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第372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于是乎,他也舔着脸向上求助。

  王爷呀,移民您不帮忙,要几十个工匠总成的吧?

  赵牧云:你看本王像不像是冤大头?

  上层使用资源自有上层的考量。

  甘明兰却是不想被动的坐等。

  找到机会就会进空间里翻找末世之前收进空间的一些书籍,希望能从里面找到有用的信息。

  时不时还把摘抄的一些资料,变成文言文。

  讲真。

  难度不小。

  差点没让她揪掉几把头发。

  但看在婆婆罗氏的眼里,自家儿媳妇可牛了。

  在大炕的书桌上为了那啥大炮,写写画画,像模像样的。

  不敢叨扰。

  家里都不敢留人。

  出门很是自己把小孙女走了。

  “乖孙,乖宝!祖母带你去骑大马,再让你鼠大哥抓两只兔兔回来吃好不好?”

  一听吃兔兔,圆圆可乐意了。

  前些天她抓回来的那只雪兔肥得很,烤出来自己就干掉了两只腿。

  鼠大王:行吧,闲着也是闲着,给妹妹抓兔子去。

  各自有事干。

  新加入甘露川的黄御医一家,也在适应中。

  营地里,搭起了三座羊毛毡行医大帐。

  只隔了两天整理完药材,并补充了一些新采购的本地药材后,就开张营业了。

  商都来的御医医术如何?

  在甘将军的要求下,给甘露川全员来了一次健康大体检。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不提壮劳力们在春耕期间的劳损。

  也不说先锋营队员们在训练时的暗伤。

  就有六十多个孕妇和一百多个二十到四十岁年龄段的妇人,前后被号出了不同程度的病来。

  这十三个大夫里,又以黄老御医的医术为首。

  不但号脉准,下药也是一绝。

  病患们私底下也没少议论。

  一个怀孕五个月的孕妇,后怕连连:

  “不瞒各位嫂子,自从昂怀上昂家老三一来,身上就一直没有爽利过,月月见红。可昂婆婆总说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躺躺就好了!猫冬嘛,真的躺了四个月,可还不见好。黄老御医一号脉就说这是漏胎症,是昂肾气不足造成的,再这么下去,不出一月准会滑胎。”

  听她说闲话的几个军属惊了一跳:“这么严重?黄老御医是怎么给你开方的?”

  “没开汤药,给了一瓶寿胎丸。”

  “寿胎丸?”

  “对,据说是黄老御医他家在商都医馆里卖得最好的药丸之一,主治肾虚滑胎、胎不长等症状,化水每天喝两次,昂喝了三天就起了药效。”

  “那肯定很贵的吧?”

  “听药房的几个小黄药剂师说,在商都要卖十两银子一瓶,一个疗程就得服用一瓶呢。这回的帐,是全免的,卫所给兜底。”

  “哎哟哟,你可真是占大便宜了!”

  真的是!

  谁乐意占这种便宜?

  不得不说,患者们的忍痛力惊人,不是危及生命的病痛,轻易不会去看大夫的。

  还有就是,过惯了几代人的穷日子。

  动辄几两银子的药,是真的喝不起。

  拖着,忍着,有些就出现了很严重的病灶。

  现在好了。

  有御医,且给免费问诊看病。

  真是一点不带隐瞒的,一点都舒坦都要问上好半天。

  随着病患们陆续被治好,除了对甘将军更多一层的感激,就是把黄老御医和黄御医奉若神医。

  这样的神医必须给留在甘露川呀。

  拿什么来留?

  人人敬重,发自内心的敬重。

  之后呢,好些个患者家里但凡做点好吃的,一定会多出一份给黄老御医送到家里来。

  不收都不行。

  都是让家里的孩子跑腿,把食盒往家门口一放,转身就跑没了影。

  两间被收拾好的暖房,黄家人暂时是分男女的住着。

  男人们白日在行医大帐里上工。

  女眷们,有几个胆小的最开始还有些忧心边关的安全问题。

  但看人家卫所四五岁的小孩子,都敢跑到十几里外的牧场放牧,她们也就安下了心来。

第381章 适应

  人一旦安心,就会积极融入环境里。

  黄家的女眷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边关的好。

  在关内。

  不止商都,就是任一个州府的大户人家,成亲的妇人和未出阁的小娘子哪有机会走出家里的二门。

  都讲究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嘛!

  想不遵守?

  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

  现在呢,整个甘露川就没有女眷们不能去的地方。

  那些个身强力壮的妇人,竟和男人一般的在地里耕种,挑起粪肥来一点都不比男人弱。

  那些已经及笄还未嫁人的小娘子,在男人面前也敢大声的表达意见,还光明正大的骑马。

  她们的行为,众人似乎都见惯不怪了。

  对哦。

  甘露川卫所现在的当家人可是甘将军。

  而甘将军不仅是将军,她还是女人!

  黄家女眷们有样学样,如刚出笼的小鸟,见天在外面溜达。

  去看了垦荒种麦。

  也看了青砖瓦窑里的热浪滚滚。

  还和小孩们去春季牧场里牧过羊、放过马。

  甚至还体验了好多次骑骆驼的乐趣。

  真是比骑马有意思得多!

  黄家十岁的嫡曾孙女摇着祖母的胳膊,撒娇道:

  “祖母,祖母,关西的胡饼都比商都烤出来的香,还有那个碧绿色的草米粥,吃了好些天都没有吃腻呢。”

  老夫人被晃得头晕:

  “难为你这个挑嘴的丫头喜欢吃胡饼啊,要知道胡饼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呢。这里用的是馕坑烤饼,胡麻也更香些。”

  “嘻嘻,祖母,比起胡饼,馕坑烤肉更有特色!”

  确实是个很有西域特色的烹饪手法。

  她们来了不到十天,馕坑烤牛肉、羊肉、鸽子肉、骆驼肉、马肉、兔肉,甘将军都给安排过。

  加上那些病情好转的患者们送来的菜。

  真的,黄家的伙食比在商都的日子丰盛得多。

  好不容易才瘦下来了十几斤,估计肥肉很快又会卷土重来了。

  唯一令黄家家眷们有些不习惯的是,甘露川的蔬菜品类是真的少。

  常见的只有,豆芽、胡葱和苜蓿芽。

  黄老夫人点了点孙女的鼻尖,“昨日你祖父还让你背过苜蓿菜的药效,这么快就忘记了?”

  “没忘,没忘!苜蓿,俗称金花菜,又叫草头。《齐民要术》中记载:‘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之。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且苜蓿为人食用,可利五脏,清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