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日化1981 第127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爽文 升级流 年代文 成长 穿越重生

  她不由叹口气,声音也没那么严肃了,她觉得有些心酸——谁愿意揭开伤疤?不还是为了报答她吗?

  周渔就说:“真不用,我觉得这样不好。”

  褚伟民却说:“周总我觉得我得这么做。我一个一个月十几块钱都挣不到的人,吃饭都是问题的人,因为你给我机会,我上个月挣了380块。我都没想过,这辈子我和爹娘还能过好日子!周总,我真的谢你。”

  “我爸从小就教我,知恩图报。我一直想着怎么谢你,可我没别的办法。这次恰好碰到那个记者,我觉得他说的不是什么问题。”

  “就算没有报道,我就不被人指指点点了?我拉着父母出去,哪次不被问啊,记者问,读者问,其他人问都一样,我都习惯了。”

  “更何况,我做生意又是童叟无欺,我不怕说,不怕问。这就是我,我带着父母不觉得丢人,也不觉得苦,我也坦然接受这一切。”

  “周总,比起生活的艰难这算啥,再说了,我们培训的时候,秦月书老师可是教了,说能卖货的都是好办法。这也是一种方法,我愿意!”

  周渔的眉头都皱起来了——老实巴交的秦月书到底教的啥?

  褚伟民还在劝她:“发之前我就考虑清楚了,你不必有什么担心,有多少记者来,电视台的来,你都让他过来,我就是要当个梅树村的样子,让他们知道,梅树村有多好。请你一定要相信我!也一定不过放弃这个机会。就跟我当初去梅树村一样!”

  “当然,这个口子不好,我当过兵,带兵得令行禁止,服从管理。我不是个好兵。等结束了,你该怎么罚我就怎么罚我,我没意见的。”

  周渔只觉得自己的眼眶都湿了,半天才找回声音,“咱们梅树村没有任何一条规定写过,不允许参加采访。

  另外,你刚才不是问我吗?对梅树村有好处吗?我正面回答你,你的报道内容符合实际,没有任何夸大不实,刚刚发出去,就已经有人慕名找到了我们想加入,是对梅树村是有正面宣传的。我谢谢你。”

  电话那头,周渔听见褚伟民忍不住的笑声:“真的啊,那我就放心了。”

  周渔艰难地点头:“放心吧,你安心卖货吧,明天梅树村的人就会到,帮着你处理。”

  褚伟民显然也提着一颗心呢,一听终于松了口气,连忙说:“那我等着!”

  等着挂了电话,周渔坐在办公室里,静了静,才给于芳菲打了电话,通知她立刻带人过去。到了下午,报纸到了周渔手里,她看到了原文,于芳菲也到了南兴县,跟褚伟民联系上了。

  周渔这才给徐飞和章玲打了电话,接受了采访邀请——既然已经发出来了,她不可能不用的。非但如此,还有省里的报纸和电视台也打了电话过来,周渔一并应了。

  因为这通忙活,回到梅树村的时候,都已经入夜了。

  她也没吃饭,洗洗就回屋看书去了,倒是周朵小声跟林巧慧议论:“妈,我姐看着不对。她从来没这样,好像心事重重的,今天有什么事吗?”

  林巧慧也不知道,想了想说:“我去问问老村长。”

  即便现在老村长已经逐渐退居二线,周渔有事儿还是会和老村长汇报一下,要是大事,更是他俩商量。

  老村长在做事情上肯定是不如周渔办法多,但他有着积年的老经验,在后面有时候压一压周渔太冒进的念头,其实很管用。

  所以周渔看了会儿书,就听见了她妈的声音:“周渔啊,四爷爷来了。”

  这会儿都八点多了,农村人睡觉早,老村长年纪大了,更是休息的早,这个点应该要入睡了,怎么这会儿过来了?

  周渔就出门看,就瞧见她妈给老村长上了杯热茶后,扯着周朵进了屋,这显然是有事啊。

  周渔就看老村长:“四爷爷,啥事啊?”

  老村长也是刚从儿媳妇那儿知道报道的事儿的,直接坐下了说:“你是为了褚伟民的事儿吧。”

  周渔一听就知道为啥来了?她看了一样颤颤悠悠的房门,显然是林巧慧和周朵在偷听呢。她就说:“我妈说的吧。”

  老村长出卖的很利落:“是,挺担心的,我都泡了脚了,非要我过来。你这是怎么了?”

  周渔跟老村长没什么不能说的,坦白道:“我就是想起了一句话,叫做你帮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帮你。”

  这句话是上辈子爸妈给她解释渔这个名字的时候,说过的。

  其实平时的时候,这种互惠她也感受过,可别人的互惠是在能力范围内,伸伸手。但褚伟民不一样,他是将全部包括他的伤疤掏出来,去帮你。

  她从没有感受这么强烈过。

  普通人给予的震撼,真的后劲十足。

  老村长立时就懂了,拍拍她的肩膀:“就这样做下去吧,会越来越好的。”

  等着他出去,林巧慧连忙追了上来,问老村长:“没事吧?”老村长摇头,笑了,“没事,好人有好报,她是好人做多了,被好报震到了。”

  林巧慧这才放下了心,好事儿就行,周渔可是顶梁柱,她觉得自己当个菌菇公司的经理都绞尽脑汁,周渔管那么大摊子,肯定累,所以才格外敏感。

  结果第二天周渔一起床,她妈就塞给她一个小包,让她装口袋里。周渔瞧了瞧,暗黄色,应该是个某种植物,就问:“啥呀?”

  林巧慧所:“黄栀子,压惊的,老村长不说你被震住了,戴这个管用!”

  周渔目瞪口呆,不过瞧着林巧慧不带不行的架势,还是装口袋里了。

  于是,卖肥皂就业的宣传,就从《拉着父母的卖皂人》开始了。

  从这天开始,先是国家台的记者前来采访,并很快在新闻上播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随后,国家日报,南河的省报省电视台,还有其他一些报纸杂志,都陆续来了南兴县,对褚伟民进行了采访。

  可以这么说,足有小半月的时间,南兴县的县招待所都是满满当当的。

  当然,效果也好得很,电视上,在酷热的夏天,用瘦削的肩膀拉着父母和肥皂行走的褚伟民,报纸上,记者用感触的笔锋撰写着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自强故事。

  但有一点,在于芳菲的把控下,对于生活中的苦难,几乎都是迅速掠过,报道更多的,则是放在了他的不被生活打倒,永不放弃的精神上。

  几乎立刻,褚伟民的故事传遍了大江两岸。

  北河省赵城,已经是七点了,寡妇徐美芳还没有忙完——家里顶梁柱去世后,留下了三个孩子,最大的才12,最小的八岁。

  她没有文化没有工作,力气也不够大,只能靠着糊纸盒勉强填肚子,她也想过找个挣钱多的活儿干,可她拖着孩子找不到。

  这会儿,她从早糊到晚,眼睛都花了,起了身去院子里透透气,正好听到了隔壁家广播里的声音,讲的是那个拉着父母卖皂的褚伟民,广播里他在说:“是梅树村给了我机会,我要永远感谢梅树村。”

  徐美芳的脸上毫无波动,在她看来,这些离着她的生活太远了,她只想让孩子吃饱肚子。

  她扭头进了屋,就瞧见老大正在拿着瓢灌凉水,咕嘟咕嘟的,他就跟个饮水的牛,很快将肚子撑大了,在她的角度看,就像是一只大肚青蛙。

  徐美芳忍不住骂:“你喝这么多不难受?!”

  大儿回头扯着嘴笑:“妈我饿。”

  才吃了饭一个小时,怎么这就饿了?可想想看也是,一大锅菜粥,一共放了几粒米,半大小子怎么可能有用?

  她站在那里,只觉得这日子咋办啊,然后她听见了远远地广播里传来的声音——“没有那一百块免费的肥皂,我至今还困在小院子里。”

  徐美芳咬了咬牙:“老大,你想吃饱饭吗?”

  安省庆州市。

  六十岁的老太太吴大娘瞧着侄子,心里只有一阵阵悲哀。

  她和丈夫一辈子没孩子,年轻的时候,婆婆跟他们说,“你们没孩子不打紧,你弟弟家有啊。他家三个呢,这样我做主,抱一个过来你们养着,也算是有后了。”

  她其实不愿意,倒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孩子的父母就在一个村住着,这事儿瞒不住。

  可丈夫愿意,把孩子抱回来了,孩子白白胖胖特别爱笑,她看着喜欢,就留下了。

  一把屎一把尿,穿最软的棉布,喝托人买来的羊奶,就这样,慢慢地疼着养大了,还拼死拼活的干活攒钱,砸锅卖铁地给他娶了媳妇带了孙子。

  虽然这孩子脾气不太好,有时候还冲他们犯浑,但她总觉得,自己从小教养大的,不会错太多。

  可没想到,她看走眼了。

  老头子一去世,儿子就变了脸,说要把亲生父母接进来孝顺,她当然是不同意的:“你是我儿子,他们有自己家,接他们算什么?”

  那个混蛋说:“为了你们,我连爸妈都不能认,我已经受够了。”

  吴老太才知道,原来人家早就知道爸妈是谁,原来巴心巴肺养了几十年,她也没焐热养子的心。

  可偏偏,她一个没了丈夫的老太太,又能怎样呢。她从自家的三间正房被赶到了四处透风的柴房住,浑身被打的疼的动不了,饭也没有给,似乎只有等死一条路了。

  可她真是不甘心啊,她吴玉梅当初也当过民兵,做过妇女主任,她活的从不窝囊,怎么能就这么死了呢。

  这会儿,她听见了隔壁的小闺女莱花正在大声的朗读——“我以为,如果你在困境中,不妨学学我,梅树村一定会帮你的,就像是当初,我拉着板车上的父母,到了梅树村口的那个凌晨五点,他们没有呵斥我,而是给我了饭。”

  饭,她需要饭啊!

  她几乎是费劲了力气从床上爬了下来,弓着腰忍着疼痛的肺腑,一步步挪了出去,她问莱花:“你念得啥,给奶奶仔细讲讲行吗?”

  几乎是同时,梅树村的四个商场,外加叶景天他们17家代理店,被电话,信件和到访的人们淹没了。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我农村的,可以吗?”“我岁数不小了可以吗?”“我没文化可以吗?”……

  梅树村的回答是:“年龄、性别、户口都不重要!”

  而周渔则接到了不少熟人们的电话,譬如西山省贸易团进出口处处长吴浩远。

  他对周渔说:“周总啊,你们那位褚伟民同志的事迹很感人,你们梅树村的帮扶活动是什么章程?只有南州有吗?省外有计划吗?”

第94章

  梅树村一下子就忙了起来。

  拓展组去年招聘的时候, 就已经扩张过了,不过依旧觉得人手紧张。

  一个真实的故事,要远比数字更激励人心, 镜头中, 记者笔下,那个孝顺的不怕苦累的拉着板车拿着肥皂售卖的褚伟民, 已经成为了大家精神上的动力——他都这么苦了,他都可以,我也能行!

  更何况,还有新闻中报道的, 卖肥皂平均三十六块五的工资, 榜样的激励, 可预期的收获,几乎可以让所有没有工作的人疯狂。

  可以这么说, 梅树村的所有的商场、门店、代理店都专门开辟出了位置,配有专门人员接待这些从天南海北来的求助者。

  安省的齐瑞华也在自己的代理店面专门开辟了个地方——过年的时候,班长叶景天联系到了梅树村的总经理周渔, 带着他们都成为梅树村的代理店面, 售卖天成服饰的服装,赚的盆满钵满。

  等着一出正月, 班长就一边再次跟周渔联系,签署了其他产品的代理, 一边给他们开了个电报会议, 告诉他们:“梅树村的东西挣钱, 咱们赶了个好机会,就要抓住。代理的东西多了,不能跟咱们自己的货物混在一起, 必须分成两个店铺。省的出了问题,说不清楚。”

  班长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所以,看了电报当天下午,齐瑞华就去将旁边的铺子租下来了,回了三个字:“已分开。”

  如今,他这里一边是梅树村门市部代理店,一边是瑞华批发零售。

  这次的地方就专门设在了梅树村的店门口,前两天来的人还不多,一天也就四五个,到了后面事情发酵起来,人就几何倍的增长了,一天最少也有几十人。

  他干脆弄了几十个马扎放在那儿,还让人烧了一锅绿豆汤,只要来了,就坐着喝着等着,倒是也都应付下来了。

  七月下旬的时候,算是人最多的时候——这会儿新闻已经放出来十多天了,几乎已经到达了夏国的任何角落,找来的人除了本市的,省里的人也陆续赶了来。

  这天齐瑞华一来门市部,就发现,不过才八点,已经排了十多号人,显然大家都是从远道赶来的,只有少部分人是背着个小包,大部分人脚底下都有着行李。

  代理店的店员小声跟他说:“有人半夜就到了,连个铺盖卷也没带,就睡在咱们门口,我还以为有人晕倒了,吓死我了。”

  齐瑞华往那里看看,就瞧见各个都面带菜色,一看就是困难,他也是从这样的日子过来的——退役后,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家是农村的,自然回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日子难得很。

  要不是班长心疼他们,带着他们找路子,他过得不比大家强多少。

  齐瑞华就说:“那绿豆汤里再放点大米,大早上的,别光喝汤了,让大家喝碗绿豆稀饭,解暑又能填肚子。”

  店员立刻应了,齐瑞华就过去帮忙了。

  周渔的人手不够,商场和代理店都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过来,齐瑞华还问呢:“你们那么多人,怎么就派了一个过来?”

  可不是他要求多,而是安省就他一个梅树村代理店,乌泱泱的人往这边来,一个人怎么够?

上一篇:病弱女配和男主HE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