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 第177章

作者:小胖柑 标签: 豪门世家 美食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没事,没事。我们那儿小朋友考大学,对全家来说都是大事。听说你考完了,要去台湾?”

  “是要去的。”

  “也来我们店里坐坐。”陈德祥说,“这次锦龙要守店,没能来。到时候让他好好向你请教。”

  “请教谈不上,同行之间交流嘛!”岳宁跟吴志海说,“吴哥,晚上安排在旺角,对吧?今天秀琴姐在那儿。陈老板离开北京三十多年了吧?去尝尝秀琴姐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再吃口春饼卷合菜。”

  “好。”

  送走他们后,岳宁回到办公室,祖孙俩继续陪陈主任喝茶。

  陈主任被派来驻港招商,内地和港城在思想和经济上差异很大,工作该如何开展,他也一筹莫展。

  “要是多一些像乔家,尤其是乔二少这样的热血商人就好了。”陈主任叹气。

  他来的路上特意在鹏城停留了两晚,和乔君贤,还有那几位先期在鹏城开厂的华商,坐下来深入聊了聊。

  在一无所有,政策还在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乔君贤也遇到了许多看似不起眼,实则很棘手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让很多原本想试探着去内地投资的港商打了退堂鼓。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对内地有深厚感情,不计盈亏都要往内地投资的港商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港商都是在商言商,甚至其中有不少是在殖民政府统治下发家的港商,他们年轻时在英国念书,回来后和英资洋行合作,他们不过是说着粤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国人”。就看最近的房价,中国多次表明不会放弃港城,港岛是英国人占领的地盘,房价比99年租约的九龙高出30%-40%。报纸上那些南美小国都在打广告吸引港人移民。

  岳宁说的这些,陈主任何尝不知道?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岳宁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相信中国人是最会经商的群体之一。”

  “也是。”

  岳宁想起一件事,说:“陈主任,前几天我回去清明扫墓,粤城二商局的宋局长找我,想借调大厨回去支持春交会。我在想,你们能不能让立德、瑞美这样有港资背景的企业设个摊位,也参加交易会?”

  粤城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各举办一次,从1957年开始,即便在最混乱的时期也从未中断。

  “港商来参观、采购的不少,如果能看到港资背景的企业也能通过这个窗口和世界各国的客商接洽,他们会怎么想?”

  陈主任一拍大腿:“我就说,得多找你们聊聊,肯定有收获。我回去打报告,春交会来不及了,秋季应该能赶上。”

  陈主任又和他们聊了一会儿,起身说:“来日方长,以后还得多多麻烦你们。”

  “就凭您千里迢迢去接我过来,您说这话可就见外了。”

  “小岳,我再强调一遍,以后可别再安排在这么豪华的酒楼请我吃饭了。影响不好!”

  他今天已经说了好几遍,岳宁笑着说:“知道了,知道了。下次就在宝华楼,只要我亲自掌勺就行。”

  陈主任哈哈大笑:“我这面子可真是大得很呐。”

第208章 不回台湾了

  陈德祥年纪大了,一大早赶飞机过来,吃了午饭,小老婆就拉着他出来逛商场。

  四太太一进商厦就两眼放光,陈德祥实在不明白,一条丝巾、一个手袋到底有什么值得她如此兴奋的。

  他年纪大了,在这般喧嚣的场景中,只觉头昏脑涨。

  他走到柜台边,问四太太:“你买好了没?”

  “这么多柜台呢,我得一家一家慢慢逛。你知道吗?这里的东西好便宜,在台北买一件,这里起码能买两三件。”四太太兴奋地说,“我还得给玉莲买,你自己都说玉莲是咱们家的大功臣,一连生了三个金孙。”

  “她下次可以自己来。”陈德祥说。

  “公公婆婆买,那可是长辈对小辈的疼爱。”

  “行吧!我累了,去歇会儿。”陈德祥无奈地抬手看了一眼表,“四点半一定要走,五点吴志海来接我们。”

  “好啦!好啦!我知道了。”四太太继续去抢购商品。

  “那等会儿我还来这儿。”

  “好。”

  陈德祥想找个地方坐下,转了一圈,来到宁小厨面馆门口。这都三点多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这反倒勾起了他的兴趣。

  他一走进面馆,就有服务生弯腰说道:“欢迎光临。”

  店堂里,粤语、国语和日语交织在一起。他去看菜单,服务生上前介绍:“老先生,您是要用餐还是喝杯饮料?”

  “我就看看。”陈德祥见柜台上有彩页,便问,“可以拿一份吗?”

  “当然可以。”

  他拿了一张彩页,找了个位置坐下。年纪大了,站久了容易累。既然进来了,总该买点什么,不然占着人家的位子也不合适。他正看着彩页,琢磨着要点什么饮料。

  “老先生,送您一杯大麦茶。”服务生给他端来一杯大麦茶。

  “我还没点饮料呢。”

  “这是免费的。客人逛累了,来这儿歇歇脚,不一定要点单。”服务生微笑着,指了指角落里的报纸架,“我们这儿还有当日的报纸和商厦里的折扣彩页,您要是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好的。”陈德祥这才发现,店里有不少男士跟他一样,面前放着一杯大麦茶,边喝茶边看报纸。

  他喝了一口大麦茶,味道还真不错。

  他拿了一张当日的报纸,港城的报纸大幅报道英国王子的恋情,翻过来是一张岳宁的照片。文章说她昨天参加会考,英国语文科考试结束出来时,记者采访她,她说这一年的英语没白练,感觉还挺好。记者也采访了其他考生,都说今年英语挺难。

  茶喝完了,有人过来续杯,耳边还回荡着舒缓的音乐。这里和外头的喧嚣仿佛是两个世界。

  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忽然听到音乐换成了欢快的声音,抬头一看,只见店里的职员排着队,原来是要准备晚市了。

  时间差不多了,陈德祥走到门口,门口的服务生弯腰说:“您走好。”

  他什么都没买,还白喝了一杯茶,居然还受到这么礼貌的对待。

  刚才在宁宴,他还觉得,那么贵的酒楼,有那么好的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只是一家面馆,套餐价格都在十港币以下,他们是怎么做到这样的服务的呢?

  陈德祥走到约定的地方,焦急地抬手看表,已经四点三刻了,却不见四太太的人影。买东西都买昏头了!

  到了四点五十七分,四太太大包小包、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陈德祥满脸不悦:“你知不知道现在几点了?”

  四太太抱怨道:“要试衣服,还要结账,谁叫你不在我身边?我只能自己跑收银台,来来回回的,太不方便了!”

  陈德祥懒得跟她计较,说:“快点回去。”

  “帮我拿一下。”四太太娇声说道。

  陈德祥接过袋子,她怎么能买这么多东西?

  “花了多少钱?不会把我给你的三万港币都花光了吧?”

  “……”

  看着小老婆不说话,陈德祥沉着脸往前走:“还不快走?”

  两人走进酒店,就看见陈锦莹和吴志海已经在休息区等着了。

  陈锦莹看到他们,走上前来,眼睛看向他们手里的袋子:“四妈,第一天就买了不少啊!”

  “给你爸爸和锦龙也买了。”四太太连忙说道。

  陈锦莹若有所思地看了陈德祥一眼,点了点头:“哦!”

  陈德祥被她看得心里莫名有些不舒服,说:“我们先上去把东西放了,马上下来。”

  到了楼上,他冲着四太太发起了脾气:“我跟你说别跟着来,你非要跟。跟来了还这么不懂事,买这买那的。”

  “我买点东西怎么了?而且我都是挑着打折的买。我平时要和那些太太们应酬……”四太太眼泪流了下来,“不就是被你女儿看到我花你的钱了吗?你就是这么怕她。去年我就买了串红宝石项链,你女儿在饭桌上就不高兴了。你就说我败家。”

  那时老二已经病入膏肓,医生都说没救了。女儿求他再花钱治疗,他跟女儿说别花这冤枉钱了,这么不顾一切地治,也要考虑一下花这些钱值不值。

  他们父女俩正为这事争论的时候,这个不懂事的女人,居然买了条项链,还在那些太太面前炫耀。

  女儿找到他,质问他有钱给小老婆买项链,却没钱给二老婆治病吗?他只能又拿出钱来继续给老二治病。

  他让小老婆懂事点,小老婆反而跟他闹,还说凭什么给老二看病就许花钱,她花钱就不行,真是有理也说不清。

  “你想哭就哭吧,反正你也喜欢这里。我去办正事了。”

  “我也去。”四太太可不能让老男人和陈锦莹单独去宝华楼。出来的时候儿子就跟她说了,要盯紧老男人。她可不能让父女俩私下跑去宝华楼。

  “那就去洗脸,快点走。”

  陈德祥知道这是儿子的小心思,可又能怎样呢?他老了,死后还得靠儿子供奉香火。

  他又等了老四十几分钟,下楼和女儿、吴志海汇合时,已经快傍晚六点了,正值下班高峰,在海底隧道堵了将近四十分钟。

  一行人到达宝华楼时,已经快七点了。宝华楼门口排队的椅子上早已坐满了人。

  值班经理看到他们过来,连忙走到吴志海面前说:“阿志,能不能等一下?你约的五点半,等到六点半你们人还没到,我就把位子重新分配出去了。我马上给你们安排。”

  吴志海转头说:“师傅,我们来晚了。按照规定,半个小时不到,位子就会被重新分配。我们等等吧。”

  “你不是宝华楼的大厨吗?连个位子都没有?”四太太看向陈锦莹,“我们店里要是预定了,应该不会顾客没到就把位子给别人吧?”

  陈锦莹淡淡地说:“我们店里生意可没这么好。顾客预定了,晚到一个半小时的情况也不多见。”

  陈锦莹又对那个值班经理说:“我们慢慢等。”

  “谢谢理解。”

  当然不会真让他们等太久,十来分钟后,值班经理亲自领着他们进去,上了二楼一个能坐八个人的小隔间。

  “阿志,菜就按之前预定的给你们上了。还有什么其他需要,你跟小雯说。”值班经理带着侍应生跟吴志海交代道。

  “芬姐,麻烦你了,你去忙吧!”吴志海说。

  吴志海点了酒水。宝华楼和宁宴不一样,宝华楼现在翻台很快,客人刚坐下,凉菜和烧腊就上桌了。

  陈锦莹看着一盘摆放成铜钱串模样,还点缀着雕刻花卉的桂花扎,问道:“不是说宝华楼主打性价比吗?凉菜摆盘也这么精致?”

  “学徒拿这个练手呢。在宝华楼,手艺粗糙点也没关系。过关了,就能去宁宴做菜了。”吴志海说,“宝华楼的厨子里面,盘饰做得最好的就是宁宁,她绘画功底深厚。排第二的就是我师傅阿星,这些日子我在他那儿学到不少。”

  侍应生拿来酒水,吴志海打开酒瓶瓶盖,站起来倒酒:“陈老板、师傅,玉冰烧你们没喝过吧?这是加了肥猪肉酿的酒,出了粤省就很少见了。”

  给父女俩倒完酒,他又给四太太倒了茅根水:“四太太,竹蔗马蹄茅根水味道很不错,您会喜欢的。”

  陈德祥喝了一口玉冰烧,这酒酒香独特,酒味绵甜柔和,甘冽又丰满。

  拆鱼羹作为头道汤羹上桌,这道菜出自马耀星之手。马耀星有天赋又勤奋好学,手艺自然没得说。

  中午吃的坛烧青衣鱼头,加了鲍鱼汁,浓郁粘稠;这拆鱼羹则鲜香顺滑,都是吃了一次还会回味,让人想再来的好菜。

  门被推开,熟悉的香气飘来,陈德祥转过头,只见一份冒着热气的炒合菜和一份春饼被端了上来。

  热气蒸腾中,韭菜的辛香、豆芽的清冽、酱油的醇厚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