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而他们,尚且年轻,上官婉儿无缘得见的盛景,或许终有一日,他们有机会能看见。
李隆基看不到长安街振奋的文人,也无法跟着一同感受他们的快乐。
李隆基看着天幕,眨了眨眼,接着挠挠头,有些费解。
是因为盛唐还没到的缘故吗?怎么现在在他统治之下,大唐至今都没有什么上乘佳作?
别说上乘佳作了,能入眼的有才之人也都不见了,好像齐齐手拉手跑到旮旯里去了。
他的大才子们呢?究竟都到哪里去了啊?
【婉儿最著名的诗可以说是她的《彩书怨》了。】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诗中绵长思念突破了宫廷诗感情缺失的弊端,抒怀之作,表思念之意。也正是以为此诗,许多影视剧从中做手脚,给婉儿安插上感情线。但是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她切身感情。】
【有人说这是写给唐中宗李显的,但是我们之前分析过了,婉儿只是女官,并非是真正的嫔妃,所以这样的假设很难站住脚。】
弹幕随之飘出。
【就像些闺怨词的词人大多也并不是女人一样,婉儿作此诗,也并非真的痴情于哪个男子。】
【那些作诗的男人又不都是怨妇,怎么到婉儿这里就一定扯上感情。】
【她那样风一样的女子,是不会被什么牵绊住的。】
后宫之中,妃嫔看着天幕。
赵丽妃心中怅然:“后人对婉儿的评价是真的很好。”
众人默然,可她们究其一生也无法做到上官婉儿的模样。
她能能做的,也仅仅只有于这后宫之中挣扎沉浮。
【景龙三年,昆明池盼,彩楼之上拿着天下学子诗文的,正是上官婉儿,想必见过此景之人都将永生难忘。而一千三百年之后的我们,也都在为无缘见到那个意气风发的女子而惋惜。】
【上官婉儿所站的彩楼,白纸纷飞,散落满天。最后婉儿手上只余两张,一张是沈佺期的,一张是宋之问的。】
【“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
【仅此一句,婉儿判定了宋之问是为魁首。宋之问因此名扬长安,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沈佺期翘首,等待已久,直到看到天幕,听到这一句神音,他潸然泪下。
一千三百年后,大家都记得婉儿。
一千三百年后,也有人……记得他。
记得他沈佺期。
【作者有话要说】
李隆基在位初期,也就是开元初期,整个长安诗坛都是一片沉寂的,这与发展国力的务实作风有关。所以李隆基后面重新启用张说当宰相,是有发展文治的意思在的。之前作话说过,张说是少年天才,执掌文坛三十年。
这章讲婉儿之才名,下一章涉及政治,会写到婉平的!
第17章 (视频) 究竟是谁整理了婉儿的诗集
沈佺期面向西,手作举杯模样,像是遥遥与友人敬酒。
他沈佺期与宋之问之名,竟可以流传后代,被千千万万的人记住。
他像是穿透了时光,于生死之中看着故人,喃喃道:“延清啊,你先一步去了,但是我,替你看到了。你的名字没有留在史册,但是你的诗,永远永远,都传下去了。”
天幕之上,弹幕划过。
【沈佺期和宋之问,好像没那么有名。】
【没有名气也没关系啊,能在初唐有那番文学成就已经很棒了,他们毕竟没有生在盛唐。】
【沈佺期和宋之问,并称沈宋。】
【我还背过宋之问的诗!】
沈佺期看着天幕,欣慰地笑了。
宣政殿殿前,一并欣慰笑着的,还有宰相张说。
于政治上,他无法与上官婉儿站在一处。
于文学之上,他永远敬佩那个素手称量天下文士的女子。
婉儿之才名,历经千年,哪怕她凤墓被毁弃,哪怕史册含混模糊,都永永远远传了下去。
千年之后,有千千万万的人,都记得上官婉儿。
【这里补充一个轶事。婉儿在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郑氏梦到了一个巨人,手拿一把秤交给她,并对她说。“持此称量天下士。”于是母亲认为,这胎必然是男子了。结果出生之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个女子。于是周围流言蜚语顿起,认为那梦是假的。】
弹幕又涌了上来。
【她能!】
【她当然能!】
【婉儿能称!】
【素手称量天下文士,我只认婉儿。】
【婉儿她可以!】
【她的父母给她起名婉儿,是不是希望她像寻常女子一般温婉恭顺,贤良淑德?】
【这么说,如果她一生都没遭遇变故,那么是不是就真的被圈在家中,泯然众矣了?】
【或许她没有因祸事被贬掖庭宫,也就得不到武则天提拔她的机遇了。】
【在古代被圈在家中,泯然众矣的何止一人啊。】
【那些名字一直流传到现代,被我们所熟知所记得的女子,应当是付出比寻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吧。】
【女子们理应得到更广阔的天地。】
天幕神音继续。
【婉儿身负才名,所以宰相张说整理了婉儿的诗集,并编撰成写。我们一贯认为,这是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命宰相张说整理的。】
【大家都知道,李隆基于唐隆政变之中杀了上官婉儿。所以后人大多认为这是李隆基惜才之心。】
听闻此言,李隆基满意看了一眼张说。
他的大臣实在是会办事情。
张说用眼睛看鼻子,就是不回看李隆基。
李隆基不在意,只当是张说谦虚好了!
接着他又满意看着天幕。
他就说,后世之人发现不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确如天幕所言!他是一个惜才的皇帝。
希望那些不知道藏在那个旮旯角的才子们,得知他惜才之名,都快快奔他而来。
神音很平静,可是飞快弹出的弹幕不是那么冷静。
【婉儿的诗集跟李隆基没关系!】
【婉儿的诗集那是太平公主收集的!】
【李隆基是小偷!】
【他就是想让史官把自己写的好听一点。】
【碍于婉儿的名望强行挽尊是吧?】
【诡计多端,往自己脸上贴金。】
李隆基看着眼花缭乱的弹幕,被惊地倒退几步。
他瞪直了眼睛,看着一条接着一条,层出不穷的言论。
她们这又是怎么知道的?
【是的,婉儿的文集大概率是太平公主整理的。这也是一个与史书相悖的地方。根据《旧唐书·上官昭容传》的记载:“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因此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唐玄宗的惜才之心。】
【但张说却在其诗集的序中说:“太平为婉儿收录文集。”也就是说,真正为婉儿整理诗集的人,是当世尚且还在世的太平公主。】
后宫之中,赵丽妃又震惊了。
她看着王皇后如常的脸色,心里明白天幕这事说的是真的,整理婉儿诗集的想法真的不是出自于陛下!
当日陛下要去了她的文集,对他说与上官婉儿的诗集分别编撰成册。
她先是为陛下能有为女子整理诗集的心思而惊讶,接着又是欢欣鼓舞。
那是才名远播的上官婉儿啊。
王皇后想着太平公主还在世的模样,不由叹了口气:“太平公主曾谏言,希望陛下能将婉儿的诗编撰成册,供后人翻阅品读,”
“太平公主她,是想让天下人都记得婉儿的。”
宣政殿前,李隆基转头看着张说,怒视之。
眼睛中原本的满意是一丝不剩。
他并不言语,就这样带着盛怒看着张说。
此时,他若是说直接让张说把他的序文改掉,那便真是成了天幕之中说的那个,往自己脸上贴近的小偷了。
至于强行挽尊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但他觉得,那也不是什么好话。
李隆基看着张说,希望他识趣一些,尽早将序文的这句话给改掉。
张说依旧垂眸,脖子都未缩一下:“臣所拿到的诗集,确是太平公主整理过的。”
姚崇和张说是死对头,他虽然乐意看到张说吃瘪,但此时,天幕已经将此事说出,那么这就成了众人皆知之事。
文集编撰,便是为了供人阅读。
改了序文,那么翻开诗集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
若陛下此时再令张说将序文改掉,那才是真正的难以堵住悠悠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