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孩子三岁 第34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当然!放芝麻才香!你是不是没买过芝麻?”

  苏笑笑摇摇头:“有卖的吗?”

  “有。”吴双解释岛上也有不能种水稻的旱地,渔民就种芝麻、黄豆或玉米、红薯。渔民吃不惯这些就卖给副食厂,副食厂有时候用芝麻黄豆做油,有时候直接卖给来自天南海北的军嫂。

  苏笑笑:“那我是不是再做点?”

  “馓子太麻烦。你回头买点芝麻,像和面一样把芝麻和进去,然后像擀面条一样把面擀薄,切成小块放油锅里炸。馄饨皮那么大就行。”

  苏笑笑在脑海里想象一番:“这个简单啊。”

  “味道跟撒子差不多。对了,别忘了放盐。”

  苏笑笑决定明天下班回来就做。

  翌日早上,苏笑笑领着团团去副食厂。跟往常一样又碰到钟家几个孩子买菜。苏笑笑见他们没有买肉,反而拎一只鸭,好奇地问:“怎么吃?”

  捉弄鸭子的钟三娃道:“炖冬笋。苏团团,晚上去我家吃老鸭炖笋。”

  团团也是个不客气的,想也没想就说:“好啊。”

  苏笑笑摸摸他的小脑袋:“我们先买菜。”

  鸭炖笋?苏笑笑到了副食厂,看到卖冬笋的,又想起钟三娃说的吃法。苏笑笑心说,这怎么吃啊。

  上辈子去南方旅游也没听说过老鸭炖笋。

  冬笋不是炒肉或者清炒吗。

  苏笑笑问团团:“团团,我们也买只鸭子炖笋好不好?”

  团团点头。

  苏笑笑看看鸭子那么多毛,“今天先算

  了。等你爸回来我们再做。”

  团团给妈妈个眼神,松开她的手气吼吼朝前走。

  苏笑笑哭笑不得地追上去:“我们晚上做好吃的。”

  团团不信。

  苏笑笑看到鸭蛋,鸭蛋不算定量,她买几个鸭蛋,又买几样海鲜,买了芝麻,买几样素菜,篮子里装满就拉着团团回去。

  到家,苏笑笑先煮粥,顺便把剩的饺子蒸了。粥好了端下来,苏笑笑才开始做菜,一个鸭蛋炒蒜苗,一个水煮大虾和一道雪菜炒鲜笋。鸭蛋早上吃,大虾和笋带去邮局留中午吃。

  早饭后,苏笑笑把家里收拾好,挎着包,拉着团团准备去上班,到门口看到几个人朝南跑。苏笑笑下意识停下,一想到再耽搁下去上班要迟到了,抱起团团就走。

  图团团好奇:“妈妈,她们怎么了?”

  苏笑笑:“她们上班快迟到了。我们再不走也得用跑的。”

  “我们快走吧。”

  苏笑笑边走边问:“昨天的可乐跟谁喝的?”

  团团说起这事很兴奋,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可热闹了:“好多哥哥姐姐啊。”

  苏笑笑问:“大娃哥哥有没有喝你的?”

  团团摇摇头:“大娃哥哥说他喜欢喝麦乳精。妈妈,大娃哥哥还给我牛奶喝。妈妈,我们家的牛奶呢?”

  苏笑笑想说,咱家没牛奶。到嘴边道:“被你舅拿走了。你想喝啊?那妈妈去供销社问问?”

  “我们现在去吗?”

  苏笑笑看看天色,估计来得及:“去!”

  

第25章 幼稚有话好好说,不许大吼大叫!……

  供销社没有奶粉,有米糊糊,还只卖给婴幼儿家庭。苏笑笑买奶粉奶糖得去甬城。苏笑笑干脆买一包豆奶粉。

  团团听到一个“奶”字认为牛奶和豆奶差不多,到邮局就让妈妈泡一杯他尝尝。

  苏笑笑用她的搪瓷缸子泡半杯,团团用戴着手套的双手抱着缸子去后院,看到值班的退伍军人就显摆。人家表示想尝尝,苏笑笑不禁竖起耳朵,听到团团叫人家拿杯子,分他一半。

  苏笑笑摇头失笑。

  柜台的同事拿着抹布擦柜台,听到团团裹着奶味的话,不禁说:“团团好懂事啊。性子也大大方方的。苏姐,北方的小孩是不是都这么开朗啊?”

  苏笑笑摇头:“以前我家那边有自行车公交车,我怕他被车碰到,不敢放他出去,在家里关久了,他也是个胆小鬼,坐公交车都得让我抱。在岛上没有多少人骑车,也不用担心他被无儿无女的人拐走,我就让他自己找人玩儿。现在都不要我送,吃过饭自己出去,快吃饭了还知道自己回来。”

  “这么小你也放心?”

  苏笑笑:“家属区的人都认识他,不会看着他一个小孩往海边跑,没事的。”

  团团进来:“妈妈,豆奶好热!”

  “开水泡的不热才怪。”苏笑笑问:“我有没有说过一会儿再喝?”

  团团还给她,赌气说:“不喝了!”

  苏笑笑接过去把盖打开:“玩儿去吧。十分钟再来。”

  “我不上班了吗?”小孩瞪大眼,“玩玩玩,就知道玩儿!”

  苏笑笑的呼吸一顿,想揍他:“苏团团,你就这么跟我说话是不是?”

  小不点转身就跑。

  苏笑笑担心:“慢点,别摔着!”

  柜员心下好奇,又怀疑自己太敏感:“团团的口气怎么有点像双姐?”

  苏笑笑无奈地说:“就是她。她那大嗓门,我家门窗紧闭都能听见。她家仨孩子可能被她吼习惯了,从不反驳,但下次继续!”

  柜员乐了:“双姐不觉着她一个人干吼越吼越来气?”

  苏笑笑:“她是心里有火,吼出来就舒服了。孩子顶嘴反而火上浇油。”

  柜员咳嗽一声。苏笑笑想问不舒服吗,听到车子叮叮当当的声音,她朝外看去,吴双把她的旧自行车停在门口。

  吴双拿掉围巾进来就说:“来晚了。”

  柜员顺着她的话问:“起晚了?”

  “起得早。我都洗好脸了,小苏家才开门。”吴双拿掉手套跺跺冰凉麻木的脚,“这里冬天真冷。”关上一扇门,看到柜台里面打扫的很干净,不需要她扫地整理邮寄包裹,她就到苏笑笑对面坐下。

  苏笑笑怀疑她看热闹看忘了时间:“双姐,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往南去,出啥事了?”

  “你也看见了?”吴双跟找到盟友似的,身体前倾,跟地下党接头似的。

  苏笑笑摇头:“团团想喝豆奶粉,我赶着去供销社就没看。”

  柜员闲着没事凑过来:“什么事啊?你跟没见过一样。”

  吴双:“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卫生室的郑医生跟她丈夫打起来了。”

  柜员是岛上的人,岛上卫生室的人她都认识:“不是说两口子感情挺好?她丈夫还是老师,脾气好的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他俩打什么?”

  吴双颇为可惜地说:“不清楚。问因为什么,两口子都跟锯了嘴的葫芦一样。我猜跟高老师的出身有关。他家以前有几条渔船,搁外面算是富农。听说以前还是郑医生上赶着追的他。俩人结婚两三年赶上大革命,高老师虽然没遭罪,可郑医生总觉着低人一头。以前去给我家老小拿药,我听郑医生抱怨过她命苦。可能也在家抱怨过,高老师听烦了,今天她又说,两人就打起来。”

  苏笑笑乐了:“这话说的,觉着委屈可以离婚啊。又没人拦着她。”

  柜员微微摇头:“苏姐您刚来不知道,高老师也是岛上的,跟郑医生的姐还是邻居。听说当年就是她姐牵的线。这要是离了,不光被人说只能共富贵,她姐也没脸再见老邻居。”

  苏笑笑:“那就好好过啊。”

  吴双点头:“我也这么劝过。可她觉着我不懂她心里的苦。再苦能有我以前苦啊。我小时候别说吃不上穿不上,能不能活到明天都得看天意。”

  苏笑笑算算她的年龄,她小时候正赶上鬼子在中原的几年,“郑医生是不是比你小?”

  吴双想想:“好像跟你家张团长同岁,四二年生的。”

  苏笑笑:“那从她记事起就没见过小鬼子?稍大几岁内战也结束了,算是没有经历过战乱?”

  吴双:“对!所以才认为我不能理解她的苦。”

  柜员道:“你要是跟她提以前,她兴许还说,还不如打仗牺牲了呢。”

  吴双:“也许吧。不过不是我咒她,她再这么埋怨下去,高老师跟她过不长。”

  柜员不这样认为,离了她谁还敢嫁给高老师啊。

  吴双见她这样,问:“不信?我家老大说过,高老师上课就好好上课,从不乱说别的。他这样的老师离了渔民出身的郑医生也没人敢作践他。否则宋老师第一个不同意。”

  苏笑笑很好奇:“宋老师什么来头?”

  吴双:“宋老师出身好,根正苗红啊。关键人家是整个学校唯一一个大学生,那些首长都指望她教好孙子孙女。宋老师气得不想上课,首长能放过闹事的人?”

  苏笑笑懂了。

  吴双道:“好比你,你向首长反映问题,首长能听进去。要是我去,首长肯定说我,名字都不会写,事还不少。哪凉快哪待着去!”

  刚刚从厕所出来的另一个柜员乐了:“你还知道啊?”

  吴双回头看去,一看是邮局主任,就把反驳的话咽回去,“所以我从不去首长跟前找不自在。”

  苏笑笑有一事好奇:“听双姐的意思郑医生娘家不如高老师家有钱,那她父母还有钱送她读书?”

  吴双:“这事说来话长……”

  建国初期上面号召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重视扫盲工作。可是那个时候识字的人不多,一个村几百人,能当老师的屈指可数。岛上一个渔村没有十个识字的,可以教书且愿意的只有一两个。

  这一两个也得吃饭生活,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就因为打鱼农活耽搁下来。上面发现成效甚微就号召知青下乡。那个时候全是自愿。当年有个很有名的豫剧《朝阳沟》讲的就是城里姑娘自愿下乡的故事。

  虽然翁洲岛偏僻,交通不便,也有知青愿意来。几个知青到这里把学校弄起来,待了两三年返城后又来几个,断断续续有七八年,郑医生因此从小学上到中学。

  郑医生跟高老师结婚后,

  高老师的父亲把她安排进卫生室。卫生室有个高家亲戚,悉心教导她几年,那个亲戚的子女都在市里上班,他退休后没人接班,就叫郑医生接班。

  郑医生不敢离婚也是因为没有高家就没有她的今天。

  吴双说完这些,又忍不住说:“人就是不知足。她也不想想不是高家有钱有人脉,她去小学当一年级老师人家都不要。”

  苏笑笑就想附和两句,余光瞥到有人进来,她立刻转身招呼:“同志,请进!寄信还是来拿包裹?”

  来人是位女同志,看起来比苏笑笑大四五岁,进来后露出腼腆的笑容,到柜台旁边,轻声问:“听说现在邮局代写信?”

  苏笑笑愣了一瞬,心说她这么年轻也不识字吗?注意到她很不好意思,就直接说:“是呀。您是要给家里写信?”

  来人点点头,小声问:“一封信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