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91章

作者:李七郎 标签: 天作之合 爽文 市井生活 成长 逆袭 穿越重生

  “大姐,我帮你整理稿子吧。”

  “唔,好。”

  杨蔓娘喝了一口菊花甘草茶,点头应了句,继续写稿子。

  作为一个话本儿作者,对她来说其他事情都是过眼烟云,过了就过了,唯有每日坚持更新才是王道。

  之前的章节里,杨蔓娘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大唐长安城的巍峨与繁华,描写了武德年间君臣的风貌,描写了女主雪梦萧在大唐的成长,交友和日常生活,以及她给大唐带来的一些好的改变。

  上半段的故事至此也该告一段落,女主雪梦萧穿越大唐的故事,也该进入下半段了。

  时光匆匆而过,一转眼一年又过去了,雪梦萧也进入了碧玉般珍贵二八年华,到了该考虑终生大事的年纪。

  五月节的时候,姨母尹德妃便私下跟皇帝李渊提议,要把侄女雪梦萧许配给太子李建成做侧妃。毕竟在尹德妃看来,于公,李建成是太子殿下,未来的皇帝,自己的侄女嫁给太子做侧妃,那就保证了尹家在新朝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于私,太子年轻有为,相貌端正,而且人品贵重,性子温润如玉,也是自家侄女的良配。

  想来侄女雪梦萧断然没有不愿意的道理。

  李渊是很欣赏雪梦萧的性子的,也一直考虑让她做自己的儿媳,原本,他是打算让和雪梦萧年岁相当的三子李玄霸娶雪梦萧做王妃的,尹德妃突然又提议太子,所以李渊便暂时把自己的想法搁置了下来,准备再看一看再决定。

  当然,这一切雪梦萧本人自然是不知道的。

  很快便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灯会。这一日,大唐人自然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放烟火、拜七姐,乞求巧艺、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送花灯。

  女主雪梦萧自然也不例外,带着侍女沁玉一道出来赏花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七夕的花灯耀眼,乐声盈耳,除了平民之家的小郎君和小娘子提着花灯,街上还有许多宝马拉着的奇香四溢的彩车缓缓而行,显然都是出来观灯的长安富贵人家。

  东市和西市的各大店铺的前,也都推出了各色的巨大花灯,有仙翁拜寿灯,猴子捧桃灯,嫦娥奔月灯,各个都做的栩栩如生,引得人群不断地发出喝彩。

  路边的小摊上,也摆着各色漂亮的小花灯,有莲花灯,竹节灯,还有兔子灯,虾灯,螃蟹灯,都做得极为精巧,尤其是那虾灯,做的极为逼真,连虾须子都做的惟妙惟肖,点亮之后,仿佛虾活过来似的,引得不少小孩儿争相购买。

  突然,东边儿传来整齐而响亮的歌声和节拍声。

  “踏歌咯!”

  “踏金莲!是踏歌的声音!”

  踏歌是一种多人连手而歌,并以足踏地为拍的舞蹈,在大唐非常流行,深受百姓的喜爱,相当于唐朝的科目三。就连大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人们听到踏歌,顿时如同的洪流一起往东跑去,就连侍女沁玉也是一脸的跃跃欲试。

  雪梦萧不是苛刻之人,非要逼着侍女陪着自己,便笑着道:

  “你也去踏歌吧!我去那边的摊子上买盏灯,过会子去找你就是了。”

  “额......好吧,我就跳一小会,小姐你一定要找我啊!”

  沁玉踟蹰了一下,终究是没忍住对踏歌的渴望去踏歌了。

  大唐的宵禁很严格,一般黄昏时分,随着鼓声响起,城门和坊门就开始相继关闭,民众就要归家不得外出了,然后金吾卫开始巡逻。除了有特殊身份或持有官方凭证的,其余人被抓到擅自外出都会严厉的处罚,轻则鞭笞,重则入狱。

  所以,这是这样难得的可以夜里外出的日子,街上的人便格外的多,卖花灯的,猜字谜的,卖乞巧针线的,卖各色小食的,热闹非凡,人们兴奋的载歌载舞,小孩子你追我跑的打闹,所有人都仿佛把一年中积攒的精力全部用出来了。

  摩肩接踵,花灯闪烁着漂亮的光彩。伴随着欢快的踏歌声,雪梦萧在花灯的海洋里缓缓而行。

  这热闹的氛围,让她不禁想到了汴京的夜市,突然有种回到大宋的感觉,忍不住一时间有些走神了。

  却说。

  另一边,秦王李世民坐在马车上,望着朱雀大街两旁热闹的灯会,神色有些阴沉。他刚从叔父李神通的府上回来,和叔父的谈话中,他清晰的感觉到父皇对自己的忌惮和提防。此刻他对自己的未来,莫名的有一种迷茫。

  自从那年虎牢关之战,剿灭窦建德的夏国,自己击败并俘虏了窦建德,父皇亲自出太极宫相迎,他便感觉到父皇天子威严之下,笑容的勉强和对自己的不放心,也感觉到了大哥建成对自己的忌惮之意。后来从父皇的宠臣裴寂那里得知,父皇担心自己功劳太盛,未来会兄弟不合,甚至有东西分治的想法,让自己前往洛阳建立天子旌旗,与大哥建成平分天下。

  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未来的某一日,当父皇真的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究竟该不该答应。

  他和大哥建成是同母所生,一直以来都关系极好,大业年间他们兄弟还常常一道城外涉猎,去曲江池宴饮,一道去江都勤王,配合是那般的默契。但如今随着大家年龄越来越长,权力越来越大,彼此之间似乎不知不觉就生疏了,尤其是元吉那个混蛋,这两年总是在大哥身边喋喋不休的进谗言,使得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以至于走到了今日,让人不得不心中遗憾。

  不过,这种想法也仅仅是一瞬。他这一年多太忙承受的压力太大了,他甚至没有多余的时间为此伤春悲秋,随着父皇的猜忌,自己的处境越来越不妙,身边那么多人要依靠自己,那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大将和谋士,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若是倒下了,他们又当如何?他们的妻儿老小又当如何?

  似乎,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到了不得不争得地步。

  李世民按了按眉心,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无论如何,他绝不能输。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清亮的《越人歌》,打断了李世民的思绪。

  让他的目光,不由的望向车窗外注视着朱雀大街上热闹非凡的七夕灯会。

  一群身着彩衣的小童,唱着越人歌,提着花灯蹦蹦跳跳的在人群中穿梭。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不经意间。

  瞧见一道熟悉的身影,李世民的目光顿住了。

  女子身穿月白色的花间裙,站在那盏巨大的莲花灯下,整个人清冷落寞,仿佛冬日里的一缕霜花,随时都要飘然而去。

  李世民那颗充斥着权力和政治的的心,突然快了一瞬,他本能的叫住了她。

  “雪姑娘!”

  孩童们清亮的吟唱声,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灯火阑珊处。

  女子闻声回头,眸中似乎藏着清冷的星光。

  “秦王殿下。”

  四目相对,李世民眸光复杂,一时不知说什么。

  他们许久未曾单独见面了。无可否认,原本他们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道去北苑打马球,一道去崇文馆看书,二月花朝节的时候,还曾去曲江池单独出游,那时候他们的关系很亲近,甚至已经超越了普通知己,他还把故去的生母窦皇后,留给自己的莲花玉佩送给了她,只差一句便可表明心意了。

  但世间的事情,总是那般阴差阳错,让人始料不及。

  三月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们之间的关系骤然疏远。

  尹德妃之父尹阿鼠又贪得无厌,四处索贿受贿,横行霸道,打伤了自己的亲信杜如晦。还去父皇面前告状颠倒黑白,离间了父子亲情,挑拨离间,说是自己纵容下属欺辱妃嫔娘家,不把父皇放在眼里,使得父皇越发的恶了自己,甚至大骂说:“儿左右乃凌我妃家,况百姓乎?”

  而这所有一切的根源,便是当年他攻克了洛阳城后,获取了诸多珍宝,却没有送一件给尹德妃,所以尹德妃便一直对他心存怨怼,也导致了尹阿鼠如今的报复。而且,最近这一年,随着父皇年事已高,尹德妃还极力的讨好太子,和老四元吉搅在一起,总是在父皇面前吹枕头风,进对自己不利的谗言,说自己有藐视皇帝,不如太子仁慈宽厚,将来一定不会善待庶母和兄弟。使得父皇越发的忌惮打压自己,甚至想要削减自己的兵权。

  这一桩桩一件件,不但让尹家人打心底里敌视他,也让他无比的反感尹家,彼此几乎到了不死不休,将对方除之而后快的程度。

  而她偏偏又是尹德妃的侄女,如今两人得立场对立。所以他便一直都迟迟未曾表明自己的心意,甚至有些避免见着她。

  可。

  今日偏偏遇见了,在这七夕灯火阑珊之中。

  不可否认,他依旧是心悦于她的,否则也不会目光总是不自觉地注视着她。

  只是,此刻再瞥见她佩在腰间的莲花玉佩,对上那双冰雪般澄澈的眸子,他却似乎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明明近在咫尺,彼此间却仿佛隔了一道看不见的银河。

  唯有故作云淡风轻,装作不在意的道一句:

  “你也在此处啊!”

  杨蔓娘写到这里,呼了一口气。

  放下手里的毛笔,喝了口茶水。

  忍不住捏了捏有些僵硬的后脖颈,起身做了一组扩胸运动。这是她最近养成的习惯,每次几个时辰的伏案低头写字之后,她总是要起来活动一下腰,捏一捏脖子,再做一组扩胸和伸展运动。毕竟,如今虽然还年轻,但身体健康还是最重要的,要提前预防颈椎病和腰椎病。

  运动完转头瞧一旁的老三杨盼娘。

  她显然已经沉迷于最新的话本儿情节里了,蹲在地上看的津津有味,桌子上一大堆的稿纸,也都没收拾。

  原本抱在怀里的白绾绾,也被随手扔在脚边儿不管了。可怜兮兮的小家伙,正趴在地上,有些无聊的舔毛。

  杨蔓娘见状勾唇一笑,冲白绾绾招了招手。

  “喵呜!”

  小家伙瞬间会意,瞪着蓝眼睛低低的叫了一声,一个灵巧的纵身,默契的跳到了她的怀里。

  像往常一样,随她一道出了门。

  大约是一个冬天在屋里闷的狠了,自从天起暖了起来。杨蔓娘每日写上半天存稿,便总要和今日这般,抱着白绾绾出来。

  自从上祀节过后,春天在不知不觉间,便来了。整个汴京城,都泛出一种盎然的勃勃生机。先是春风吹动。枯草泛出嫩绿。接着,柳树抽出了新芽儿。到如今,路边的桃花,梨花和杏花也都相继开了,白的、红的,粉红的,花朵儿艳丽,煞是好看。

  如今春光正好,微风习习,到虹桥这边儿走一走,透透气,看一看周围的绿色,和河里的游鱼,让眼睛也放松放松。上辈子经常看手机,喜提三百多度的近视。这一辈子好不容易拥有了不近视的明亮眼睛,怎么保护都不为过。

  汴京的踏春去处很多。可以去繁塔赏春看佛像,去禹王台赏早春的樱花,可以去金明池湖泛舟。也可以来虹桥,逛一逛两岸的铺子,看汴水滔滔,感受春风拂柳。

  杨蔓娘一路走来,路上上行人马车,络绎不绝。普通人家母亲带着小娘子,父亲领着家里的小郎君,合家出游。小娘子们打扮的漂漂亮亮,头上插着桃花和樱花,竞相争艳。

  俗话说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这童谣里所谓的船,其实就是轿子。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三月出去看美女。

  如今正是踏春时节,很多汴京的青楼女子也不想辜负春光,也三三两两的骑着毛驴,披着轻薄的凉衫,来虹桥访春。杨蔓娘还瞧见好些少年郎骑着马,跟在美人儿身边,一会儿打马向前,一会儿又踟躇在后,显然是想引起人家的注意,惹得周围人笑声阵阵。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汴河里,三两只绿头鸭早早的感知到了春水的暖意。惬意的游动在湖面上,任由湖水洗涤着羽毛。虹桥上,那年轻的卖花郎,挑着两担子雪白粉红的桃花儿叫卖。绽放的鲜花和清脆的叫卖声儿,以及卖花郎俊秀的面庞,引得不少穿着春衫的女子回头观望。

  今天是朝廷休沐日,来虹桥这边儿的人不少,那些士大夫家的女眷们,乘着各色小轿,轿上插着鲜花,不时的撩起轿帘儿,打量着两侧的风光,也有那休沐的官员,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春日的美好时光。还有好多都是附近坊里的人家,拖家带口,乘着牛车过来的。

  说起牛车,杨蔓娘又不由得想起自家的牛车。想到那位指挥使傅劲光承诺过给自己赔一头新的。可杨蔓娘肩膀上的伤好之后,又遇上自己北报探子跟踪的事情,忙着搬家。搬完之后准备去,打听了一下,才知道皇城司的官衙在皇城里的左承天门。

  那地方可是在皇城里,一般老百姓可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所以便一直耽搁了下来。此刻,瞧着这些来往的牛车,杨蔓娘倒是又想了起来。只是事情过去这么久,又没有什么凭证,就算自己能进的去皇城司衙门,也不晓得那边还认不认识自己了。

  杨蔓娘坐在虹桥边儿卖香引子的摊位上,抱着白绾绾,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踏春人。喝着紫苏香引子,有些没底气的盘算着。

  要不说人不经念叨呢!

  世上的事儿,就是这般巧合,杨蔓娘才刚念叨完。打眼儿一瞟,便隔着人群,瞧见了不远处的傅劲光。

  今日的他穿着一身儿白水衣,外罩黑色暗纹紧身长袍,同色的皮革腰封护腕,脚上是一双黑亮的马靴。这正是皇城司的标准打扮,穿着这一身儿,倒是少了些斯文,多了一番威仪冷肃的气质。

  不过对方并不是一个人来的,身边还跟着几个文官模样儿,头上插着石榴花的男子,其中一人侧头对傅劲光说了什么,指了指对面的虹桥对面的华丽画舫,傅劲光微微蹙了蹙眉。

  杨蔓娘只是远远的看着并没有上前,一来人多不好打扰对方。二来则是她疑心对方根本不记得自己这个小人物,万一上去打招呼,对方一句你谁,岂不是有点尴尬。

  因为职位的原因,傅劲光一项对人的目光很敏感。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皇城司指挥使,他结下的仇家可不少。很多时候被目光长时间的锁定,都是射冷箭的开始。所以,当杨蔓娘的目光注视的略久了几秒。

  他便敏锐的发现了,有警惕的抬眼望去。待看清来人,目光微微一亮。

  转头跟随行的中年男子说了一句什么,便大步的走了过来。

  杨蔓娘原本还纠结要不要过去打声招呼,对方已经走到了近前。

  春日明媚的阳光,打在对方额头那条烟灰色的抹额上,显出淡淡的温润光泽,中和了身上原本的冷肃。

  “杨娘子,好久不见。”

  杨蔓娘连忙放下手里喝了一半的紫苏香引子,抱着白绾绾,起身行了万福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