想他们得知这个真相的反应。

  等江芸芸写好回信。一一装入信封,准备递给顾霭,却看到他捧着自己和顾清的信件,瞧着脑袋都要埋进去。

  “这是做什么?”江芸芸失笑。

  顾霭的脑袋磨磨唧唧露出来,随后一双眼睛出现在纸后,犹豫问道:“所以,爹的潜台词是,这些乡绅只是嘴上说着为百姓,其实都是自己的小算盘,仁义道德都是他们虚伪的面具,但爹不好杀,第一是年轻,第二是手里没人,王知府不一样,地方官很多年了,手段和能力肯定是好的,说不定还认识很多人。”

  江芸芸笑了笑,没说话。

  “那他们就这么一直被动挨打吗?没有任何动作?”顾霭犹豫问道,“这么听话吗?”

  “不听话,有动作,等时机。”江芸芸直截了当说道。

  “怎么不听话?什么动作,什么时机?”顾霭追问。

  江芸芸没说话了,只是笑看着他。

  顾霭眼珠子一转,脑袋也跟着靠了过来,声音更小声了:“他们野心大了,不敬皇帝!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行了,读书人,少做那把刀。”江芸芸眼疾手快用信件堵住他的嘴,“去回信吧,要是最近京城有什么游行,你少掺和。”

  顾霭没说话,眼睛滴溜溜地看着她,想说话,但又不敢说出口,因为他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胆大包天的杀头想法。

  “其实,你说现在这个情况,要是陛下……”他忍不住说道。

  —— ——

  “你说什么!”内阁,刘健失态喊道,“陛下要把这次领头的官员杀了。”

  刘瑾笑着点头。

  “别担心,不知是外朝,内廷的司礼监也在情理呢。”他安慰着,随后露出痛快的笑来,“等会我就去宣旨,肯定把这事仔仔细细办好。”

  “弹劾本就是百官分内之事,如何要杀人?”谢迁大惊,“这传出去有损陛下威名。”

  “陛下说了,这些人蛊惑他人,满嘴仁义道德,却毫无作为,只知道结党营私,攻讦相斗,自然该杀,该狠狠地杀。”刘瑾冷笑一声,“我有句话也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也不等内阁两人说话,直接说道:“若非内阁迟迟不能决断,陛下也犯不着生这么大的气。”

  刘健和谢迁对视一眼,错愕惊悚。

  “内阁还是拟旨吧,本只死一人,现在好了,陛下算了算,至少六十人。”刘瑾说着风凉话,“我也要去司礼监了,诸位,好自为之吧。”

  “这可怎么办?”谢迁喃喃问道。

  刘健没说话。

  “怎么不是从内廷出的旨,非要我们内阁来做这个刽子手。”谢迁苦笑着,“这份折子我可不敢写,遗臭万年。”

  刘健一个激灵回过神来;“陛下可是最近见了谁,好一招借力打力,这事要我们内阁先去送死。”

  谢迁不解:“陛下能去见谁……不过陛下自小就喜欢自己溜出皇宫。”

  刘健没说话,坐在椅子上沉默。

  “要不先把江芸放出来,让她去劝劝陛下。”谢迁低声说道。

  刘健看了过来,突然古古怪怪说道:“这个手法,还挺像江其归惯用的。”

  谢迁震惊:“她人不是在牢里嘛,你是说陛下去诏狱了?不对不对,这肯定不可能,锦衣卫不可能这么大胆,我们也不会一点消息也没有。”

  “你说我们现在要是把江其归放出来,那是不是在外人眼里,内阁断定江芸无罪?”刘健问。

  谢迁犹犹豫豫地点了点头。

  “那你说江其归还会死吗?”

  谢迁摇头。

  “那你觉得内阁能干这件事情吗?”

  谢迁沉默着,最后摇头苦笑:“怎么到哪都要背锅,瞧着都要遗臭万年了。”

  刘健摸着胡子,心中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以前怎么没看出这人原来也是个刺头,我等会要离开一趟。”

  “那这个事情?”谢迁连忙问道。

  “不急,我就说江其归这小子入了狱这么安分。”刘健冷笑一声,“我倒是忘记了,她可是最了解陛下的人,我看她的胆子是真的大,什么都敢算计一下。”

  “不好了,不好了,浙江暴乱。”就在此时,有小黄门匆匆忙忙跑了过来。

第四百五十章

  “真是天赐良机。”浙江某地孔庙前, 站在最前面的大腹便便的乡绅挥舞着双手,说到激动处,更是口水直喷,面容悲悯, 注视着底下的人, 声音抑扬顿挫。

  “他们看不到百姓的痛苦, 只知道为自己加田挣银, 哪里知道这么多田对百姓意味着什么,他们现在说的如此好听, 后来只会把你们耗死在田地里, 我听说了他们已经打算在广东等地大力开海,这是不要我们这些种地的人了。”

  底下人议论纷纷,间或有几人也跟着说起漳州的事情。

  “听说他们在漳州也杀了很多人呢, 都是不服他们的, 下次可就要这么对我们了。”

  “现在说得好听, 什么开学堂, 分田地, 平赋税, 最后那些钱哪里来,还不是从我们身上掏出来的。”

  “这是要拿着我们垫脚, 贴自己的金呢。”

  众人越说越激动,到最后神色也是越来越惶恐。

上一篇:富贵大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