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觉醒了 第33章

作者:不要忆往昔 标签: 穿越重生

  本来相爱的两个人,手握着对方的把柄,刀刀都戳到对方的心口上,直把对方扎的鲜血淋漓。

  俩人吵着吵着动了手,从屋里吵到屋外,把秘密吵得四邻皆知。

  张玉洁想离婚,李长卫不肯,最后是打官司离的。李长卫的身体情况,符合必须离婚的条件。

  但是张玉洁后来也没有嫁出去,李长卫说她“又当又立”,把她的事情宣扬的满世界都是,只要她一相亲,李长卫就去捣乱,张玉洁被气的要命,逢人就宣扬李长卫是个太监。

  张家和李家被这两个人影响,名声一落千丈,影响的张小弟和张小妹都没法说亲,影响的李家父母都没法好好工作。

  无奈之下,两家人只好把这俩人分了出去。这倒更方便了他们互相折磨,不是李长卫去张玉洁那里骂她,就是张玉洁去骂李长卫,俩人就这么互相折磨了一辈子。

  幸好都不长寿,四十多岁就死了。

第41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1)

  宁安在小世界送走了江学工和赵凤霞,他们活到一百岁,无病无灾,在睡梦中去世。

  走前似有所感,头天晚上拉着宁安絮叨了很久,只说他们这一辈子过得有多幸福、多知足。

  “我们一定是上辈子做了很多很多好事,才能拥有你这么好的女儿,安安呐,我和你爸就盼着你和永川,还有孩子们,全都好好的。”

  宁安知道这是临终遗言,她被父母疼爱了一辈子,此刻眼睛里也蓄满泪水,她轻轻抱着老头老太太,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撒娇,“妈妈,我上辈子一定也做了很多好事,才能拥有这么好的爸爸妈妈,才能做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宁安去叫他们起床的时候,发现老头老太太已经没有了呼吸。他们走的宁静又安详,脸上一直带着笑容。

  后来,宁安又送走了周永川,安排好自己的后事,把财产全都交给周铱晨,才脱离了小世界。

  小桔子捐的够多了,她就不再捐赠了。

  她的女儿和女婿一个比一个心黑,她一点也不担心他们。

  ————&————

  回到时空局,结算积分,又查看了一下自己的空间,年代世界需要用到的东西都囤了不少。

  搪瓷缸子搪瓷盆、军用水壶、罐头瓶子、军用棉被、棉花、军大衣、军装、蓝色套装、布鞋解放鞋、各种布料、手表、怀表、自行车、缝纫机、蛤蜊油、雪花膏、牙膏牙刷……

  年代特色的东西,应有尽有。

  万一穿过去条件不好,这些物资可以应急。

  至于吃的喝的,还有各种现代的东西,就更不用说。

  连六七十年代的钱票都留了一些做纪念。

  她要穿越的小世界,虽然都是年代世界,但是票据不见得通用。即便通用,宁安也不打算在新世界花上个世界的钱票,有一种使用假票证的感觉。而且这些钱票被收回去,万一有人细心的发现了它是重号的,或者和发行数额对不上,那肯定会引发一番震动。

  再说了,她有这么多物资呢,也没有这个必要。

  后期网络兴起,小桔子一直在国外的股市和期货市场兴风作浪,赚的盆满钵满,全都换成了硬通货堆在宁安的空间里。

  橘猫大人在空间里的金山银山上跳来跳去,在宝石堆里打滚,还问宁安:“怎么样?这是我给你打下来的江山!”

  宁安眯着眼睛笑,“我都不敢看,太闪了!”

  尤其是那堆宝石,真的是能闪瞎眼。

  这些东西,每过一个小世界,都会增加一批。

  所以,道德底线抬的那么高,说到底还是因为巨富,她属实没有必要去收敛别人的财富。

  但她不会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更不会去对别人实施道德评判。在这方面,宁安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人。

  一人一统在时空局玩了两天,宁安也做了情感清除,只留下记忆,这才重新打开任务面板,随机选取小世界。

  这次的小世界,名叫《精致利己美人的躺赢人生》。

  女主赵建兰,生于1951年11月,是津市机床厂锅炉工赵大志和机床厂食堂女工于晓红的女儿,大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赵建国,生于1949年10月,下面有一个妹妹赵宁安,生于1953年9月,还有一个弟弟赵建华,生于1956年8月。

  赵建兰是个聪明的姑娘,从小,她就知道,想过好日子,就只能自己争取,她长得好看,嘴又甜,哄得父母高兴,给了她和大哥小弟差不多的待遇。比她的妹妹赵宁安好了无数倍。

  她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切顺利,哪怕遇到困难和危机,也都很顺利的解决了。

  比如,1968年的上山下乡。

  1966年,动乱开始,大学停止招生,各行各业停工停产,无力招工,66、67、68三届初、高中学生或滞留在学校,或滞留于社会,被称为“老三届”。解决这三届学生的出路,刻不容缓。

  1968年8月,津市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分配领导小组。

  闹腾了两年多以后,津市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恢复生产需要招工,于是,分配小组就提出要“面向工矿、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安排这三届学生,并且在报纸上公布了分配方案,也公布了分配小组的工作地点。

  这个分配方案在当时来说,是挺合理的。“工矿”指的是拖拉机厂等各个厂子,基层指的是下面的各级供销社,农村就是指下乡。当然了,前两个只能安排少数人,最后一种才是大多数。

  工作机会不多,但是有。

  可惜,赵家的卧龙凤雏都没有把握住。没一个找工作积极的。

  1968年12月,领导人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老三届统一下乡,被称为“‘老三届’一片红”。

  津市此前制定的毕业生分配方案立刻作废,响应号召,所有老三届学生统统下乡!

  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就地改成了上山下乡办公室。已经分配了工作的,可以主动放弃工作下乡,也可以根据分配方案去上班。

  别说,还真的有不少人放弃了分配方案,贴出“决心书”,表示坚决响应领袖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赵建国就是个下乡积极分子。

  赵建兰和他正好相反。

  谁爱下乡谁下,她反正不想去。于是,临出发的那几天,她藏起来了,连家都不回。

  为了应付街道办,为了自己的工作不受影响,胆小怕事的赵大志和于晓红决定把赵宁安推出去。

  为了把这事糊弄过去,他们甚至跑到派出所,给姐妹俩换了名字。这样,赵宁安从老三变成了老二,被下乡了。

第42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2)

  赵宁安走了以后,赵建兰回来了,得知父母把她变成了老三,白白小了两岁不说,文凭还从高中毕业变成了小学毕业,还在家里发了一通脾气。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留在城里,赵建兰还是很高兴的。她重新上了学,还在学校里和副厂长家的小儿子谈起了恋爱,最后顺利嫁给他,当上了啥也不用干的家庭主妇,被娇宠了一辈子。就算有婆媳矛盾、妯娌矛盾,也都被恋爱脑丈夫一一解决。

  这本书主要描写女主赵建兰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凭借精致利己的性格过得风生水起的。

  提到自己的三妹,赵建兰的评价也只有一个字:蠢。

  自己不争气,怪谁?

  宁安这次的身份,就是这个“不争气”的赵家老三。

  和女主赵建兰正好相反,赵宁安是个性格温和、共情能力特别强的孩子。

  她看着母亲上班下班,还要操持所有家务,忙得不可开交,父亲和哥哥姐姐连一把手都不搭,她心疼母亲,自动自觉的就开始帮忙。

  从小,四五岁上,她就开始帮妈妈干活,扫地、烧火,能干的都干了。再大点,七八岁,她就干的更多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带弟弟,基本上包揽了一切家务。

  大人们总说,孩子都是来讨债的,但是街坊邻居都说,赵宁安是来报恩的。

  她夹在中间,本来就不受重视,越懂事越不受重视,越不受重视就越想得到重视,就变得越来越懂事,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的一句夸奖、一个笑脸,就能让她甘之如饴的继续努力干下去。

  干家务她是自愿的,她相信“吃亏是福”,哪怕她干的最多、吃的最少、穿的最差,她也没有怨言。

  但是下乡这事,她不是自愿的。

  是于晓红求她:“你姐姐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你要是不去,街道办就会报到机床厂,我和你爸的工作可能都保不住,咱们全家就要喝西北风去了。宁安呐,你忍心看着爸爸妈妈都没工作,看着咱们全家都饿死吗?妈求你了!你一向最懂事,最知道心疼人,你就答应了吧!”

  赵宁安心软了,配合着母亲去派出所改了名字,去学校领了毕业证,坐上了下乡专列。

  本来,她是有一次回城机会的,70年的时候,因为下乡青年太多,城里出现了用工短缺,这一年,很多知青收到家里的消息,以探亲名义回家,找到工作回了城。赵建国就是这个时候回去的。

  但是,赵宁安并没有接到这个消息。等她自己发现不对劲的时候,这个机会已经稍纵即逝了。

  因为回城知青过多,劳动力一下子又过剩了,新一轮的下乡动员又开始了。

  赵宁安下乡的地方多雨水,72年夏天,她在抢修堤坝的时候遭遇意外,死的时候还不到19岁。

  她的死倒是给赵家带来了荣誉和利益,毕竟是为了集体牺牲的,政府给了抚恤金,街道还给了表彰。

  看完剧情大纲,宁安表示不解:“以她的性格,我其实不太看得出来她有多大的怨气。”

  小桔子说:“她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活在一个书中世界,自己是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读者们都在夸女主,说女主是打破了时代桎梏的新时代女性,知道为自己争取利益,是好样的。而她被很多人骂‘甘当老黄牛、老妈子’、‘活该’、‘没有脾气,任人搓圆揉扁,是女性的悲哀’……”

  宁安:“……”

  小桔子:“赵宁安不明白,什么时候自私自利也成了一种受人推崇的‘美德’?说什么精致利己,不就是损人利己欲壑难填吗?她也不明白,什么时候勤快孝顺成了一种要被人指责的品质?”

  宁安:“……所以赵宁安的怨气都是被读者给骂出来的?那她想怎么样?”

  小桔子:“她不想当老黄牛了,她要有脾气,她也要‘精致利己’,她不想再被人骂,她不要替赵建兰下乡,她不要当赵建兰的对照组!”

  宁安:“……瞧把孩子给逼的。”

  小桔子笑道:“时空局捕捉到她的怨气,觉得这个问题不大,就建议她自己回去一趟得了,她脑袋摇的拨浪鼓一样,跟时空局说,‘你们没听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给时空局都整无语了。她怕自己改不了心软的问题,最后还是会走上上辈子的老路。”

  宁安其实也有点无语,但任务该做还是得做。

  “走吧,去围观一下精致利己女主的躺赢人生。”

  ————&————

  宁安到这个世界的时间,是1968年的10月,他们这儿还没有“复课”,所以,不光赵建国和赵建兰在家待着,她和赵建华也没学可上,在家里闲着呢。

  而且,她接受了原主的记忆,才知道,她连小学都没正经上完。66年动乱开始,全国“罢课闹革命”,那时候她和赵建华刚上完小学4年级,也跟着罢课了。

  已经在家闲了两年多。

  全国各地68年陆续开始“复课闹革命”,他们这儿比较晚,到12月底,老三届下乡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到时候他们都会被召回学校,直接升初中。

  赵家住的是自己的小院子,位于城市边缘,以赵大志和于晓红的身份,想在单位分房是不太可能的,好在赵大志祖辈住在津市,有一个自己的平房小院,一家六口人,住的还算松快。

  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中间一间是厨房兼饭堂,东边是赵大志和于晓红的卧室,西边是赵建兰和赵宁安的房间。

  东西各一间厢房,是后来陆续增盖的,赵建国住东厢房,赵建华住西厢房。这时候盖一间房需要六七十块钱,双职工家庭,再省吃俭用一点,盖的起。

  就算以后两个儿子结婚,这房子也勉强够住。

  宁安来的时候是半夜,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被生物钟弄醒了。

上一篇:大明第一首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