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云南
所以, 谢瑾初步判断宁家管事有十二指肠溃疡,按以往常规会开胃镜检查, 但知道他们都刚吃过早饭,没法做胃镜。
宁家管事的溃疡并不太严重,所以谢瑾也只是嘱咐:“以后尽量三餐规律, 实在太饿就吃些零食,实在没吃的就多喝水。”
水不能当饱,但可以冲淡胃酸。
“三餐?”宁家管事怔住了,小心回答, “这位医者,我们大郸是一日两餐,两餐之间饿的话加一些小食。”
这个轮到谢瑾诧异,毕竟现代日常是一日三餐,还有很多人有吃宵夜的习惯。
习俗不同,也不能勉强。
谢瑾略加思索,嘱咐:“随身准备方便储藏的吃食,觉得饿就吃一些。如果哪天吃了以后还是疼,就需要回到这里来做检查。”
“多谢医者。”宁家管事恭敬行礼。
飞来医馆外面很冷,宁家管事一行人都穿着厚实的冬衣,进了飞来医馆就觉得热,现在更热了。
谢瑾开始询问并记录。
宁家管事报出自己的姓名年龄等一干情况,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问:“女医者,为何要记录这些?”
谢瑾低头边写边回答:“以后,如果你来复诊,就可以知道你今天的身体状况,可以判断病情发展,不论看诊的是不是我,都能心里有数。”
就这样简短的三句话,宁家管事对飞来医馆的女医者服服贴贴,恭敬行礼后退出诊室,刚好看到墙上的电子显示屏字体变化,这下没有震惊只有感叹。
飞来医馆是神仙之所么?
五个诊室全开,中医们用了最高效的面诊和把脉结合的方式,以极快的速度过滤病人,刚开始都是像宁家管事这样有慢性肠胃疾病的病患。
只要注意饮食,不过分挨饿,病情都能控制得比较好。
渐渐的,随着衣饰越来越粗减,病人的病情就复杂多变起来,最开始的一小时过筛了半数病人,之后每个病人看诊的时间越来越长。
中医们高效地筛查后,秦主任用对讲机找邵院长:“院长,现在需要眼科、消化内科和内分泌科出门诊。”
对讲机里传出回答:“翻译怎么办?”
“让他们直接到中医科出门诊,我们来当翻译。”
“我先把金老、魏璋和赵鸿暂时调到门诊来,免得忙中出错。”
“是,院长。”秦主任利落地摁掉对讲机,然后挨个科室摇人。
接到出诊邀请的科室医生们当然很开心,开心不过三秒,就盯着几乎没动的大郸语教材发愁,犹豫再三,把教材揣口袋里向门诊出发。
一刻钟后,各科出诊医生直奔五楼中医科诊室,在听了中医们的简单介绍以后,正准备对着教材急中生智的时候,又听到他们相当熟练的大郸语,顿时楞住。
? ? ?
! ! !
幸好,口罩、帽子和眼镜是医生们的标配,而且个个都特别擅长表演镇定自若,大郸人根本看不出来他们什么表情。
不是,这才多久?中医们的大郸语就这么好了? !都可以当翻译了? !
特别像学校宿舍里,大家一起疯玩特玩,上课忽然抽考,那个玩得最疯的偏偏考得最好,这复杂至极的心情,这叫一个郁闷啊!
但病患还是要看的,随着交谈和解释得更多,中医们也渐渐招架不住了。
好在,金老和魏璋很快赶来,五个诊室轮流翻译,总算把病情解释清楚。
渐渐的,在1号、 2号和3号诊室来回的魏璋感觉不对,问中医谢瑾:“十三皇子赵鸿没来?就是大郸的一位蓄须少年,大概这么高。”
谢瑾摇头:“没看见。”
魏璋又去了4号和5号诊室,问了一圈都没看到赵鸿,拿起对讲机问抢救大厅和留观,都说没看到,奇怪。
魏璋又用对讲机找邵院长:“院长,今天早晨赵鸿和你聊天了吗?”
“聊了,聊完一起去的食堂,之后他去急诊,我去供应科,怎么了?”
“赵鸿没到中医科当译语人。”魏璋说完就摁了对讲机,又迅速到围栏边俯瞰龙卫和神卫的休息区,都没看到人。
正在这时,邵院长的声音又从对讲机里传出来:“魏璋,我去找,你先把门诊的事情做完。”
魏璋扭头回到诊室继续当译语人。
安主任在五个诊室间来回踱步,像上次一样做病患生活背景分析和调查:
首先,大郸即使寻常百姓也用牙刷和牙粉清洁牙齿,所以口腔问题虽然普遍但不严重。
其次,大郸只吃早饭和晚饭,但两餐饭的量都不少,饿的时候有条件还可以垫一下,也算得上生活规律,除了偏瘦也都还行。
当然,这些只能说明宁侍郎没有苛待下人,并不能代表大郸的普通百姓。
毕竟,方沙城第一批病人的惨状,震惊了全院医护。
再次,宁家这些人普遍有下肢静脉曲张和慢性胃肠炎,应该与久站和日常随侍有关。
最后,这些人最突出的问题反而是眼睛,经过眼科医生罗娟的检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结膜炎。
宁家的一位马车夫,起初躲在队伍的最后面,看着飞来医馆的医者们替其他人诊治,认真又细致,终于鼓足勇气说:
“双眼起初有些痒,之后就有些疼,疼了两个多月,家里人翻开眼皮看过,没看到什么,能不能请医者瞧一眼?”
于是,被对讲机摇来的眼科女医生罗娟,先翻开他右眼的上眼睑,就看到上面有针尖大小的眼结石,学名“睑结膜结石”,由眼内分泌物、炎性物质和进入眼内的沙尘混合而成。
这些眼结石已经突出明显,需要局部手术挑出。
等双眼上下眼睑都检查结束后,罗娟有些纳闷,以前得“睑结膜结石”的多数是老年人,因为长期的慢性结膜炎等原因,更容易得这种病。
现在,随着美瞳、眼线笔等化妆用品使用的增加,“睑结膜结石”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摘除后如果不改善眼部卫生状况,也很容易复发。
可眼前这位马车夫自称二十九岁,两只眼睛的上下眼睑内都有结石,而且还都突出表面,都需要局部手术,他怎么会长这么多眼结石?
没想到的是,这些等候检查的人都要求看眼睛,啊这……
罗娟点了一下病人数量,看向秦主任:“主任,把我们科的医生都摇来吧,把眼科诊室都开出来。”
秦主任先通知了邵院长,然后把对讲机给安主任:“摇人。”
安主任接过对讲机:“喂,花主任,把眼科门诊出来,把你们科医生都带出来吧,门诊所有病人都要查眼睛。”
“一刻钟!”花主任回答得特别干脆,本来还羡慕中医科立大功,万万没想到啊。
半小时后,三楼的眼科门诊,六个诊室全开。
眼科花主任带着医生们像往常一样,镇定自若地从门诊大厅坐电梯到三楼,视线不由自主地落在正在静养的神卫和龙卫们身上,真是好大个子!
金老把等候检查的大郸人集中起来,向他们详细讲述了看眼科的注意事项,确定他们听懂以后,魏璋把他们从五楼带到三楼。
当这些大郸人站上自动扶梯时,每个人的神情都很梦幻,飞来医馆实在太不可思议又太神奇,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医者们耐心细致、医术高超!
正所谓“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其中,六人有麦粒肿需要局部手术,更惊人的是,六十三人有眼结石,其中三十九人像马车夫一样,双眼上下眼睑都有。
于是,眼科六个诊室一下子就忙活开了。
记录病人姓名等基本情况的,给他们排队分诊的,给需要手术的滴麻药的,拿着探针准备取眼结石的……
魏璋和金老两人更加忙得不可开交,偏偏到中午休息时间,都没看到赵鸿的人影。
眼科花主任秉持“多、快、好、省”的原则,飞快吃完特供盒饭,就带着医生们继续手术。
罗娟在替一位大郸车夫取出眼结石后,随口问了魏璋一句:“食堂没准备他们的午饭,会不会饿?”
饿时间久了,出现“晕血”“晕针”等情况的病人也会增加。
魏璋丝毫不担心:“他们早饭吃的压缩饼干,而且大郸一日两餐,本来就不吃午饭。你就别担心了。”
“那就好,”罗娟戴上额镜,打开小立灯,示意病人别动,“先给你上麻药,之后等会儿,就可以把眼结石取出来了,有些疼痒,但千万不要动。”
魏璋照实翻译。
而在五楼的安主任继续写背景资料,大郸沙尘多,寻常百姓家凡有积蓄的,都会装窗纱和竹帘用来挡灰尘,也是这个原因,眼睛生病的百姓格外多。
第34章
“取眼结石”是精细小手术, 对眼科这群手稳、耐心足够又日常细致的医生们来说毫无难度,关键是病人配合不要动。
尤其是在针尖挑结石的瞬间,病人害怕避开就会落空,病人随便一动就可能戳出血……所以,每个眼科医生都有些紧张,生怕病人乱动。
而事实是, 他们听了金老的讲解,知道利害关系, 不让动的时候就真的一点不动, 任凭摆布。
所以, “取眼结石”的手术出奇得顺利, 但这些病人的“眼结石”出人意料地多,估算一下每个病人至少半小时起。
因为取眼结石的治疗过程同时会造成损伤,每取一点都会给睑结膜造成微小伤口,眼结石多,就意味着伤口也多。
担心睑结膜受损部位太多增加感染机会,医生们决定部分眼结石过多的病患们要分次分批取出。
花主任粗略估计, 眼科门诊至少要开三天, 才能把这些病人的“眼结石”都清理干净,而且术后的用眼卫生也非常重要, 不然很容易感染。
所以,手术以后,这些病人还要滴各种眼药水预防感染和出血。
金老在三楼帮忙, 而滴眼药水的宣教工作就由魏璋担当,毕竟当初大郢国都城“红眼病”大流行的时候,魏璋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值。
因为每个病人都要滴眼药水,而且眼药水的种类相似, 同时毫无悬念的,每个病人都不会给自己滴眼药水。
花主任又用对讲机摇来了眼科的护士长刘思琴,安排在门诊一楼的药房取药等候区,和魏璋一起专门给做完手术的病人们滴眼药水并做记录。
五个诊室全开,做完手术的病人下楼滴眼药水,谁也没想到“取眼结石”的治疗过程硬是整成了流水作业。
门诊大楼各层的忙碌,在大厅静养的龙卫和神卫们都看在眼里,既惊讶又震惊,飞来医馆的医者这么多?而且女医怎么这么多?
更重要的是,女医们的医术比起男医者似乎毫不逊色,与大郸有特别明显的不同。
魏璋滴完眼药水,溜哒到龙卫那边,随口一问:“见过十三皇子了吗?”
龙卫们互相看一眼:“只在早晨见过。”
魏璋又问神卫,回答和龙卫一样,不由地小声嘀咕,这小子跑哪儿去了?
……
邵院长放下对讲机,先去急诊楼上楼下转悠了一圈,又去门诊各层没找到,再右转去了病区,路上遇到巡视的保安老李,也说没见过赵鸿。
想到赵鸿日常会被金老赶去小花园放松,邵院长又绕着小池塘走了一圈,顺便去了附近的行政楼和食堂,还是没有。
奇怪,因为翻译的关系,赵鸿的理疗和针灸都在下午,所以,上午不见人完全没道理;思来想去,又到门卫小屋转了转。
王强赶紧开了门:“邵院长,您怎么来了?”
“看到赵鸿了吗?”邵院长已经有些紧张了,堂堂十三皇子要是在飞来医馆不见,那可不得了的大事!
上一篇:重生之我给国家送外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