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花白茶
他前年那件事,不过是个开始。
以后事情会越来越多。
纪阳当时道:“那不嫁大皇子,不就行了?”
不行的。
大皇子提出这件事,他家就已经被架在火上烤了。
他爹虽不善交际,但官场上的朋友,都是真心对他。
而他,加上纪风,以及因兴盛科举积累起来的声望。
还有文家书院,卓家的势力。
这就算了。
皇上也只会觉得他家好用。
错就错在,大皇子跟皇上想法一致,也亲近他家,亲近的有点过头。
他家这般情况,加上年富力强的大皇子。
怎么看,都是要再组一套班子的意思。
皇上今年四十八。
大皇子已经二十。
这要是不多想,那才奇怪了。
天家父子之间,或许还有回转的余地。
但他们纪家可没有。
没有皇上的允许,大皇子敢自己接触朝臣,已经犯了大忌讳。
大白话便是。
皇上已经觉得他们是大皇子党羽的人了。
这种情况下,不打压才奇怪。
可为了不让朝中人怀疑。
只能再找其他办法。
他之前那件事如此。
接下来,还有事情等着。
尤其是六月份,他外祖卓侍郎退下后,情况会更不好看。
就不说六月份。
四月武举,门北县过去的十个武举人,说不定都会被连累。
除非绝口不提,跟他这个县令有关系。
只讲是本地教谕的功劳,以及朔州的功劳。
这种情况下,还去邀功,不等着被皇帝多想?!
纪阳忍不住感叹道:“我们只是想好好做事,竟然这么为难人。”
而且他们退无可退。
如果拒绝了大皇子,那皇上跟大皇子,甚至皇后也觉得他们家不知好歹。
在大皇子求娶那一刻。
他家已经没有退路了。
纪霆甚至隐隐觉得,皇上重新重用荣王,阚家等人,也是意识到他一手扶持起来的臣子们有些失控。
以前扶持贫困学生,是为了平衡。
如今还是为了平衡。
这也是纪霆低调的原因。
他已经意识到危险了。
即便如此,今年还是有危险等着他们。
大约是他爹那边的情况。
没记错的话,他爹一直不批皇上行宫的预算。
这就是个极大的隐患。
纪阳最后问:“我们能做什么?”
纪霆看着庄子的田地:“我们能做的,就是种地。”
“积攒力量,静待时机。”
可时机在什么时候?
四月结束。
京城那边的武举终于结束。
朔州送过去的十个人里,有七个得了官职,剩下的三个人,也有地方争着要。
毕竟他们有真本事。
不过大家的名次确实不高。
今年的武状元,是荣王的一个孙子,说是骑射极好,考试时用的马匹,让在场所有人羡慕。
这般风向,让纪阳的脸都皱起来了。
等到六月份,卓侍郎从朝廷工部致仕。
果然出现大问题。
工部右侍郎退下,那其他官职肯定有所变动。
其中就有纪霆未来岳父齐大人,他明显去了实权部门。
还是那句话,皇上觉得齐大人勤勤恳恳,愿意做事,甚至想过把女儿嫁给他家老三。
隐隐还有些消息传出。
如果齐大人没了纪家这门婚事,他家小女儿会有更好的出路。
这些消息还没传开。
皇上便大发雷霆。
等这些事情传到朔州州城时,几乎所有官吏都在想。
完了。
纪家,齐家,卓家。
全都完了。
纪家那么好的牌,怎么全都打没了。
皇上为什么那样生气?
“还不是行宫的事,能从去年开始提,大臣们一直不同意。”
“等荣王爷跟阚家都支持的时候,才有谈的空间。”
今年工部大换血,换了许多皇上重用的人,还是平时比较听话的官员。
纪霆,纪阳,还有手底下人在书房开会。
纪霆道:“皇上信心满满重提行宫之事,没想到臣子们还是不同意。”
就连他一手提拔的齐大人,都持反对意见。
总之结果一出来,程首辅便称病,闭门不出。
纪阳喃喃道:“因为这不止是行宫的事。”
对于京城官员来讲,南正国的国库另有他用。
这些年提拔上来的官员,基本都是为国为民忠心耿耿的。
这些人肯定不想大肆浪费,去修什么没必要的行宫。
但在皇上看来,自然不止是行宫的事。
而是权力似乎不在他手中了。
这对皇上来说,是大忌。
之前不成就算了,皇上捏着鼻子也要认。
毕竟都是纪伯章这种极为倔强的臣子,也是他当初夺权时重用的人。
可经过他一番整治,浩浩荡荡换了一批人。
新换上来的人。
还是不听他的。
皇上已经动了真怒。
他作为皇上,作为君王,想修个行宫的权力都没有吗?!
这些臣子,到底是不是他的人了!
程首辅的闭门不出,就意味着事情必然不会小。
唯一好的结果,便是他们这些人都不在京城。
当然,这话有点过于孝顺了。
因为纪霆他爹娘还在啊。
纪家二房三房,倒是三月底就走了。
来去匆匆,想来也是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