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第308章

作者:九沓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杜甫还要继续肯定:“李白的诗就是最棒的诗。”

  碎嘴子安利失败,唉声叹气。

  道不同啊。

  【李白正如那只鲲鹏,从大唐的地面扶摇而上,直直上到了九万里的高空。】

  【尽管他在长安多次碰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起飞。他的才识先后被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看到了,于是在二人的力荐下,李白应召进宫。】

  【杜甫在长安蹉跎了数年,李白又何尝没有蹉跎数年?世俗小人轻贱他,认为他李白就是没法做官的无用之人。】

  【但李白从没有自轻自贱,正如他所说的,他李白,怎么可能是这一辈子都呆在草野的普通人呢?】

  【于是他辞别家人,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写的实在是意气风发,仅仅读最后一句,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个昂首挺胸的年轻人形象。】

  【而这一年的李白,四十二岁。】

  [你在说什么猪话??李白这么老了?]

  [这一年的李白居然真的有四十二岁?我不信。]

  [朋友们我百度回来了,李白那年真的四十二了。]

  [我现在才真的明白为什么说李白没有老过,你看看这首诗,怎么可能像一个四十二岁的人写出来的嘛。]

  [别说四十二了,我现在二十四,我天天萎靡不振好像要死了一样。]

  [对对,这就会我的状态了,太形象。]

  文武百官冲天的豪情戛然而止。

  “啊?四十二了啊?”

  萧崇挠挠头:“还真不像是四十二写的。”

  毕竟他四十二的时候是官场上不怕开水烫的老油条了。

  少年意气这两个词,哪个跟他都扯不上什么关系。

  哥舒翰不高兴了,他四十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想为国效力,赚得一身荣耀。

  “四十二岁怎么了?四十二岁年轻着呢!”

  众人看着同样四十二岁的哥舒翰,善意地笑了。

  他们倒也不是觉得四十二岁不能建功立业,他们只是太惊讶罢了。

  哥舒将军说的没错,四十二岁又能怎样呢?

  只要心有志向,那大鹏何日何年启程,都不算晚。

  【从年轻时怀着大展宏图之愿出蜀,到现在人至中年碌碌无为,李白从二十四岁等到了四十二岁,李白等了整整十八年。】

  【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总觉得这里面的李白应当只有十八岁才对。】

  【这十八年,他遭人谗谤,他四处谒见权贵,他进诗写赋,希望得到赏识,皆无果。此外,他还要忍受着旁人的讥笑和冷眼。】

  【而这一切在李白的诗中,仅仅用了半句概括了。】

  【“会稽愚妇轻买臣。”】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了朱买臣传奇的一生。朱买臣是个穷苦人,家里没钱,他只能靠着卖柴来维持生计。于是他的妻子嫌弃他穷苦,抛弃了他。但朱买臣在后来却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成为会稽太守。】

  【李白化用“会稽愚妇”典故,将无数人的讥笑和冷眼草草带过。】

  【事实上李白想突出的并不是这前半句,他将重点放在了后半部分,“余亦辞家西入秦”。现在李白也离开了家,李白希望自己能像朱买臣一样,获得皇帝赏识,自此大展宏图。】

  [原来李白也受过冷落啊。]

  [是啊,李白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杜甫受的白眼他也受过。]

  [但是从李白的诗中从来都没看到过他的委屈啊。]

  [可能李白不是个会受委屈的人,也许都像那首《上上李邕》一样,出气了。]

  [我是觉得李白要么就是非常会开解自己,要么就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李白很像个e人,什么事都不往心里放。]

  [李白要是e人,杜甫就是i人,哈哈哈哈哈。]

  杜甫难过。

  杜甫非常难过。

  他刚刚昂扬的脑袋又低垂下去。

  刚刚天幕讲他的时候,是详细讲述了他受过的那些冷眼的。

  他不被赏识,谋不到一官半职也就罢了,他的偶像怎么能这样呢?

  他为了这个入宫的机会,等了十八年呀。

  此时的杜甫满脑子都是:我的偶像受委屈了。

  杜甫并不管自己的偶像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他得先替偶像偶像委屈着。

  酒馆里是两个耷拉的脑袋。

  碎嘴子想到了自己凄惨的偶像,诗圣杜甫。

  “唉——”

  “唉——”

  碎嘴子歪头看杜甫:“刚刚天幕讲诗圣,可比这李白惨多了啊,你怎么不替诗圣委屈委屈?”

  杜甫摇摇头:“我觉得诗仙更委屈。”

  碎嘴子不敢置信地看着杜甫。

  这还有天理,有王法吗?

  他的杜甫都苦成那个样子了!居然有人觉得他不如诗仙苦?

  诗仙多潇洒啊!

  碎嘴子看着杜甫,只觉得他们萍水相逢的缘分大概就到这里了。

  不再是好朋友!

  【李白以为自己就是那只鲲鹏,要振翅高飞,实现理想。但事实往往并不是如此。】

  【李白入职翰林院。翰林院是个好地方啊,里面都是清流文臣,这里是皇帝的私人顾问,这里的人负责草拟诏书。宰相张九龄就是翰林院出身,谁又能说翰林院不好呢?】

  【可进了翰林院的李白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翰林院有两个院子,南院是朝廷重臣,就像曾经的张九龄那样,为皇帝起草诏书,在官场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南院,都是翰林学士。】

  【可李白去的不是南院,是北院。】

  【北院里的人过的比南院清闲多了,他们不需要草拟诏书,不需要处理国家大事,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陪皇帝玩儿,让皇帝玩的开心,玩的畅快!】

  【北院人被称为“翰林供奉”,两字之差,做的事却是天差地别。】

  百姓睁大的眼睛。

  “哦呦,翰林院还有这样的弯弯绕绕呢。”

  “谁能想到呢,就两个字不一样。”

  “说出来都是翰林院的,名声那是响当当的。”

  “嗨呀,原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啊。”

  李隆基目瞪口呆。

  原来他只给了李白一个翰林供奉的位置?

  天幕里的自己那么喜欢玩儿呢?

  让诗仙进宫,就是为了陪他玩儿的?

  李隆基长吁一声。

  心里是说不出的感受。

  或许也没什么好意外的,天幕曾说,封禅之后的他就日渐膨胀起来,能做出这样的事也是顺理成章。

  【我们之前说,杜甫的理想从没被重视过,李白也是如此。】

  【李隆基召李白进宫,并不是像开元之初请姚崇当宰相那样,李隆基并不指望着李白有什么治世之能,或者换句话说,李隆基仅仅是看上的只是李白写诗的本事。】

  【当时李隆基已经封禅了,大唐盛世不再只有雏形,而是完完整整展示在所有人面前。李隆基觉得够了,不需要再努力了,大唐已经发展的够好了。】

  【所以李隆基需要一个全天下文采最好的人,来为他歌颂他的盛世,歌颂他的贵妃,歌颂他所拥有的一切。】

  【而李白,就是最好的人选。】

  李白皱眉看着天幕。

  只是一个翰林供奉?

  他等了十八年,就只能换一个翰林供奉的位置?

  恍惚间,李白想起了多年前自己进京时的画面了。

  那时候他整日拜见达官权贵,但愿意接见他的却没有很多。

  而愿意接见他的人中,更没有谁有能力将他一手提拔上来。

  所以他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

  那时候他整日宿醉,与街头混混一处玩儿,颇有些不愿面对现实的意思。

上一篇:重生七零再高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