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小说的宅叶子
到后面,赵社长每念一段,都有人啪啪啪热烈鼓掌,吸引过来的吃瓜群众越来越多,掌声越来越响。
甚至有人也开始偷偷上前两步,询问看上去最好说话的花菲菲和韩景,这标题里出现的“红梅赞歌”怎么唱,他俩也顺利把这首歌安利给了整个平泉公社。
也因为这报纸上的内容,徐飞终于能平复心情,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秀。
此外,虽然邮局没有知青报,但平泉公社社长那里有订购。
花菲菲终于也亲眼目睹自己的文章,在报纸的正中下方,也算是黄金板块,还有以前她只听说过的名人写文夸奖他们王家沟的知青。
她非常自豪,接过报纸,自个儿声行并茂地朗读。
徐飞的文章可能还有围观群众听不太懂的地方,花菲菲写的他们都能听懂,下地喂猪,可不就是他们经历过得事儿吗?自然也更让人共情。
情绪值低点的直接抹眼泪珠子,言:“知青都是些十几岁的小年轻,背景离乡那么远,我想起我远嫁县里的闺女,一年才能走一回亲戚,有啥苦都只能自己憋。”
“县里距离咱公社可比知青家距离公社近多了,县里的生活可比乡下好多了,你闺女是去享福的,知青们是下乡受苦的。”
“都是好孩子啊,哪怕再吃苦受累,还笑得那么灿烂,笑起来怪好看的。”
“都是单纯的年轻人,刚来镇上,有两个知青给我家二娃吃糖呢!”
“我家闺女也有……”
更多本地人开始学着站在知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当他们心理不再那么排斥的时候,自然也能看见知青的不少优点,比如年轻、有活力、善良、热心等等。
公社社长也对徐飞和花菲菲大加赞扬,称他们为知青榜样,也不用等年会,当下发了一个带有五角星的搪瓷杯和一支钢笔分别给二人作为奖励,让他们再接再厉。
对于韩景投稿失败和叶榆并未投稿也没失望,因为徐飞和花菲菲的文章中,二人出现次数都不少,而且都有不同的能耐,前者阳光积极,后者干活一把手。
公社社长对于他俩也相当鼓励,一人给了一本有五角红星的笔记本。
叶榆没想到自己也能得到蹭到好处,接过道谢,虽然不是吃的有点遗憾,这一本笔记本至少能写好多封信。
花菲菲竟也能和王来娣一样,一眼看出叶榆心中所想。
当然了,得到的好处肯定不止这些。
例如,本来还在犹豫是否通过王家沟明年养猪指标的公社社长他们一商量,让韩景几个通知他们大队长来镇上填一下表格,这几乎就是通过的意思。
王家沟一跃成为平泉大队最有名气的大队,肯定还会有许多隐形福利,其他不说,王家沟的人走出来都会让其他人羡慕。
也因此,几乎每个与乡下知青沾点边儿的人都在想着要不要咨询一下,他们认识或者他们认识的人认识的知青能不能也写稿,把他们大队登记上。
若能像花知青一样把什么某某婶提一嘴,那更好啦,报纸都能传宗接代的程度。
徐飞和花菲菲并不因其他知青也可能投稿而担忧或失落,他们现在都充满信心,也希望与更多有志之士竞争,对于建设乡村更是充满希望,对于本地群众的询问,都是尽心回答,尤其是强调读书与知识的重要性。
老百姓听得一耳朵,只把知识=稿费=金钱记得最牢。
不少人念叨着,老校长说的对,这镇上的中学还是不能倒闭,家里的孩子还是得上高中,等学了这写文手艺,能像徐知青和花知青一样投稿挣钱,随随便便(?)顶一个人工资,这不比地里刨食强得多?
四人艰难地出了公社,在平泉镇逛街仍然跟后世某明星逛街一样,走到哪儿都有人,比刚下乡那天还要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不由加快了去供销社的脚步。
一到供销社,同样得到热情招待。
尤其是上次和他们起过冲突的售货员,更是三百六十度热情转变。
和其他人不同,她一听到镇上有知青写的文章登报时,心里一个咯噔,莫非——再一打听,果然,她欲哭无泪:“哎哟,我怎么惹了这一群祖宗!”
其他售货员也心有余悸,他们没有直接得罪知青,不会有事吧?连供销社主任都听到消息闻风而来。
正因如此,叶榆他们四个来到供销社后,发现买什么东西都很足,包括一些不要票但贵的杏仁桃仁酥和本土零食,甚至有一瓶去腥神器的白酒和白胡椒粉。
此外,有瑕疵但不影响使用的棉布、搪瓷盆、尼龙袜、铝饭盒、手工推剪、嘎斯灯等内部员工消化的紧俏货都拿出来了。
但面对供销社和售货员非常关心的询问,徐飞和花菲菲还是老实承认他们已经写了并寄出去了,但还没收到回信。
还有一个好消息,他们并没有特指平泉镇的供销社,更不会提及某一人,而是平等地针对整个烨国当前的供销社乱象,并且稍微举了些生活中处处皆有的小例子。
听到这里,那售货员也不知道这口气是该吞下去还是吐出来。
她被供销社主任瞪了好几眼,回头肯定少不了被痛骂,但也只敢把苦水往肚子里吞,不敢再得罪这些知青,还要露出难看的僵笑热情招待他们,可这笑竟也比平时她斜着眼睛看人顺眼多了。
从这天开始,平泉镇的人去供销社买东西时,会发现他们的态度简直大变模样,尤其是其中一个小姑娘特别热心,称重计算都是又快又好。
总之叶榆他们的采购大获成功,赶紧撤退,离开人们围观的视线。
回程途中,再拐去红旗大队。
第51章 修拖拉机
与王家沟的“凹”地形不同, 红旗大队是一个平写的“山”字。
即背靠大山,面前一片平坦。
红旗大队距离隔壁镇其实更近,但一开始因背靠山被划分到平泉公社范围内, 又因它相对“富裕”, 平泉公社更是舍不得丢手, 假如是拖公社后腿的那几个生产队,指不定能丢多远有多远。
叶榆他们一靠近红旗大队, 先看见的是山前那一片相当广阔的土地。
王家沟三山的夹缝土地其实也不算小, 但哪怕加上坡地,面积之和竟然也比不上红旗大队的上好土地数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红旗大队的土地不像是王家沟那样被山坡树林溪沟割裂, 而且连成一片, 看起来相当壮观,也更好播种、收获、管理。
这也是王家沟斥巨资和人情购买一些机械产品的缘故。
这么看来,红旗大队长丁向松绝对是一个有远见的大队长。
现在正值冬闲季节,也不是完全冬闲,但地里活计少。
穿过良田与良田间的阡陌小道,一排红墙黑瓦的平房出现在眼前。
这便是红旗大队的村社。
和王家沟村社一样, 红旗大队村社前面也有大面积空地, 只是前者村社空空荡荡,主要作用是开村会和晒粮食, 后者村社平坝上停着一辆夺人眼球的拖拉机。
这样一台拖拉机,在耕地、犁田、播种、施肥等多个方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大幅度减少人力消耗。
为了不让拖拉机日晒雨淋,红旗生产队为其搭建一个简陋的大棚。
此时,许多红旗大队的村民把这个大棚围了起来,一个个面露担忧,正中大队长丁向松正在和一个身着军大衣的老年人交谈。
叶榆四个大活人靠近时, 才有几个本地人发现他们。
“你们是?”
“我们是王家沟的知青,来探望知青杨秀秀和赵春娇。”
也有人上一次在农副站门口碰见过他们,对他们印象很深。
尤其是叶榆。
彼此间窃窃私语:“看到没有,长得最标志的就是上次单手劈晕野猪的那个。”
叶榆:
???手和脚都分不清了吗?流言传播一直在刷新认知。
“知青们都在知青点呢,丁小七,你带他们过去。”大队长也听到这边动静,但此时没空也没心情招待他们,点了一个人为他们带路,也有一点点监督的意思。
丁小七站了出来,是个十来岁的半大少年,对于拖拉机兴趣正浓,被叫离开自然不愿意,不情不愿写在脸上。
韩景也瞅了一眼拖拉机,好奇问:“你们这是在修拖拉机吗?找到问题了吗?发动机?还是柴油机?”
丁小七只知道拖拉机叫拖拉机,可不知什么打洞鸡菜油机,但他村里唯一一位因在部队待过一段时间懂点儿机械知识的丁爷爷那里听到过这两个词。
当即兴奋指着韩景,道:“他会,他会,他会修拖拉机!”
这一下子,全村的人目光齐刷刷看了过来,哟,这竹竿小伙子人不可貌相嘛。
包括大队长丁向松丁大爷,丁向松问:“这位知青,你会修拖拉机。”
“呃,不会,不完全会,”韩景尴尬地挠了挠后脑勺,“我只是看过一些机械相关书籍,见过技术员修伏尔加……小汽车,帮忙递过一些东西,了解一点点。”
他从小对车啊什么的一直很感兴趣,遇见这种能够亲自上手哪怕只是观摩的机会,也不想错过。
丁大爷一听韩景的话中话,便知其身份不简单。
这可是伏尔加!
伏尔加是什么?
烨国北边儿罗莎国高尔基生产汽车厂的一款进口车,这车已经不仅是车,属于被广泛地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派用车,能坐上这样车的人那肯定是大领导,能接触到这样车的小年轻身份肯定也不简单。
丁大爷倒不是因韩景的背景对他刮目相看,而是过去他领导司令员也有过一辆伏尔加,不免推测韩景背景是不是什么老红军,他对于战友肯定不一般,于是热情招了招手,说:“那你来看一看?”
“那我试试?”
韩景走了过去。
花菲菲、徐飞对车不怎么了解,但这可是近距离接触拖拉机的机会,也连忙跟了上去,叶榆不紧不慢走在末尾。
这是一辆国产的东方红拖拉机。
以柴油作为内燃机驱动的履带拖拉机,并非崭新机,二手机用久了用勤了总会出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拖拉机出现问题,只有两个办法,自己修或者去镇上找农副站技术员上门修,后者不仅费时费力,因技术员实在短缺,他们还不一定能马上请到人。
也因此,每次拖拉机一坏,是丁队长乃至全村队员都既担忧又无奈。
韩景皱着眉头严谨地检查了整个拖拉机的结构,柴油发动机、变速箱、牵引系统、操纵机构、底盘等,重点在驱动系统,但还是未能发现问题。
正要开口抱歉,一只手从身后伸了过来,摊开手心。
韩景:
“???”
叶榆:
“扳手给我。”
“叶榆你会?”韩景惊凸了眼睛,为什么叶知青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
叶榆和韩景不一样,她没学什么课本机械知识,纯混的野路子,即多拆几百上万辆车,都能多多少少学会些东西。
在空间瞬移技能还在初阶中阶,坐标地图未清晰构建之前,出门靠车的时候非常多,零元购过多种类型的车,而且不止车,一些热.武器也与机械密切相关。
叶榆即便进阶高阶,也不是走哪里都空间瞬移,何况她还流浪过一阵子,什么东西都是自己学会更方便。
自然懂得多。
围观群众却不太相信眼前的女知青能够修好拖拉机,一来他们不信女人能搞什么机械,二来单说这位女知青的手,茧子都见一个,像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大小姐的手。
也有人在嘀咕,虽是千金大小姐的手,可在拿住铁扳手那一刻,却意外和谐。
铁板手在丁老爷子和韩景手中属于工具,在叶榆手中竟像是被她驯服了一样,亦或者说,成为她手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