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七令
什么帝王之气、龙威燕颔,貌似也没感受到。对方太过年轻,不过三十多而已,总共也没同他们说上几句话, 只是略问了一下栖族情况,得知他们被胡人几乎灭族、亦没有什么财产带到梁国后, 通加长老便明显感受到这位皇帝陛下待他们冷淡了不少。
赏赐是有的,只是赏的都是些华而不实之物, 唯一有用的便是粮食了。至于私底下是否会单独赏赐给刘太守,通加长老他们便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 这次面圣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隆重,他们也没有受到想象中的重视。
随意便被打发了,似是可有可无一般。
宫宴过后, 通加长老心事重重地回了住处,几个随同入京的栖族长老们也不约而同地跑来他这儿说话,所提之事, 无外乎还是今日宫宴。不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朝中官员,都不曾对他们入住幽州一事给予明确的说明,似是而非的态度,叫人很不安心。
也不知是谁,忽然长叹了一声:“我本不想扫兴,可就如今来看,咱们想住在幽州怕是还有些难。”
通加长老也有了些许动摇,但想到族人的将来,还是坚持道:“事在人为,咱们这些日子有机会便去拜见梁国的官员,若能请动他们帮忙求情,便不枉来这一遭了。”
提起这事通加长老又不免遗憾。栖族人不富裕,他们逃难也匆忙,路上并没有带什么好东西。如今想要跟梁国官员打交道,连个像样的礼都备不齐。穷到这个份儿上,也怨不得旁人待他们可有可无了。
尚在宫中的刘太守,正好也提到了栖族人的安置问题。
如今殿中人不多,只有皇帝、左右丞相并六部尚书,这等规格的小朝会刘太守本来没有资格参加,好在他难得上京述职,破例挤了进去。提到栖族时,刘太守也没帮其隐瞒:“栖族虽归顺我朝,可心思却挺大,一直惦记着带领族人在幽州城内定居。”
齐霆坐在上首,听到这话,轻蔑的笑意一闪即逝:“如今那八千人在何方?”
“还留在永宁县。”
齐霆颔首,对刘岱的安排还算满意。幽州作为梁国抵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屏障,不容有失。将这群人留在永宁县,无疑是最好不过了。可近来永宁县这三个字眼儿,常在齐霆耳边出现,前些日子在京城风靡一时的香胰子跟香露便是永宁县产的,宫中妃嫔甚爱之,叫齐霆想不记住都难,他问道:“前两次击败胡人的也是那永宁县的县令吧,叫什么来着?”
“叫裴杼。”刘岱忙道。
“裴家?”齐霆转着手上的扳指,裴家从前那位家主还曾为王太傅求过情,更对沈将时跟江舟的死惋惜至极。若非那位死了心要触齐霆的霉头,裴家也不会被牵连。
吏部尚书知道陛下在想什么,京城中各家都多少有点姻亲关系,他的岳母便是裴家的外嫁女,是以帮着解释了一句:“这位裴县令只是裴家的旁支,与主家关系甚远,当初刑部查了这么久,也未曾在这位身上查出点什么。”
刑部尚书撇了他一眼,很不情愿地出来说了一句:“那小子年轻,确实没犯过错。”
之所以将他贬去永宁县,也是做给陛下看的,只是将那小子送去永宁县似乎是屈才了。
既无错处,跟裴家关系也淡,齐霆便没准备再动手,只看向刘岱:“刘爱卿瞧着,这位裴县令如何?”
刘岱心中升起警惕,忙道:“此人危难之际略有几分急智,但总的来说能力平平,不过常人而已。”
齐霆不客气地笑了一声,刘岱这个老东西,为了不叫底下人出头什么话都能说得出来。
灭了从前陪他走上来的臣子后,齐霆手头正缺一把刀,一把指哪儿便能砍到哪儿的刀。看刘岱这样子便知那裴杼有些能耐,先盯着,若裴杼当真能将永宁县经营得风生水起,将他调回京城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此事不急,先叫他在刘岱手里吃些苦头,待日后回来,才能越发对自己死心塌地。
齐霆又给了永宁县一笔恩赏,并让刘岱密切关注裴杼。
至于刘岱是否因此记恨上裴杼,那便不是齐霆该考虑的。
另外则是通加长老等人的安排,鉴于这群人一直想留在幽州,齐霆便索性给他在幽州留了一个七品的小官之位,剩下三位长老分别塞在了槐县、和县跟庐县,他们不是想去富贵地方么,如今算是全了他们的意,想必也没什么不满了。再者,几个刺儿头各自分开,还能少蛊.惑点留在永宁县的栖族人。
齐霆手底下不仅缺文臣,更缺武将,边境的战乱一直没停过,难得幽州还能稳到如今。齐霆对幽州唯一的指望便是稳,最好永远不要生乱。
待通加长老等人得知这个意外之喜时,刘岱已经准备启程离开了。
众人都没想到自己还能做官,一时喜不自胜,都想要亲自拜谢齐霆一番。可惜朝廷也没给他们机会,刘岱更是直接催促他们收拾东西回幽州。
通加长老没再坚持,甚至还开始反思,难不成是他们错怪了皇帝陛下?他们几位长老各自有了官身,想来是皇帝陛下开恩,将八千族人拆成了几份,许他们在幽州与另三县安家。虽然分开并非是他的本意,但只要能去富贵地方,他们还有什么好不满的呢?
临走时,几位长老真是心意地感慨了一句:“陛下恩德,栖族人将世代铭记于心!”
一副要为齐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恩模样。
刘岱:“……”
算了,还是不打破他们的妄想了,等回去后再说,自己还能多得一段时间的清静日子。
永宁县上下最近也没消停,刚安顿好了栖族人,将他们的户籍、房屋准备妥当,结果汛期就到了。每逢汛期,潮水水位便会疯涨,一旦水位控制不住,下游便会内涝成灾。
今年雨季初至,裴杼便派了人去河边时刻盯着,县衙众人也都提着心,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一处。他们去年才修了建兴渠,牛都吹出去了,若是没有点作用,那永宁县的面子里子可都丢光了。
赫连等栖族人也分外挂心,他们才在永宁县落脚,自然不希望永宁县出事。
不止是他们,余下几个县的百姓也都盯着永宁县。今年天公不作美,河道涨得厉害,携着上游的泥沙奔腾而下,看得人心惊胆战。
“再下两日,估摸着咱们就得往山上跑了。”下游有些经验老道的农户,看到这架势连两日后往哪儿躲都想好了。
“永宁县不是修了水渠吗,当初还说可以防洪来着。”
“哎……究竟能不能防,谁又能说得准呢?”
在潮水过了警戒位时,裴杼便披着斗笠跑来了河道边。水势比他想象的还要大,裴杼沿着河边看过之后,立马下令开闸放水。之前建兴渠只放了一小半儿的水,如今正好可以用来蓄洪。
自开闸放水后,下游的水位终于不再上涨,只是裴杼还是不安心,不顾魏平劝阻,执意留在了河道边,点着火把,熬夜看守。这雨下了整整三天,到如今还依旧没完没了地往下泼,他怕夜里雨势一大,河道又不可控。
入夜后,雨势果然又大了起来。
子时过半,张县令跟文县令竟然冒雨赶了过来。见裴杼还在河道边,二人连忙上前询问情况。下午水势变缓时,他们还松了一口气,不料晚上又涨了起来,两位县令都是睡梦中被人叫醒,总觉得怪不安的,不约而同地赶来永宁县查看情况。
刚说了两句,江舟带着人来报:“大人,建兴渠的水蓄得差不多了。”
郑兴成低声咒骂一句:“该死的贼老天,这不是存心给咱们找罪受吗?”
裴杼皱起眉头,一时没说话。
文县令焦虑不已:“这可怎么好,难不成今年还要再淹一次?”
张县令也急了起来:“这若是再淹,可就不好跟百姓交代了。”
雷声轰鸣,雨幕如织,永宁县上下的目光都落在裴杼一人身上。
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渗,裴杼身上早已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他拿着木棍,比划着建兴渠一带的地形。画了一会儿,裴杼骤然抬头:“将建兴渠西侧底水闸打开,将水势引向山谷中。”
江舟拧着眉头,有点疑惑:“能行吗?那条路可是不通的。万一失控,水势倒灌,整个永宁县恐怕都要被淹。”
“能的。”裴杼之前便研究过这一带的地形,他确定能行。
郑兴成张了张嘴,想要阻止,但是最终什么也没说。
江舟下意识看向王绰跟沈璎,见他二人依旧站在裴杼身边,只好认命去试试运气了。
赫连带着族人们,也都决定过去帮衬。毕竟,谁都不想刚有了家便再次无家可归。
本来江舟还想着,这水未必会按着裴杼的意思走,谁知道听从着裴杼的说法开了小闸后,建兴渠果真冲散了阻碍,淌出了一条路,冲入山谷后便四散开来,仿佛游龙入海一般。山丘处那些沟谷洼地可蓄的水量,一下子缓解了河道的压力,跑来帮忙的众人终于忍不住相拥欢呼。
他们赢了!
他们制服了洪水!
等到天明时分,雨势终于小了,又过了半个时辰,天边依稀透出来日光。
总算是放晴了。
郑兴成围着河边晃悠了半天,不得不承认,裴杼这小子还是有些厉害的。
貌似比他还要厉害一点点,只有一点点。
天明时才就地睡了一个时辰的文县令捣醒了旁边的张县令,二人抬头看了一眼天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算是活过来了。抹了一把脸后,才想起来要跟裴杼道声谢。结果跑过去一看,嚯,裴杼身边挤满了人,县衙的人、永宁县的百姓、还有最近被他收服的栖族人,都快被围得水泄不通了,哪里有他们发挥的余地?
张县令拍了拍文县令:“行了,走吧,家里还有百姓要安抚呢。”
文县令一边走,一边忍不住反复回头,这个裴杼,他如今是真有几分佩服了。
放晴一日,虽然接着又下了几场雨,但都不及那几日来得凶猛,水势也在建兴渠的控制之下逐渐平稳。
经此一事,永宁县声名大噪,建兴渠也成了幽州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裴杼趁机将当初刘岱等人做的诗放了出去,又引得一批文人墨客过来围观。
建兴渠附近的洼地已蓄满了水,汪洋一片,偶有被淹没的翠峰点缀,远处水鸟成群,进处蝉语蛙鸣,当真美不胜收。文人来此自然是要吟诗诵词,裴杼怕他们玩得不够尽兴,不仅在建兴渠那条路上安排了不少小摊,好吃好喝地伺候着,更在建兴渠边上树起了许多石碑,只要想写,题壁诗能一次写个够,若是灵感多,还可以在永宁县留宿两日,第二天接着写。
不爱读书的成四收集了两天这些人做的酸诗,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誊抄过后,他将所有的诗拿给县令大人,顺带问道:“大人,您留着这些诗做什么,又卖不出去钱,白浪费了这么多的纸。”
裴杼心痛:“难道在你们眼里,本大人就只能盯着钱?”
成四疑惑:“咦,难道不是吗?”
他们底下人甚至都自觉学着县令大人,一切朝钱看齐,难道他们还学错了?
裴杼哼了一声,继续挑,靠他仅有的文学素养,愣是挑出了几首很是不错的好诗。得知他们尚在城中,裴杼急不可耐地将几个人请到了县衙。
被请过来的人稀里糊涂地坐在县衙的大堂里,对着那位笑的十分灿烂的裴县令,突然开始不安了起来,这位县令要干什么?
裴杼清了清嗓子,开始起调:“不知诸位可听说过扶贫支教?”
第44章 支教
支教么, 顾名思义,便是支援落后地区的教化工作,此处的落后地区特指永宁县。裴杼身为县令, 田赋、地丁、粮米、田功、仓储、教化等必要之事无所不包,全都在他的职责之内。别的事叫他带头去做好说, 但是教书就算了,五经他就只知道个大概,诗词更是不通, 还是不要误人子弟的好。请这些读书人帮着分担,才是上策。
裴杼慷慨激昂地说了半天, 底下有两位读书人也听得心潮澎湃。
他们也没想过, 原来所谓的支教是这般利于社稷、利于民生。
只是激动过后,他们还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那位叫丁鲤的读书人腼腆地道:“大人,不知这支教能得多少束脩?”
还在滔滔不绝的裴杼忽然被打断, 难得细想了一下措辞:“支教本是善事,是没有束脩的。且永宁县并不富裕, 城外那些百姓都是农户,他们每日为生活所困, 只怕是拿不出钱来。不过,永宁县已经在筹备建造书院了, 等书院建成之后,县衙会给每一位先生统一发放俸禄。”
丁鲤正要问来日俸禄几何,旁边李明博便忍不住笑出了声, 似是在嘲讽裴杼不自量力:“县城既不富裕,大人还是不要动这念头为好,否则即便将他们扶上正轨也是白费功夫。凡是读书, 处处都得花钱,笔墨纸砚备齐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惶论买书、交友、宴请,哪个不要花钱?穷苦人家还是继续在土里刨食为要,读书这种事,并不适合他们。”
裴杼听着挺不舒服:“如今请你等支教,只是为了教孩子们认识些字,并非要他们每个人都能出口成章,将来都成为读书人。”
李明博依旧姿态高傲:“人这辈子该走什么路,打从出生起便注定了。该务农的就得务农,奢求其他的出路只会让自己越活越累。县令大人便是好意教他们认字,但给了他们不该有的指望,日后终将酿成苦果。”
这人说话,未免也太功利了,裴杼暗自生气。要不是还想叫其余人留下支教,裴杼早就想让他滚远点了。当然,主要也因为这人诗做得真挺好的,裴杼觉得若是自己用大白话跟他吵,一准会被他嘲笑。
成四倒是想替大人反驳,但他笨嘴拙舌的也想不出什么好话。
恰在此时,刚收了赠春坊账目的沈璎从外头回来,前面的她未曾听到,可这人大放厥词的话,却都落到了沈璎的耳中。
她信步走至堂中,撂下账册,转身反问:“不知这位是……?”
李明博神色不免得意:“家父乃是幽州司马李道隐!”
他之所以能这么有底气,所依仗的不外乎是自己父亲罢了,他父亲的官阶足以在他和这些贫民百姓划出一条天堑鸿沟。
沈璎上下打量了一眼,冷不丁问道:“你没名字?”
裴杼偷笑了一声。
李明博当然听出了沈璎在嘲讽他,恼羞成怒地站起身。他哪里是没有名字?只是暂时声名不显震慑不了旁人罢了罢了,可他这样的家世、又是这等学识,扬名只是早晚之事!
“你不服?”沈璎不紧不慢地反问:“看你这样子,应当是读过几年的圣贤书,我且问你,有教无类四个字,何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又何解?”
丁鲤瞄了一下李明博,发现这人竟然被问得哑口无言了。
“古往今来出身贫寒却能扬名立万者,不胜枚举;家世显贵却碌碌无为的,也大有人在,奉劝李公子一句,多记着点圣人教诲,少将自己看得太重。出身不俗本没有错,但出来显摆丢人现眼,便是家教欠缺了。”
“你——”李明博脸色涨红,最终却挤出了几个字,“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我不屑与女人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