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院又穿了 第121章

作者:流云南 标签: 系统 正剧 穿越重生

  来查房的医生们讨论过后,除了等,也没其他办法。

  赵凝坚定地要留在大长公主和魏国公身旁,完全不想回家。

  大长公主虽然醒了,但本就有病根的身体又伤了一些,身体更加虚弱,也实在没力气与赵凝纠缠,也只能随她去。

  赵凝在抢救大厅待得久了,就去了急诊大厅和门诊大厅,毕竟上次来去匆匆,根本没时间好好逛。

  谁也没想到,赵凝从门诊大厅转悠到检验科,被里面琳琅满目的设备吸引住了,尤其是放大镜和电子显微镜。

  因为好奇,所以想了解,再加上她本身就是选拔出来的学生,所以不管她问什么,检验士乔雅都会回答她。

  ……

  三月二十九,抢救大厅里的大郸考生们完全康复,经过各科医生确认,他们可以出院回家,连药都不用带。

  考生们按孟鸿才的要求排好,恭敬地向秦主任、夏主任等医护们行礼,怎么也劝不住。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孟鸿才接到邵院长通知,是景佑帝用手机直接发送的“方沙城重建完毕,带领录用考生住在城东的学舍内,每日学习与苦读。”

  孟鸿才立刻带领考生,从医院西门走下方沙城,规划整齐的街道,全新的屋舍,宽敞平整的石板路,以及一口又一口加锁的水井……

  方沙城东是特意规划的学舍区,有食堂、教室、教学实验区和宿舍,宿舍每间四个人。

  学舍区像国子监一样,配有厨子和杂役,食宿全免,学费杂费也全免,全年无休。

  从考生变成学生,莫名其妙中毒又获救,学生们望着比自家条件好太多的学舍,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吗?

  孟鸿才又补充一句:“飞来医馆的考核多如牛毛,如果有三次考核不通过,立刻退学。”

  学生们倒吸一口凉气,好严格!真的不是为难人吗?

  孟鸿才不紧不慢地继续:“某也是学生,都一样。”

  “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事实上,景佑帝比任何人都更心急,他们入住当晚,就让孟鸿才教他们识字。

  高强度学习正式开始。

  下班后的医护们偶尔会站在窗边俯视方沙城,再也不是黄沙漫天,也看不到断壁残垣,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街景和屋舍。

  更重要的是,也不知道大郸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在街坊的屋舍前后都种了小树苗,虽然看起来瘦骨伶仃的,只有几片小绿叶,但就是看起来生机勃勃。

  邵院长站在窗口指着城内的小树问:“魏璋,这是什么树?”

  魏璋诧异地扭头:“杏林春暖里的杏树……”

  邵院长楞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全是?”

  “这是赵鸿的意思,等杏树全都长成以后,方沙城会改名为杏林城,就是为了纪念飞来医馆的医师们在大郸救死扶伤。”

  “哦,还有,大郸有一种风俗,会为功勋卓著的将领、为百姓着想的官员、修桥铺路开设粥铺的义士建生祠。我替你们拒绝了赵鸿的好意。”

  邵院长很困惑地看向金老:“什么意思?”

  金老不紧不慢地微微笑:“就是给活人做牌位、修墓、建碑,是扬名的好机会。”

  邵院长立刻向魏璋竖起大拇指:“干得漂亮!”

  魏璋假模假样地客套:“哪里哪里。赵鸿这小子还想了很多事情,不得体的我都拒绝了。”

  ……

  事实证明,景佑帝哭归哭,吃归吃,像天降力士率领众人,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事务的进程。

  其中,自然也包括稳婆培养和学习计划。

  飞来医馆的邵馆长同意女医们到国都城来教学,并且会带着特有的器械和教具来。

  拿什么当谢礼呢?

  景佑帝把这桩事情交给宁温书办理。

  文德殿上的官员们反复撤换了大半,但礼部侍郎宁温书站得稳稳当当。

  之所以这么稳当,原因有二,第一当然是他没有贪赃;第二,是他特别能揣摩景佑帝的心思,又了解飞来医馆。

  可是,飞来医馆只收米面粮油和吃食,偶尔收些小饰品,其他的还真不知道能送什么?

  宁温书琢磨了整整三天,想到上巳节出游时,医护们对舞伎舞服和乐器特别有兴趣,忽然就有了好主意。

  国都城三月三十

  天已经蒙蒙亮,但国都城夜禁还没开,救护车又悄无声息停在万胜门。

  万胜门打开,救护车缓缓驶入,放下三个保温箱,这次在禁军的引领下行驶到太医院门前。

  太医院门前也搭了很大的军帐,因为郑院使和部分太医还在飞来医馆,所以这次由太医院丞徐智率人在帐前迎接。

  救护车门打开,魏璋和王强先下车,中医科谢瑾,妇产科谭主任和裴莹,三位女医先后下车。

  双方互相点头示意,走进帐中,三位女医明显楞住,这么多人? !

  飞来医馆在国都城本就名声在外,上巳节无差别救人,前两日又派车队到国子监转运平民考生……对城中百姓而言,是如同菩萨般的存在。

  所以,当“飞来医馆女医教授接生术”的告示贴遍城内大街小巷,各街坊的稳婆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太医院报名。

  谭主任、裴莹和谢瑾面前,是国都城内所有的稳婆,高矮胖瘦,各年龄都有,除了生病下不床、正在接生的,全都来了,共二百九十七人。

  裴莹先在大帐里挂起了妇产科专用的解剖图,摆出了分娩用的模型,护理用婴儿模型以及常用的、大郸也能使用的妇科器械,和木质胎心听筒。

  裴莹把器械箱交到徐院丞手中:“尽量请工匠们按实放打造,以后都会用得到,尤其是脐带夹和剪刀。”

  徐院丞恭敬接过,直奔太医院专属工匠们待的院落。

  三位女医把各种各样的图挂了一面墙,模型摆了整整三张桌案。

  因为都是专业人员,所以裴莹先讲解怀孕到分娩时,胎儿的大小和变化,分娩前后的准备物品以及剪断脐带的注意事项。

  裴莹有讲课的经验,每到难懂的知识点都会询问,尤其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分娩过程清洁,以及后续处理,对提高新生儿和产妇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如何正确处理脐带、照顾产妇,尽可能减少“七日风”的发生,只这一项就至关重要。

  稳婆们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踏实听讲,一堂课结束以后还能根据自己攒的经验和教训提问。

  在国都城讲课有很多好处,比如稳婆们都有预产期临近的孕妇,遇到棘手的可以直接提问,有时候课堂讲不清楚,可以直接去孕妇家中。

  甚至有时候正在上课,外面忽然有人来请稳婆,家里的孕妇忽然要生了……

  有人严格指导的实际操作,最能提升经验。

  不论是产前量骨盆尺寸,还是预估胎儿大小,稳婆们的能力迅速提升。

  高兴的不止稳婆,就连最近快要临盆的孕妇们也格外安心,稳婆在学习,飞来医馆的女医仙也在,还有什么可怕的?

  夕阳西下,第一天讲课结束,约定了七日后讲第二课,稳婆们依依不舍地行礼准备离开。

  万万没想到,内侍官忽然带人到达太医院,当众宣读圣旨:

  “飞来医馆医师的接生学习结束以后,稳婆将与大郸医师一起参加年底考核,连续五年考核为优的稳婆,将进入太医院成为女医,数量不限,列七品。”

  稳婆们听完都呆住了,觉得一定是耳朵出问题了,三教九流,稳婆最下流,怎么可能与医师相提并论?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优胜者可以入太医院成为女医,列七品? !

  天爷啊!

  这,这,这……是真的吗? !

  内侍官高声提醒:“还不快快谢恩?!”

  稳婆们七嘴八舌地谢过恩以后,激动地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而太医院丞和太医们的脸比锅底还要黑,文德殿的老臣们都不反对的吗?怎么可以让陛下颁布这条圣旨? !

  但面对手段凌厉的景佑帝,太医院上下都没这个胆。

  内侍官清了清嗓子:“太医院丞徐智何在?”

  “徐智在!”

  “自明日起,你每日未时正,在太医院门外的大帐内,教稳婆们认字,学不学由她们自愿。”

  “微臣谨遵陛下口谕。”太医院丞硬着头皮领口谕,气得快把牙都咬碎了。

  国子监从不收女弟子,太医院也从来没有女医,偏偏他这个太医院丞竟然要教稳婆们认字? !

  这分明是奇耻大辱!

  徐智这样在太医院混水摸鱼这么久的人,立刻暗下决定,每天都能找出理由不教或少教。

  内侍官特意走到徐智身旁,吐出几个字:“有人看。”

  徐智像被人点了xue位,怔得一动都不敢动,怎么会这样?

  内侍官又轻声说:“你不教,有的是人来教。”

  为什么是徐智留在太医院值守?为什么不在飞来医馆学习?

  这厮如果连这点事情都看不透,太医院丞也就当到头了。

  徐院丞面如土色,想给内侍官塞点小意思,没想到他坚决不收,更紧张了。

  三位女医点头告辞,上了救护车,小查在夜禁后开车,在禁军的护送下到达万胜门。

  出了万胜门,小查一脚油门踩到底,目标方沙城。

  谭主任、裴莹和谢瑾三个人坐得歪七扭八,啊,好累啊,好饿啊,好想回家……

  小查忽然减速:“你们快看,这是大郸百姓做的路灯吗?”

  ? ? ?

  大家贴着窗边向外看,远远看见特制灯笼堆放在地上,三五成群地摆放在官道两旁,一直向方沙城延伸过去。

  正在这时,裴莹的手机响,里面传出甄舟的声音:“看到路边的滚灯了吗?”

  “看到啦,谁做的?”

  大郸灯笼的亮度完全没法和飞来医馆的比,但这三三两两的亮光,让野外的路显得不那么荒凉和单调。

  “地坑院的孩子们做的,做了不少时间,今天把灯摆在路边,他们才坐马车离开。”

  “他们说这是滚灯,可以被风吹着跑,怎么都不会灭。”

  一瞬间,三人心里涌出的感动难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