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第422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倒是听说,堂弟娶的那个玉面罗刹升职成了镇西大将军,还得了个一等伯爵。

  左文轩的心态,彻底崩了!

  但。

  来都来了。

  他为此吃了这么多的苦。

  这事要是不能成,天底下哪有安全的容身之地?

  不是他不想独吞宝藏。

  关键是,图他看了很多回,一点眉目都摸不着。

  有巴蜀昝家抄家一事在前,他也怕再次被有心人灭门。

  思来想去。

 

 烫手山芋还是要丢出去。

  毕竟在边城住了近四年,左文轩用了些人脉就搭上了御前侍卫大胡子。

  待他换了一身新衣,随着皇宫里的近侍入宫时,留用他的那家权贵,惊呆了。

  什么情况?

  倒夜香老妪变成了精神小伙?

  不提左文轩给前东家留下的心理阴影,就说现在。

  他被带进御书房,已经超过了半个时辰。

  两股战战,在晕倒前终于听到了脚步声。

  庶人怎敢观天颜?

  乾武帝盯着跪在地上瑟缩的年轻人,语气沉沉:

  “藏宝图?你们左氏一族哪来的藏宝图?”

  大名府,乐至县左家的来历,他是了解过的。

  谁知对方却道:

  “陛下,草民先祖是两百多年从西夏举族搬迁至大名府的。曾祖曾言,左家与西夏皇族是姻亲。”

  姻亲?

  这倒是也不稀奇。

  西夏朝所处之地,本就是蕃汉杂居。

  他们的皇族在婚嫁上比较宽松,与异族通婚的比比皆是。

  只不知,这个左氏祖上通婚的是什么人。

  乾武帝没有心思对这家人的来历刨根问底,目不转睛的盯着对方献上来的一张羊皮卷研究。

  这张羊皮卷长约二尺,宽一尺,边缘已经磨损起毛,表面布满了细密的裂纹。

  质地经过某种特殊处理,异常柔软。

  展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细的山水地形图。

  山脉,用深褐色线条勾勒。

  河流,则以银丝线描绘。

  山水间,还散布着一些神秘的符号,有的像是古老的星象图,有的则是奇异的图腾。

  羊皮卷背面用金线绣着两行字:山河为凭证,日月作明灯。

  然后,没了!

  再无任何提示。

  要不是左文轩信誓旦旦,以项上人头作保。

  乾武帝都要怀疑,对方是故意拿这块破羊皮来戏弄他这个九五之尊的。

  要没有巴蜀昝家的财宝打底,他这会儿指不定拿着这样的宝图有多上火呢。

  藏宝图是一回事。

  找到宝藏,又是另一回事了。

  再说。

  一个姻亲家族,能藏起来的财宝有多少?

  他淡淡道:

  “你且退下,待朕寻了擅风水图的大师看过再说。若藏宝图是真的,朕对你自会有赏!”

  “是!”左文轩再次磕头,背心里的汗水早把里衣浸透。

  他明白,在没见到西夏王朝的宝藏前,说什么都是枉然。

  以乾武帝的人品,他倒也不担心对方昧下这批宝藏。

  出宫后,左文轩就被人带去了城郊大营。

  待他反应过来,已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第437章 又是一年春耕季

  左文康对左氏藏宝图一事,一无所知。

  自然也不会知道,他的分宗堂兄已经被朝廷监管了。

  他且忙着呢。

  不但是他,整个关西的军民这些时日都很忙。

  冰雪融化后,冬小麦正在迅速生长,是时候给喝饱了雪水的麦子追肥啦。

  春小麦也到了播种的季节。

  目前,关西所有卫所皆以种麦子为主,水稻仅限于像甘露川这种一年四季不缺水的才有条件种植。

  而甘露川培育出来的麦种,不仅关西,河西走廊,甚至是怀庆府和边城军屯都在使用。

  要不是麦种的产量不足,乾武帝恨不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持续了两年多的植物造林。

  在甘明兰的外挂异能的干预下,那些果木和药材长得很是繁茂。

  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沙尘暴已经不会再活埋麦田了。

  加上移民的到来,有了众多的劳动力,土地得以精耕细作和粪肥打底,关西军民彻底实现了温饱。

  这天。

  离甘露川新城二十几里路的望乡村。

  五十二岁的柳姓村长,正在给村民们安排今年的种植规划。

  “每户的二十亩军田还是照着卫所的安排来,十亩冬小麦,十亩春小麦,咱卫所的麦子都是当种子培育的,你们要伺候得精心些。军需官说了,今年的麦种的收购价比去年还要贵三成!除去本钱,每亩至少能赚二两银。”

  一亩二两,二十亩就有四十两!

  江南的农人,都没有这样的收益。

  可傲视全朝了!

  移民们不乐意和自家过去的苦日子对比,一心向甘露川新城的军户们看齐。

  有人问:

  “村长,今年是三年免税的最后一年了,明年起每亩要征两斗税粮(邶国的计量单位一斗为十八斤),咱能不能再垦多一些荒地呢?”

  柳村长点头,鼓励大伙儿:

  “只要你们种得过来,自然是可以垦荒的。咱卫所有棉布作坊、榨油坊、酿酒坊、糖坊等,你们种出来的农产品,都能卖到作坊里去。

  今年,关内和关外的商道必然重开,来我们甘露川新城经商的商贩,只会越来越多。买的人多,种出来的东西就永不愁卖!”

  村民们听得认真,各自在心里琢磨垦出来的荒地到底种什么好。

  柳村长能被当选为村长,还是念过几年族学的。

  他见村民们半天都打定主意种什么,就赶紧帮村民们算起了账来:

  “熟地的胡麻(芝麻),亩产在四十到六十斤之间,荒地头年收三十斤就算是好的,胡麻的市场收购价一斤四十文,一亩地收益一两二钱银。”

  村民响应积极:

  “这个好,胡麻我以前种过!我家有两个儿子,可以垦五亩地种胡麻!”

  “我家也种......”

  几十个户主老头当场就争吵了起来,吵得柳村长眉头紧皱,他站起来大声嚷道:

  “你们倒是听我把话说完啊!胡麻可以种,但要防虫害!这东西主要用来榨油用,存储不当就容易很容易发潮,我们村今年种个二百亩胡麻顶天了!

  其实,我更推荐你们种棉花。这个不限量,你们能垦多少亩荒地就可以种多少亩。

  我家大孙女在棉布作坊里上工,她说今年的订单不到一个月就排满了,关内的需求量巨大。

  她说作坊管事漏过口风,今年的皮棉会比去年至少贵三四成。参考去年皮棉卫所工坊的收购价,今年有望一亩挣上二两银。”

  村民们惊呼:

  “二两?那不和种麦子一样挣钱么?荒地还是不用纳税的!”

  “干了!反正我家有两头牛,垦上十亩荒地就跟玩一样。”

  “我家有骡子,我家也种十亩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