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觉醒了 第166章

作者:不要忆往昔 标签: 穿越重生

  1980年,宁安种下的果树第一次挂果,当年帮她种果树的人家都感到无比喜悦。

  第一次挂果数量不多,每棵树也就十多斤,但是大家都很高兴,纷纷跑到宁安家,跟周秀云分享这个好消息。

  果子熟了以后,他们也没有吃,直接都摘下来送到了宁安家里。

  周秀云笑道:“都拿回去,不用给我们。这些年,大家也没少帮我们,这些是安安的心意,谢谢大家对她的照顾。”

  “那怎么行?我们关照安安是应该的,她是小辈,我们要是不照顾,那都说不过去。”

  最后好说歹说,果子都给宁安家留下了一半。

  剩下的被他们带了回去,吃完以后把种子给宁安留下了。

  这些种子变成了更多的小树苗。

  已经六岁的宁安跟徐佑军说:“爸爸,你帮我想想办法,找块地,让我把这些树苗种下去。”

  徐佑军:“……等着。”

  他买了两瓶好酒,约上徐广生、周博文,去了徐建功家。

  4个男人凑到一块,再喝几杯酒,你一言我一语的,能搞出不少事。

  这次四人会谈之后,徐建功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商讨徐家屯的未来发展问题。

  最后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开荒,把整个北山给清理出来。

  这也是他们四个人喝酒的时候商量好的结果。

  宁安通过小桔子看了他们的酒局,当时,徐佑军说,其实他想过自己承包荒山,但是现在包产到户刚刚施行,谁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变,“我这上有老下有小,也不敢冒这个风险。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事能干。所以,咱们以村集体的名义干,到时候丰收了,全体村民都能分到钱。咱们一起富起来,谁也说不出错来。”

  徐建功说:“这样的话,分给你个人的就少了。本来你可以赚大钱,现在就只能赚小钱了。”

  “安安稳稳的比什么都强。我就想好好把我闺女养大,让她吃得饱穿得暖,高高兴兴的,让我娘老了以后能过上好生活。这就行了。我没什么大志向。再说了,村里人都富起来,多少得念着点我闺女的好吧,以后多照顾着点她就行。”

  “这还用你说。”

  北山并不是什么大山,只是丘陵地形上一个凸起的小山包,上面长满了松柏和各种带刺的小灌木。

  除了开采石头,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个小山包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但是,如果漫山遍野都种满果树,它的经济价值就上来了。

  徐家屯的地形是三面环山,北山、西山和南山,被三个小山包围住了,处在一个小山洼里。如果北山搞得好,还可以把西山和南山也给弄出来。

  这个时候,分产到户刚过了一年,所有人的集体观念还是很浓,大队长的威望还很大,他说要发展集体经济,要大家出工出力,大家就都出工出力了,根本没人会去想“凭什么让我干活”这类问题。

  当然,徐建功并不是让大家白干活。

  “以后,等果园发展起来,赚的钱除了一部分用于村集体的发展之外,还有一部分会给大家分红。今天大家出了多少力,大队还给大家记工分,等果子卖出去,再折成钱发给大家。不是让你们白干。分红也是根据大家今天出力的多少来分,你干的越多,以后分的越多。当然了,要是果园没发展起来,那就另说了。”

  大家都笑起来,跟他说:“没事,我们老农民,不怕出力气。大不了就是白干点活,没什么损失。但要是发展起来了,我们就赚了。”

  就这样,全村总动员,忙完了自家的活,都去北山开荒,清理杂草树木,清理石头,往山上运土,大一点的树木可以做建房子的材料,如果村民有需要,可以拿走,抵一部分工分,杂草树枝这些,谁弄的谁拿走,可以当柴烧。还有石头,也可以运回去盖房子用。

  从清理北山开始,徐建功在山脚下专门划出了一块地,让徐佑军负责育苗工作。

  育苗这块,就成了徐佑军的个人事业,以后大队的果园子要进果苗,就从他这儿进。先欠着账,等赚了钱再支付。

  1981年,7岁的宁安跳级上5年级。徐家屯的北山果园正式开种。

  这件事情并不好做,光是给果树浇水就费老鼻子劲了。

  但是每个人都挺有干劲的。

  因为宁安之前种的那些果树第二年结果,比前一年多了很多,村里人都吃过了。

  尝到了味道,他们就知道,这些果子要是能种出来,一定能卖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

  别说现在已经允许个人做点小买卖了,就算是不允许,这果园是他们村集体的,卖给供销社、食品站也没问题。

  而且这荒山上,种粮食是肯定不成的,还不如试试种果树。

  徐家屯不光在山上种满了果树,在村子里、在田间地头,那些行道树也都换成了果树。

  1983年,果树开始挂果。

  与此同时,西山和南山的开发也开始了。

  1985年,西山和南山开发种植完毕,徐家屯注册了一家公司:徐家屯农产品生产经营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之前参加劳动的人,都按照工分的多少分了股,以后就算不干活,也能每年拿分红。后续的工作,就开始招聘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来干,按月发工资了。

  这个时候,粮食产量已经大幅提升,大部分人都能吃饱饭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水果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徐家屯出产的水果,一点也不愁卖。前两三年在县里就卖光了。而且,徐家屯的水果还注册了商标,成了品质保证。

  1985年,12岁的宁安高中毕业,以省状元的身份考上清大,引来了省里、市里的媒体。

  这一次,她不光上了报纸,还上了电视。

  徐家屯的水果产业也上了电视,而且,宁安还详细的介绍了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徐家屯究竟有多么美丽。

  在这之后,徐家屯又发展起了旅游业,吸引的主要是附近的城里人,还有一些搞艺术的人来这里写生、采风。

  徐家屯还成了一些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第214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19)

  宁安考上大学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省城。

  看到电视和报纸的人,看着“徐宁安”三个字,已经渐渐遗忘的记忆又重新被勾了起来。

  这就是当年那个被遗弃的那个孩子啊!

  真争气!

  亲妈抛弃了她,人家憋着一口气加油努力成了高考状元,考上了最好的大学,以后前途一片光明!

  福利院的老师拿她的事迹给孩子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向徐宁安学习,以后考上好的学校,给自己挣一个好前程。

  当年做主给宁安补偿的厂长于好光,已经调离国棉六厂,进了平原省工业厅,他看到了宁安的电视采访,稚气未脱的小姑娘面对镜头一片淡然,侃侃而谈,状态松弛自在,可以看出来,她这些年过得非常不错,而且,她是由衷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她还在节目里感谢了所有帮助过她的人,是个知恩感恩的好孩子。

  于好光歪靠在自家沙发上,发出满足的喟叹,跟他媳妇说:“这孩子感谢的人里,应该也有我。”

  他媳妇往前探着头,差点钻到电视里去,根本没听见他在说什么,只是感叹:“这孩子真好看,要是长开了,肯定是个大美人。”

  于好光强调了一遍:“……我说,她感谢的人里有我。”

  于夫人扭头看了他一眼,又上下打量了一番,说道:“谢你啥?你们国棉六厂和江明华有关系,人家不恨你们就是好的了,还谢你?想啥呢!让这么好看的小姑娘感谢你,你脸咋那么大呢?”

  于好光:“……你这些话毫无逻辑。”

  于夫人:“哦。”

  于好光说:“我做主给了她赔偿。”

  于夫人:“那不是应该的吗?”

  于好光:“……”

  当年去宁安家的郭海龙和另外一位同事高胜利也看到了这个消息,俩人碰头的时候聊起这事,也由衷的为宁安感到高兴。

  他们现在也都升职了,当年的办公室副主任成了副厂长,当年的后勤部小干事已经成了后勤部副主任。

  没过几天,郭海龙他们就收到了宁安托人送来的礼物,给他、高胜利和于好光,每人一箱徐家屯特产苹果。

  现在的包装和物流还不太给力,没敢邮寄,是托人直接带过来的,一起来的,还有一封感谢信。

  感谢国棉六厂当年帮理不帮亲,站在了受害者那一边,让宁安看到了公平和正义,对这个社会依旧充满希望,感谢他们给的支持和帮助,改善了宁安的生活。让她能够心无旁骛的学习。

  于好光的那箱,郭海龙亲自给送了过去。

  这些苹果,他们留下几个给家人,剩下的都和同事们分了。

  从此以后,成了徐家屯水果的忠实拥趸,每年国棉六厂和工业厅都要到徐家屯来采购,一车一车的拉回去给员工发福利。

  群众们的反应都是感叹,是会心一笑,为宁安感到高兴。任何时代,草根逆袭的剧本都是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

  基层老百姓喜欢听老程的三板斧,喜欢听讨饭的老朱逆袭当了皇帝,远超过听二凤如何击败了自己的兄弟。

  唯有江家人和江明华,得知这个消息,内心复杂的很。

  当年江家人迁怒于将事情闹大的宁安,哪怕知道有一个外孙女/外甥女,也没想过去看她,甚至私心里希望她过得不好,让她为自己的任性妄为付出代价。

  他们觉得,这个小孩无情的很,徐家人也无情得很,明明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他们却选了对江家、对江明华最不利的那一种。如果他们直接找到江家,要赔偿也好,想复婚也罢,都不是不能商量。但是徐家是怎么做的?他们选择鱼死网破!真是一点情面都不讲!

  可是,徐宁安闹了又怎么样?还不是要在农村生活!厂里赔给她的钱,总有花完的时候。要是她不那么闹,他们认了这个外孙女,难道还能不照顾她?把她接到城里来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嘛,在农村待着吧。这都是她自己选的路。

  这些年,他们偶尔想起徐宁安,心里是带着隐隐的优越感的。

  而且,当邻居们偶尔问他们为什么不去看看宁安的时候,他们的说辞都是:“这都是那个孩子自己的选择,她跟我们一刀两断了,我们再去看她,岂不是打搅到她了,还是如她的意,不去了。断就断的彻底一点。”

  语气里带着不满、不屑和幸灾乐祸,听得邻居们直摇头。江家人也不以为意。

  结果,人家在村里过得好好的,徐家屯竟然靠山吃山要发展起来了,这个孩子才12岁,竟然就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

  这让他们之前的优越感都成了笑话!

  邻居们看他们的眼神也充满了嘲讽。

  江明华更不用说,看到这个消息就跟被雷劈了一样。当年她考上大学没上成,她放弃的这个孩子竟然小小年纪就要去上大学了!

  那个孩子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一看就是被宠大的。

  徐佑军和周秀云也没什么变化,甚至看着比以前更精神了。

  再看看她,本来想回城过好生活的,却过成了现在这样。伺候婆婆、伺候丈夫、伺候两个孩子,做不完的家务,挨不完的批评,家里不管谁,稍有不如意就能冲她发火。

  这些年,她刻意去遗忘当年的事,一点都不愿想起。因为一旦想起,就让她心痛难当。和现在比起来,当年在徐家的日子简直轻松的不真实。是那种精神上的轻松,徐佑军和周秀云尊重她,没说过任何难听的话。

  她痛哭了一场,擦干眼泪,继续干活。这个女儿的一切都和她没关系了,她也不能去找她。吴家人是那种死要面子的人,肯定不会同意她去找。

  宁安去京城读书,是奶奶和爸爸亲自送过去的。

  她之前上初中和高中都没有住校,一直走读。初中在镇上,爸爸每天骑车接送她,高中在县里,奶奶直接在那边租了个房子,成了最早的陪读人员。她爸、她太姥爷、舅爷、舅奶、大表叔轮番去看他们,隔三差五的给送菜送肉。

  到了该上大学了,她依然是个小孩。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过去之后,奶奶和爸爸就开始焦虑了。

  京城离得那么远,孩子那么小,让她一个人去那儿,他们不放心呐。

上一篇:大明第一首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