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文艺妇女 第60章

作者:木头山 标签: 年代文 轻松 穿越重生

  他们也想过报《华尔街奇遇记》,可惜《华尔街奇遇记》只有十万字左右,只能算中篇小说。

  李稻花听到心里一咯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得奖绝对是好消息,可李稻花害怕啊。

  人怕出名猪怕,尤其是在她放飞自我的节骨眼,她刚把大家的注意力给转移了,这一得奖,不就又把注意力给拉了回来。

  得奖领奖的时候,还要发表获奖感言,更何况,这是第一届,更重要,是要打个样的。

  她的这篇小说也有意思。

  《一方屋檐》刚发表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部小说,纯粹就是拍马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房改。

  它没有一点内涵,体现不了一点文人风骨,没有批判精神。

  果不其然,报纸公布茅盾文学奖消息之后,社会上立刻掀起轩然大波。

  李稻花的《一方屋檐》在这份获奖名单里,显得格格不入。

  其他的几部获奖小说,大多是带着批判色彩的,比如说《芙蓉镇》、《将军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这些小说,通过描写十年对社会各界的伤害,进行深刻反思,发人深省。

  其他的获奖小说,写的也是过去的故事,只有《一方屋檐》,写的是未来。

  虽然前半部分写的是普通人当下的困境,可后半部分完全是天马行空。

  这样的小说也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吗?这真的没有黑幕吗?

  看到报纸上写的黑幕,李稻花都懵了,她上哪搞黑幕去,短短三年,产出这么多小说,他们难不成以为她是梦游写出来的?

  除了上次跟她爸妈们在北平旅游了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她都是兢兢业业的写稿子啊,连认识其他作者,扩展自己人脉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说黑幕,丧不丧良心啊,这黑幕难不成是他们给她运作出来的。

  外面吵的很厉害,那也不耽误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如期举行。

  李稻花在父母的期盼下,穿上中山装,被他们送到人民大会堂门口。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文学界的一次盛举,除了六百多名文艺工作者,还有不少记者。

  李稻花根据引导,找到自己的位置,两边的人她都不认识,还是大家互相介绍自己,才知道她左边坐的是梁晓声,右边是路遥。

  这时候都还比较年轻,当然,也都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场

  ,梁晓声给她介绍,他们周围的作家都是谁。

  基本上都是以后耳熟能详的,就算没见过本人,也读过对方的作品,或者是看过对方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

  “首先恭喜稻花老师获奖啊,我也看过不少你的作品,实话说,确实很发人深省,还是年轻人的思想更活络,我们都老喽。”梁晓声开玩笑地说。

  “哪里哪里,梁老师的作品才优秀,这次不过是侥幸。”

  真的是侥幸,就水平来说,在座的作家,水平比她高的比比皆是。

  可惜,再怎么样,她是带着未来几十年的历史回来的,能够比大多数人看的更远,更准确。

  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小说,脱离了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就像之前说的,这次茅盾文学奖,有一半的获奖作品,描写的都是十年里的作品,围绕批判十年展开故事。

  这不是评选组故意挑选这样的作品,而是在1977-1981年这段时间里,发表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相关内容。

  这样的情况下,选中十年相关作品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如果这几年,发表的作品全都是这个主题,那今年再怎么挑选,最后挑选出来的,也都是这个主题的作品。

  那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说今年的文学奖就只发给这个主题的作品。

  今年不是十年主题的作品,也不是《一方屋檐》一个,就李稻花的作品争议大。

  路遥特别想提醒李稻花,想问她的获奖感言准备好没有,在场的记者,很多都是冲着她来的。

  作为最具争议的作者,别人的获奖感言可以随意,她的获奖感言可不能随意。

  可惜,他们两个并不熟,李稻花又是个年轻女作者,在场这么多人,他突然提起获奖感言的问题。

  李稻花领情到还好,不领情的话,那可就闹笑话了。

  路遥经常吸烟,就算是换了衣服,身上也有淡淡的烟味。

  吸烟的人大多肺不太好,肺不好的情况,人就容易咳嗽,路遥每次咳嗽,李稻花都以为他是清嗓子,有话要说。

  转头才发现,他并不是要说话,只是单纯的咳嗽,她没发现的是,路遥其实一直都在观察她。

  李稻花越来越出名之后,路遥也听说了她,更看到了报纸上写的李稻花的种种生平。

  对路遥来说,李稻花这个人,简直就像是他笔下男性角色的性转版。

  在路遥的笔下,描写过不少幻想进城的农村男青年,把城市女性当做垫脚石,进城后就抛之脑后。

  这或许是跟路遥在十年里,看到过类似的事迹有关,或许是其他……

  总之,李稻花就是这样标准的农村女性,被城市男性带到城市里,同样的,李稻花也有他笔下男性的共同点,有文化有思想。

  当然,这个文化,是指李稻花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他知道,对方的学历只有小学。

  李稻花和欧阳远,这么两个人,到北平之后,依旧和和美美,这样的情况,不多见。

  从农村到北平这样的大城市,不少人会性情大变。

  他看来的和和美美,就是报纸上,从来没有刊登过,关于李稻花和欧阳远婚变的新闻。

  据业内人士讲,两人的感情还挺好,经常成双入对的。

  获奖感言李稻花当然早就准备好了,之前王蒙提醒她准备的时候,她准备过一版,后来乱七八糟的新闻出来之后,她又修改了一版。

  大家和和美美的多好,为什么非要盯着她不放,她就想挣点钱,没别的意思。

  写小说,纯粹是因为,这算是她为数不多的长处,活的已经这么艰难了,怎么还有人添堵。

  李稻花的获奖感言是记在心里的,都作家了,拿个发言稿上台发言,总感觉有点奇怪。

  很快,颁奖典礼开始,简单的文艺表演之后,就是颁发荣誉证书。

  李稻花和其他六位作家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抱着自己的第一个获奖证书,李稻花觉得,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她收回之前诺贝尔文学奖没意思的话,要是发给她,她肯定会去领的,拿个证书,摆出来给别人看啊,还能顺道堵住别人的嘴。

  之前她获得提名,诺奖还没公布的那段时间,哎呦,社会上的新闻多和平啊,仿佛她一瞬间就成了完美的人。

  大家都不批评她,就连胡同里的邻居们见到她,也不躲着了,会主动给她个祝贺。

  那段时间,是李稻花觉得开心的时间之一。

  不是最开心的,她开心的时间还挺多的,收到稿费的时候,开心,写稿子喷人的时候,开心,写稿子搞事的时候,开心……

  穿越前不开心的日子一去不复回,上辈子写文案,那都是苦大仇深,每写一个字,心里都要暗骂那秃顶领导。

  希望他今天再多掉几根头发,争取早日变成全秃,而不是现在的地中海样子。

  这辈子写小说,每写一个字,心里都美滋滋的,甚至觉得自己笔下的故事,笔下的人物,都有独特的意义。

  李稻花是最后一个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的,虽然不知道这个排序原理是什么,总之,把她排在最后,李稻花感谢举办方。

  跟其他人沉稳上台不同,李稻花上台的时候是小跑上去的,因为穿的是布鞋,在停下的时候,小小滑了一下,被她稳住。

  台下发出细微善意的笑声,主持人当时差点冲过来扶她一把。

  这要是真摔倒,明天报纸上,那就绝对是头版头条。

  在麦克风前试了试,麦克风没问题,也很难出问题,前面的人用的时候还都是好好的呢。

  “大家好,我是李稻花,笔名稻花,我来,是为了吹起未来的风,不接受反驳。”

  简短的获奖感言,甚至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李稻花已经又小跑下台,回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不管是哪个摄影师用照相机对着她,她都是笑眯眯的样子,非常配合拍摄。

  她还有时间调整角度,尽量让拍摄出来的照片好看些,别留下什么死亡照片放在报纸上。

  就这种黑白照,再加上一点死亡角度,那绝对是双倍暴击。

第60章 来信记者没捞到自己想要的,李稻……

  记者没捞到自己想要的,李稻花在台上的时候,他们可以采访,现在人坐在人群里,他们再过去,就不礼貌了。

  但是没关系,等会儿散会,他们还能去采访,再不济,李稻花说的那句话,和之后的不接受反驳,也能让他们编排出一篇文章来。

  可惜,李稻花没给他们机会,等到散会,李稻花利用自己年轻,再加上身高在人群中不算突出的优势。

  一路上弯腰小声借过,躲着记者,打个车就回家了。

  李三柱和林金凤在外面还眼巴巴等着呢,李稻花打发人告诉他们自己回来了,两人才没一直等下去。

  她可以自己写稿子,但是不想跟记者过多打交道。

  难缠,还不一定会把人写成什么样。

  其实相对来说,这个时期的记者还没那么多丧良心,没功德的。

  等到改革开放,私营媒体越来越多,才是真的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时代。

  李稻花参加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说自己要吹起未来的风。

  配合着报纸上,即使只是黑白照,依旧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活力、明艳照人,跟其他沉稳的作者完全不同。

  单看照片,很多人完全无法想象,这就是他们一直挂在嘴上的稻花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年少轻狂啊。”

  “呵呵呵,毕竟年轻,你我年轻的时候,如果能取得她这样的成绩,恐怕比她还要狂。”

  另一个人都没多想:“你这话说的没错。”

  想当初,他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时候,左邻右舍通知个遍,听着他们的吹捧,仿佛明天自己就要全国闻名。

  事实是,他又写了很多年,才逐渐积累起名气,这些年,也听过不少风言风语。

  大多数作者没办法像李稻花这样,跟不用休息一样,脑子转个不停,不断地发表新的小说,稿费完全不愁吃喝。

  很多作者,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的,只有写出名堂来之后,生活条件才能转好。

上一篇:当气运之女死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