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66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这边欢声笑语,江家却是气压低沉,方才江状元也过来了,然而他早已人走茶凉,蒋羡对他和往常没有两样,但他自己早已是敬陪末座的存在。连对门的孟郎中,都比他的位置更靠前些。

  宋娘子既要安抚丈夫,还得和女儿说话,她恨铁不成钢的道:“等过些日子,咱们宁可多赔些嫁妆,也要说门进士,将来总归也不会太差。”

  可是就连宋娘子都知道官家子弟可比寒门子弟有门路,仕途好走多了。蒋羡当时不缺人脉,最缺钱,所以找了魏锦娘,因为如此阶层也没有降落,到如今仕途十分顺畅,人也开怀许多。

  殊不知,锦娘和蒋羡这里高兴归高兴,但二人皆有打算。

  二进三面的宅子年初看了两家都不成,一直到暖炉节过完,房牙才寻到太学附近一座宅子。锦娘如今是开封府府尹的娘子,房牙哪里敢得罪,不敢漫天要价,两千三百两的价格拿下后,还介绍了一位非常实惠的装背匠给她。

  锦娘又花了二百贯重新把那边修缮了一下,家具也让木匠打了,房契到手,她才松了一口气。

  “如此,咱们家将来即便分家也就没什么了,如今就别赁出去了。让方妈妈和她侄儿一起去那边住下,帮忙看房子。”

  以前找方妈妈跟着外放,一是因为她是蒋六奶奶旧人,二是因为她是个有见识的妈妈。

  但这么十几年过去了,方妈妈上了年纪,年逾花甲了,常常腰酸背痛的。锦娘也不好让她一直伺候自己,况且现在她身边阿盈青蓉都是新一代的佼佼者,还都识字,就更强一些,如此,把方妈妈安排到那边宅院里最合适不过。

  不用干活,还一个月能够有二钱的工钱拿。

  等方妈妈搬到新宅,已经是腊八都过了。

  罗玉娥和魏雄夫妇天冷了,倒是不怎么出去了,在园子里猫冬。筠姐儿那里是严禁出门了,明年春日她就要出嫁了,小心驶得万年船,若她闷了,就找罗玉娥来,大家一起抹牌说话。

  今日汴京飞了些雪粒,正房热闹的紧,锦娘手边放着一盅小吊梨汤,两样点心。筠姐儿笑道:“娘,我这一长小痘子,您就准备这个,实在是瞌睡来了有枕头。”

  锦娘看了女儿一眼,忍不住道:“你呀,惯会说好听的哄我,怎么魏夫人在这里的时候,一句好话都不会说。”

  筠姐儿脸微微一红:“娘,您又取笑我。”

  在一旁的罗玉娥替外孙女解围:“原先这桩亲事算是咱们高攀,如今也算不得高攀,咱们筠姐儿这般也很好。”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知遇之恩,不能忘本,当年你爹官位低,人家却依旧结亲,也算是人家看的起咱。”锦娘就认为男子的知遇之恩在仕途上,女子除非是像她曾经的文绣院能够被提拔,多半深闺女子,能够改变命运的,还是一场亲事。

  筠姐儿听锦娘的话,忍不住点头:“您说的是。”但她也不好老往自己身上扯,又笑道:“娘,我听说孙家大姑娘这个月就要嫁到孟家来,也不知道怎样呢。”

  锦娘听她提起孙大姑娘,才发现日子过的好快。

  周四娘也是如此想的,她的嫁妆和嫁妆攒完,人都快虚脱了,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想着长女立马就要嫁出去,又是十分的不舍。

  孙大姑娘倒是劝解妹妹孙二姑娘:“你呀,也别眼睛挑花了,趁着姨爹姨妈如今愿意替咱们作主,选一户殷实些的人家嫁过去,也算是找条出路。”

  做子女的不想说母亲的不是,她娘有时候看似懂很多大道理,有时候又很偏执很天真。

  总说女儿们一辈子不嫁也不好,可一辈子不嫁,将来还不是要看弟媳妇的脸色,父母一旦故去,难道就不会赶走她们么?

  如果真一辈子不嫁人的,总得有后路才行。

  看蒋筠的弟弟十三岁考入太学,另一个弟弟日后也可以恩荫出仕,兄弟们都做官,家族兴旺,养个把人不算什么。

  孙二姑娘却道:“姐,我年纪还小呢,急什么。我看孟家那位夫人不像是好相与的,孟三郎又是庶出,你这一去,恐怕就要受气呢。”

  她可不愿意找庶出的,人家骂人都爱骂小娘养的,还不是就是骂人出身不正。

  孙大姑娘被妹妹抢白一处,撇嘴也不再多说。

  腊月十二,孙大姑娘的嫁妆先送过来,整条街上都在看嫁妆,凑热闹也是人的本性。这样的热闹少不了阿盈,阿盈看了回来直摇头:“统共不过三十六抬嫁妆,孟夫人脸色不好,嫌弃她嫁妆少了。”

  “不至于啊,周家四姑娘我听香茗说起,周老太太故去可是给了她不少好东西的。”锦娘道。

  阿盈笑道:“我倒是听说她们家买宅子,把手里的钱用光了。您不知晓,首饰也只两幅,一套看着还不错,另一套才八件,有一顶金冠子很轻。”

  大家就热衷于这么比较,尤其是孟家三个儿子,就愈发比的厉害。

  可周四这也太拉胯了……

  “陪嫁了田吗?”锦娘不解。

  阿盈摇头:“好似没有。”

  在一旁的筠姐儿都道:“娘,您不知道孟家三姑娘是庶出都陪了三百亩奁田呢。虽说孟二姑娘陪嫁的是开封上等良田,孟三姑娘只是些下等中等田,但好歹说出去也好听。”

  锦娘道:“是啊,孟家明面上还算是一视同仁,怎地孙家这般了。”

  孟夫人也在家中同孟老爷说起:“亏你还说什么孙家系书香门第,又是什么大官的亲戚,这些嫁妆也是太寒酸了。”

  孟老爷反倒道:“挑女方嫁妆那是下等人的做派,咱们家里只要姑娘人品好就好。”

  原本孟夫人是觉得孙家算不得有钱,但是这般太少又伤了她的面子,可听孟老爷故作清高,忍不住发笑,这家里一草一木哪一样不要钱。

  就那书桌上的砚台,就花了百贯,没钱哪来的这些。

  风雅都是用钱堆砌的。

  虽然孟夫人嘀咕,但孙大姑娘依旧在次日正常嫁了过来,吹吹打打,还是很热闹的。锦娘还过去吃了一杯水酒,筠姐儿如今当然是不会再抛头露面了,毕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越到关键时刻,就越不能掉链子。

  而宋娘子却把女儿江颂带了出来,到底孟家这样的中层官员,又有皇亲的身份,来的也有不少有身份的人。

  如今主座坐的是锦娘,她是开封府府尹的夫人,宋娘子在次桌坐下,她引以为豪的江颂,被那些五六品官员的夫人打量,甚至有的还上手拉着看,连她都忍受不了,更何况是素来心高气傲的女儿。

  锦娘和筠姐儿其实都经过这些历程,这些人也是讨嫌,把人家女儿当货物,故而她也算是帮她们解围:“易夫人,你看你,家里女儿那么多,出来了,还馋人家的女儿呢。”

  易夫人笑道:“我这个人就是爱凑热闹呢。”

  “要我说今年咱们戏酒的日子可不能似去年那般撞了,怎么着都得一人拈一个日子。”锦娘岔开说别的话题。

  大家纷纷都说好。

  锦娘却想身份带来的好处是真好,但同时似宋娘子这样掉落阶层了,恐怕难以忍受,果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推人及己,自己如今是三品淑人,家中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可是将来有一日掉落阶层,也得保持平常心才行啊。

  黄昏时分,孟三郎迎了孙大姑娘进门,锦娘见孟三郎相貌比孟大郎还秀气些,心想那位素未谋面,却又死掉的黄小娘肯定是个美人。

  等新婚夫妇出来拜见众人后,锦娘才从孟家回去,走到家门口,竟然看到了蒋羡。

  “你怎么在这儿啊?”锦娘笑道。

  蒋羡上前道:“自从我做了这个开封府府尹,上要不得罪王公贵胄,下要帮黎民百姓解决问题,忙的都没有自己的功夫了,还好今日忙里偷闲。”

  锦娘在他面前,完全不会端着,只说些新鲜事,不免提起隔壁江姑娘:“还好咱们早年就帮女儿定下亲事,否则被那些人拉着跟看牲口物品似的,也是很可怜。”

  蒋羡倒是有不同的看法:“能被人家看的,说不定还有些希望,若是人家眼尾都不扫你,那才是悲哀。”

  “也是。”锦娘想一件事情从每一个人的角度都不同。

  且不说江颂回去又哭了一场,而孙大姑娘虽然被孟夫人新婚头一日晾了一会儿,但是她依旧笑脸相迎,似乎没有丝毫芥蒂。

  孙大姑娘的丫头很为她不平:“娘子对她们那般恭敬,亲手做了那么些针线,她倒是摆婆婆的架子。”

  孰料,孙大姑娘笑道:“这不正说明我这位婆婆是位喜怒摆在脸上的人,然而该给的也都给了,总比那些两面三刀的强。”

  丫头也恍然:“倒还真是。”

  孙大姑娘则道:“太过精明的婆婆,恐怕就只有她算计你的份,哪有你算计她的份。那样的人,是斗不过的,做儿媳妇的还有苦说不出。”

  再者,她昨日和孟三郎成亲,发现孟三郎的确也是有些学问的,屋子中他原有摆设也不俗,显然虽然是庶子,但生活上并没有受到苛待。

  这桩亲事,她不要表面,只要里子,将来孟三郎科举出仕,她可以去姨爹那里举荐,将来孟三郎有皇亲作保,前途靠妻家,自己不过是忍受一时冷待罢了。

  倒是蒋筠不好办呐,魏夫人可是个极其精明的人。

第142章

  过小年前, 张平君把公婆接了过去过年,还说把家里布置的很妥当。锦娘就同罗玉娥道:“你们左右两边住着,反而是抢手货, 若真死心塌地跟着人家, 人家就觉得不管怎么对你们,你们还上杆子,就不珍惜了。”

  罗玉娥听了这话, 心里很难受, 她觉得女儿真的为她们着想太多。

  事事都想到她们前面。

  以前总觉得有宅子,和儿子媳妇住一起就好了, 因为千百年来,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是他们夫妇现在有自己的田地, 哪里住不爽快了, 就回自己庄院。平日, 回去乡下了,上汴京还能带些土产上来,总觉得腰杆子都能挺直。

  送走爹娘, 迎回了宁哥儿, 宁哥儿过了十三岁之后,个头见长,跟吃了窜天猴似的。

  “娘,还是家里暖和。”宁哥儿笑道。

  原本宁哥儿准备在太学住几日就回来家中,锦娘也同意了, 没想到住了几天, 他觉得自己不应该搞特殊化,所以还是在太学住下了。

  锦娘笑道:“你看你,快过来坐下, 咱们吃一盏热热的杏仁饮才好。”

  宁哥儿只觉得口干,这杏仁饮味道不甜腻还回甘,一口直接饮尽。又胡乱用帕子擦了嘴,才笑道:“您不知晓咱们太学的舍长要出去买柴,我常常听您跟我说家里耗费,一听就知晓哪些贵了,哪些便宜。”

  国子监的斋长舍长,很多都要出去为斋里学子买吃食炭火这些,也算是一等锻炼了。

  不过,锦娘道:“你年纪小,你们舍长也让你一起出去么?”

  “您不知晓到了年底课考的时候,都想考的好些,谁耐烦做这些?我这不是被拉了壮丁么?可儿子能够出来透透气也是好的。”宁哥儿想起太学生也有不少眠花宿柳的,那些人都太不正经了,读书的人不读书人,专好这些。

  若是有些人原本家境好就罢了,偏偏有的家境不好,浪费家里的钱,去做坏事。

  母子二人正说着趣事儿,定哥儿过来了,筠姐儿也揣着汤婆子过来了。大家有说有笑的,欢聚满堂。

  筠姐儿觉得很高兴也很满足,但是从屋子里出来,她又有些落寞。年后没几日,她就得出嫁了,魏家肯定是没有自家这样的,即便魏家已经算是她自己家外最熟悉的一个地方了。

  从懂事起,她就在魏家读书,后来逢年过节和魏家也是往来频繁。

  可是魏家其实和蒋家氛围完全不同,魏家更重规矩,父母与子女之间都森然法度,很讲究尊卑上下。

  她去了人家家里,还会像在自家这般惬意吗?

  就像宋娘子,靠着宋家何尝不是曾经的天之骄女,只有她让人家不痛快的,何尝有人家让她不痛快的事情。

  然而,一旦宋家塌下 ,曾经的政敌举凡一点小事都做文章,宋家子弟只能做富贵闲人,有那等还一如往昔的,不仅害人还害己。

  便是宋娘子现在都敬陪末座,江颂这样的傲气的人,也变得圆融许多。

  小年之后,很快就到了除夕。

  门上的门神对联都焕然一新,桃符旧的也取下来,换上了新的。

  蒋羡正在书斋读书,他以前读书是为了功名,如今读书倒是为了悦己。虎头从外端着托盘进来,托盘里放着一碟薄如蝉翼的春饼,一碟凉拌的豆芽菜。

  他颇重口腹之欲,但也会很节制,吃一日重油荤的,连续三日就会吃清淡些的。

  见虎头放下菜,他问起:“娘子吃的什么?”

  “娘子吃的青菜肉粥,配着几样小菜,还有一个煎夹子。”虎头道。

  他们提菜都是在大厨房提的,一目了然。

  蒋羡点头:“那你也帮我弄些青菜肉粥来吧。”

  虎头立马出去了,又心道郎主如今越来越爱跟着娘子学,娘子要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也真是的。

  等吃完中饭,他就到了正房,见妻子正在描花样子,娴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