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14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马买回来了,还得安车驾,马车上也得布置,还要好几日才行。她们来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办起事情来也不方便。

  蒋羡摇头:“不是这个原因,是堆积的文书实在是太多了。这大名府因为连年遭受水旱之灾,导致许多地方地皆斥卤不可耕,如此饥民满野,铤而走险的盗贼多,案子也多。”

  锦娘还从未见蒋羡累成这般,也是,本来一路舟车劳顿,她们还能坐在家中歇息,他就立马处理这么多事,也难怪会累的。

  “你先洗把脸,我让人上菜。”锦娘又让方妈妈赶紧摆饭。

  蒋羡喝了一碗汤,又随意用了些饭,一头扎进去睡觉。当然,他精力还是十分旺盛的,只是头几日不太适应,慢慢的竟然就越战越勇。

  这边锦娘也筹措好了之后,请窦媛和其婆母妯娌一起过来吃酒。

  锦娘迎了她们进来,众人相互厮见。

  原来这甄家家主在汴京做官,官至正四品给事中,甄夫人并未一起去汴京,而是在大名府随族人居住,甄家长子早逝,留下一子,其妻遂决意守寡。窦媛嫁的便是甄二公子,另外还有一位三公子,在上个月刚刚娶妻。

  锦娘请了她们先到正房说话,正房专门辟了一间小厅出来,正中摆着一张凭几,凭几正中摆着一张黑漆木的小几案,锦娘请甄夫人上座后,她方坐在几案的另一侧。

  凭几后方是两扇牡丹花纹的窗户,窗子底下放着一个大的蓝釉的花瓶,瓶子里插着粉白黄三种怒放的菊花。东侧放着一扇紫檀屏风,西侧则挂着一幅紫衣观音绣像,主位下边摆着四张鸡翅木的圈椅,两张椅子中间各方一张牙桌。

  牙桌上都用银碟装的果品,丫头们也奚数上茶,茶盏则是天青色的汝窑所制,还描了金边。

  “我在吴县时最爱喝吓煞人香,茶汤碧绿清澈,香气扑鼻,又很是爽口。”和不认识的人还是先聊些安全话题。

  窦媛呷了一口,缓缓点头,又看向她这位表嫂,见她里面穿着石榴红底绣海棠花的抹胸,外面着月白珠服褙子,底下配同色百迭裙,头上梳着同心髻,乌发正中插金桥梁钗,两边各插两根并蒂金钗,雅淡梳妆,看起来却是灵动标致极了。

  别以为大户人家就不势利眼了,大户人家可能更甚,但遮掩的极其好。

  故而,在窦媛看来,锦娘这身妆办,没有弄的太过隆重,但又展现自己家境殷实,如此倒也很好。

  远嫁大名府,窦媛本来就没个去处,日后表兄表嫂住过来,她也有人撑腰了。前几日表嫂送的那苏缎,府里人得了不知道多欢喜,毕竟大名府很时兴苏样。

  又听场上正在说些吃食,窦媛也跟着说了几句。

  等宴席毕了之后,甄夫人推说身体不好先走了,大奶奶栾氏和三奶奶庄氏也都侍奉婆母离开,特地留窦媛说私房话。

  锦娘自然又有私下给她的东西:“上回是随大流去的,这是专门给你的。”

  窦媛打开一看,原来是两盒傅身香粉,还有三方销金点翠的帕子,另外还有一匹孔雀罗、一匹八达晕提花锦,两团松塔髻。她忙道:“怎么好劳烦表嫂送我这些。”

  上次若非是他们夫妻,恐怕哥哥早就私奔了,家里早就败落了。

  “你就拿着吧。”锦娘道。

  待窦媛收下,又说起甄家的情况:“我们家里倒是也没什么,如今是我在管家。婆母待我也过的去,大嫂那人表嫂你也看的出来,她守寡在家,也并不敢掺和什么。”

  锦娘点头:“三年前我们经过扬州的时候,我就知晓你是个明白人,如今咱们住对面,有什么要帮忙的,只管派个人说一声。”

  “你们这一来,我心里安定了不少。”窦媛笑道。

  大户人家的女子嫁进去之后,娘家近还好,逢年过节能够见上一面,若是娘家远,有的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得面。

  锦娘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当然也希望她能过的好。

  二人说了些近况,锦娘又问起大名府的情况,窦媛因为管家,倒是都打过交道:“府公姓王,那王夫人约莫和我婆母年纪差不多大,看起来很朴实,她家儿媳妇出身倒是显赫,面面俱到,听闻她家郎君在相州做官,她也没跟着去,一直在侍奉婆母。至于纪通判家里,纪通判有些宠妾灭妻,他家一共三个女儿,就小的是嫡出,年纪和咱们筠姐儿差不多。至于董判官家里,那是个最爽利不过的妇人,会办宴席,大家都爱去她家玩。”

  锦娘记在心里,又对窦媛感激不已,窦媛忙不迭说没什么,她到底不能久坐,遂让人拿着礼物回到家中。

  趁着记性最好的时候,锦娘先把这些人物记下来。

  请甄家过来之后,两个小厮在外面放了鞭炮,邻里也都送了些暖居礼来,多不过是些吃食,锦娘也打发人送了些蒸的果馅过去。

  慢慢一个月左右,她们才彻底在此地安顿下来。

  这日傍晚,蒋羡在外吃了酒回来,自个儿洗漱一番,方才进来对锦娘道:“你可知今日谁和我一起吃酒的?是何三哥。”

  “何三哥是谁?”锦娘不懂。

  蒋羡则笑:“是周家二姑爷啊,你怎么不知道?”

  原来是周二姑娘的丈夫,那位何三公子,善姐听闻被赶出去似乎也是跟此事有关。

  “可是我那时记得他家好像在扬州做官的?”锦娘道。

  蒋羡摆手:“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周姑父从上次守制之后就不准备出仕了,周二哥自个儿都得靠别人。何家在此处花五千贯,建了一座别墅,也是巧合,今日我查一桩案子,正好遇到,我们先前也认识,遂在一处吃酒。”

  原本锦娘想把自己和二姑娘的恩怨说一下,但想着都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提这些也没什么意思。

  故而,她只是听着。

  蒋羡倒是有些感慨,上了床还道:“何三哥为人其实比孙世琛强点,但考运不好,头一次在国子监考试时,那年下大雪,马车在路上坏了,没赶上。又隔了三年再考,结果人生病了,这人啊,就没心气了。”

  这么说锦娘也能理解,人能成功运气有时候也至关重要。

  只不过,锦娘道:“周四娘子的夫婿在馆陶县任官,这位馆陶和大名府一两日的路程,她们姐妹倒是可以重逢了。”

  蒋羡笑道:“这还需你说,听何三哥说,正为这个,他们夫妻不自在呢。”

  如此,锦娘在想不知道是谁说的那句话说,说周家庶出的两个女儿反而嫁的更好,嫡出的精心挑选反倒是过的不行。

  “看来上天还是公平的,我父母双全,待我又好,所以婚事不谐。”锦娘一直觉得人生在世,似乎没人是完全圆满的。

  听了这句话,蒋羡却不可思议的看着她:“你怎么可能婚事不谐呢?咱们不是很好的么?”

  锦娘笑道:“你想我成婚的时候都快二十一岁了,一般女子及笄后十六七就准备嫁人了,可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我一直都是这般想的,遇良人先成家,遇贵人先立业。”

  就像你时运不济,也不能一直埋怨老天,得充实自己,机会来的时候才能接住。

  “娘子,你有这般心气,许多男子都未必有。就像我,有时候都未必会那般坚持。”蒋羡搂着锦娘,摸到她的脖颈,知道她因为常常做针线脖子发酸,现下主动帮她按摩。

  锦娘被他按摩的舒服了,一会儿就睡着了,蒋羡俯身在她唇上啄了一下。

  又说周二娘子却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姐妹亲人见面或许有些激动,但是这些激动在得知妹妹已经是县令夫人,妹婿是进士的前提下,她哪里还有什么情谊。

  见妻子跟在床上烙饼似的,何三郎无语:“我就知道你这般,偏你还巴巴的留人家住着做什么。”

  周二娘子“嗤”了一声:“我让你去考,你如今发解都不愿意,若非因为这个,我哪里轮得到一个庶出的看不上我。”

  夫妻之间吵架无好话,何三郎道:“你怎么不说是你的问题,你成日和这个斗,和那个骂,家无宁日,我如何学的好?”

  两人背对着背,谁也不理谁?

  至于被周二娘子排揎的周四娘子和孙世琛夫妻倒是住的很舒服,她们明日从大名府到馆陶县上任,本来舟车劳顿,结果被何姨母热情招待,还说明日用马车送她们过去,她松了一口气。

  只是她今日没说给二姐听,锦娘成了蒋羡的妻子,她那般心高气傲的人,恐怕接受不了。她也就不挑事儿了,反正何姨夫现在赋闲在家,多半许多官夫人的聚会也不会带她们,她们也不会相见的。

  次日一早,何姨母亲自送孙世琛和周四娘子夫妻去馆陶,但见周二娘子还别别扭扭的,不免心道:“好在是嫁了自己家,若是嫁到别人家,怎么受气都不知道。”

  就像她自己过的也不如妹妹蒋氏,三个儿子没一个中进士的,唯一最有希望的三郎,又怯场的很。她这个做娘子的从来没有鼓舞半句,只会嫌东嫌西,要不然就跟妯娌一起生嫌隙。

  可那又怎么样?人不可能永远都强,要懂得放软腰身。

  瞧,她这不是主动和甄家二奶奶走动起来,甄家老太太七十大寿,还给她也下了帖子,若都是看的比自己强的人就嫉妒人家,那还怎么活?

  人的路都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

  锦娘这边也收到甄家的帖子了,不仅如此,她还收到了窦媛口中很会交际的董判官之妻钱娘子下的帖子。

  方妈妈道:“这位判官娘子既然请了您过去,您还是和以前一样,先不要多言语,慢慢熟络起来再说。”

  “我也这么想的。”锦娘以前见了人就恨不得坦诚相告,后来发现人家一了解你,就不愿意多说话了,所以还是保持一点神秘感,这样别人对你有兴趣,才会更愿意和你多接触。

  主仆二人商量了一下带些什么水礼过去,刚商量完,又见蒋羡把西席杜举人请到了家中。这位杜举人二十七岁,颇有乡名,据说一笔字写的很不错,束脩一年三十贯。

  当然,也不能请了人来,就表示定下了,还得让他先教几日,让他有能力管这俩孩子才行。

  头一日授课,锦娘让蒋羡在门外旁听,里屋又让习秋这样的妇人陪着,只见这杜举人果真有几分本事,给孩子们授课信手拈来,夫妇二人遂同意。

  自然,锦娘也会叮咛女儿:“你现在长大了,娘和你不是说男女大防,只要是有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让你觉得不舒服了。或者摸到娘跟你说的那几个地方,这都是不好的,知道么?”

  “娘,我知晓的。”筠姐儿笑道。

  锦娘又看着女儿道:“不要随意和男先生独处,知道么?”

  筠姐儿点头。

  锦娘是非常敏感的人,她因为是胎穿,从小就知道保护自己,但女儿还小,是真正的小孩子。她得时时刻刻的关心孩子的生活,不能让她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人心隔肚皮,她是深有体会的,便是那梅县尉竟然最后抛弃了包娘子,虽说听说他带着妾侍在逃跑的过程中,船漏水直接被淹死了,结局也算是大快人心。可他卖了妻妾,若非女牙人有同理心,把包娘子许给一位行商做续弦,也算不愁吃穿,真的卖去娼门来了,怎生是好?

  看女儿听进去了,锦娘也欢喜,同时也进内室让蒋羡告诉儿子。

  “说什么?”蒋羡不解。

  锦娘道:“姑娘家要学会保护自己,男孩子也是一样。不能让人摸那里,也不能……”

  听锦娘说了这么多,蒋羡从床上坐起来:“娘子,你会不会操心太过啊?”虽然他嘴上这般说,可心里隐约觉得娘子说的是对的,近来娈童之风大起,他小时候到长大一直深受风言风语。

  夫妻二人分头行动,蒋羡是操心起来简直太过头了,甚至因为这个,竟然和锦娘商量把女儿送去魏家女学。

  “魏家一门五进士,女子也有家塾,不仅教经史子集,姊妹们一处还能打马球捶丸学琴,我听说通判的女儿也在那里读。说起来,这魏家还是你本家呢。”

  锦娘都惊呆了:“十六郎,你怎么会突然认识这么多人啊?”

  这对于蒋羡而言简直不值一提,就像锦娘学绣花似的,很快就能学出门道,蒋羡和人攀关系简直就是和喝水一样简单。

  夫妇二人为了女儿专门准备去魏家拜访了一趟,蒋羡正在马车上和锦娘说起魏家女塾的情况:“那女先生姓沈,还是吴兴人,也出自大家。原本是要嫁给一位魏家子弟的,后来守了望门寡,遂束发不准备嫁人,靠着束脩过活。还有她作的诗词,我让人私底下抄录了一本出来,你看如何?你最近不是正在学么,你来品鉴一下。”

  “这又是怎么弄出来的?”锦娘翻看了一下诗词,的确写的很好,但她看向蒋羡,都忍不住心道,你这个办事能力,如果不考进士,进皇城司也绝对可以干到头子。

  蒋羡轻描淡写道:“花点钱的事情。你就看她的诗词写的如何?够不够格教咱们女儿。”

  锦娘仔细看了看,点头:“写的很好。”

  “那就成了,娘子,你的心实在是太细了。我就没想到那些,你总这么周到,我真是自叹不如。”蒋羡笑眯眯的。

  锦娘没好气道:“别给我戴高帽子了,我其实是想女儿能够多和别的小姑娘们相处,否则,常年深闺养着,难免怯生。可又怕外面是个大染缸,把人染黑了,所以有顾虑。”

  蒋羡笑道:“娘子,你别担心了,这不还有咱们俩吗?若是不好,回来再读就好了,咱们机会多的是。”

  闻言,锦娘也是恍然,是啊,女儿和她不同,不是每次都只有一次选择机会,女儿有她们做爹娘的兜底,怎么选都可以。

第102章

  魏家那位沈娘子今年四十余岁, 并非那等人们印象中晦暗寡淡的寡妇,她面皮白净,五短身材, 身上穿着宝蓝素罗的长褙子, 乌发用一根白玉簪簪上,浑身书卷气。

  锦娘由魏夫人带着和她见面,连忙道:“承蒙不弃, 小女就拜托您了。”

  沈娘子连忙行礼:“娘子客气了。”

  “小女以前一直是我在家胡乱教, 您多担待。”锦娘道。

  沈娘子也是应了几句。

  接着锦娘和魏夫人说起束脩的事情,魏夫人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 白费那些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