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快刀刘
“嫂子还找老领导问抚恤金能不能按月打给女儿呢,要是冯大妈收养这孩子,那倒是不怕没钱养孩子,也算做好事了。”
至于具体可能受什么欺负,乔天明没仔细说,魏同心也心知肚明。
那位嫂子嫁入新家,要想站稳脚跟,肯定得再生。这个一岁多的女儿,一时半会肯定没法仔细照应。
一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孩子,这时候会被怎样对待,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不生孩子,大人也没法时时刻刻看着孩子的行为。要是被那家里的男孩骂两句打两下还好。最怕的,就是另外一方面的侵害……
魏同心只问了一下冯小琴比较关心的户口问题,乔天明轻松地笑了,“没问题。这孩子属于烈属,户口方面有优待,能办下来。”
以防万一,魏同心催着他专门去厂里打电话核实这个情况,得到肯定的答复才跟冯小琴说。
冯小琴也正在愁去哪儿找个合适的孩子,甚至性别都不卡了,只求其他条件合适。
郭大爷跟她私下又聊过之后,她自己也想开了。
男孩虽然好,但她们家风水可能跟男的相克。
比如她自己、她姐,还有儿媳方连枝,三个人都是青年丧夫。
她儿子连个后都没下,人就没了。她姐的儿子倒是活得好好的,但人家跟妈不亲,跟爷爷奶奶亲,那肯定受到的影响就没那么深。
要是费老大劲收养个男孩,刚刚长成,就被她们家克死了,那可亏了大的。
至于郭大爷嘛,他自己就气人得很。当初谈对象的时候那张嘴有多会说话,现在那张嘴就有多会气人。到时候她俩还指不定谁先死呢。
这会儿听乔天明说那孩子的情况有点着急,二话不说请了假,带着方连枝出发。她还找了个娘家的壮汉亲戚一起,没两天就把人接回来,连户口都办好,正好赶在大年三十前一天。
“……小乔你那会儿跟我说着急,没想到那家亲戚真拿孩子当血包啊!抚恤金人家领导都说了,每个月发给他们,愣是不干,说领导贪污,把人家革委会的都带上门闹事了!没见过这么耍横的!”
冯小琴一脸心疼。
这孩子小小一个窝在方连枝怀里,见了这么多陌生人也不哭不闹,简直乖得离谱。
郭大爷暗中向乔天明飞眼刀。
虽然跟冯小琴说好了孩子的事,但他还以为且得有个一年半载的才能寻摸到城市户口的合适孩子呢,没想到个乔天明乱发好心,这么快就找来了,而且还是个才一岁多的。
就这小屁孩,也幸好是乖,要是成天哭闹,他就算拼着脸不要了也得赶方连枝和孩子都回医院那边住去。
而魏同心带着两个女儿,跟方连枝靠在一起小声说话。
乔朝阳和乔红霞趴在椅子边缘上,眼巴巴地看着小妹妹,也不敢伸手碰,就光看着。
“心心,她好小啊!怎么这么小一个。”乔红霞还是第一次见到比她自己更小的小朋友,很新奇。
乔朝阳抓住她的辫子把人往后拉,别再往前凑了,再凑就要跟小妹妹亲上了。
“你以前也这么小,后来会慢慢长大的。”
魏同心笑了笑,又继续刚刚被打断的话题,“……所以,这孩子的名字里加一个冯字?”
方连枝点点头,胳膊轻轻摇晃,想把孩子哄睡,“对。孩子亲妈只希望我们好好对她,至于改不改名字,都可以。她还把一半的抚恤金留下,让部队里按月给孩子打钱,一直到十五岁。”
“虽然这样算下来,没有很多钱,但人家亲妈也算是够可以了。”
“我妈是想着,这孩子的父亲是个英雄,母亲也是好样的,我们也没必要太小气。她本来是说名字里加一个我的‘方’字,但我觉得不好听。而且要是跟我关系太深,我娘家兄弟肯定又要找上门来,像对我一样对她。”
“我妈在的时候我不怕,但就怕我妈不在了,我一个人,护不住她。”
虽然才跟小孩相处了几天,但方连枝显然已经有了舐犊之情。
她本来打算伺候冯小琴到老,等时候到了,操办完一切,她也不知道再去干什么,不如跟着一起走。
但冯小琴非要给她塞个孩子,非要让她……继续好好活着。
方连枝也知道冯小琴对她不是纯粹的真心喜欢,有图她养老的部分,也有其他时候利用的部分,而且时不时会有点别扭。但冯小琴在对待她的时候,每件事都如同对待亲生孩子。甚至,只看眼前的魏同心就知道,亲生的闺女也不一定有这么好的待遇。
又何必要把感情拆得那么清楚呢?现在得到的已经足够珍贵了。
对方连枝最好的人,曾经是她的死鬼丈夫,现在,就是冯小琴。
——
年三十冯小琴和郭大爷都要值班,所以郭家的年夜饭,是方连枝、王大妈和郭小宝三个人一起操持的。两家也一起过年。
而魏成河和谭桂香也向魏同心一家人发出邀请,两家人一起团年。
只有张家是自己家的八口人一起吃饭,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种自家被邻居们排挤的感觉。
张四凤难得有这么长时间回家住,因为没有她的床位,十几岁的人了,还得跟爹妈挤一张床,很有点不适应。
但这还不是最不舒服的。
更难受的是,嫂子李伶娟话里话外都在问她什么时候找对象,有个合适的人要不要给她介绍。
不是,她才不到十七岁啊?
这年纪还没到领证的时候,又明面上为了家里和谐做出那么大牺牲,连个单独的床位都没了,就这么看不惯?
张四凤才不会傻傻地跟李伶娟对着干起来。经过这半年,她也算是历练出来了,笑着转移话题,“嫂子,我还小呢,不着急。你要是认识的人多,知道什么好姑娘,给我二哥介绍介绍呗?”
“我二哥年纪合适,长得好看,还是正式工,过几个月就要转正了。这会儿正是找对象的好时候啊!”
李伶娟被小姑子一噎,有点意外。
不对啊,虽然这半年见得少,但这个四凤怎么嘴巴厉害了这么多?以前不都是只会跟父母撒娇躲闪的吗?
张建华还真来劲了,“对对对嫂子,四凤说的没错,我这正想着找对象呢。我要求也不高,就是要个年纪合适、性格开朗点的女同志,是正式工就行,其他的我不挑。”
“我之前还找过四凤帮我介绍呢,但这丫头不会来事,连她们厂里的年轻女同志都认不全,还得是你人脉广。”
李伶娟喉头一梗又一梗。
什么叫“是正式工就行”?她自己都没工作,这二弟是在影射谁呢?
这真是求人办事,不是专门来讽刺她来了?
李伶娟尬笑两声,“呵呵,二弟,那难找,那彩礼可就不是咱们家能负担得起的。你啊,还是实际一点吧。”
说完,不等张建华回怼她,立马气冲冲地走开,“哎!张立志!你小子干什么呢?!给我放下!”
张四凤偷笑两下,
可惜地对二哥说,“哎呀二哥,你说大嫂是不是对你有意见啊,我就觉得你很好的,凭什么配不上。”
“再说了,什么彩礼不彩礼的,我二哥这人品、这长相、这正式工,条件多好啊?”
“二哥你也不要着急,如果明年还有下乡的情况,你到时候肯定比今年更抢手。那时候就算给我找个没工作的二嫂,肯定其他方面也是样样都比别人强的。”
至于那个别人是不是姓李名伶娟,那就不用单独强调了。
张四凤信誓旦旦说得自己都信了。
这套转移矛盾大法,还是她之前遇到了跟同志之间的小摩擦,魏同心告诉她的。现在稍微改一下用在家里,可比对同事更管用。
不信你看张建华,说着说着嘴咧得满嘴牙都能看见了。
“不错,是的。还是我的亲妹妹了解你二哥,不像有的人,在这里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家里没一个她看得顺眼的。”张建华大大翻了个白眼,心里美滋滋的。
这半年看着以前对他满眼欣赏的魏同心悠闲自在给人家当后妈,张建华心里总觉得怪怪的,偶尔碰上了连招呼都不想打。偏偏魏同心带的那俩孩子都格外热情有礼貌,每次都喊人,弄得他怪尴尬的。结果人家魏同心根本没当回事。
哼,他就等着到时候找个样样都比魏同心好的对象,也每次见到魏同心都跟她打招呼,让她好好羡慕羡慕!
第102章 第102章今年的春节没……
今年的春节没有假期,厂里宣传部早早就画好标语。
“鼓足干劲,狠抓生产”
“三十吃饺子,初一再动手”
“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1】
不过再怎么样,年三十这一天,也要给大家吃团年饭的时间。
魏家的大圆桌边,挤挤挨挨坐了十一个人,等刘淑英一声令下,立刻开吃。
一年到头,也就这顿饭最丰盛。
魏爱国魏爱军不在,魏同心带着乔天明和两个女儿加入进来,仿佛这个家并没有冷清多少。
魏家父母不知该作何感想,这毕竟是儿子们不在家的第一个春节。就算他们让父母寒了心,做父母的,终究还是会想念。
而对于刘淑英来说,距离上一次跟大儿子吃团年饭,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现在,大儿子名下有招赘的女儿,这个女儿还已经怀上了下一代,想必如果大儿子还看得见,应该也会高兴吧。
刘淑英闷头喝了一小盅酒。她平时不爱这些,只有过年的时候,会因为习惯,来上一杯酒。
最近机械厂废料被偷的事情,又让她想起大儿子当年遭遇的那件事。也是有小偷想对厂里的物资下手,但要偷的不是废料,而是刚刚拉回厂里的钢材。
对方有人,有车,甚至有枪。
只是他们没想到,竟然有人如此不依不饶,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是选择以厂里的财产为先。
大儿子的死状,她看了,却也不敢看。那时只看到红影一片,就失去了意识。
但是,那一年正是推行火葬的第一年【2】……某个没有心肝的小领导,想让她儿子当厂里第一个响应号召的人。
哈!什么号召不号召的!人活着怎么签协议书都可以,甚至厂里需要,刘淑英可以拉着全家签署同意火葬协议书。但她儿子已经为厂里牺牲了,竟然还要榨干他最后一滴血吗?
也就是那个时候,大儿媳妇的娘家人来闹着要工作,大儿媳装聋作哑,都想要从她儿子身上撕走最后一块肉。
但刘淑英,绝对不同意。
那是她对人下手最狠的一段时间:自己接手工作,赶走大儿媳,一分钱都没让她带走。后来听说大儿媳被娘家远远嫁走,再也没回来过。
有人眼馋工作,她就从早到晚站在厂门口哭,终于等到省里来视察的领导,一锤定音,永绝后患。
有人看不惯她们家因老大牺牲分了大房子,四处挑拨,她就仔细打听那家的丑事,闹得全厂皆知。
还有人想要欺负她一个寡妇,也有人想要欺负谭桂香一个年轻小媳妇,甚至有人到几个孩子面前假装敬佩她们大伯,实际上就是想看她们的哭脸。刘淑英都跟老二两口子一起,一一报复了回去。
那段混乱的日子过了能有两三年,再接下来,就是三年困难时期。伸过爪子的都被剁了,其他人,都只顾得上填饱肚子,不敢也没有精力再伸手。
老二不喜欢别人提到他大哥,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性格不好,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那几年全家都在苦水里浸着,时时提心吊胆,准备应付接下来的磨难。
机械厂不仅仅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是各种人混杂在一起的角斗场。
厂里的安排都出于好意,但别人见你得到的更多,总会心生不满,继而想要让你难堪。
好在,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