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院又穿了 第129章

作者:流云南 标签: 系统 正剧 穿越重生

  “命他们按伤寒诊治方案准备药材和各种物品,天亮后集结在城西万胜门,向滑州进发,不得有误!”

  内侍官斗胆提醒:“陛下,国都城也有这么多人,把太医们都送走,只怕……”

  景佑帝停顿一下:“且不说还有孟鸿才带学生在方沙城学习,有飞来医馆在,怕什么?”

  “是,陛下!”内侍官立刻传令。

  景佑帝走到殿外,大喝一声:“杨功何在?”

  杨功立刻从暗处现身:“陛下。”

  “滑州伤寒爆发,你带捧日军五百精锐,带上全副装备,天亮时护送太医和药材出城直发滑州。若中途或到了滑州有人劫药劫医,格杀勿论!”

  “是,陛下!”杨功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慢着,”景佑帝嘱咐,“天气再热都要喝熟水吃熟食,不要染上伤寒。”

  “是!”杨功退下。

  很快,原本寂静的国都城,一队人马举着火把冲向太医院,很快,太医院内又有火把分散向各街坊,没多久,全城的药铺灯笼都亮了……

  天刚蒙蒙亮,太医院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装着药材的马车牛车,太医们也带了近日赶制的防护服口罩和帽子,等太医院内的物资也全部装齐。

  捧日军整装齐发,护住太医队从城西万胜门离开,又在经过方沙城北门时,接了郑院使和其他太医。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飞来医馆还送了防护用品、瓶装矿泉水和方便食品,当然还包括分类垃圾袋。

  杨功率捧日军,郑院使率太医们,特别恭敬地向飞来医馆行了大礼后,继续向滑州进发。

  ……

  文德殿早朝

  景佑帝拨打滑州太医的手机,从昨晚到今天早晨已经拨了第十七通电话,发了十二条语音消息,始终无人接听,上朝时都心神不宁。

  然而,在早朝开始半个时辰后,景佑帝的手机忽然有新消息提醒,是刘医丞发来的。

  “早朝暂停。”

  群臣立刻退下。

  景佑帝点开手机,就听到刘医丞气喘吁吁的回答:“陛下,请恕罪。昨晚微臣正站在大树下与您通话,忽然电闪雷鸣,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现在雨已经停了,李知州已经全城调派人手,将腹泻病人聚集在城南悲田坊,筹措人员去照顾病患,一切都按伤寒防治预案进行。”

  “陛下,微臣去忙了。”刘医丞结束通话前喘得更厉害了。

  景佑帝收好手机,继续早朝。

  可谁也没想到,未时一刻,刘医丞又发来语音消息:“陛下,滑州近日多雨,百姓家中囤的柴火都湿了,熟水铺烧水有些难。”

  “陛下,大郸逝者多是火葬仪,一直下雨也葬不成。”

  景佑帝安慰:“刘医丞,捧日军已经护送太医们和药材向滑州进发,三日内必定到达滑州,你们一定要竭尽所能坚持住!”

  “多谢陛下!”刘医丞的声音里难掩激动,“陛下,太好了……”

  语音忽然就中断了。

  刘医丞把手机放宽袖的小口袋里,兴奋地冲过去,完全顾不上自己被淋湿:“李知州,陛下另外派了太医来,再等三日,三日就好。”

  李知州赶紧作揖到底:“多谢陛下!”

  刘医丞和李知州站在滑州城东门,长而高大的围墙内,病患越来越多,而原本聚集在城门外、等待火葬的病患尸体堆成了一个小坡。

  每次在准备放火时,雨就下个不停。

  天阴沉得像要塌了一样,滑州城内外都格外阴沉。

  李知州咬紧牙关:“刘医丞,走,去州府衙的食堂,去配您说的补液盐。刚才传来消息,又有二十三名病患不治身亡。”

  “走!”刘医丞跟着李知州翻身上马,身上的蓑衣和斗笠都在淌水,补液盐不配,粥铺不建起来,就会有更多人死去。

  与国都城周边不同,滑州地界很大,水域众多,春末夏初雨水充沛,本来春耕春种结束,“春雨贵如油”是好事,但今年雨量特别多,眼看着就要农田不保。

  可是眼下,别说农田,人都要不保了。

  李知州心急如焚,当即命人快马加鞭向国都城送信,怎么也没想到,信还在路上,刘医丞就到了滑州。

  刘医丞虽然只带了两名随从和两名护卫,但他带着据“飞来医馆”才有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把滑州发生的一切瞬间传达给景佑帝。

  李知州不明白但大受震撼,刚才又听刘医丞说三日之内太医携带药材由捧日军护送到滑州,真是边骑马边控制不住地哭,反正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谁也分不清。

  春雨冰冷,李知州浑身是干劲,却意识到更严重的事情。

  现在,滑州城附近村庄几乎全都生病,城内病患数量激增,每隔一个时辰就能听到病患死亡的消息,真的能撑过三日吗?

  滑州城占地不少,城内官员和杂役凡是身体无恙的,全都骑着马在各街坊市集高喊:“太医院刘医丞已经赶到,嘱咐乡亲们喝熟水吃熟食……”

  “凡是呕吐腹泻者,暂时禁食立刻送往城南悲田坊集中治疗,刘医丞带来了太医院的药方。”

  “若家中病患太多无力转运,可将扫帚插在屋门前,将有转运队上门送吃食和水,不能惊慌,不要乱跑……”

  “各街坊里长,召集辖内百姓,收捡干柴堆到各熟水铺,将各家餐具放到熟水铺煮开后再使用……刘医丞会去配药液……”

  ……

  滑州府衙的食堂里,因为处处有屋檐,所以大锅灶烧得很旺。

  刘医丞正拿着瓢和桶,在量取盐和糖,按比例配补液盐,一锅配好立刻烧开。

  另一边烧开的大锅内,厨子们正往里面放餐食厨具,加盖煮沸,虽然不明白这天湿得厉害,这样煮有何意义?

  天气闷热,雨没完没了,这种湿热让人憋闷得慌。

  没多久,就有人絮叨起来,转运病人就够烦够危险了。

  刘医丞举着手机:“飞来医馆医仙刚发来的消息,病原在煮开的沸水很快死去,从现在开始,所有人的餐食具都要在沸水中煮烫过才能使用。”

  “是的,本官也知道大家伙闷热,忍一下。各位大人和各位差役,我和你们都不能倒,全城百姓们都指着我们了!”

  这里的每个人都见过病死的百姓,知道死时的惨状,听刘医丞这样一说,瞬间安静下来,满头大汗地烧柴,烧一锅又一锅的补液盐。

  刘医丞先是被大雨淋湿,现在衣服被火烧干了,但因为太热又一次汗湿,如此反复。

  李知州又发愁:“刘医丞,这补液盐如何送给城外的百姓?”

  城内经过一番又一番的喊话,百姓们已经聚集在各街坊的熟水铺里烧水煮餐具,但城外的百姓病的病,死的死……烧水是肯定烧不了了。

  刘医丞想了想:“招蓦兵勇或身强力壮的男子,征调城中车马把病患送到城南悲田坊,吐泻污物洒生石灰;若雨天实在无法火化,就洒生石灰包裹尸体。”

  李知州无语望苍天,这雨何时才能停?

  偏偏正在这时,有差役小跑来报:“禀知州,城东地处低洼,积水不退,已经没至百姓脚踝,雨污遍地,无处可躲。”

  李知州和刘医丞同时长叹,这么多年了,每逢水患之后紧随疫病,庄稼被淹,百姓病的病死的死……

  一旦开始淹城,后果不堪设想。

  李知州当官数十年,从未有过例外,天公之力非人能所及,这是天要亡滑州吗?

  正在这时,刘医丞的手机响了,这次是视频通话:“陛下,微臣在滑州府衙的食堂内,正在配补液盐,这位是滑州知州李念谷,这位是判官,是……”

  食堂内每个忙碌的人,为了不中暑,衣服能脱的都脱了,真正的衣衫不整,包括李知州,就这么毫无准备地从“手机”看到了年轻俊逸的景佑帝。

  啊这……一群人呆如木鸡,啊这……这……这……

  景佑帝毫不在意:“诸位爱卿辛苦,天气忽冷忽热,注意身体。李知州,现在你向孤如实禀报滑州情形,越详细越好。”

  李知州慌乱间连官袍的系带都找不着,就这样敞着怀,双腿发软地介绍城内情况,病了多少,病死多少,有哪些难处……

  “陛下,没电了!”刘医丞慌乱地看着手机屏幕变黑,然后关机,小心翼翼收好。

  食堂一大群人再次懵圈,电是什么?

  刘医丞慌了,移动电源也没电了,这可怎么办?

第134章

  两日后的清晨, 滑州的雨终于停了。

  第三日大早晴空万里,阳光洒满整个滑州城。

  杨功率领捧日军以急行军的速度,将郑院使、太医和各种物资安全送达滑州城东,本以为陛下已经提前通知,会有官员在城门口迎接。

  然而,滑州城西的城门大开,门外没守卫,门内看不到人,既没人赶着牛羊出城,也没车队进城。

  一眼望去, 像个空城。

  风尘仆仆的杨功和郑院使面面相觑,出发前知道滑城危,但再怎么危也不至于三天就空城了? !

  正在这时, 一名探路的捧日军来报:“城南、城东和城北各门外都有浓烟升起, 城内也有炊烟……”

  郑院使吊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胸膛,行医这么多年,他亲眼见过“十室九空”的惨烈瘟疫,城内有炊烟就还有人在,有人在就不会绝城。

  “为何各城门外有浓烟?”

  探路回禀:“郑院使,滑州连日大雨无法火化,今日放晴在火化。”

  郑院使的眉头紧锁,可以闻到隐约的臭味儿,这么闷热潮湿的天气,病患尸体堆积五六日……根本不敢细想。

  此外,滑州城近在眼前,可滑州地界非常大,横跨两百里, 下辖十四个县,这场疫病传播得多广,目前为止没有详细数据。

  郑院使思来想去,看向杨功:“不知道,能不能麻烦捧日军一件事?”

  “请说。”杨功回答得非常爽快。

  “能不能派人去打探一下,滑州十四县里有多少出现疫病?哪里最先出现?比如高热不退,身上起红疹,腹泻便血……”

  杨功随手指了一人:“小心些。”

  “得令!”一名捧日军骑马急驰而去。

  “郑院使,这么多药材和物资,打算放哪儿?”杨功知道这些马车牛车装了哪些物品,必须小心保管。

  “先入城。”郑院使从背包里拿出口罩,准备分发。

  正在这时,有人骑着马冲出城门,望着城门外的郑院使两眼放光,大老远就招呼:

  “郑院使!”

  郑院使和杨功好半晌才认出打招呼的二人,身着常服的李知州和刘医丞,两人蓬头垢面,活像在泥地里打了滚。

  “郑院使,李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