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我不太熟悉这段历史啊,能不能来个懂的给我剧透一下啊。】
【楼上我知道,是在洪渎原。】
【洪渎原怎么了?有什么特别的吗?这里和太平公主究竟有什么关系啊?】
【和太平公主的墓有关系?可是我记得不是至今都未发现太平公主的墓吗?】
【主播快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李隆基知道上官婉儿被葬在哪里,他不着急听答案。
他只求天幕不要再说些什么不利于他的话了。
李隆基整个人表面上十分淡定,其实内心小人儿在疯狂祈祷着。
【我们在最开始就讲到,上官婉儿的墓是在陕西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发现的。这个地方在古代,被叫做洪渎原,在唐代,这是贵族高等墓葬区。】
【好的,现在我们可以看看洪渎原还葬了些什么人。】
【太平公主的姥姥的安葬地在洪渎原。】
【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的安葬地在洪渎原。】
【太平公主的第二女,万泉县主的安葬地在洪渎原。】
【上官婉儿的安葬地,也在洪渎原。】
【作者有话要说】
“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归葬于长安之洪渎原。”——《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
“即以其年庚午闰九月辛丑朔廿一日辛酉,迁座于雍州咸阳县之洪渎原郑恭王旧茔之左。”——《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
薛绍墓志铭没有公布,但纪录片有提到葬在洪渎原。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关于这个家族墓地是有些争议的说法。有些人认为离上官婉儿墓最近的是李隆基外公外婆的墓,不存在太平公主的家族墓地。但为婉儿写墓志铭的是太平,至于墓地选址,我认为和太平也有很大的关系。李隆基毁了婉儿的墓,要是让他选址,肯定不给婉儿这么好的地方,说不定墓都不给她(小声bibi)
大家理性探讨,不要吵架哦~
第22章 (视频) 她们每个人都像婉儿
长安城众人议论纷纷。
“太平公主将上官婉儿葬在了自己的家族墓地?”
“是啊,来自千年之后的神音都说了,不会有错的。”
“这正是能说明二人之关系甚好啊!”
“如此感情,令人动容!”
更有些书生诗人为此情谊感动,伸手便要寻找笔墨,大展才情,一抒诗性。
【朋友们,有点子好磕啊?】
【把婉儿带到自己的家族墓地,怎么看都有种好朋友带闺蜜回家吃饭的感觉啊?】
【捂脸,这是见家长吗?】
【啊啊啊,婉平得是真的!】
【她们不是真的,我就是假的。】
【女子间真挚美好的,惺惺相惜的情谊,永远令人动容。】
天幕上飞快弹出的弹幕,每一条都像会叫的尖叫鸡。
众人看着天幕上满屏的尖叫鸡,恍恍惚惚。
姚崇发问:“后人们,为何如此激动?”
“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选了个墓地,真的让她们如此激动吗?”
张说摇头表示不懂:“这个好磕是何意?磕头吗?”
姚崇也摇头,他几十年的阅历,读了成千上万本书,都没见过这个词。
二人齐齐看向了李隆基。
莫非是陛下还做了些什么他们不知道的,但是后人知道的事情,所以才让后人听到此消息如此激动?
陛下又背着他们干了什么坏事?
李隆基瞬间明白了他们眼神是何意思,他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猫,一下子就奓起来:“看朕作甚!朕也不知道。”
【如果每个女人都心胸开阔,哪里都有这种惺惺相惜的感情。】
【要我说女人就该走出来看天大地大。】
【像古代把一群女人圈在一个后宫里头,每天只能看到那点地方,生活重心只能围绕着男人转,哪有不疯的。】
【靠近男人,会变得不幸。】
【别看现在那些穿越小说盛行,大家都穿越回去当嫔妃,要是让我穿越,我指定不去后宫。】
【你真别说,后宫算计来算计去的,让我回去我活不过一集。】
【但是让那些身处后宫久的女人们走出来,谈何容易呢?】
【是啊,现在女人能出来工作,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但是她们真的出宫了能怎么办啊?】
【人人都赞上官婉儿啊,但是能像上官婉人那样一展才能的究竟又能有几个呢?】
【在那个时代,能摆脱世俗对女子刻板看法而活出自我,真的很艰难。】
后宫嫔妃看着天幕。
大多数人是迷茫的。若是不当这个嫔妃,还能做什么呢?
她们不知道,她们无甚才能,无甚目标,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
大多数人,生来就被灌输相夫教子的思想,进宫后,那便是一心服侍皇帝,以自身之便为家族获得助力。
这便是她们生来的意义了。
王皇后先是叹息,叹息正如天幕一般,她们尽管知晓上官婉儿灿烂夺目,可她们终究无法变成上官婉儿。
接着又是感怀,感怀千年之后的女子们,能跳出樊笼,能靠自己养活自己,能不依附任何人独立生长。
赵丽妃跟着王皇后一起叹气:“未曾想能设身处地体谅我们的,并非陛下,也并非是家人,而是一千三百年后的后世女子。”
“都说为皇帝嫔妃何等尊贵,又是何等殊荣,他们哪里知道个中滋味并不好受。”
赵丽妃转头看向天幕,像是通过这天上不知从何而来的天幕,直直看向一千三百年后。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
“你说,若我们也生在千年之后,是不是也就如她们一般模样了?”
“如她们每一个人一般,都像婉儿……”
【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之后,有这样一种说法出现,这种说法认为太平公主为婉儿写墓志铭,为婉儿收集诗集,是处于政治考量,以此来打击李隆基。】
【这种说法我是不太认同的。】
李隆基听得虎躯一震。
好的,又扯上他了。
他感受到了后面的目光,咧咧嘴:“想复杂了,后人想复杂了。”
接着鼻孔喷气,太平公主打击他的手段那可谓是大刀阔斧直击痛脚!晦气!
但是这话他没敢说出来。
【婉儿墓志铭没出土之前,可没有人知道婉儿和太平的关系啊。】
【若太平公主处于政治目的,以此来打压李隆基,依照李隆基的性格,如果真的受了委屈,不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啊?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抹去婉儿和太平关系好的证据呢?】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如果真的只是政治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史书上是没有必要避讳的。】
【此外,持此说法的众人认为,太平公主为婉儿做这些,是在拔高婉儿,拔高文人,是彰显她重视人才,为自己拉拢人才,壮大自身势力。】
【但通过此办法能轻易拉拢到的,是那些未步入官场,或者是刚刚步入官场不久的文人。】
【事实上,上官婉儿身死不久,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政斗就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而此时太平公主需要拉拢的恰恰是朝中重臣,而非普通文人。】
【另外,读过正史的人都会知道,太平公主并不习惯以推崇文人领袖的办法去吸引有才能之人归于自己麾下。】
【《新唐书·太平公主传》的原话是这样的:“于是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响之。”】
【太平公主用的是最直接了当的办法,给贫穷文人儒士送钱。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办法简单粗暴还有用,比那种什么推崇文人领袖之类的办法,有吸引力多了。】
【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远近翕然响之”,周围文人对此大加称赞。肯定会得到陈赞啊,都主动来给你送钱了,这时候不夸,还在等什么呢?】
一文人看着天幕激动地哭出来,他拉着周围同伴的手,喘不上气:“是我啊,是我,我就是得了太平公主所赠金帛,才有今日。”
“我出身贫困,一人进京赶考,谁曾想路上丢了盘缠,在京城之中我独身一人,举目无亲,只想着这次科考无望。莫说是科考了,回家的盘缠都不知何时才能凑齐。”
“就在这时,太平公主出现了。”
第23章 (视频) 千年后,她的名与墓都没能留下
“得太平公主资助,我才得以成功参加科考,你们才能见到今日的我啊。”
“太平公主对我有再造之恩啊。”
“后世如此揣度她,这是看轻了她。”
他说的言辞恳切,慷锵有力,情绪逐渐激动起来。
同伴连忙拉住他:“莫要激动,莫要激动,一切都已好了起来。”
是啊,一切都好了起来,参加科举获得名次,不再受居无定所的漂泊之苦,也不必感受三餐不饱饥肠辘辘的感觉。
皇帝登基,正是用人之际,只要勤勉干好自己的政务,总会被皇帝看到的,有朝一日终有出人头地之时。
那些黑暗苦难的岁月,不会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