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竹里人家
“我想着,咱们开的是粮铺,那些需要买粮食的人最看重的是什么,不就是价格和粮食的品质吗,价格上,咱们打听过,都是比照其他粮铺来的,可以说打平了,品质上,咱们卖的粮食虽然不是品类最好的,但起码简单清理过,比其他人家的肯定要好上一些。”
金小妹点头,她家田地不够,家里有时粮食不够吃了,就会来镇上买粮,但往往粮食里总会掺杂着小石子之类的,买回去后不仅要费心挑拣,还花的跟粮食一个价,她娘老是骂骂咧咧商户果然黑心呢,所以,阮氏粮铺在这方面有绝对的优势。
“那你说的活动是什么?”金小妹隐隐有了猜测,都说酒香还怕巷子深呢,吸引客人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让她们闻到酒香了。
“我打算拿出一部分粮食煮粥之类的,在粮铺门口免费送出一些。”
“啊?”闻言,金小妹没有欣喜,反而满是心痛,这不是要花自家的粮食嘛,要知道,如今粮铺的粮食除去阮家的存货,其它可都是她们辛苦花钱买来的,免费送那就等于挖她的心肝,忍不住眼巴巴恳求,“惠娘,这得费多少粮食啊,要不咱们想想别的办法吧。”
阮柔好笑,“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不做活动,店里哪来的客人,粮铺要是开不下去,咱们可就得卷包袱回村子里了。”
金小妹顿时纠结,她在哪里都无所谓,可她知道自家小姐是真心想做生意的,作为招揽客人的办法,免费送些粮食出去也不是不能接受。
“行吧,那惠娘你准备送几日、要花多少斤粮食。”金小妹接受了活动,便正经计算起来,力求花得最少、效果最大。
说服金小妹,阮柔遂将自己的计划详细道来,她已经仔细思考过几日,有了大概的章程,此时两人互相商量着补充些细节,明日就可以开始办活动了。
阮母向来是不参与粮铺生意的,听说要做活动送粮食也没异议,帮着在后院煮粥,用的一半糙米,从卯正一直熬到辰正,整整一个时辰,直将粥熬得出了米油,发出浓浓的粥香味。
一大锅热腾腾的白粥,被金小妹整个倒进大木桶,搬到铺子门前,同时预备的还有一只大汤勺还有十几只木碗,以及金小妹响亮的吆喝声。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阮氏粮铺新店开业,免费施粥三日,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尾音落下,阮柔手下敲铜锣的声音同步响起,瞬间吸引了附近街道上的全部路人们。
第524章 要说路人们对此最大的反应是什么,那当然是免费施粥,什么物美价廉……
要说路人们对此最大的反应是什么,那当然是免费施粥,什么物美价廉,都没有免费的便宜。
没等金小妹吆喝太久,一大群人蜂拥而至,上至五六十的大妈大爷,下至四五岁的女童男童,都面带欣喜凑了过来,免费的东西谁不爱呢。
“小姑娘,这里真的免费送粥啊?”
“对,新店开张,每天送一桶,”金小妹手下一边动作飞快盛粥,一边回答,“瞧,就是这么大的桶,送完就没了。”
闻言,有人更急了,唯恐轮不到自己,一个个拼命往前挤,阮柔在一旁见状,微微皱眉,就这样很容易把粥弄撒了,她只得站出来维持秩序,所有人排成两队按顺序领取,至于领了粥去哪儿喝,反正粮铺没有桌椅座位,索性来领免费粥的也不是家里条件多富裕的,美滋滋在门口或站或蹲,很快一小碗白粥就被呼噜噜喝完。
人来了一群又一群,木桶里的粥逐渐减少,约莫过去一个时辰,直到巳正,木桶彻底见底,金小妹拿着勺子再也舀不出一碗粥,便只得对着眼前还在排队的人道,“不用排了,今天的粥没了,明天请赶早吧。”
还有人不愿意相信,特意凑到木桶前看了看,确定真的没有,这才悻悻离开。
整整一个时辰的忙碌,几人都累得够呛,尤其负责盛粥的金小妹,只觉胳膊都酸软得抬不起来,但她脸上还是挂着大大的笑容,因为她注意到,有的人在喝完粥后顺脚进了粮铺买粮食呢,可见吃人嘴软还是对的。
把木桶抬回后院,孙秋香接过木桶,用井水清洗干净后,朝金小妹道,“隔壁受不住了吧,你跟我来,我给你捏捏,不然明天你这胳膊就别想要了。”
金小妹欣然接受,她想的是明天还要继续呢,家里一共六口人,阮母和宋姨都上了年纪,惠娘是雇主,这些粗活也只有她干合适,至于孙秋香母女,人家来做护卫的,都是有本事的人,哪里能干这种粗活。
而事实上,孙秋香已经决定待会就接手这些粗活累活了,反正她力气大,而且来到阮家几日吃好喝好、却愣是丁点活都没帮上,其实也有点不好意思来着。
第二天,果真孙秋香主动提出接手,她惯常练武,手劲大,干起活来比金小妹可利索多了,一个时辰忙下来,丝毫没有疲态。
一日,两日,三日,阮氏粮铺的三日施粥活动可谓吸引了整个镇上的人,甚至有周边村子的人听说消息后,都特意奔波而来,就为了这一小碗免费粥,不得不说毅力够足。
三木桶白粥送出去,效果自然有的,起码,起码阮氏粮铺的招牌算打出去了,而且,期间,不少本来家中就需要购买粮食的人都顺便在店里买了粮食,给阮柔的生意添砖加瓦。
第四日,粮铺已经陆续开始有寻常的客人上门,倒也做成了几笔生意。
眼见生意有越来越好的趋势,阮柔便计划再次外出收粮,总不能坐吃山空,如非必要,阮柔不想动家里的存粮,那是家里几个女人生存的底气。
这一次,有了孙秋香母女,阮柔就没有选择带上金小妹了,正好铺子里需要留个人看店,她瞧金小妹挺喜欢这个活计,商量一番后,就把人留下了。
其实叫金小妹说,她不全是喜欢做生意,而是喜欢赚钱的那种感觉,听着铜板相互撞击时的哗啦啦声,她就十分满足,对银钱打从心底的喜爱,所以,在陪伴小姐外出收粮和留守铺子看家中,金小妹略挣扎片刻就选择了后者。
孙小丫年纪还小,自然也被留在了粮铺,但孙秋香早起就给她布置了一堆功课,诸如一日里需要蹲马步几个时辰、练棍法几个时辰等,都有严格要求,还托了金小妹帮忙看顾,这才放心离开。
牛车晃晃悠悠离开小镇,孙秋香驾着牛车,朝着阮柔指的方向而去,先前还在镖局赶车的时候,她惯常做赶车之类的时候,有时候走镖一趟就是几个月,期间吃喝拉撒基本都在荒郊野外,很少有能够在寻常客栈酒楼休息的,凉水配干粮更是家常便饭,所以眼下适应良好。
始终不大适应的只有阮柔,感受着牛车熟悉的颠簸,面上痛苦之色压根不用掩饰。
孙秋香回头看了一眼,心中了然,从自己随身的包裹里取出一个小布包,那是之前赶路给女儿准备的酸梅干,稍微能解除点路途的颠簸,“惠娘,要来点吗,试试有没有效果。”
今日稍微走得远了些,阮柔不仅胃部天翻地覆,还连带着整个脑子都晕乎乎,此刻也没拒绝,接过来晕乎乎往嘴里塞了一把,整个人顿时一激灵,霎时清醒过来。
捂着酸溜溜的牙帮子,阮柔语气哀怨,“孙姨,你这梅子可真酸啊。”
孙秋香没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惠娘,我只打算让你吃一颗,可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大的胃口。”
对此,阮柔只能自认倒霉,偏不舍得吐出嘴里的酸梅子,别说,倒牙不假,提神醒脑的功能堪称绝佳。
说笑着两人来到第一站目的地,其实也就在铜湖村周边十里八村的位置,照例是一套凑近乎寒暄配上加价大法,很快,收了半车粮食,之所以是半车,纯粹是村子规模不大,家家户户都凑了点,拢共才这么点。
牛车没满,就得继续往下跑,一日功夫,两人跑了足足四个村子,牛车上更是堆得满满当当,就连原本安稳坐在后面的阮柔都被迫挪到了前面车沿处,按孙秋香的话来说,跑一趟多运点是一点,左右她力气大能弄回去。
于是,两人满载而归,这一次没回阮家,而是直接到镇上粮铺,从后院进卸下粮食。
托了孙秋香格外给力的福,今日收的粮比之前每一次都多,但花的时间反而是更少的,两人回来时,粮铺还在开张,只不过明显没什么生意了。
金小妹见人回来,索性把店关了,跟到后院一起帮忙,连正在练武的孙小丫也按捺不住性子过来凑热闹。
此时已近半下午,几人把粮食搬运进存粮的小屋,齐齐松了口气。
按当前粮铺的销量,一天顶多能卖出去三十斤粮食,铺子里现有的存货起码还可以坚持三个月,倒也不必太过着急,阮柔便决定明日开始休息,不是懒,纯粹是累到胳膊都不想抬起来。
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很快有笔大生意来了。
第525章 说是大生意,其实称不上,但对阮氏粮铺这般新开张没什么生意的小铺……
说是大生意,其实称不上,但对阮氏粮铺这般新开张没什么生意的小铺子而言,着实是一单大生意。
粮铺内,阮柔正与大主顾面对面商量。。
大主顾其实就是镇上开早餐铺的,平常做些包子馒头的买卖,因着是早饭,也会配些稀粥,糙米粥、红豆八宝粥之类都会备些,采购量不多,胜在细水长流。
“所以,你主要是想在我们阮氏粮铺采购糙米、花生红豆这些,小麦粉需要吗?”阮柔认真问,早餐铺最主要的生意其实还是包子之类的面食,对小麦粉的需求比其它的要高些。
不用了,小麦粉这些我们有另外的采购。“负责早餐铺生意的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妇人,名顾许,她穿着一身细布衣裳,皮肤光滑细腻,显见得没受过什么苦。
聊天间,阮柔也大概清楚顾许的背景来,她本就是镇上姑娘,十八岁嫁给了镇上早餐铺家的独生子,开始生意基本是有公婆带着儿子在忙活,她进门后帮着打下手,如此好几年,今岁才终于拿到早餐铺的当家大权。
当然,后面是阮柔猜的,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顾许如今突然要换采购,肯定是原来的采购有问题,她要立威,至于最重要的小麦粉采购没换,说明跟原来的采购还有几分情义,也有不好贸然直接换一个陌生粮铺的原因在。
阮柔没强求,颇为高兴跟人签了个小协议,还给了个优惠价,顾许对此不置可否,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些粮食,我希望你们能把其中的杂质剔除,价钱不用再便宜了。”
阮柔顿时恍然对方为什么找上自己了,敢情是看上粮食干净啊,这正说明她们的策略是正确的,她心中高兴,瞧着顾许的神色越发和善。
顾许在对面年轻姑娘的灼灼目光下忍不住抖了抖,“既然这样,那麻烦下午先送第一批粮食过来。”作为一个小早餐铺,一般而言不会存上太多的粮食,所以一般是隔段时间就会让粮铺送过来。
阮柔欣然应允,打算待会儿先把对方要的粮食盘出来立马送过去,第一笔大生意,可得维系好了。
顾许在几人的目送下离开粮铺,人一走,金小妹就忍不住欢呼着跳起来,“惠娘,太好了。”说句心里话,她之前还老担心粮铺会因为没生意倒闭来着,没想到如今越来越好。
阮柔笑笑,“咱们去后院盘点一下粮食,尽快给人送过去吧,小丫,你帮姐姐看一下粮铺好不好。”
孙小丫眨巴着大眼睛,猛点头,“姐姐,你们去吧,我会看好店的。”说着,昂首挺胸把练武的劲头都摆了出来。
几人失笑,纷纷摸摸她的头,便先去后院忙活了。
顾许要的粮食不多,没多会,粮食就收拾出来,阮柔还特意看了一下其中杂质确实不多,这才给人送去。
第一笔采购生意完美结束,阮柔捏着手中数量并不多的铜板,心情甚好。
另一厢,收下阮氏粮铺的粮食,顾许的心情也很好,她虽嫁过来几年,可还是第一次能掌管早餐铺的大权,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她相信早晚能把生意握在自己的手上。
只不知想到什么,顾许的眉头微蹙,若可以,她也不想把心机用在这么一间小铺子上,拢共挣不了多少钱,可她如今有了自己的女儿,就得为女儿着想,总不能再看着公婆把钱往外推。
要说她嫁的夫家,也就是早餐铺的主人孙家,也是一堆烂摊子。
孙家人口简单,就只有孙父孙母和唯一的独子孙耀,孙家三代单传,也没有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兼之家里还有一家祖传的早餐铺,按理日子应该很好过,要不然她爹娘也不能把自己嫁过来,但嫁人后她才知晓孙家的麻烦。
孙家这边没有什么亲戚,但架不住孙母娘家那边的亲戚爱作妖,早餐铺要用到粮食,孙家没有自己的田地,故而只有外出采购粮食的份,自打孙母嫁过来后,这门生意便被给了她娘家大哥,也就是刘家的老大刘二棍身上。
早些年,孙母的公婆尚在世的时候,刘二棍还算老实,给铺子里的粮食都收拾得干净齐整,价格也公道,两家互相合作,孙家收粮食省了不少事,刘家也凭着收拢粮食赚些中间钱,改善家里的生活,于两家都是好事。
然而,好事总是不长久,自从孙母的公婆陆续离世,刘二棍便开始蠢蠢欲动,一开始只敢动些小手脚,后来见姐姐姐夫始终没吭声,胆子越来越大,不仅送来的粮食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还往上提了一截。
孙母瞧出问题后,其实也找弟弟问过两句,可架不住刘二棍会哭诉,“我的姐姐啊,你嫁到镇上日子过得好了,就不知道我们乡下人有多苦了,家里爹娘连一口饱饭都吃不起......”
哭诉得久了,孙母也就懒得纠缠,只当默认了。
于是,习惯就这么延续下来,顾许嫁到孙家,第一次到早餐铺帮忙就发现了问题,一问才知道其中有这般缘故,对此,顾许当然是看不惯的,可她一个新进门的小媳妇没得跟婆婆的娘家对上,说白了,早餐铺赚多少钱跟她其实也没多大关系。
早在她嫁进来第三日,公婆就跟她把话说明白了,如今二老身子骨壮实,还能管着早餐铺,她们小夫妻俩若是在铺子里帮忙,每个月给结算工钱,若是不愿意,就在家洗衣做饭,每个月家用老两口出。
那一日,顾许的心就凉了,这什么人家啊,纯粹把自己当外人,当然,公婆的话说得还是很好听的,诸如什么,“以后我们的钱还不都是你们的”“爹娘就担心你们小两口年纪轻,不知道怎么攒钱给挥霍了”,说得再好听,也掩盖不了把她当外人的事实。
这一遭体验,顾许在娘家早已体会过一遍。
她的娘家顾家也在镇上过活,虽说同为镇上人,可没有自己的土地、更没有固定的营生,全靠外出打零工和顾母给人浆洗衣裳过活,顾许小时候的记忆里,家中过得就紧巴巴的,时常一个月连一口肉都吃不上。
顾家就一儿一女,彼时家中贫困,可一家人相亲相爱,顾许是在爱的包围中长大的。
她自小是个爱动脑子的姑娘,看惯了家中饥一顿饱一顿,便想着要是家里能有个固定的营生就好了,细心地观察周边环境以及认真思考后,她跟爹娘提出家里可以开个豆腐坊,磨豆腐不需要太多技巧,只要有一个石磨、一捧黄豆就可以开干。
顾家父母一开始还有些顾虑,不愿意担风险,还是顾许一日日地劝着,才让爹娘坚定了主意,买来一口大石磨,摸索着开始了豆腐生意。
一开始做的豆腐细碎不成块,只能自己吃或者半卖半送给邻里,后来顾许帮着摸索到了诀窍,才能做出细腻齐整的豆腐来,顾父顾母笨嘴拙舌,抛不开脸面叫喊卖豆腐,也是顾许拉着亲哥哥顾宏走街串巷,打开豆腐销路,后来更是研究出了豆皮、豆干等诸多生意的门路,顾家的生意这才慢慢好过起来。
彼时的顾许是欣慰的,欣慰于自己能帮上爹娘的忙,改善家中生活,她以为爹娘也是如此,可后来事实证明,并不是。
兄长逐渐长大,直至娶妻生子,家中有了嫂嫂,原本她顺手就可帮忙的生意,却渐渐被隔绝在外,嫂子新进门对自己这个小姑子有防范,顾许可以理解,可让她理解不了的是,爹娘哥哥也是如此说的。
“许丫头,娘知道你心中有委屈,可家里的生意到底姓许,以后都是你兄嫂的,你再贸然插手也没什么必要,就远着吧,正好,你也快到相看的年纪,好好在屋里养一养,到时候做个漂亮的新娘子。”
“女儿,爹知道家里的豆腐坊多亏了你帮衬,可也多亏了爹娘和你哥哥一日日的辛苦,豆腐坊以后姓顾,你还是莫要打主意了。”
“妹子,哥知道你嫂子做的不对,可她也是为了顾家好没什么坏心,以后哥要跟她过一辈子,你就多谅解谅解,以后你出门子,哥定然给你准备一份厚实的嫁妆。”
顾许有一阵时间精神恍惚,她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自己的家却叫贸然插手,以前自己出主意的时候怎么不叫贸然插手了,什么叫莫要打主意了,这豆腐坊能做起来难道不是她牵的头研究的方子,她需要打什么歪主意,什么叫多谅解谅解以后备一份厚实的嫁妆,难道自己不愿意谅解,家里就不用给自己准备嫁妆了。
顾许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透心凉、什么叫寒入骨髓、什么叫做两家人,原来在爹娘哥哥的心中,只有自己始终是个外人,哪怕她从始至终只有心疼家人的份,否则,她又何必大早上天不亮就跟着起来磨磨。
自那之后,她学会做一个听话的女儿,半点不掺和家里的豆腐坊,只做些家务活,偏这样,嫂子又开始阴阳怪气她是个会享福的,还是她发了一次脾气,爹娘才假装训斥了嫂子两句,她却知道不过做做面子罢了。
也是幸好,她真的到了适婚的年纪,想法设法打消爹娘所谓把她嫁个“好人家”的提议,自己选了孙家这般人口简单没什么坏心思的,彻底离开顾家,她才松了一口气,否则,她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疯掉。
第526章 过去种种在眼前浮现,顾许想到自己的嫁妆,冷笑一声,经了娘家那一……
上一篇:社牛小男配的植物人亲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