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孩子三岁 第39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哪个姨姨给的?”苏笑笑朝外看去。

  

第29章 大方小团团爸爸欺负团团。

  邮政局门外空无一人,苏笑笑问团团:“姨姨没跟你一块来?”

  团团摇头,“姨姨回家了啊。”

  苏笑笑:“还记得是哪个姨姨吗?”

  团团不假思索地说:“就是那个姨姨啊。”

  苏笑笑无语。

  邮政局的职工们被他逗乐了。

  团团以为大家不信,再次强调:“就是那个姨姨!”

  苏笑笑一见儿子要抬高嗓门,赶忙说:“团团,每天来那么多姨姨,妈妈记不清了。是来这里找妈妈的姨姨,还是咱家那边的姨姨?”

  “找妈妈写信的姨姨啊。”团团把笋放桌上,苏笑笑想说全是泥,一看他手上身上也不干净就把话咽回去,拽着他到后面厨房倒热水给他洗手,不动声色地问,“比妈妈大还是比妈妈小的姨姨?”

  团团边玩水边说:“比妈妈小。”用小手比划一下。苏笑笑见状想说这叫矮不叫小,“你觉着妈妈该喊她姐姐还是妹妹啊?”

  团团想也没想就说:“姐姐呀。”

  苏笑笑大概知道是谁了。

  吴双看娘俩进来就问:“问出来了?”

  苏笑笑点头:“前些天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同志,我给她写过信。对了,那天您好像不在。”

  隔壁柜台的女同志有印象:“我知道她,当时还想问她没上过扫盲班吗,怎么让你写信。就算自己不识字,难道家里孩子也没上过学。后来一听到信的内容,我就明白为什么不让家人帮忙。”

  吴双好奇:“还是啥见不得人的事?”

  苏笑笑:“没啥见不得人的。就是她姐一家在西北,可能因为以前支援边防建设留在了当地。那边日子跟这边没法比,那位女同志就写信问她姐有没有什么困难,实在不行可以把外甥外甥女送过来。估计担心婆婆一家反对,想着先斩后奏。”

  吴双不禁说:“哪能先斩后奏?不对,她姐没工资”

  苏笑笑:“收信人地址不是农场,可能嫁给了当地人。就算有工资,也可能只有她一个人赚钱。要是又有四五个孩子,吃不好穿不好也正常。西北就算有山,也不会像这边春冬有笋,夏有野杨梅秋有橘子板栗山核桃。再说西北缺水,也不如这边赶一次海捡的东西够全家吃一天。”

  “就算像你说的这样也不能先斩后奏啊。”吴双不禁皱眉,“没有这么办事的。”

  苏笑笑点头:“您说的我都懂,可要是您侄子侄女在家吃不好穿不好呢?”

  吴双无言以对。

  只因年前苏笑笑给婆家寄东西的第二天她也给娘家寄两箱海货。苏笑笑去年春节没给公婆寄钱,吴双给她爹娘寄几十块钱,名曰不能回去过年孝敬父母,让老人自己买点东西。

  农村过年生产队会杀年猪,地里有菜,家里养着鸡鸭,而有这些年货就齐了,哪还用得着花钱买。再说,农村人普遍节省,几十块钱够用一年。吴双只是一个春节就给这么多,显然是借着过年的名义补贴娘家。

  吴双问:“要是真把孩子送过来,她公婆不同意,她咋办?”

  柜台那边的女同志人忍不住说:“像雷锋同志那样的好人,像苏姐她父母那个德行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既然来了,家里也不缺这口吃的,那就先住下吧。再说,那位女同志可能还有父母。”

  苏笑笑突然想到自己,“也许这位女同志跟我和团团爸爸一样住娘家。”

  柜员不禁说:“对啊!我猜是这样,以前上面号召援边,那位女同志的父母不同意她姐过去,她姐死活要去,父母因此很生气,或者说了一些不认女儿的话,女同志担心让儿女帮她写信被父母发现,所以才请苏姐帮忙。”

  吴双点头:“要是这样就说得通了。”

  团团一脸疑惑:“妈妈,我怎么听不懂啊?”

  苏笑笑:“你听得懂就怪了。”

  “我为什么听不懂?”

  吴双想说,你还小,然而先听到苏笑笑说:“因为你认识的字还没有双姐多。我们说的你当然听不懂了。”

  团团信以为真:“妈妈,我的笔呢?”

  苏笑笑把铅笔给他,又把自己的椅子让出来。团团拿一张报纸,学写报纸上的字。

  吴双往前往后看一眼,道:“这事咱们自己知道就行,千万别往外说。”

  苏笑笑点头:“我们知道。”

  话音落下,有人进来,几人同时噤声。

  室内突然很安静,来人吓得停下,苏笑笑笑着招呼:“同志,寄信还是取钱存钱?”

  来人回过神,无意识地点头:“寄信。”

  苏笑笑:“那给我吧。贴邮票——”看到上面有邮票,“盖上邮戳就行了。”

  来人不放心地叮嘱:“别搞丢了。”

  苏笑笑:“不会。没人收的话会送回来。”

  来人听了这话道一声谢。

  柜员看着他出去忍不住起来。

  苏笑笑顺嘴问:“认识?”

  这位柜员也是岛上的人,不过整个邮局只有几个岛民,其他工作人员不是军嫂、退伍军人就是部队安排的军人。其实不是为了跟岛上乡亲搞好关系,这个邮局不会用当地人,也不会让当地人当主任。部队高学历文职人员不多,也能挑一个来管理邮局。

  柜员点头:“是我家隔壁生产队的。他们生产队的稻田跟我们生产队挨着,以前经常一起干活。没听说他家有城里亲戚啊。”

  “可能跟给团团竹笋的那位女同志的情况差不多,早年当兵或援——”苏笑笑看到收信地址把话咽回去,“甬城?”

  吴双勾头:“我看看。”

  苏笑笑递给她:“甬城市区。”

  柜台那边没人办理业务,柜员好奇干脆直接过来,看清地址,道:“确实是甬城市区。这边我上周末还去过。”

  苏笑笑冷不丁想起去年刚到这边张怀民说的那件事——以前有位军人嫌妻子出身不好,准备离婚再娶,结果被查出跟他好的女同志被人收买了。

  苏笑笑又觉着自己工作太闲才有心思胡思乱想:“小楚,你确定刚才那个人没有城里亲戚?”

  柜员姓楚,比苏笑笑小四岁,比吴双小十几岁,吴双喊她小楚,苏笑笑也跟着这么喊。小楚本人也习惯了这个称呼。

  可能因为这个邮局给军人和军属的信件占了七成,其中一部分信件下了车直接交给邮递员,根本不进邮局,小楚听到苏笑笑的话,下意识想到“泄密”,“苏姐,我觉着你想多了。他只上过几年扫盲班,除了打鱼种地什么——”看到信封上的字,小楚惊得呼吸停顿。

  平时话不多的两位同志见状互相看一眼,不约而同地起身朝小楚走来。两人看清信上的字,齐声说:“比我们的字还好?”紧接着想起什么,转向苏笑笑,“小苏,是不是跟你的字差不多?”

  苏笑笑前世今生都练过书法,前世被父母哥哥盯着练,这辈子原身自愿练字是因为苏老爷子说过“字如

  其人“。

  苏笑笑拿过那封信,把收信人姓名和地址抄出来,吴双万分确定:“这信封上的字练过。我家老周说过,写的工整又好看的字都练过。”

  小楚只听说过岛上有探子,一直认为这样的人离她很远,此刻顿时心慌,抓住吴双的胳膊:“双姐,怎么办?苏姐,我——”

  苏笑笑:“先别紧张。双姐,主任在不在办公室?”

  邮局主任其实只管汇款存钱给大家发工资这些事。吴双道:“在是在,可她也不懂,以前遇到特殊邮件都是部队派人过来处理。”

  苏笑笑:“她毕竟是主任,请部队派人过来也应该由她打电话。再说了,万一咱们弄错了,刚才那位同志只是替知青寄信呢?”

  小楚不禁说:“对,我差点忘了,我们生产队和他们生产队都有知青。”

  吴双:“我叫她过来拿主意。”

  主任被叫过来反而征求吴双和苏笑笑等人意见。

  吴双很无语,你比我们工资高职位高当然是你拿主意。

  小楚试探地说:“给部队打个电话?”

  主任:“弄错了呢?”

  吴双忍不住说:“错了更好,说明岛上没有特务。”

  “部队要是怪我们多事怎么办?”

  吴双不禁说:“部队怎么可能怪咱们多事?夸我们警惕性高还差不多。”

  “你确定?”

  吴双不能确定,要是赶上人家开会或者训练被打断,来人肯定忍不住抱怨两句,“我又不是他们,我哪知道他们咋想的。你是主任听你的。”

  主任转向苏笑笑:“苏姐,你看呢?”

  苏笑笑心说,咱俩同岁,你不用这么客气,“我看就当没这回事。”

  “出了事倒查到我们怎么办?”

  苏笑笑顿时很无语,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非得让大家跟你一起承担责任才行呗。

  “这个电话我打?”苏笑笑看着主任,“部队派人过来问谁认为这封信有问题,我就说是我。回头查出啥事没有,部队要怪也怪我?反过来也一样?”

  主任又犹豫起来。

  苏笑笑抱起团团坐下,让团团坐她腿上,“主任,快中午了,下午没几个小时天就黑了。明天上午这些邮件就会被寄出去。”

  主任指着寄信人名字:“小楚,他是叫这个名吗?”

  小楚摇头:“不清楚。我们那边都是叫小名或者外号。像我在家亲戚邻居都是叫我阿莲。我只听邻居用土话喊过他阿江。可是也有可能是‘刚’。你知道的,我们‘j’和'g‘有时候分不清楚。”

  主任是土生土长的岛民,自然清楚方言和普通话有多大区别:“他的名字里头也没有刚和江。”

  小楚:“那就算了?”

  主任不敢赌,又朝苏笑笑看去。苏笑笑道:“你让我决定,那回头不能责任我担,奖金没我的份。”

  “不是,苏姐,都什么时候了。”主任皱眉,“是一点奖金的事吗?也许只有几句口头夸奖!”

  涉及到特务,确实不该斤斤计较。苏笑笑也不怕弄错了被骂。可也分什么人。主任要是二话不说上报,回头搞错了上面追究起来,苏笑笑可以揽到自己身上。苏笑笑相信吴双和小楚也会替主任解释,甚至把责任揽过去。

  结果她身为主任却希望苏笑笑、吴双这些军嫂出头。苏笑笑不得不防:“只有几句夸奖我也愿意。我工作这么多年还没被夸过。”

  团团转向妈妈,为什么不夸妈妈啊。

  苏笑笑捏捏小孩的脸:“妈妈和姨姨聊工作呢。玩你的!”

  主任转向吴双。

  吴双绝口不提信封上的字练过:“我只上过几年扫盲班,这事你知道,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啥也不懂,你看我也没用啊。”

  主任又转向小楚:“你先发现的?”

  小楚一阵无语:“没听说过他城里有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