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全宗门的白月光 第223章

作者:蕴沧玉 标签: 穿越重生

  她的情,是源于玉昭霁,而不是源于感动。

  希衡和玉昭霁,是一个开窍晚,另一个开窍更晚的故事。

  希家家主轻叹一口气,他知道希衡决定了的事难以改变,便再度问:“你了解他吗?”

  这话问得似乎是废话,因为按照希衡的性格,不可能会和不了解的魔有情。

  但希家家主又说了一句:“我以前自认我了解玉娘,玉娘娴雅幽静,外柔内刚,原本,她比我的修为更高。”

  玉娘就是仁灵真君,希家家主的妻子,希修的母亲。

  她修为很高,却在一次战斗中留下永不能好的暗伤,也正是这一次暗伤,直接导致她后面伤势加重。

  希家家主:“我以为我足够了解玉娘,她比我强大,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她也在替我做决定,我们之间相处话虽不多,却心意相通。”

  也许今日希修给希家家主的刺激足够大,他的话多了起来。

  “可我……也是后面才想起来的,玉娘她虽然强大,虽然心系天下,可她也像全天下每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一样,在生命的尽头,会想要我的陪伴,想要我有那么一丝私心救她,可我没有,我知道她想要的正确选择,就一直往那条路走,我甚至从没停下来看看她还需要什么。”

  “修儿恨我……便是因为此,他母亲死时抱着他,他作为孩子,对母亲未说出口的期待会更加清楚,他知道他母亲逝去时的哀伤,所以,一直惴恐不安。”

  “是我之错。”希家家主眼底若有泪光。

  希家家主这一生,足可称得上伟大二字,他年轻时也曾游遍天下,仗义行侠,后来他继承儒修之志,在白水兴办天下学宫,让更多人可以修习,连没有灵根的人也能去学宫学到知识和外家功夫。

  他还精通阴阳家之术,特意将天下学宫之处坐落在镇邪之处,以这种文思学气镇压天下邪祟。

  于大义,他无可指摘。

  于家事,他的确辜负了玉娘,他忘了玉娘不只是仁灵真君,也是他的妻子。

  所以,希家家主问希衡:“我同玉娘相处一世,尚且有些不懂她,你又是否真正了解玉昭霁?他是魔,有魔的本性,将来他的魔族江山同修真界发生冲突,你将站在哪一方?你是人族的天骄,我,以及希家,都不希望你未来站在魔族。”

  希衡想要回答,希家家主却抬手,打断她说话。

  “你再听我说完,魔,性格更加狂放任性,他对你的心意,比玉娘对我的心意只会多不会少,也许他会因为你之故而收敛脚步,可希衡,你应该明白,天下安危绝不能简单地用情来维系。”

  “所以,我需要你的答复。”

  这就是希家家主这里最难的一道关卡。

  希家家主不会干涉小辈的情爱,但是希衡身份特殊,她是人族光华璀璨的剑君,她有个人的意志,可肩上也有整族的使命。

  她是她自己却又不只是她自己。

  希衡来的路上也正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她正襟危坐,回答希家家主:“天下的安危不能仅仅用情来维系,却能用仁和剑来维系。”

  仁也就是儒修倡导的仁义德行,剑也就是武力。

  换句话说,仁和剑类似于百家中儒家和法家的德和法。

  儒家倡导以德来教化万民治理天下,法家倡导以强权来治理万民。德法之争是儒家和法家争论的核心,当然,经过后世的论证,德和法缺一不可。

  所以,希衡在这里说仁和剑可以维系天下安危。

  希家家主也点头,认可她的观点。

  “仁和剑,的确如此。”

  希衡乌发如云,正襟危坐:“玉昭霁虽为魔族,却有仁,夫仁者,爱人也。”

  儒家认为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爱自己,也爱别人,所以儒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玉昭霁是魔族太子,他爱他的魔族子民,这就是他的仁心。当他有了仁心,就不会做暴君,行暴政,也就不会真正祸乱天下,掀起真正导致天下大乱的冲突。因为这和他对魔族子民的仁冲突。”

  当然,玉昭霁曾经为了魔族子民,想要掀起战争,所以——

  “而剑,指的是修真界的剑。玉昭霁虽有仁心,但任何君主都需要约束,仅仅靠他的仁心自然不够,修真界需要实力来对他起到制衡作用,当然,若有那一日,我的剑也将成为制衡他的剑。”

  其实希衡和希家家主都知道,不会有那一日。

  成神大劫来临,如果渡过去,玉昭霁将成为魔道神明之首,不再插手这些事。

  如果渡不过去,他会死。

  但希家家主必须有此一问,这是底线,也是希衡身为儒修世家后人的坚守。

  希家家主和希衡谈了许久,终于,他的眉目软下来:“如此,我不再有异议,家中之事我也会为你扫平。”

  希衡道:“多谢家主。”

  希家家主脸上露出一个慈爱的笑意:“好,身为家主的考核完了,接下来就是身为长辈的祝福,希衡,他的确是你的良人,你单独来见我,他很担心你,现在,他就在外面。”

  希家家主早知道玉昭霁在外面了。

  玉昭霁以前用魔力为希衡修复过神骨,现在希衡身上都有他的气息,希家家主一眼就知道,一个醉心权势的魔族太子能将浑身的魔力都给她,这不亚于玉昭霁亲手挖了自己的心给希衡。

  擅权者不再弄权,变得笨拙纯真,才是爱情的奇特之处。

  所以,在希衡全心思考如何回答希家家主时,希家家主就探出神识,果然在附近看到了担心的玉昭霁。

  这位太子殿下行事孤绝,作风霸道,以他往常的行为,现在带着魔君们闯入希家范围内都是正常。

  但此刻的玉昭霁居然很有为人女婿的作风,在那静静等着,也未放任性子越雷池一步。

  他站在天光云影之下,如谪仙临凡,奇形怪状的魔君们在他身侧。

  “殿下,要不……”

  “不,继续等。”玉昭霁道。

  屋内,希家家主也道:“既为姻亲,该请他进来才是礼数周全。”

第244章 城主在线吃瓜

  玉昭霁守在纵横交错的结界外。

  垚城现在所囊势力太多,错综复杂,这里的明暗结界一大堆,结界交错着几乎能把一个空间分成几百份。

  玉昭霁领着几个魔君杵在这儿,既不走也不进。

  路过的诸多弟子远远一望,只能看到一堆人杵在这儿,等飞得稍稍近了些才看见是一群大魔。

  他们当即白了脸,也不敢出声询问在这儿干嘛,更不敢从玉昭霁等魔的身边飞过去,麻利掉头、绕路,宁可花十倍功夫绕个大老远,也坚决不从大魔身边飞过去。

  他们担心一旦过去,头飞过去了,身子还留在原地。

  玉昭霁率领一群魔君堵在这儿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垚城城主和云天宗的人都感觉到了头大,他们作为东道主,在维系秩序方面当然要出更多力。

  但眼下,他们面对桀骜不驯的魔族太子,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垚城城主和云天宗的人准备再约几个修真界的大能,再叫上一个妖族的代表去阻止玉昭霁在这里和白水希家的人产生摩擦。

  大家都认为玉昭霁待在这儿是不怀好意。

  实际玉昭霁遥望白水希家暂时的落脚处,他面色看起来平静,心中的不确定性却只有自己知道。

  他知道希衡坚定、富有责任心,一定会在希家家主面前据理力争,争取他们的关系,但是,玉昭霁太在意此事,也就很难用十成十的理智去看待此事。

  他只会想,希衡在里面是否在受极度的刁难?

  白水希家是儒修世家,这种世家很看重门当户对,有一定的排外思想。

  可如果要玉昭霁现在闯进去,他又极有可能因为这不理智的行为让希衡之前所做的一切争取都付诸东流。

  两种情绪推拉下,玉昭霁心有所乱,甚至开始思考白水希家会怎么为难希衡,希衡又会怎么化解?

  最大的可能性是白水希家会以正魔立场、天下之争来问责希衡。

  而希衡的回答,玉昭霁大约也知道,希衡的回答一定是他身为魔族太子,但也具备仁,仁是儒修世家所看重的。

  但,玉昭霁想了想,他曾经试图炸毁十万大山,这一点估计难以过去。

  当然,这一点不足以令白水希家家主推翻他具备仁的特点,因为儒修世家所看重的仁是有区别的。

  儒修的思想脱胎于儒家,而孔子作为儒家至圣,他的思想观念是仁者爱人,但爱人也是有亲疏远近之分,比如妻子父母儿女,这就是亲,外人就是疏。

  玉昭霁身为魔族太子,对他来说,魔族就是亲,修真界就是疏。

  所以,为了制约这一点,希衡肯定还会提出制约他,玉昭霁倒不会觉得这是希衡和他生分。

  他只会觉得希衡聪明智慧,既有情也有义,无愧于情感,也无愧于天下。希衡制约的是魔族太子,而不是她的爱侣玉昭霁。

  他们都有各自的身份。

  哪怕他们彼此相爱,她也不会因为相爱而变成谁的附庸,她永远是闪闪发光的剑君希衡。

  玉昭霁思索时,耳内听得白水希家家主的传音:“还请贵客进来一叙。”

  玉昭霁所有阴霾一扫而空,就要踏入白水希家的地盘。

  魔君们有些担心:“殿下……”

  玉昭霁道:“不必担心。”

  魔君们便只能不再劝阻,其实他们也知道劝不动,殿下和华湛剑君相恋,这是必经之路。

  反正……天下也没有比华湛剑君更强的太子妃了。

  相比修真界认为魔族狂悖,阻力更大一些,魔族崇尚强者,他们不知道有多高兴太子妃是华湛剑君。

  一个世界,两种情绪。

  玉昭霁进入白水希家的住所,几乎是他刚进去,背影消失不见,垚城城主和云天宗的人便带着其余修真界大能而来,最后面还坠了一名妖族。

  这妖族只是来起一个“三族同心”的造型上的作用。

  其实他不会插手。

  这显然是魔族太子找修真界的茬儿,自然该修真界解决,当然,为了维护三族同盟,这位妖族自然会在明面上站在修真界那边,阻止玉昭霁挑事。

  一群人浩浩荡荡过来,而后只看见了一群魔君。

  魔君们见到这一群人,仍然保持特色,并没有半点谦卑之色。

  一位修真界大能用手肘捅了捅垚城城主,意思让他先去交涉,先礼后兵。

  垚城城主面上不显,心里直骂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只知道让她去做,他自个儿咋不去呢?

  垚城城主在心里接连问候这些鸡贼的修士,但还是认命,她走上前,圆圆的脸上挂出一个圆融的笑:“不知几位在此是做什么?”

  其余擅战的魔君不说话,惊春魔君作为擅医的魔君,和活人打交道的机会多些。

  惊春魔君微笑,心知肚明这些人过来是要做什么:“我等在此是在等候殿下,诸位不必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