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木儿
自己和四爷的手段难道就一直光明吗?并不!什么卑鄙和不要脸的招数,自己和四爷都会用!四爷跟来,其实就是偷偷跑来捡漏,偷着挖李世民的墙角的。
只是,他这人运道自来不好!或者说,不是运道不好!而是尉迟敬德是个活人,在自己和四爷出现,改变了很多东西之后,他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临阵倒戈,他自己依旧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路。
人家不是安排好的npc,不会在原地等着你去走完你熟知的历史的剧情,由着你被动的去改变。
所以,李世民卑鄙吗?这样会衬托的四爷更光明吗?
手段无所谓好坏,有用就行。
至于说背弃.....谁也谈不上背弃谁。
这自来面上合作,背后搞小动作,这都是政客的常规操作。自己和始毕可汗是这样,李世民和自己是这样,四爷和他曾经的对手......何尝不是这样。
大隋和突厥的关系如何?突厥还跟大隋称臣,还求娶大隋的公主。但那又怎么样?是突厥少收拾大隋了?还是大隋少算计突厥了?
正如刚揍完突厥,始毕可汗的使臣已经在路上了。他的信件不用看,一定是兄妹情深的,义薄云天的,大谈特谈友好重要性的。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怀里揣着刀子。
在李世民心里,自己是谁?是雄霸一方之主。
他跟自己讲义气,讲情义,讲光明磊落?他脑子又没丢!雁门关还在自己手里,说好的马邑、楼烦两郡归他的......但是......来护儿在马邑,猜猜自己能不能放手?或者能不能那么轻易的放手?
战前那么说,那是一回事!但是自己活捉了阿史那氏咄苾,就价值而言,自己有和突厥谈判的条件。
当时打算活捉阿史那氏咄苾的时候,自己也盘算好了要算计李世民的。
因为马邑郡除了是一处关隘之外,它最大的价值是互市,是个交易场所。但是交易场所嘛,可以是马邑,也可以是雁门郡。
自己手里捏着筹码,完全可以跟李世民和突厥双方谈条件。
先跟李世民谈,如果他不答应把马邑给自己管辖,那自己就把马邑给他。回头就跟突厥谈,咱换个交易地点吧,来雁门郡!相当于马邑在李世民手里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当活捉到阿史那氏咄苾,李世民就明白了自己要干啥。
所以,来护儿没有撤回,证明李世民下令没有叫他的部下强行接手马邑。
这场战争,看似两家合围了一家,但其实合作的这两家把手藏在袖子里,在偷偷的比划。
然后,自己胜了一筹,不算光明。李世民又胜了一筹,也不算是磊落!
当然了,李世民吃亏之后没叫嚷,默默的受了,偷偷的下令撤了接收马邑的兵马,人家是顾着脸面的。
自己吃了亏,在人家门口叫嚣......其实是有点不要脸的。
是的!李世民就是这么想的:你吃亏了吗?没有!但是你叫所有人都觉得你吃了大亏了。
自来,自己也没因为这是女人就小看她。
世人都说,大丈夫岂能跟妇人一般见识?男人若是赢了女人,是否太过不丈夫?
不!若真是处处提此人是妇人,那才真真是轻慢了她。
她是谁,是不自居高位却已身在高位的王者!王者与王者,势均力敌,谁让谁?
正如而今面对面,是惺惺相惜,相互致歉么?
想啥呢?
李世民说:“林公,马邑成为三国互市之所,此事可谈否?”
桐桐:“.....”突厥、李唐,自己,三国互市!从大方向看,是符合三国利益的!但暗藏的是,李世民想挣脱马匹交易的限制。
他们现在只能从自己手里购买马匹!
但就算是明知道他有这个目的,因为大方向是好的,就得合作!但怎么在操作中,暗中怎么较劲才能在与对方的马匹交易中获利,那就是桌面下藏在袖子里要干的事了。
因此,她欣然允诺:“当然!当然可谈。”
两人都笑了,心照不宣。
桐桐又说:“联姻之事,某心向往之!不日将遣媒人上门,秦王以为如何?”
“善!”联姻嘛,合作为基调的时候,这件事就是合适的!冲突是必然的,所以才需要联姻做纽带。
桐桐右手握拳,轻轻拍在左胸口,然后欠身颔首以示敬意。
李世民同样还礼,而后两人各自调转马头,朝相反的方向奔。
长孙无忌等人骑马等在不远处,李世民住马回望,久久不曾离去。
“王爷。”长孙无忌顺着对方的视线看过去,草原茫茫,早看不见对方的身影。他问说:“王爷,如何?”
“此人若为友,可为挚友!”可此人若为对手,“亦为劲敌。”
“关外荒芜,难成威胁!”
“突厥在始毕可汗手中,尚且危及中原。可始毕可汗之流如何与林公相比!”李世民说着,便又笑了:“咱林公这般人手中,中原可安枕无忧!她所求者,不外乎消弭战祸,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百姓,何分种族。”
“那您担心?”
“以后!我们在一日,争端便可控一日!”可假使将来我与她都不在了,会如何?
长孙无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来征战无常,莫不是如此。
李世民长久的沉默着,当天回去,他拎了酒囊,去找三郎。
四爷刚换了药,看见对方来了也没起身:“二兄坐。”
李世民坐了过去,三郎身上有伤,不能饮酒。他自斟自饮,问说:“依你之见,此番谁胜谁负?”
四爷:“......”这怎么算呢?占便宜小了,都算是吃亏!要是这么论的话,你俩都觉得自己吃了大亏了。
这是主观的东西!
他只问:“丢一马邑,此三位良将夺一马邑轻而易举,二兄欲取马邑否?”
“取容易,然.....强取则是与林公反目,此为不智!”
四爷点头:“林公能放三将,亦能杀三将,可为何不杀?”
同样,此为不智!
四爷:“.....”看!你们都是理智的人!用理智衡量得失,然后在对方的底线范围内给自己划拉。
李世民自李家起事以来,他就以主导的思想考虑问题。
为何?因为李渊承诺过,将来会册封他为太子。
他的坚持坚定,促成了李渊下最后的决心。
他的所有决定都是出自于他自己的决定,从未想过需要征询李渊的意见!起家之初,嫡亲的父子兄弟,谁都没有生出过防备,谁也没有过度的解读过对方的行为。
可这种行为在现在没人觉得错了,但是在李世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之后,李渊册封了别人未太子,他的身份变了,那自然就会显得处处碍了李建成和李渊的眼。
由此可见,自来没变的是李世民!他一直就在做全盘的规划,从未避讳避让。
战争结束,他没有请长安的旨意,他在考虑马邑没有拿到手,可怎么能利益最大化。他甚至都没有去考虑,没有拿到马邑回去不好交代的事!
因为那是他的父亲,他的兄长,临阵出了变化,他做了战略上的调整,何错之有呢?
而桐桐的安排,确实叫他有些意外,意外之后又觉得理所当然!桐桐的行为上就是一个独立之外的王者。
她珍惜大唐的一切,她喜欢这些人,但她身份变了,她站在她的立场上,在不伤大局的前提下谋算起李世民来,也没手软!
她不带任何桎梏的,以一个真正的王者的姿态站着。
四爷知道李世民担心什么:“你怕林公再与突厥联姻?”
“若她的继承人有突厥血脉,在你我和林公百年之后,会如何?”
四爷:“.....”她爱江山不爱我?在这个方面,她没男性帝王那么些臭毛病!
第1537章 隋唐风云(63)二更
四爷没有给予李世民任何回复,为什么呢?没必要!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李世民想的是,他和桐桐要是都不在了,将来的事。因为年纪相差无几,可以说都是同龄人。大那么三四岁真不算是年龄差。
但是,李世民不知道的是:他的寿数有限,他活了五十二岁。
而桐桐呢?桐桐别说五十二了,就是一百零二岁,她如果想的话,未必不能头脑清醒,身体健康的活到。
别说李世民了,就算是李治能未必活得过桐桐!算算年纪,李治那寿数,他死的时候桐桐也才八十岁而已。
人跟人的生命长度是不一样的!你的五十二是生命的终点,她的五十二还一样能上马征战,已经能将锤子抡的飞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你是赢不了她的。
大唐建立是有中原做祭奠的,艰难一段时间之后,会慢慢的恢复生机,强大起来。而新的国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搭建磨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将来......谁说得准呢!
风烈烈,四爷一个人在草原上独行。
集关陇之力,平定中原,结束战乱,此为最优之选!
而要平定天下,则需得正名!名正则言顺。
为了名正言顺,自然要上演一出禅让的戏码。
在四爷回长安之后,杨侑逊位,李渊继位,改元武德,国号为唐,定都长安。窦夫人为皇后。
登基大典之后,李渊陷入了两难。
当时在书房,他与二郎父子相对,看着次子的铠甲上还沾着战场下来没来得及清理干净的血迹,他说:“他日事成,二郎必为太子!”
诸子中,从起事便在战场上厮杀拼命的是二郎!建成领兵,需得配以悍将,而二郎本身便是战将。
一个领兵,一个不仅领兵,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差别。
武将与文臣不同,武将为何服二郎,那是一场场血战磨出来的情分,他们只服从强者。
当时的承诺是出于真心,并非糊弄二郎。然而,等真的坐在这个位置上了,他就明白了。若是传承乱了,则埋下了祸根。
杨勇为太子,若杨勇继位,哪怕平庸,大隋不至于这么快的走到末路。
故而,正统当维护!不能因个人而乱了规矩。
为了安抚二郎,他未曾册立太子,便先册立二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尚书仆射,刘文静为纳言。
四爷听到旨意的时候,将棋子落在棋盘上。
为啥是先册封这三人呢,给予的都是实权,因为这三人是策划谋反的核心成员。
尚书令在这个时期算是个什么官职呢?它相当于丞相,用后世的官员体系说,那就是总理。
上一篇:穿越古代被迫成为联姻工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