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荔景
【不得不说这样的税制改革的确是创举,大家比较熟悉的给底层百姓减轻负担啥的我就不多提了,我简单说下它对社会总体经济的影响。】
【当田税不再按照人头,而是按照田亩数收取后,百姓便可以脱离田地进入城市开展商业、手工业活动,而地主们因为田税加重,也会将部分投资从田产转移到商业之上。】
【而这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手工业和商业将会迎来大发展。】
【安乐大帝自然也提前看到了这点,而这时她却发现彼时大唐商税实在是有些轻了。大概是因为那时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关,朝廷觉得商税少,比之田税难收取得多,需要动用更多的基层官吏,索性他们也懒得折腾,便只象征收取一点。】
【所以我们现在熟知的关税、奢侈品税通通没有,只有象征性的市税,仅仅只有3%。】
【但安乐大帝知道未来不一样了,商品经济规模会急速扩张,必须得提前制定了商税的具体条款,而商税有一天很可能取代农业税成为朝廷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
这一刻朝臣们都想以头抢地了。
啊啊啊!这天幕怎么仿佛能读他们心一般?
他们明明还在犹豫是否去做那低贱的商贾之事,结果天幕就直接告诉他们“李云乐”已经准备好商税在那等着他们了!
还有那李云乐真的不是什么妖怪变的吗?怎么能预料得那般准确?
真是离了大谱了,要是他们想做什么,打算做什么,李云乐都能预料到,那么他们还怎么混?
武皇则是眉头一挑,有些好奇李云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她的父亲本来就是商人出身,所以她从不像这个时代的人那般看不起商贾,但她也更加清楚如今民间商业的现状。
虽说的确有些个有钱的大商人,洛阳、长安的东市、西市也很是繁荣,但相较于可比农业规模还是差远了。
大多数百姓都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甚少有去别地购买商品的想法。
如今朝廷也有市税这一项,但收上来的钱跟农税没得比,哪怕李云乐在未来增加了更多名目的商税,但商税真的能超越农税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商业规模真的比农业规模还大了,那岂不是有更多的人去从事了商业,那天下还有足够的人种地吗?
农业是一国的根本,不然各朝也不可能一直重农抑商。
比起秦、汉之时对商人的态度,如今朝廷已经算得上温和了。
可若商人的规模超过农人,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不应该直接打压商人,让他们老老实实去种地,怎么能放任商业发展到那等规模?
想到这武皇不由望向了李云乐,而李云乐也很快感受到了武皇的目光,也瞬间觉察出来武皇是在担忧什么。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对商业的偏见那可是太大了,他们无法想象有一天商税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石,农业税变成小头甚至直接被取消掉,更不能接受天下大半人不种地。
李云乐的脑海里不断转动,思考着要怎么通俗易懂的为武皇解释。
好在这时天幕女声却是终究善解人意了一次,变相地说明了起来,因为那时的皇帝李显也生出了跟武皇相同的顾虑。
【安乐大帝很快将新拟定的商税呈给了李显,但这一次一向支持安乐大帝的李显却有些迟疑。】
【安乐大帝对此也不生气,耐心解释了起来。】
【她告诉李显,在高产作物和高效农具得到推广后,想要养活同样数目的人口需要的田亩数和人数已经降低了许多,通俗来讲便是原本一家五口人需要所有人都劳作才能养活全家,而如今却只需要两个人甚至是一个人。】
【推广到全社会来看,自然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继续种地,多出来的劳动力就很大概率会成为无业游民,而人数一多起来,这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么多的人口该去哪里呢呢?城市中的商业和手工业就是他们最好的去处。所以朝廷想禁商是禁不住的,禁了只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
【所以前提朝廷还要尽可能保证大多数人商业火力并不比农业高上多少,不然那大家就都一窝蜂涌进城里了。而朝廷最简单的调节手段便是对商人们收税。】
【所以呢提前设立好完备的商税体系并不是在鼓励商业发展,反倒是在抑制商业无序发展。】
【李显沉吟片刻后最终答应了,并且交给安乐大帝全权负责。】
李显都能听明白,武皇自也是恍然大悟。
她觉得很是有些奇妙,农田产量的提升反倒会导致许多农人不再种地了,只能投入到商业、手工业中,这是她从来都始料未及的。
武皇突然间想起天幕反复提到的“生产力”三个字,李云乐做的那些就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吧?
看来在她的带领下,未来天下的改变会比她曾以为的要多得多得多。
……
【说完原因,接下来就让我来简单讲解下安乐大帝所定下的税赋,其实跟我们现在所用的税法已经很是相像了。】
【其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市税和契税,市税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买卖东西的交易税,契税则是指房屋、商铺买卖租赁所需要交的税。】
【其次便是关税,那时的大唐虽然没有海关,但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那可是相当的发达,那些西域小国靠着收取过往行商的关税便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且那些商人要是能够成功走上一趟,也是暴利,安乐大帝自然不会放过他们。】
【还有呢就是茶、酒这种高利润、主要是富人群体消费的贵重物品的专项物品税率,安乐大帝特意为其设置了从50%到80%的高税率,特别是那些打算卖给什么吐蕃、阿拉伯、突厥等地区的茶叶更是直接被征收100%的商税!】
【最后就是遗产税,安乐大帝规定当家族财产超过一定规模后,便将要缴纳20%——50%的遗产税。】
哪怕朝臣、世家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那“安乐大帝”肯定又要给他们征收高额赋税。
但如今听见100%后他们还是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不仅让他们交出土地,还要在日常往来、买卖中持续让他们出血,这尼玛是真狠啊!
更离谱的是他们将家产传给自己儿子还要交税?这其中有任何和外人有关之事吗?
这李云乐就是不想他们世家、贵族继续传承下去吧!
至于武皇则是一脸兴致盎然地让身旁的上官婉儿记下来,记下来,通通记下来。
打击世家贵族什么的,她一向最喜欢了!
【嘿嘿,其实安乐大帝还有一个骚操作。就是她会在国家有战争筹措军费时,向大唐的世家贵族们征收“爱国税”,名单嘛就是按照当初世家自己所编撰的氏族志以及每个地区前100的商户。】
【用安乐大帝的话来讲,他们作为扎根在这片土地几百年的世家定然很爱这片土地,很爱这个国家。所以当国家有难之时,想必他们也是很想为这个国家出上一份力的。朝廷呢也感受到了他们这一份拳拳的爱国之心,所以特意给他们这个机会。而他们在交了爱国税后,便会得到爱国者的称号。】
【当时的世家大族碍于安乐大帝权威,部分人选择暂时顺从,至于部分头铁的世家则当没听见。至于结果嘛,自然便是被各地军人找上了门。】
【军人们也很是卖力,毕竟这可是为他们自己挣粮饷啊!至于结果就是,没一个逃脱的。】
【世家和大商人们那时只能安慰自己,反正国家总不能一直打仗,他们也不至于被这么逼捐太多次。但显然他们太天真了,安乐大帝统一整个亚欧大陆板块仗可能少打吗?】
朝臣们只觉得自己的大脑快爆炸了,怀疑自己出现了幻觉。
爱国税?还有这玩意儿?尼玛这装都不装了吧!
而李云乐则是在心中呵呵,真是可惜没有合适的理由学学黄巢,一路直接杀过去。
而且她已经很温柔了好吧,后世还有战时将个人所得税直接定到93%的总统呢!
【商税公布后,世家大族以及大商人自是反对不已。但彼时神龙政变刚过,安乐公主极有威望,她当场射杀李隆基的画面更是太过震撼,他们也实在没胆子硬刚,只能不情不愿接受。】
【当然他们心中却还抱有着一个希望,那就是安乐大帝所定下的收税方式实在是有些复杂,如今大唐哪里有那么多的基层官吏去征收那些赋税?没人征收的话那不就一切白搭吗?】
【不过呢,安乐大帝再一次飞快地打好了补丁。】
【她表示,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她要进一步发展科举制,从基层提拔人才!】
第28章
天幕下众人先是感叹了一句,终于听到了个他们熟悉的名词了。
但依照他们对李云乐的了解,不少世家子弟心中顿时生出了些不妙的预感。
况且这科举制从被隋文帝发明再到历代帝王推广,不本就是为了限制他们世家吗?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这些世家子弟对于那些真正的寒门子弟还是很有优势的。
隋朝时的科举就不说了,那本来也得有达官贵人推举才能进行考试。
到了唐朝,虽然规模有所扩大,也不再需要人推举,但所录取的士子人数很少,朝中大部分官员都不是出自科举制。
更何况考试都是明卷,他们的姓氏远比那些考生的锦绣文章在考官那有用的多,结果嘛自然是可想而知。
当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参加科举的,门荫入仕难道不香吗?他们又何必跟那些寒门子弟们比拼呢?
所以他们这些家族一般都是推举想要依附他们家族的寒门士子,为他们扬名,为他们买通考官。
不过李云乐显然不是会照搬如今科举制的人,她肯定是要改革的,她又会怎么改呢?
武皇也很是好奇,她应当是自科举制创建以来最为倚重科举制的帝王了。
会去考科举的大部分都是寒门出生,能力也大多不错,因为没有根基反倒是不会像不少李唐老臣那般反对她。
但她一直觉得如今的科举还有不少缺陷,提拔出来的人才还是太少了些,而且也总容易被那些世家大臣们利用推举他们的自己人。
所以她对科举进行了许多次改革,比如开创殿试,自己亲自挑选人才,又比如开创武举,试图找到可用的将帅之才弥补如今朝堂上将星凋敝的困境。
只是做了这些之后,武皇依旧觉得犹嫌不够。
如今的科举制依旧不够公平,不能为她选到最合适可用的人才,但她一时间也难以想到该如何改革。
如今可算是瞌睡送来了枕头。
至于李云乐,她自然半点都不意外。
不管何时教育和选拔制度都是重中之重,不过她也有预感,她对于科举制的改革应该会远超出武皇和其他人的想象。
而这时女声也印证了她的猜想。
【其实说成是对科举制改革有些片面了,安乐大帝可谓是逐步将整个教育制度都改了个遍。】
【当然,她一开始肯定不会直接这么猛的,一切都得慢慢来不是?】
【所以呢,在某个风和日丽早晨的早朝上,她再次提出了她关于科举制改革的提案。】
【至于早朝为什么成了早晨,嘿嘿,因为安乐大帝体量朝臣们凌晨三点就要出门所以提议将早朝时间延后了。但偷偷说,我怀疑是安乐大帝自己起不来,因为按照记载李显刚登基时,安乐大帝数次迟到,而在提议后她便是踩着点到,而哪怕她登基后成了皇帝后也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也是我和安乐大帝为数不多相同的习惯。】
天幕下的武皇不由得一笑,这丫头当了皇帝后还真改了早朝时间。
这可真是将“懒”摆在明面上啊!哪个皇帝像她这样?之后自己一定要找机会好好教育一番她。
不过这到底是小事,随着天幕女声的继续讲解,武皇很快便将其抛之脑后。
【好吧,up主这个爱跑题的性格真是改不了。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讲安乐大帝的科举改革政策吧。首先她宣布了继续发扬武皇开创的殿试、武举,同时将武皇所创的在殿试所用的糊名制度进一步推广到所有级别的考试湳枫中,并且安排安排专门的誊抄人确保考官们不能通过笔迹认人。】
天幕下的众人:这叫做温和?
这几条改革都影响很大好吗!特别是那最后一条糊名制度,就能让科举变得翻天覆地了!
不少依附世家的读书人心中着急,如果糊了他们的名字,那他们还怎么提前与主考官通气?哪怕他们买通了考官,那考官也难认出他们啊!
等等,天幕倒是不爱说假话,这些举措若是在它的定义中是温和的话,那岂不是之后还有更猛烈的手段?
但同时各地不少清贫学子此时却是泪流满面,说来现在的科举也的确算是他们想要改变命运的最好上升通道。
哪怕科举做官,特别是明经科更是一向被朝中大臣看不起,但他们还是难以高中。
如果是学识输给别人也就罢了,而身处其间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弯弯绕绕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