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头山
“对,大家都是一家人!”
杨雪之所以想要买书寄回去,还是因为他的家乡太偏僻,按照正常的流程,《风雨飘摇中》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传到他们那里,就得三四个月。
单行本那就更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也就是李稻花还算出名,省级新华书店就算时间长,还能收到李稻花的小说。
如果是非著名作家的非著名小说,不够优秀的情况下,偏远地区的新华书店甚至不收录。
倒不是他们看不上这些书什么的,主要是有限的资源要尽可能的分配在优秀的文学上。
新华书店在这个时期,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也是开启民智的地方。
偏远地区的新华书店只能尽可能的保证开卷有益。
这还是滇省的省级和市级新华书店,下面的县级更困难,他的老家是在村里,村子里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县里,就算去县里,也不敢进新华书店。
作为文盲和半文盲,新华书店在他们的眼中,那是读书人才有资格去的地方,他们是不配进去的。
书本寄出,随着卡车缓缓启动,装载着一捆书的家信跟其他信件一起,向着滇省缓慢前进。
经过不断地换车,换人,最后到最基层的邮递员手中。
邮递员确定好地址,把这捆书绑在自己的自行车后面,试了试,确定不会掉下来,才骑上早就破破烂烂的自行车出发。
他是邮政联通千家万户最后的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其实他当上邮递员也没几年,刚上岗的时候,给他配的自行车还是新的呢,他爱护的不得了。
可再怎么爱护,没几年,这车也破的不像样子。
崎岖的山路,还有各种各样蜿蜒的小路,尤其是山里还经常会有小溪。
有时候,他甚至需要扛着自行车过河,他进水里没关系,车上的信件可不行,泡了水,上面的墨迹散了,这封信也就废了。
叮铃铃的自行车声响起来,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哪个村子在哪里,他都一清二楚,很快就在脑海中分布好路线。
他去送信,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送的,是按照路线来送的。
这些信也有统一的送信时间。
他们这样的邮递员,路上打劫的人也不会打劫他们的,都知道,他们对山里人很重要,最主要的是,身上确实也没钱。
杨雪家所在的村子是最后一个送的,到地方时,太阳已经西斜,邮递员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在太阳落山前回家。
看来今天只能在村民家借住一晚。
“杨天,你儿子的信。”杨天是杨雪的爸,他还有个兄弟叫杨地。
邮递员已经不是第一次来给他家送信,还帮忙念过信。
他家,是他们村唯一会有信的家庭,就是因为他们家儿子在北平工作。
“哎呀,快,孩他妈,给人倒杯水,歇歇脚。”
说完,拉着邮递员坐下:“这天都晚了,回去路上也不安全,要不就在我家歇一晚上吧。”
“叔,我正有这个意思呢,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样,我把您的信读读你们听吧?”
“哎,成。”
杨雪的妈,李花端着碗水,赶紧过来,还招呼家里几个孩子也过来听听他们哥说的什么。
「妈,我在北平一切都好,最近我看了一本小说,名字叫《风雨飘摇中》,是大作家稻花老师写的。
她在小说里,写了我们美丽的滇省,让我仿佛回到了家乡,妈,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本来,我是想买一本小说让你们看的,稻花老师知道后,专程找到我,送给我许多这本小说,还帮我邮寄给你们。
妈,这些小说,你们留一本在家里,剩下的,就分给其他人吧,让他们也看看,我们滇省,在全国人民面前出名啦!」
“他说的这是个啥意思啊?我怎么听不明白?”李花听的有些云里雾里。
“稻花不就是地里的那稻花吗?这你都听不明白!”杨天鄙夷地说到。
“不对!我们老师说,稻花老师是我们国家最优秀的作家,让我们有机会多读读稻花老师的作品呢。”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反驳。
邮递员已经把信重新叠好塞回信封,给他们解释信上是什么意思。
解释半天,他们才明白,这一捆书,都是别人送的,他们儿子让他们留一本在家,剩下的拿去送人。
“送什么人啊,咱们不看,拿来烧火多好,有钱烧得慌,还送人。”杨天不同意,说着就要把这捆书拿走,跟柴火放一起。
生火也不容易呢,家里留的玉米杆子,玉米棒子,那都是为了方便引火,木头抗烧,但是不容易点燃。
“哎呀叔,这不就浪费了,你们不会看,我念给你们听,好歹是您儿子想让你们看的。”
邮递员心疼的不行,他是读书识字的,也知道稻花老师。
前段时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时候,就算他们这偏僻的地方,报纸也给普及到了。
可是外人,又不能说什么,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曲线救国。
杨天心里一想,这反正晚上也没什么事,听他念这小说,就跟听说书差不多,也算有意思。
家里别的没有,柴火不少,这会儿一家人就围在火堆旁边,听邮递员念《风雨飘摇中》。
刚开始还没什么人说话,大家都沉浸在李稻花的开场铺垫中。
他们知道打仗,倒不是从报纸上知道的,而是身边口口相传知道的。
这打仗就在他们身边呢,前两年刚结束,死的人也不少,不过打仗嘛,哪有不死人的。
渐渐的,他们听到了滇省的部分,杨天瞬间就精神了,仿佛来到了自己统治的领域,说话的声音都大了很多。
“就这山沟沟,哪里美,城里娃,怪得很。”
“我就喜欢唱歌,我唱歌,
在我们村,那可是头一个。”
……
邮递员念的,都没杨天说的话多,几乎是每念一段,杨天就要点评一下。
邮递员很无奈,李花也只能抱歉地笑笑,她老公是这样的,家里也没人能管他。
以前杨雪偶尔会跟他对着干,现在杨雪去北平,家里就真是杨天说了算。
念到最后,杨天已经完全认可了邮递员说的,这是个优秀的作者,太优秀了!
第62章 星云奖“这作者,太优秀了。”杨……
“这作者,太优秀了。”杨天这么说着。
旁边的李花赶紧趁这个时候说:“那咱们听儿子的,把这书发给别人吧,要不儿子知道了,该生气了。”
说到儿子生气,杨天都点不高兴,这老大儿子是越来越不把他当回事。
但是他还真不敢怎么样,他儿子可以说是这一片的骄傲,都不只是全村的骄傲了。
虽说这两年儿子没回家,可一回家,真起冲突,指定没人站他这边。
就这样,半哄半劝的,杨天才算答应把这书送人。
送人也是有条件的,他看谁顺眼才能送谁,不是谁都能拿的。
第一个那就是邮递员,得跟邮递员搞好关系啊,他们家的信全都靠邮递员送呢。
他们家留了一本给几个孩子看,李花就让家里老二,带着几个孩子,看书学认字。
“好好学习,将来跟你们哥哥,还有这个稻花老师一样,都去北平。”
“妈,女娃也能去北平吗?”
李花愣住,她是文盲,当初县里来扫盲的时候,她也没能去,得在家干活呢。
可她知道,学习才能有出息,她小时候一起玩的人,就是学习好,才有机会去外面工作。
杨雪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以后,就更印证了学习才能有出息这句话。
她也想家里的孩子各个有出息,但那不可能。
上学是要花钱的,而且,多上一年学,孩子就少干一年活,一出一进,可是笔不小的账。
家里的几个女娃都只上过两年学,稍微大点,就得回来帮着家里干活。
晚上听邮递员读完小说,又听邮递员给他们讲稻花老师的故事。
稻花老师就是个农村妇女,可是她写的小说,阿美莉卡人都喜欢呢,挣的那都是美元,全国出名的那种。
这话没想到会让孩子们记在心里。
“女娃也能去,稻花老师不就比你哥还厉害。”
在孩子们心里,他们大哥是最厉害的人,能到北平上大学。
当初考上的时候,村里人都来送东西,有送吃的,也有送钱的。
大家都不富裕,几毛几块的,都是大家的心意。
听到李花肯定的回答,几个女娃也高兴,嚷嚷着自己以后也要像稻花老师那样,去北平,挣美元。
几天后,杨天把家里的书都散了出去,可算是在这附近出了把风头。
拿到书的人家,大多是家里有识字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杨天可不愿意给他们。
他自己烧火那是他,这是他家的书,他想干什么干什么,别人可不能这么做。
就这几天,远近山头的村子平时的休闲时间,就是听新故事。
“杨闯?哎呀,这不就是咱们村的那个闯娃子吗?他咋跑外面去了?”
“三爷爷,这不是闯叔,这是故事,是假的。”
“你不懂,这肯定是写的闯娃子,那水浒传都还是真的呢,你闯叔,当年也是犯了事,跑出去之后,就没再回来啦,哎……他娘还等着他呢。
是死是活,总得有个信啊,我得去告诉你小草奶奶,闯娃子没了。”
说着,老太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往小草奶奶家去。
邮递员带回去的那本书,他借给其他人看,借来借去,县长都借走了。
人民文学的报纸现在才刚到他们这里,他就看了一半,实在是想全看完,没想到还能有人专门从北平寄书来他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