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17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锦娘又想蒋羡这般为她出头,心下好不感动,又以香舌噙酒,喂他喝酒,二人又一处亲热了一回。

  又说到了次日,锦娘吃完早饭便过来甄夫人这里,甄夫人道:“劳烦她嫂子帮忙了。”

  “您这里哪里话,我也是个无事忙的人,只要您不嫌弃才好。”锦娘如是道。

  说罢,甄夫人让她去窦媛房里,锦娘过去时还遇到了窦媛丈夫甄二郎君,那郎君连忙行礼,锦娘回了一礼,方和窦媛见面。

  今日这一天,锦娘都是帮窦媛陪客,领着人说话,帮着安席,到了晚上回去已经是十分累了。

  但她也知晓这大户人家清客是怎么请的,竟然不是一日请完,都是分批次请,若是混着请,身份高的人恐怕觉得乱糟糟你不知道规矩。

  忙了几天,锦娘遂在家中休息,每日作一首诗,有仿写有自己琢磨,拼命翻书找典故。

  到了下午筠姐儿回来了,脸色不是很好,锦娘问起:“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快的,只管同我说便是。”

  “娘,小娘养的是什么意思?”筠姐儿问。

  锦娘道:“这是骂人的话,不是好话,你从哪里听来的?”

  “从纪三姑娘那里听的,她说她大姐姐是小娘养的,偏痴心妄想。”筠姐儿道。

  这便是纪家姊妹之间的纷争了,嫡庶之间,若是妻妾和睦倒好,若是那等妻妾不和睦的人家,就很容易水火不容。

  锦娘又问:“是因为什么事儿?”

  筠姐儿笑道:“我知道,是因为男狐狸精魏七郎。”

  “魏七郎?魏夫人的小儿子么?”锦娘听说过魏夫人之所以不随丈夫去任上,就是因为小儿子身体不好,所以都留在家里。

  又见女儿说“狐狸精”,不免道:“你们小姑娘家家的,什么都知道啊?”

  孩子们年纪小,出去外面见的人多了,接收的信息也就更多了,并非懵懂小娃儿。在孩子们眼中,生的漂亮的就是狐狸精,大抵也是不少人嫉妒人家容貌好罢了。

  筠姐儿只是笑。

  “娘,让她们都被男狐狸精迷住,这样我好好学,课考肯定可以考第一名。”

  她之前跟不上进度,以至于锦娘和蒋羡每日轮着晚上帮她补课,好在这孩子舍得下苦功夫,勉强能赶上来。

  锦娘还怕女儿早恋,如今听她这般说,倒是忍不住笑开:“好孩子,有志气。这纪家姐妹之间的事情,你别管了。”

  “女儿知晓。娘,魏夫人的生辰马上到了,沈娘子说让我们送几色针线过去。”筠姐儿道。

  锦娘则和女儿道:“昨日我听人说她爱牡丹,我画了牡丹的花样子,帮你描了,你照着画儿绣,咱们做一对牡丹样式的荷包,怎么样?”

  筠姐儿欢喜的很。

  因蒋羡今日要在衙门通宵,锦娘差人送了吃食汤水过去,她们母子三个单独吃了饭。晚上锦娘留女儿在房里睡,筠姐儿见她娘把牡丹纹样的香袋设计好了,她只拿着布裁剪下来,又按着样子开始劈线。

  在学女红上,锦娘锻炼女儿非常严格,不为别的,就是想让女儿能当立身之本。

  筠姐儿又说要买一方古琴,说沈娘子要教她们弹琴,还要带香料去学里,明日沈娘子还要教她们制香。

  “明日我和你爹说,仔细帮你挑一把琴来,你放心。至于香料,我开了箱笼,一样包一些,你明早拿去。”锦娘自己也做过学生,知晓大人们眼中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对她们而言就是极大的事情,因此立马应下,生怕女儿去学里难堪。

  又说次日,蒋羡差人回来拿衣裳,说他奉命去外县公干,锦娘遂替他准备了两套衣裳鞋袜和跌打损伤和治风寒的药。

  只是琴的事情不能托他去办了,偏锦娘自己也不懂其中门道,只好先让陈小郎打听着,又让他喊了如烟过来。

  如烟光明正大的兑了银子后,看了好几个位置不大如意,现下刚看中一个铺子,听锦娘喊她,心里一紧,不曾想说的是琴的事情。她正愁不知道如何还了人家的恩情,此时倒是个巧宗儿,只说她帮忙去看。

  不过两三日便寻了一把蜀郡雷氏琴,声音清越,上面还刻了古篆。

  “不知这把多少钱?我开了给你。”

  如烟只说送给筠姐儿做礼物,锦娘却不依,只道:“这琴看着就贵,你若不要钱,我也不敢要了?”

  在锦娘看来给孩子的琴,只要好上手,价格合适就行,名琴等她真有了天赋再去置办也不迟。否则,琴弹的不怎么样,还要那么贵的琴,这不是差生文具多么?

  如烟只道:“不过花了十贯,娘子若不信我把条子给你看。娘子救我性命,我不过孝敬一把琴,娘子若是不要,必定嫌弃我。”

  锦娘只好收下,又知道她开的茶寮,拿了几斤上好的茶叶和两套茶盏给她充本钱。

  等琴寻到的时候,筠姐儿的香袋做的差不多了,便给魏夫人送过去,据说魏夫人很是喜欢,见她不过七八岁就绣的这般好,还特地赏了她一件手串。

  小孩子都是要鼓励的,筠姐儿得了之后,常常让锦娘继续教她做绣件儿。

  日子很快就到了立冬时节,蓝氏送了贴子说钱家红梅开的极好,请她去诗会,又有钱娘子送了果蔬过来,锦娘一一应对。

  不料何夫人也送了果蔬来,锦娘见人送到门口,也不好让人退回去,于是给了赏钱,回送了些生姜豆豉、红丝、末脏、鹅梨、蛤蜊过去。

  但若何夫人不送,她也不会主动送。

  何夫人也是人精,她见蒋羡上任以来没来家中拜访,锦娘也不似窦媛那样礼数周到,但偏偏那日她观察锦娘也不是那等轻狂人,遂百思不得其解。

  但她这个人和蒋氏不同,蒋氏喜折腾,她则是想不通的事情也不要大费周折。她不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更觉得越是不解的事情,就那样过去罢。

  就像她当年送人在周家,为了打探周家姑娘们的性情,摸清楚底细,但即便知道她这三儿媳妇不好,但为了两家姻亲,也不会把这些事情拿出来说。

  倒是周三娘子,从蒋六老爷那里知晓了蒋羡在大名府做官,想起她二姐姐曾经和锦娘有些旧仇,怕她那位不晓事儿的二姐姐又胡乱嚷嚷,到时候新仇旧恨,自己也保不住她,故而立马通过送节礼,专门给周二娘子带了一封信。

第104章

  却说立冬之后, 簌簌的下了一场雪,锦娘里面穿了件墨青贴身的夹袄,外面罩着大红貂鼠的皮袄, 愈发衬的人面如玉。

  蒋羡笑道:“今儿果真去作诗么?”

  “无非是找个由头大伙儿聚一聚, 哪里还真的作什么诗啊,你是知晓我的,我就是个半吊子。”锦娘用挖耳簪挑了些唇脂出来, 细细抹在嘴上。

  蒋羡则道:“昨日好容易回来, 你今儿倒舍了我出去,只盼着娘子早些回来。”

  “往常不见你说这个, 我知道了,早些回来便是。”锦娘起身, 把手放在他肩头上拍了拍, 不妨被蒋羡把手抓住一捻, 她脸上红霞直飞。

  又见蒋羡道:“你且等等。”

  说罢,走到几案边,提笔开始行云流水写了几张纸, 锦娘凑过去一看, 却见他写的都是以“梅”和“雪”为题的。

  锦娘看这些,都不明所以:“你写这些做什么?”

  “你就拿着多看看,若是写不出来,就直接用我这个吧。反正你们几个估计也不会出太难得题目。”蒋羡道。

  锦娘愕然:“这不是作弊吗?我不要。”

  蒋羡又劝了劝,锦娘仍旧是一眼不看, 径直出去了, 留下蒋羡只是苦笑两声,这丫头倔的很。恐怕回来还会责他,他还是赶紧下厨做一道她爱吃的。

  外面刘豆儿套了马, 锦娘先带着方妈妈坐上去,后面则是范四赶车,带着青蓉和阿盈,并衣匣子和一些水礼。

  不时就到了钱娘子这里,钱娘子穿着八达晕厚锦镶银鼠皮袄,头上戴着昭君卧兔儿,锦娘上前拉着她的手道:“前儿我听说小大哥儿喜事近了,可是真的?”

  “小门小户的,倒不好教你们知道。”钱娘子笑道。

  二人走上游廊,才知晓原来起初董判官任县令的时候和通判孙女作儿女亲事,后来那通判早就仕途不进,董判官却升任成大名府判官。

  锦娘则道:“说起来我做过五六回的全福人了,姐姐若是有了人选就罢了,若是没有可以找我。”

  不知道为什么?锦娘总觉得有钱不赚,就跟错失什么天大良机似的。

  钱娘子乐道:“不请你还请哪个,只是我不好开口,好在你自个儿开了口。”

  二人相视一笑。

  这钱娘子起初本来只是想结交一下锦娘,毕竟判官和推官都在同一个衙门,要通力合作才是。只是没想到这魏娘子倒是颇识好意,即便通判夫人那边招揽她也不去,看的出这人有些刚气,不似别人看到人家官位高,哪管那个人不好都扑棱过去。

  老梅附近的雪已经扫干净了,众人在廊下捧着汤婆子赏雪赏梅,钱娘子笑道:“我把那附近窗户打开,大家进去烤火,隔着窗子看,也暖和些。”

  众人都应是,进去里边后,里面摆着一张大桌子,零零总总摆了四十碟果子点心和菜。蓝氏吃了一瓯酒,用帕子抹了抹嘴上的酒水,才笑道:“咱们看这红梅极好,但钱姐姐家别的花儿也好,你看那茶花,还有三角梅、水仙哪不好。咱们若是只说梅花不好,故而以‘花’为题,只要是这园子里的花都可以。”

  今儿除了锦娘、蓝氏另外还有几个妇人,都是官眷,会些诗书的人,都说好。

  这蓝氏又道:“既然如此,咱们做个七言律诗,韵也有了,不如以园为韵,也不枉咱们在这个园子里一遭啊。”

  众人都同意,锦娘先写题目《咏山茶》,她还是挺喜欢山茶的,但作诗只是勉强入门,所以只胡乱凑齐数字便行。

  重在参与嘛!

  锦娘都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排名末尾,况且她发现大部分的人都爱说教,她写的不好,上门求教,反而能很快跟人拉进关系。

  蓝氏本是头一个看锦娘的诗,因为锦娘看起来就是特别有书卷气的人,但看了这首诗之后,干笑两声:“魏姐姐的诗写的还不错。”

  大家又请诗监排名,锦娘排了末,众人都为锦娘尴尬,她倒是笑道:“既然如此,我为诸位点茶。”

  说罢,又亲自点茶送给大家,言笑晏晏,没有一点不悦。

  蓝氏都暗自服气,若是别人肯定脸上无光,她还道:“我原本只读过三年学,只是喜欢诗词,日后学好了,再和你们一起玩。”

  “姐姐不必在意,我送姐姐几本诗词心得。”蓝氏连忙道。

  锦娘又是就诗词请教,立马和众人都拉进了关系,到了吃席的时候,锦娘又说过几日请大家去家中吃酒,都说要过来。她回去便立马派了帖子,甚至还给纪夫人、王老夫人也送了一回帖子。

  王老夫人照例不来,让儿媳妇邬氏过来,纪夫人也推说身体不舒服不来,倒是钱娘子蓝氏都过来捧场。锦娘让刚开张的如烟送了茶点来,又帮她抬桩:“虽然是新开的铺子,但做的都是南边的点心,我尝着滋味儿不错,就买了些来。尤其是这酥油鲍螺,配着茉莉花茶更是一绝。”

  本来如烟还在愁销路,没想到锦娘这么帮她,还不许免费给,说她小本生意不容易,一下就花了五钱银子买了糕点,还送给这些官夫人么。

  邬氏尝了很喜欢,锦娘笑道:“我买的多,等会儿包两盒给您带回去。”

  “这如何好意思?”邬氏不肯。

  锦娘则道:“不过是些点心,也不是什么贵物件儿。”

  说罢,又带着众人投壶打双陆玩,下午还让下人烤肉来吃,虽然操办的未必尽善尽美,但算是混进了这个圈子,还连带帮如烟打开了销路。

  蒋羡见锦娘帖子多的很,还惊讶道:“咱们锦娘一来这里,就交了这么多朋友啊。”

  “哪有,也没多少。这几日我准备在家好生在研习一下诗词,就不出去了,况且要冬至了,咱们要开始备年货,今年怎么着也得过一个好年。”锦娘笑道。

  蒋羡俯身把自己的脸贴在她脸上:“娘子,今天专门陪我,好不好?”

  有时候太累了太苦的时候,他就想让娘子专门陪他,什么都不做,只要全心全意在他身上,他就很开心。

  “好。”锦娘自然知晓蒋羡心里所想,他有的时候就跟小孩子似的,巴不得自己围着他转。

  可这也没什么被指摘诟病的,就像做爹娘也不是生下来就做爹娘的,蒋羡心里有时候这般孩子气,那说明他们夫妻感情好。

  因为锦娘不大会下厨,所以只是亲手熬了一碗川贝鹌鹑汤,川贝可以润肺止咳,化痰平喘,鹌鹑更有消肿利水的作用,汤还能滋补。

  当然这碗汤也是在蒋羡指导下完成的,炖出来后,蒋羡还夸道:“娘子手艺真好。”

  二人除了一起下厨外,锦娘还帮他篦发,又帮他设计衣裳,夫妇二人还腻在一起说话。

  正听蒋羡道:“大名府的案件实在是太多,好在董判官通情达理,倒不比在吴县了。”

  “这便是好事,我听说唐朝狄仁杰狄仁杰在仪凤年间升任大理寺丞后。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来就升任侍御史。咱们别想升不升迁,反正能做到顶尖的人,总会被看见的。”锦娘安慰道。

  蒋羡其实是个很锐意进取的人,但是在没有起色之后,又容易沮丧,所以他需要锦娘这样不厌其烦的帮他打鸡血,即便仕途昏暗,但听了这些话,他真的觉得人豁达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