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甜海盐
下午姜沅带甲班的同学去了师兄虞必先所在的研究所,借用他们的实验室进行课题实验。
叶教授不知道从哪得知她要帮华大找渠道购买一批设备,单独找她出来:“能不能帮研究所也买一些?”
接过他递来的清单,姜沅仔细往下看,都是一些高精度的高端仪器,确实都是实验室所急需的。
“我们想从国外购买设备很难,虽然现在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但是国外对我们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依旧在进行封锁。而且我们的采购渠道有限,很多以前采购回来的设备后续的售后技术支持都是靠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
并不是一定没有办法从别的地方买到这些,只不过如何由姜沅来做,会简单省事很多,也能节约时间。
听到叶教授的话,姜沅默了片刻,目光从清单上挪开,问道:“您之前没找过老师帮忙吗?以他的身份去采购高端精密仪器应该不是很难。”
叶教授却问:“你以为当年他为什么要假死脱身?为什么我们这些老朋友对他的家眷不闻不问?除了知情的几人,很多人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了。”
“他不适合再出现,起码目前不能。”
“你应该也猜到了一些,所以没有在得知他还活着后,将这件事告诉他的家人还有张望津,这一点你做得很好。”
见姜沅略显诧异,叶教授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也许你并不知道,在你曾经接了研究所的文稿翻译任务后,就有人一直在暗中观察你的一举一动。”
那个时候姜沅才初到首都,不过因为她身份特殊,和燕珩有些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一直有人在注意她。
姜沅无奈道:“是,我只知道回国后每天都有人在我周围。”
也因为这一点,哪怕她一个人住在四合院里其实也不怎么害怕,不过能和妈妈多待会儿也挺好的。
“他们要警惕你身边有可能出现的陌生人,也算是对你的一种保护吧。”叶教授没有说其它的,两人都心照不宣。
姜沅笑着颔首,又想到什么:“那老师托人从国外给我购买的天文望远镜会不会透露他的消息?”
“不会,这一点你不用担心,除了是他提出的之外,后面的全程没有涉及到他半点。”叶教授笃定道。
“好,这些仪器我会想办法找朋友购买。”姜沅瞬间就想到了查尔斯和弗兰克,如果实在不行,她只能找导师霍夫曼帮忙了。
如果能够从埃弗理论物理研究所购买到这些当然是最好的,后续的维修和技术支持她也可以直接找查尔斯沟通,需要的话也许他还能亲自来国内帮忙调试。
现在只能尽力试一试。
她在国外的人际关系网上面也清楚,这段时间集训办保密处关于她的资料,又多了厚厚一大叠。
所以叶教授并不意外,也没有多问,和她聊了几句后,就继续去忙自己的事了。
甲班的同学还在实验室,姜沅并没有进去指导,她已经带过不少次实验了,郑明宇现在也能融入集体团队,所以并没有什么好操心的。
期间师兄虞必先还过来给她送了点吃的,是食堂的烤馍,里面夹了一些辣椒酱和酸豆角,一口下去滋味十足。
姜沅很喜欢这种口味,和云县差不多。
“宥川什么时候调回来?”虞必先最近都在忙实验项目,除了小两口结婚和爸妈去了一趟军属院,后面就没见过他了。
现在姜沅本来也该喊他一声表哥的,不过依旧是按照以前的习惯叫师兄。
虞必先反而更喜欢后面那个称呼,也可能是听顺耳了。
“要一个半月左右。”姜沅笑着说,“等他回来了,我再和他一起去看望舅舅舅妈。”
“行,随时来家里都行,我爸可太喜欢你了,你要是他女儿他做梦都会笑醒。”
虞必先能说出来这话也是因为偶尔回去,他爸就念叨说姜沅有多优秀,他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舅舅最近的科研项目也很忙吧?应该没空催你和赵记者。”姜沅喝了口保温杯里的水,揶揄道。
听到赵静敏,虞必先忍不住嘿嘿两声:“催也没关系,到时候你们就准备改口吧。”
听他这么自信,姜沅也轻笑出声,吃完烤馍后,不紧不慢用手帕擦着嘴角。
“好,拭目以待。”
很快就到了正月月底。
姜沅在华大的任教也即将结束。
她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
“首先我要提到的一个想法是关于物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同学们应该也曾动过这个念头。”
看着教室里一张张认真的面孔,姜沅嗓音轻缓道:“物理学不仅可以和数学相辅相成,也可以和生物学结合,说不定就能在生物分子结构等方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当然,如果和材料学融合,可能就会推动新型材料的研发,而以上的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解决物理学本身的问题,还能和其它学科的同学交流互动,碰撞出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有同学举手提问:“学姐,你平时会和其它学科的同学一起讨论吗?”
“当然,”姜沅笑着补充了一句,“如果有时间的话。”
同学都忍不住笑出了声,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郑明宇知道她说的都是真的,她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因为他亲眼见过且听过,她和数学系那位沉默寡言的天才关于数学方面课题的研究讨论。
“第二点,就是创新精神了。”
“这也是我想要着重讲的一
点。”
闻言,同学们都收敛神色,坐直了身子,看着讲台上年轻的女人。
姜沅神色温和,不急不缓道——
“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跳出框架外,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心和好奇心,大胆去假设,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然后再去实验中去验证这一点。。”
“即便错了也没关系,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次错误的修正。我们要敢于犯错,保持无畏之心,永远不要熄灭心里关于科研的火种。”
她话音刚落,同学们的掌声随之响起,如同雷鸣。
姜沅说的每一句话,杨月琴都记在本子上。
“要敢于犯错,保持无畏之心”这句话,也成为了她的座右铭,时刻谨记在心。
后来这句话陪着她度过了很多挫败和沮丧的时候,给了她莫大的力量。
姜沅示意大家安静,而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关于物理学在国家以及社会层面的应用与责任。
“想必同学们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学成报国,这是所有学子的想法。”
姜沅想到了叶教授说到的科技封锁,她垂眸思索片刻,又抬头,眼底的坚毅不容撼动。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西方国家欺我国家孱弱,对我们的科技封锁从来没有停止。而我们的前辈们,顶着无数压力,呕心沥血为国家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用他们手里的笔,铸成了我们的脊梁和筋骨——”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们都毫无疑问是物理学年轻一代的顶级天才,也是这个时代最敏锐的探索者。”
“你们的每一次伏案努力,或许就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新动力,社会进步的新希望,国家的繁荣、社会的福祉都与大家紧密相连。”
“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你们会成为国家突破封锁困境的利刃,让整个世界都看到,我们中国科学家的坚韧与不屈。”
“而今身处在这个伟大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科研报国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机遇。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在这幅绚烂的画卷上,我们终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是我们要交给祖国和人民的答卷。”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看着她。
姜沅深深吸了口气,收敛好情绪后,目光一寸寸扫过台下同学们的脸,将他们的模样都记在心里。
她轻笑一声,眉眼温和道:“我的课上完了,同学们,下课。”
没有人喊起立,所有同学却都不约而同站了起来,朝讲台上的年轻人弯腰鞠躬。
“老师再见!”声势之大,隔壁的教室都能听见。
低头时,有人眼眶里的晶莹泪花砸在课桌的书本上,逐渐晕开字迹。
哪怕在多年以后,同学们在科研领域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可这一课在他们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象和科研火种,永远难以磨灭。
教室外面,站在窗户那里的原主任心里激荡不已,久久未语。
在宣城第一次见面,他就觉得姜沅有些眼熟,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现在他明白了。
不是相貌相似,而是风骨。
曾经那位教授回国时,也上过一堂公开课。
原主任年纪比他大,一开始并不以为意,觉得那人只是比他多喝了一些洋墨水而已。
但课后,所有人都被他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温和,谦逊,有礼。
一腔爱国之心炽热,赤诚,矢志不渝。
姜沅亦如是。
第139章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
姜沅正式去七九二研究所任职。
她骑着自行车来到研究所外面,一抬眼,就看到一座灰色调的砖混结构建筑。
门口是双开的铁门,旁边设有传达室。
保卫科值班的同志是两个中年人,看起来像是部队里出来的,和华大门口的赵大爷不同,两人五感敏锐,鹰顾狼视,朝姜沅身后多看了几眼。
没过多久,姜沅就能察觉到后背那股被人注视的感觉消失了。
“同志,过来登记。”保卫科的同志收回视线,言简意赅道。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同志替她打开大门,姜沅推着单车进去,见院子里停了数十辆单车,略显诧异。
而后又将自己的单车也停在一边。
姜沅身上的挎包里有集训办开具的任职信,她根据张主任说过的话,先去主楼找人事处的同志办理入职手续。
主楼墙上到处都是标语——
严谨求事,勇攀高峰。
向科学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