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 第460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是的呢!据大将军府的婆子说,就在年初一的大朝会上,陛下和皇后娘娘穿的龙凤袍,都把商都的文武百官和家眷们给镇住了。不到三天时间,他们家秀才老爷的大名就响遍了商都。”

  “应该用不了不久,就会有大批从事丝绸买卖的商贾赶来关西。”

  “原来是商贾啊!前几天我去瓜州卫,就看到了好几十驾车从关内来,车里满满当当都是人。”

  “兄弟,你们第三支队是不是搞封闭训练去了?这些天来的不是啥商贾,都是来投亲的新移民!正月十五后,已经陆续来了五千多人,听说还有好多在来的路上呢!”

  “嘿嘿,还真被兄弟猜中了,这不是去搞户外拉练嘛!被丢到大漠里呆了两个多月,消息确实滞后了些。

  隐约听到移民村的人说过一嘴,说是要把老家的亲戚都介绍来关西,但这正月都还没过完呢,这些人难道是在路上过的年?”

  “不是家里日子过得苦巴,谁会大过年的往外跑?这种事赶早不赶晚,早来还能挑着好地方!就伊里河谷那片知道吧?第一批移民只要五万户。比起咱们关西这几卫,那儿才叫沃土万里!”

  “伊里河谷不仅是土地好,水草丰沛!关西的第一个边贸城,就要在河谷以西修建,新移民来了,少说能在工地上干上一年多。”

  “这个边贸城有甚说法?关西商行不是已经开到伊里河谷的大小城池了么?”

  “不一样,边贸城和这些城池不一样!边贸城就是专门修来,让雍泰朝的商贾和西域的胡人、番商们做买卖用的。”

  “昂滴乖乖,那这伊里河谷今后可不得了,要昂家有亲戚移民来关西,也要叫他去伊里!”

  “......”

第478章 宣扬

  被关军们热议中的老白脸,正五品关西织造都督.左文康,见天的面红耳热。

  一些有的没的闲话,就被有心人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人家却一点不恼。

  身着青色的春季朝服,足蹬黑履,步伐沉稳,举手投足间尽显文官风采。

  指着自己的乌纱帽,晃晃了帽翅,得意对甘明兰道:

  “娘子,羡慕我的男人现在从甘露川都要排到伊里河谷去了。但我这天大的福气,可是用前世三十多年的苦换来的。他们这等前世没过苦头的,羡慕不来。”

  “嗯嗯,只要你不觉得委屈就成!”

  “娘子你可千万别这么说,我一个秀才就做到了正五品官,干的还是我前世的祖传家业,要再喊委屈老天爷都得收回给我的福气了。

  他们也没说错,要不是有你的天大功劳在前面,陛下也不会因为那一身龙袍做得好,就赏个官给我当。”

  “你我夫妻,本是一荣俱荣,说这些就见外了!也得亏相公你,是从女尊凤朝转世来这男权朝代的。前朝两千多年和现在,或许是今后几百上千年,九成九的男人都容不下比自己厉害的媳妇儿。遇到你,也是我的福气!”

  左文康的笑容越发灿烂,别人或许会惧怕他家这个杀敌狠辣的媳妇儿。

  他却不然。

  妻主越强大,他就越有安全感。

  奈何这个朝代的阴阳颠倒,讲究个男主外女主内。

  他只能拼命挣点傍身的筹码,生怕不努力哪天就被媳妇儿给踹下了关西第一软饭男的宝座。

  一般男人理解不了他们夫妻间的相处之道。

  私底下,他媳妇儿其实是个好脾气的主。

  两人把话说开后从未红过脸,更别提吵吵嚷嚷,摔摔打打。

  当然,得了天下至宝的他,更不会满世界嚷嚷,宣扬自己媳妇儿的好性情.....

  正月之后,土地尚未开化。

  但关西已经提前进入了忙碌状。

  新一轮的移民大潮,它来了!

  去年秋收结束后,具体的移民引进计划就开始在各卫所实施。

  关军们从一些日子过得比较富足的移民村,精选出来了一千多个代表,还给这些人置办了回乡的行头。

  行头包括:车马、衣裳,还有很多关西特产。

  可以想象,这些老移民衣锦还乡后,会给老家人带去怎样的视觉冲击。

  现在全国是个啥情况呢?

  在乾武帝去年的血腥镇压下,终于将均田令颁布了下去。

  十六岁以上男子每人授口分田六亩,女子四亩。

  口分田用于种植谷物,属于朝廷所有,百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允许买卖,百姓年老或身死后需归还朝廷。

  这才算是稳住了逃难归家的百姓们,把这些人拴在了土地上。

  即使朝廷还给这些口分田免了两年的田税,农人的日子依旧很穷。

  生病了,没钱买药。

  儿女婚嫁,没钱置办聘礼和嫁妆。

  甚至连出门都没一件体面的衣裳。

  就听这位从甘露川望乡村回来的老移民,去了自己外祖家大肆宣扬:

  “老话说,一文钱都要难倒英雄汉,没啥都不能手里没钱!又说,树挪死,人挪活。

  外叔祖啊,你们村儿这百八十口人,守着这三四百亩地,一年下来能攒几个钱?

  同样是口分田,我们甘露川每户仅有二十亩。就这二十亩,一季就能收一百一十八石粮。

  此外,我们望乡村每户还有二十亩桑地。种桑养蚕,一年卖蚕茧也能挣一百五十多两银......”

  望乡村老移民的话,令他外祖村的庄稼汉们瞠目结舌。

  “你们西北的土地这么肥沃的么?平均下来,一亩地能收差不多六石粮?我们村儿最上等的肥田麦子亩产才三石。”

  望乡村老移民掏出一个小麻布袋,给大家展示里面的麦子:

  “不是我们西北的土地肥,而是我们西北的种子高产,你们看看今年的新麦,是不是颗粒大且饱满?这个品种还特别的耐旱!春秋两季都能种!”

  庄稼人哪有不稀罕高产种子的。

  上了年纪的叔外祖还责怪这个堂外孙:

  “这么好的种子怎就不知多带些回来?要是在老家也能种出亩产六石的麦子,不也能靠种地挣到钱么?”

  他家堂外孙连连求饶:

  “叔外祖,我们关西的麦种是按照每户的口分地数量,由卫所配发的。有人试过自家留种次年播种,产量就是不如卫所发的高!

  还有那年轻的问:

  “表哥,农耕都是有时令的,桑树也得种几年才得用。咱们要是去了关西,在庄稼丰收之前照样没钱花。现在在老家,我们得闲了就去县城码头扛大包,一天也能挣个十来文。”

  他家表兄哪里看得上扛上一天大包,才挣十来文?

  “表弟你这二十出头的身板,若是舍得下力气,表哥敢给你做保,一个月管吃住,最少也能挣一两银!”

  “啥?吃住都管,一个月还能挣一两?那一年下来岂不是有十二两?”

  “对,我们关西明年要修两座边贸城,建完城池还要修十个卫所之间的驰道,就这些工程,二三十万人没个两三年时间都干不完。”

  年轻表弟听得双眼发直,口中喃喃:

  “如此三年,就能攒下来三十六两,再加上田地里高产的麦子,发财了,要发财了。”

  望乡村老移民撇嘴道:

  “这点银子才哪儿到哪儿?在我们甘露川的十个移民村,谁家一年没挣到七八十两银,都会被邻居瞧不起的!”

  “嘶.......”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才四十亩的地就能让农人富裕成这般模样!

  可这个亲外孙,也没必要用谎言骗他们这种身无分文的穷亲戚。

  叔外祖又问:

  “你表弟他们要是跟你去关西,能给安排在你们那个什么望乡村么?有你这个地头蛇表哥领路,我们也能放心些。”

  望乡村老移民摇头:

  “我们卫所的大将军是关西第一能耐人,前不久又啃下了胡人一大块河谷草场。计划明年给这个新地盘送五万户移民去垦荒!

  外叔祖莫要担心,伊里河谷的土地是关西十卫中最好的地盘,地势很平坦,水源很充足。

  即将新建的边贸城就是河谷西出口,白天表弟去城里搬砖,晚上就能回移民村里歇息。

  等到伊里边贸城的买卖做起来,就会有很多西域的胡人和番商们来伊里河谷经商......”

第479章 劳动力涌入

  就说这样的现身说法,能扛得住的有几人?

  反正年轻人是,人均心动。

  心动之后就是行动。

  一千多个老移民齐发力,其中业绩最差(老家人少)的一个,都拐到了一百多个壮劳力。

  每个壮劳力的身后都有一个家。

  关西的移民政策就是,欢迎举家投亲!

  望乡村这种巨富村出来的老移民,不仅搞定了外祖村、岳丈村、甚至几个连襟村的村民,都求着他带飞。

  这一波介绍费,赚麻了!

  据统计,一千多个老移民,平均每人带走了四百人!!!

  通常情况下,开路引都不用惊动县太爷。

  只需花一些小钱,有正当投亲的理由,还是很容易办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