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245章

作者:闲听落花 标签: 穿越重生

  “这儿风大,咱们到那里说话。”

  李小囡急忙扶着李金珠往旁边两间给客人候见的小房子过去。晚晴忙吩咐小丫头拿热帕子热汤水过来。

  李金珠进了屋,苦笑道:“我总觉得是我的错。”

  “大阿姐慢慢讲。”李小囡扶着李金珠坐下,接过热帕子递给李金珠。

  “是这么回事……”李金珠用热帕子在脸上捂了一把,推开晚晴递过来的汤水,从知道巧织嫁进韩家说起,一直说到华亭县细布行连夜递过来的信儿。

  “……说是王缺西和巧织阿娘、太婆都收押在县衙大牢,我接到信儿,就让大眼骑马去临海镇找吴当家,巧织的事,吴当家都知道,我不懂这个,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就是让大眼告诉她这桩惨事。”

  “要查清楚巧织是怎么死的,真是难产,还是被人做了手脚,得拿到那天在场的稳婆,不能让她跑了,更不能让她死了,吴妙真应该知道做什么。”

  李小囡答了句,看着李金珠惨白的脸。

  “大阿姐,这件事怪不得你头上,就算你没撤了巧织的差使,没退出细布生意,难道韩家就能满足了吗?

  “要是韩家一步一步往前逼,难道大阿姐就一步一步满足他们吗?人心不足蛇吞象。”

  “我知道,我就是难过。”李金珠低低道。

  “大阿姐别回去了,在我这里歇两天,让大夫给你把把脉。

  “我现在去找世子,看看怎么安排这桩案子,虽然不能让巧织死而复生,但一定要查个清楚明白,你在这里,我就不用一趟趟打发人去跟你说了。”李小囡看着李金珠,她不放心大阿姐。

  李金珠犹豫了下,点头。

第364章 提前了

  平江城。

  常先生一夜没睡,审完吴家四姐儿,立刻提审吴家五姐儿,接着是吴婶子。

  天刚蒙蒙亮,发出一堆令牌,拘了余大郎和余家布行的所有伙计,给吴家五姐儿诊过脉的马大夫到案。

  午饭前后,常先生拿齐了口供,命人严格看管所有人犯,拿着口供去见褚府尹。

  褚府尹这一上午哪有心思做别的事,就等着常先生呢。

  “怎么样?”褚府尹点着常先生手里厚厚的供状问道。

  “和东翁的推测一样,确实是吴家那两个妮子联手毒死了她们三姐姐,可她们这个姐姐也确实该死。”

  常先生先说结果。

  褚府尹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东翁。”常先生站起来,挪到紧挨着褚府尹的椅子坐下,压低声音道:“那两个小妮子说出了不少污糟事……”

  常先生凑到褚府尹耳边,先说了先头官媒苗婆子的案子,接着说了苗婆子让吴家五姐儿去茶坊等世子爷的事,以及织造司郎中周驿城提亲李家,被苗媒婆搅出了大事的事儿。

  褚府尹听的两只眼睛都圆了。

  “……还有,那位五姐儿说,余大郎这门亲事也是苗婆子从李家那位二娘子那里劫过去的,那位五姐儿还说,因为这个,他三姐夫恨得很,说要不然他就是世子爷的连襟了。”

  褚府尹一口气噎住,呸了一口。

  “东翁看,这案子?”常先生问道。

  “你的意思呢?”褚府尹急忙问道。

  他这位幕僚其貌不扬,要价却高,他当时确实是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捏着鼻子聘了过来,原本想着先用着,悄悄寻到更好的就辞退了算了,没想到却是捡到宝贝了!

  “吴家这一窝子都不是好东西,个个都是惹祸的主儿,余大郎人品恶劣,自作孽而不自知,在下的浅见,把他们一网打尽。

  “这口供里,吴家五姐儿攀咬说是余大郎指使她毒杀死者,说买耗子药的大钱都是余大郎给的,还说是她四姐出的主意,耗子药也是她四姐和她阿娘去买的,这就够了。此案,余大郎和吴家五姐儿是主犯,吴家老娘和四姐儿是从犯。”常先生压低声音建议道。

  “好!我也是这个意思,还要从重!主犯斩,从犯发配关外!必须要这样,才能肃正民风,教化警戒。”褚府尹拍手赞成。

  ……………………

  吴妙真刚刚得了大眼的传信,何老掌柜身边的老仆就过来了,传了世子妃的话,请吴当家找到巧织生产时的稳婆,妥善照料,别的事,请她自行斟酌。

  吴妙真立刻挑了十来个得力手下,快马赶往华亭县。

  华亭县离临海镇极近,吴妙真等人赶到的时候,县望韩家老爷太太被人砍了头的事儿,还正是满城议论、热辣滚烫的时候。

  十来个手下都已经历练出来了,各司其职,去打听的打听,找人的找人,吴妙真听说华亭县令这会儿还在韩家勘察审问,带着丁哥儿,直奔韩家。

  非常时期,吴妙真没敢翻墙越户,直奔后角门。

  离后角门一丈多远的两间空屋子,就是韩家给巧织停灵的地方,也就是王缺西砍死韩家老爷太太的地方。

  看热闹的闲人被衙役们拦着,离后角门远的不能再远了。

  吴妙真伸头看了看,往前挤到叉着腰气势汹汹的衙役旁边,笑道:“这位差爷,我是平江细布行的,刚从临海镇过来,我们东家听说了巧织的事,让我过来看看,烦你跟县尊禀一声,能不能让我进去看看巧织爹娘怎么样了,巧织外婆身子不好得很。”

  衙役斜着吴妙真,上上下下打量了两遍,又拧眉想了想,总算拿定了主意:“你等着!老邹,你替我看着点儿!”

  衙役虎虎生风的往里进去,片刻功夫,一路小跑出来,示意吴妙真进去。

  ……………………

  弹劾福建水师私吞民财的折子因为牵涉世子妃门人刘静亭,发往福建水师的同时,也发到了顾砚手里。

  这份辩解的折子由周沈年动笔,细细写明经过,附上证词证物,以及三名俘获的望乡湾海匪,一起送往建乐城。

  和这份弹折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份给顾砚的旨意:

  淮南东西路春夏遭逢蝗灾,入秋以来又旱情严重,淮南东西路是本朝龙兴之地,加之杭城别业已经连着五年没有举行大祭,着令顾砚夫妻主持大祭典礼。

  顾砚将旨意转传给福建水军以及两浙路三司等。

  杭城的大祭是由福建水军承担,这是太宗指定的规矩。

  周沈年对着这份旨意看来看去的笑。

  这份大祭真是意味深长啊。

  顾砚却没多理会这份旨意,皱着眉头,一份份看刚刚传递过来的淮南东西路的旱情。

  这份旱情是提前了,还是多出来的?

  他记得清清楚楚,淮南东西路的蝗灾之后大旱应该是后年,是这场大灾最后压垮了皇上……

  顾砚把通红的标识钉扎在旱情之地,退后两步,看着连成一片的通红,心情沉郁。

  “江南今年年成不错,要不要囤些米粮以备救济。”周沈年放下旨意,站到地图前,一个个县的仔细看。

  “昨天阿囡跟我说,把灾民引导过江,以工代赈。”顾砚道。

  “灾民过江?这可不是几百几千人,这是数万,十数万人,背井离乡,要是乱起来?”周沈年吓了一跳。

  灾荒赈济最要紧的就是不能动荡,让灾民过江可不止是动荡了。

  “再说,江南哪用得了这么多的工?这么多灾民过江,江南岂不被祸害成了……”

  地狱两个字,在周沈年舌尖转了转,没吐出来。

  “运河该疏通了,阿囡说可以沿着运河建两三条十里长街,我觉得挺好。”顾砚转身,站到两浙路的沙盘前。

  “世子爷,这可不是小事,稍有不慎,可就是民变啊,世子妃……毕竟年纪小,经历得少。”周沈年提着心道。

  “嗯,我还在想,你说的对,这是大事。”顾砚看着蜿蜒的运河。

第365章 子以母贵

  建乐城。

  王相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手里的折子。

  折子是顾砚从江南递过来的密折,皇上加了批注,转过几位相公以及六部几位尚书传看。

  王相又看了一遍,把折子递个坐在对面的宗思墨。

  宗思墨先一目十行扫了一遍,吸了口气,接着又仔细看了一遍,抬头看向王相。

  王相看着宗思墨没说话。

  “相公,这个,让淮南路灾民就粮江南,他以为灾民是他的大军吗?”宗思墨点着折子。

  “他大约就是这么以为的。人的本性就是本性,改是改不了的,不管控制的有多好,到了时候,总是要显露出来的。”王相垂下眼皮。

  “相公打算怎么跟陛下说这份折子?”宗思墨看着王相问道。

  皇上在折子上的批注是要几位相公和尚书各抒己见。

  “你看呢?”王相没抬眼。

  “在下以为,陛下应该已经拿定了主意,这个各抒己见,大约是想要看看大家的态度,真要动起来,是要牵涉到方方面面,大家总要一条心才行。”宗思墨的看法含胡松散。

  王相伸手拿过折子,又看了一遍,沉默良久,抬头看向宗思墨,“灾民就粮江南确实比运粮北上更划算,运粮的消耗极大,江南,丰衣足食的时候太长了,都过于安逸懒散了,也该见一见灾荒乱相。”

  宗思墨下意识的挺直了后背。

  “你往淮南东西路走一趟,该帮的要帮一把,人要平平安安的走出去。”王相声音清淡而冷漠。

  “是。我下午就启程。”宗思墨站起来,“我先去见朱帅司?”

  “嗯。”王相点头。

  “那我走了。”宗思墨脚步很快的出了东华门,上了车,掀起车帘,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整理思路。

  江南越来越退缩无为,士子无节胆小,商人无义,眼里只有钱,该让他们看清楚那位世子爷对江南的真正用意了,几十万灾民就食江南……

  宗思墨眼睛眯起,江南的诸位,自求多福吧。

  ……………………

  吴妙真在华亭县呆了半天一夜,隔天一大清早就赶往平江城,听说李金珠在别业没回,吴妙真径直往别业请见世子妃。

  很快就有人出来把吴妙真带进去,李小囡和李金珠都在。

  吴妙真见了礼,直入正题。

  “没用上我。我到的时候,华亭县崔知县已经在韩家查案了,当天被请去接生的稳婆也已经拿到了。

  “崔知县极其精明能干,传了华亭县所有在册的稳婆药婆到场,一个一个叫进去查看巧织的死因,一个一个记下口供。

  “几乎所有的稳婆都是说胎儿瘦小,头围也不大,胎儿头卡在阴道口,胎位很正,阴道四周并未撕裂,那就是宫口开得足够,说胎儿是被堵在阴道之内,活生生闷死了母子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