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74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现在三百亩田拿走,许氏图穷匕见。

  可她也只能吐吐苦水,因为蒋羡并没有把那三百亩拿回来自己用,而是捐给族里给贫寒学子读书。

  骤然家中少了一半的收入,许氏娘家借钱的人也只是悻悻然回去。

  锦娘笑着看儿子,忍不住夸赞道:“好儿子,做的好。”

  宁哥儿笑道:“小事一桩。”

  但锦娘不愿意总让儿子操心,管事儿的人都知晓,只要有事情记挂在心里,日夜寝食难安,除非事情办完,人的心情才会舒畅许多。

  所以,她道:“年后你就在太学好生读书,家里的事情有你爹和我操持。”

  宁哥儿喜欢帮娘做事,因为他从来都不会担心被背刺,且自己做的事情会被别人承认。

  还未出正月,罗大说汴京她们庄子临近的这户人家要卖田,都是上等田,问锦娘买不买,锦娘现下有闲钱,当然要买。一亩差不多接近三贯,她把临近的一百亩都买了下来,一共花了二百八十贯,卖家把庄户的身契也交给了她。

  这些事情就让罗大去处理,罗大很快办妥。

  如今锦娘这里是大的投资不会做了,反正女儿出嫁了,这是大头的钱已经出了。两个儿子的宅子地和铺面也准备的差不多了,锦娘靠着卖刺绣也差不多积攒了上千贯的私房,因此,她就谨慎起来。

  一个人最风光也不过那几年,要不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就是这个意思。

  没办法,别人都有祖产可以继承,便是连对门孟家,听闻当年孟老爷子临死,留下万贯家财,所以孟家才如此殷实。更别提蒋延、张九郎,家资都非常丰厚,这是她们先天就不能比的。

  锦娘她们只能够自己挣了,所以钱都得精打细算。

  就像去年园子里的竹子,夏天她生辰过来,就卖了差不多十根,就赚了两贯。今年春天种些竹子,夏天茂盛时,可能卖的更多。

  蒋羡如今也不怎么买古董了,上次女儿陪嫁,还陪了他平日购置的古董去,很是长面子。

  像园子里的花,锦娘观赏的差不多了就让罗大家的处理,她自己去联系卖家,到手的钱上交一半就行,如此都有赚头。

  来钱快的放印子钱,干股都容易,但是她觉得风险太大,这都不是正道,还是赚些老实钱,人也安心。

  想到这里锦娘又开始做绣花,以前用的纱屏,都是在大名府的时候绣的,有些陈旧了,她放到库房里,将来来客了可以摆设,自己则能绣一幅新的,摆在自己家中。

  罗玉娥和魏雄年后过来了,锦娘道:“下个月初,筠姐儿恐怕就要生产了,我定然要过去的,请您二老过来,也是帮我照看一下定哥儿。”

  她们老俩口当然同意。

  罗玉娥还问起:“我听说你们对门的也有人生了孩子?”

  “是啊,您都忘记了,我还过去吃酒了的。”锦娘笑道。

  “我记起来了,仿佛生的是女孩儿,遭罪的很,恐怕还得继续生。要不人家说,子多母罪。”罗玉娥她年轻的时候,月事一个季度才来一次,所以孩子稀少,她生两个还好,那些生十个八个的,说出去是人丁兴旺,其实也受罪的紧。

  锦娘点头:“可不是,对了,我听说弟妹有了身子了?”

  这个弟妹说的是张平君,罗玉娥听闻就道:“过年的时候怀上的。”

  “她既然有了身子,有没有让您去照看一二?”锦娘道。

  罗玉娥打了个哈哈:“她身边多的是人照顾,也不缺我。”

  锦娘心想宁哥儿读书稍微自觉一点,定哥儿本就是个小泥鳅,平日还得锦娘押着读书,恐怕也不会听自己爹娘的话,故而只道:“既如此,我就让定哥儿同我一起去她姐姐那儿,反正他还小呢,至于您和我爹白日帮忙看一下房子,若弟妹那里有需要您二老就过去。”

  “哪里用这么麻烦,我们俩帮你照看就是了。”罗玉娥如此道。

  锦娘摆手:“这孩子原本没到正月就开始读书,我正想让他休息几日,他爹平日都在衙门办事,是管不到他的。”

  小孩子天性虽然都天真,但他们本能也知晓谁特别好说话,谁不敢对他怎么样。像罗玉娥和魏雄对他,本来就是外孙子,不敢真管,小孩子就会瞅准你这点,耍赖哭都是常有的。

  罗玉娥以为锦娘觉得她们肯定要亲近儿媳妇的,所以这般处理,心里不好受,因此决意和丈夫在此好好帮女儿看家。

  他们俩到底是主人家,白日蒋羡不在家时,起到一个镇定的作用。

  晚上等蒋羡回来,锦娘便同他说了:“反正我若是不在家,爹娘怕是罩不住他的,我也不放心,还不如一起带过去。”

  蒋羡拉着锦娘的手有些不舍:“真的要去么?你去了魏家那边会不会觉得咱们太过了……”

  不是蒋羡不关心女儿,而是怕因为此事有芥蒂。

  锦娘笑道:“恰好是魏夫人让我过去的,说是长房范氏、王氏生产时,母亲都去的,否则我原意是等女儿发动了,让人过来立马喊人的。”

  “既如此,你过去住几日,也别想家里。我都回来的,放心吧。”蒋羡还想说些别的话,但现在这个时候不太适宜了。

  倒是锦娘留了阿盈下来主持各处人情往来,让青蓉把她的包袱缩减到两个,她不是真的娇弱的妇人,曾经从江陵到汴京时,吃下等饭,啃冷炊饼,一捧蚕豆就喜滋滋的人,到人家家里,最怕的就是给人家惹麻烦。

  也可以说她不大气,但她这个人就是这般。

  不过,她也道:“打赏的钱多装些。”

  她帮儿子也是两个包袱,换洗衣裳鞋袜,洗漱用品等等。

  但给筠姐儿是带着东西去的,几件柔软的捶洗过的旧衣服,这般婴孩穿着不会觉得不舒服,还有让悯芝做的襁褓,包被、小衣服,胎帽、小袜子、口水巾,裁撤的尿片,小孩子用的浴盆浴巾全部都准备着。

  悯芝毕竟以前在锦娘店里就是专门裁童衣的,自从去年筠姐儿有孕,锦娘就让她不必做旁的针线,专心做这些。

  没想到这个时候孟夫人带着儿媳妇们过来串门,见锦娘如此道:“蒋夫人这是送去魏家么?”

  “不是,是去魏家。我们这亲家家里说儿媳妇们生产,都让娘家母亲去陪着安心些,我也听着挺好,这不,准备明日就过去。”锦娘笑道。

  孙大姑娘在后面听着,不知怎么有些失落,她本以为嫁入那样的高门大户是一入侯门深似海,没想到魏家竟然如此体贴。

  孟夫人笑道:“这可太好了,有亲娘在身边比什么都强。”

  锦娘也把自己准备的物件说给孟夫人听,看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孟夫人倒是没有孙大姑娘清楚,孙大姑娘倒是很热心,给了许多建议。

  “想必你家女儿肯定会生个儿子的,若是肚子尖尖的话。”孟夫人说奉承话。

  锦娘笑道:“我这般想的,他家若是露出嫌弃,我抱回来养着便是了。反正男孩子的衣裳和女孩子的衣裳我都备下了,早前我家大娘出嫁时,还有百衲衣都备下的。我不在意那些,他们还年轻呢。”

  孙大姑娘想这才是真正让人安心的话,她娘总说不嫁也可以,但她不嫁就很有可能将来孤苦无依,娘又说不能重男轻女,一定要喜欢女儿,可孟家若是嫌弃女儿,她会把外孙女接到家里养着吗?

  孙大姑娘并不是说她娘不好,但是她说出来的东西总觉得不切合实际,看蒋夫人就从不说那些口号,人家就能够送女儿去女学,回来京中请进士教四书五经,出嫁给女儿的嫁妆几乎是她的十倍。

  现下女儿生孩子,她亦是准备充足过去,不让自己女儿有后顾之忧。

  日后她对女儿也要这般才行。

  次日,锦娘带着定哥儿去了魏家,直接就到了栖霞阁,住在西厢房中。

  晚上魏家要安排筵席,锦娘也推辞了:“她随时都可能生,我还是守在身边,若不然便是吃饭也不放心。”

  这些话她知晓说出来会让魏夫人不悦,因为有点侵犯到别人的利益了,但是既然叫了她过来,她就得负责。

  这点上宁哥儿和她是一样的,若是不做倒是罢了,要做一定要做的不遗漏。

  当然锦娘她们过来,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定哥儿了,宁哥儿越长大,身板越魁梧,整个人英气逼人,说话又十分有主见,并不轻易受人摆动,魏七郎时常喊他出去,他都未必出去。定哥儿长开之后,结合锦娘和蒋羡优点长的,皮肤雪白,人小小年纪,睫毛长长的,和锦娘亲近极了,让众人羡慕。

  筠姐儿有了母亲弟弟在身边,紧张情绪刹那间就没了,她清楚娘会比她想的更周到。

  到了晚上,发动起来,锦娘就打发人把耳房的稳婆请过来,她吩咐人准备热水、新剪刀,又让厨房熬下参汤备下。

  稳婆都道:“七奶奶胎位正,此时羊水破了,怕是快了,您准备的也及时。”

  锦娘笑道:“您好好接生,到时候这些都是您的。”

  稳婆见她拿的是一对金镯子,眼睛一亮。

  外头魏七郎走来走去,倒是魏夫人道:“你也安生些,总归她母亲在里面呢。”

  魏七郎看向他娘道:“娘,也不知这胎是儿还是女,若是姑娘,您可别——”

  “放心,我若还用你嘱咐,那我就白活这么些年了。你媳妇儿进门就能怀上,显然是多子多福的,再看她娘,也是先开花后结果。”魏夫人说完,还有点心酸,儿子倒是连这般的事情都留心到了。

  也罢,魏夫人想顺利生产总还有希望。

  母子二人沉默时,里面正听见婴啼,原来是筠姐儿生了个女儿,母女俩都平安无事。

  ……

  锦娘抱着孩子从里面走出来,看向魏夫人和魏七郎,如释重负:“不负亲家所托,总算是顺利生产了,我也是心安了。”

  这么小的孩子还看不出什么来,魏七郎却是喜的手足舞蹈,不知怎么说才好。

  魏夫人看了儿子一眼,哭笑不得的对锦娘道:“这孩子不抗事儿,多亏了你在这儿。”

  “要我说还是您请的这稳婆有本事,听闻是能正胎位的,胎位正了,孩子顺利出生也容易。”锦娘笑。

  二人互相吹捧一番,锦娘又进去把孩子交给乳娘,如此才松了一口气,也为女儿高兴,女婿到底是对女儿真心的,一直打听女儿如何……

  如此,她也能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第148章

  原本以为至少住好几日的, 没想到当晚就生产了,后续,锦娘等洗三之后, 方才回家。定哥儿在自家静不下心来读书, 在魏家拿着一本书装爱读书,锦娘心想这搞假学习的态度得改改。

  好在回来月余,定哥儿就一切如常了。

  孩子小的时候习惯一定要培养好, 还好现在锦娘一切精力都放在小儿子身上, 定哥儿这个年纪在现代差不多上小学一年级的样子,还来得及。

  蒋羡白日不在家里, 也管不到孩子,锦娘每日督促, 让孩子的功课跟上, 只要功课跟上, 学起来有成就,学习习惯又好,即便科举不成功, 将来恩荫考锁厅试过了也好。

  总归, 能够读书还是先读。

  定哥儿功课写完,锦娘才摆饭,正好蒋羡回来,看到他们母子才知道,还有些惊讶:“平日这个时候不早就吃完了么?”

  “功课没写完, 自然得先写。”锦娘淡淡的道。

  蒋羡被刺了一句, 同情的看了儿子一眼,即便是小儿子,妻子都没有放松任何要求。他很快调整心态坐下, 还笑道:“今日吃什么?”

  锦娘恢复如初道:“今日吃虾,还煮了冬瓜肉丸汤,你们俩多吃点。”

  虾是她吃的,别的肉他们父子吃,锦娘吃了半碗饭,小半碟白灼虾,蒜蓉时蔬。

  用完饭,就是亲子时间,锦娘和蒋羡都一起陪儿子去园子里玩儿,定哥儿又是要打秋千,又是要蒋羡做花环,锦娘则同蒋羡说些悄悄话。

  “这么些日子,你儿子真是气死人了,嘴上我说什么他都说好,私下又是一套,所以我就坐在他旁边盯着他,太累了,比做针线活还累。”锦娘向蒋羡抱怨。

  蒋羡忍不住直笑:“你就是太认真了。”

  锦娘道:“其实我也知道读书是天生的,那些贫家子弟有天赋者,恨不得凿壁偷光学习。可是让他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日后他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不会一直拖拉,也不会分心。”

  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得把习惯培养好。

  无论日后经商还是读书还是打理家业,专心,执行力强的人做哪一样都会成功。

  蒋羡听的直点头,他又道:“咱们买了一百亩地,到时候建了庄子吧,偶尔还能去住住。”

  “这还用你说么,我已经让人去办了。”锦娘笑着。

  蒋羡感叹一声:“朝堂如今已然是非黑即白,便是我身处其中,也觉得很难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