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说来可笑,他在皇觉寺这两个月,全都在给寺里、给方丈干活,根本一句正经经文都没念过。而现在出来化缘,也不过是给流浪乞讨一个好听点的说法罢了。
他从皖北到豫东,再折返回来。这样的流浪,他四年间走了两次。每天早上看到炊烟就兴冲冲的赶过去,不顾人家的冷眼甚至打骂,只为讨一口吃的,晚上找不到寺庙只能睡在野地里。正如他自己回忆的那样:“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但天选之子总是与众不同的,就像黄巢写的菊花诗一样,朱重八那念过几天私塾的小学文化水平,也在流浪期间写过几首。
有一天他又没有找到能投宿的地方,只能睡在野外,偏生是冬天,寒夜漫漫,身上的袈裟又短又破,根本盖不住全身,只能侧身蜷曲着,想要忍过一晚,却突然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野卧》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秦始皇点点头,沦落到如此境地,竟然也能做出如此豪迈的诗,一点也不比黄巢那“满城尽带黄金甲”差,不愧是豪杰。
不,不仅是豪杰,听到现在,这似乎是唯一成功的,而且出身比前两个还要差上许多,果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只是不知,将来推翻了他的大秦,又建立汉王朝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四年后,朱重八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涯,重新回到开张的皇觉寺。这一次,一待就是五年。
这五年间,他除了给寺庙干活,终于有机会能踏踏实实的看看寺庙的各种藏书。就像是汲取营养的小树苗一样,他也在疯狂的吸收着书本上的知识,结合之前流浪的实践,在悟属于自己的道。
就在这段时间,他们濠州,也有人举起了义旗响应红巾军,首领叫做郭子兴,但朱重八不感兴趣,仍旧宅在皇觉寺里悟道。
但元廷很重视,于是派了附近的驻军过来平叛。地方驻军早已经被腐蚀,而且里面很多都是那种自掏腰包上阵的军户,根本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可想而知,于是反而被郭子兴的起义军打的节节败退。
但驻军将领打仗不行,脑子却很灵活,他为了领到朝廷的赏钱,居然大肆杀良冒功。把濠州城附近的百姓杀了,再把头颅裹上红巾,将封赏装进自己的腰包里。
一时间濠州附近人人自危,纷纷又开始逃难。
这场变故也终于影响到了悟道的朱重八,一次他外出归来,发现家被拆了!濠州骚乱顿起,竟不知谁一把火烧了皇觉寺,等他回来,只剩下几个同门和尚挤在仅剩的偏殿里。
恰好这时,他收到了同乡发小汤和的信。]
汤和嘿嘿一笑,竟难道露出这样骄傲的表情,他对朱元璋说:“幸好有我那封信吧。”
谁能想到,他们濠州城,居然真的会出一位真龙天子呢,还是他的发小!
唔,这样说来,那他岂不就是从龙功臣了?
哎呀,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汤和告诉他,自己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现在已经做到了千户!若是在皇觉寺待不下去,可以来投靠他。
朱重八一时陷入沉思。
他小时候,崖山老兵出身的外祖父,偶尔会跟他讲赵宋,讲张世杰,讲文天祥,讲汉家江山。他懵懵懂懂的听着,不甚理解。经过这些年的变故,外祖父给他种下的种子已经破图发芽,他也越发清晰,现如今踩在他头顶的都是些什么人!
他拿出了卦签占卜,卜继续做和尚是连着三次大凶,卜去参加起义竟然是三次大吉!
是天意么?
好!既然如此,那他就去!
看他如何马上驰骋,如何袖里乾坤,如何搅动这天下风云!]
【作者有话说】
宝贝们,这周日入啦~所以周日前还有一更,写够7w。
v后会尽量准时更新的
感谢在2023-03-2917:56:29~2023-03-3101:08:3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风雪赋琴、韶华易逝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9章 元末农民起义8
◎见龙在田◎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朱元璋站在濠州城的门口,很快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见龙在田。]
[濠州成内有四五支起义队伍,但他们都自称是红巾军,势力最大的那一支,首领便是郭子兴。
没过多久,郭子兴便发现,这个叫朱重八的小伙子打仗勇猛,而且为人谦和,仗义疏财,不仅会老老实实的把战利品如数奉上,而且还将自己给他的封赏大部分都分给跟随他打仗的兄弟,因此短短时间内便颇有威望。
郭子兴很看好这个小伙子,又有汤和这个千户拍着胸脯的作保,于是就把朱元璋调来当自己的亲兵,还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他。
成了亲的朱重八感觉生活有了奔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造反事业,就给自己改了名--这濠州城里人人都尊称他一句“朱公子”,他想要给自己整一个更响亮的名号。
于是,“朱元璋”这个名字便就此诞生。
璋,乃是上古六礼器之一,形状似匕首。
朱元璋,意为诛灭元朝的匕首。]
咸阳学宫里,刘季听了这个名字,暗暗在心里赞了一声。
以身为剑,锐不可当,此诚大丈夫也!
而没文化如胡大海,只能竖着大拇指喊一声:“牛逼!”
然后十分诚恳的对朱元璋说:“元帅,要不您给俺也改一个名字吧,俺愿意做元帅灭元的先锋!”
然后汤和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轮不到你。”
天幕的认证,那跟口含天宪也差不多了,不管是取名还是先锋,不知道马上要有多少人来跪求。
[朱元璋刚加入起义军的时候,张士诚还没有领着十八盐丁扛着扁担造反,脱脱也还在当他的裱糊匠权臣。各地农民起义虽然多点开花,但也只能打打周围的已经腐化的地方驻军,元廷的中央军战斗力还在。
可中央军只有一部,分身乏术。脱脱便像清末一般,允许地方自行组建地主武装,就是团练兵。让那些想维护自己利益的地主,和农民起义军打生打死,互相消耗。
而脱脱自己,则领着中央军,消灭重点敌人。脱脱认定的重点很简单:谁让大都断粮,我就让谁断头。于是,势力很小但占据了运河中段徐州的芝麻李,成了脱脱怒火下的炮灰。
徐州城破,芝麻李全家去见了阎王,但他手下有两个将领领着残兵突围,逃了出来,一路往南跑到濠州,被郭子兴收留。没有全部歼灭,脱脱很生气,他想着一定要赶尽杀绝,才能震慑天下,以后不敢再打大运河的主意,于是继续派兵打濠州。
这次带兵的将领,是个老熟人,就是前面说过去修黄河的贾鲁。黄河事了,脱脱很看重贾鲁,于是让他去刷军功。贾鲁也很实在,每天尽心尽力让人攻城,自己就在城下压阵,有时候甚至连饭都不吃,想要尽快完成丞相的嘱托。
事实证明,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真的会饿死。一次贾鲁压阵的时候,下了死命令:今天一定要攻上城头,不然大家都别吃饭!结果他自己先饿的头昏眼花,晕乎乎的从马上栽下来,没几天就去见阎王了。
估计阎王见了他也得语重心长的劝一句:小贾啊,不吃饭有害身体健康。
虽然贾鲁死的很魔幻,不过想想他修黄河时那些被迫996,还吃不饱的民夫,好像也就没那么魔幻了呢。]
“啊?”濠州被围的事情,汤和是从头到尾参与的,但是只听说那贾鲁堕马摔死了,并没有细究,只当是天佑他们红巾军。
说来贾鲁堕马的时候他就在城墙上防御,还以为是自己百步穿杨,一箭射中了呢!
随着朱元璋改姓朱,现在叫朱英本来叫沐英的小少年,问李善长:“先生,996是什么意思?”
“……”虽然在朱英眼里他是最有学问的人,但这个玩意儿他真的不知道,天幕经常会出现一些他们不太懂的词汇,都被忽略了,不影响他们领会天幕说的真意就行,于是他解释道:
“就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的意思。”
朱英点点头,又问:“那郭天叙在滁州和和州给爹爹使了许多绊子,听说他打这应天的时候阵亡了,是不是可以说他996了?”
李善长:?倒也不用这么举一反三。
[濠州危机暂时解除,可投奔来的两个将领又起了歪心思,他们不想当丧家之犬,而是反客为主,想做这濠州的主人--这格局,可能也就芝麻这么大了。
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亲兵,日日见他们明争暗斗,不堪其扰。他想:我是来搞一番大事业的,是要继承外祖遗志的,崖山那十万忠魂压在我身上呢!结果现在跟这群虫豸混在一起,怎么能扛起反元大旗。
于是他跟郭子兴请了长假,脱离队伍,回乡招募乡勇,打算组建自己的小团队。]
李世民想起当年和父皇起兵反隋的时候,他大哥和手下那个小团体动不动就扯他后腿,还在父皇面前进谗言,父皇居然每每就信了。
他不能说父皇,那是不孝,只得冷哼一声:“那起子小人,打仗不怎么样,惯会搞内斗!”
群臣不知是说天幕还是说李建成,还是说最近反扑激烈的世家,只能装聋。
[有句话说得好: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就像秦末,并不是老天故意把极品英豪都集中在了一个小小的沛县,才出现刘邦、萧何、樊哙、曹参、周勃这些人,一起建立了大汉江山。
而是这些人先有了秦末乱世这个大机缘,然后又在各种困境与挫折中获得了大成长,最后凭借自己的砥砺而成的实力,脱颖而出。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时也,命也,运也。]
刘季越听脸色越不对,秦末、沛县……?
虽然他不知道刘邦是谁,但是后面那几个人名他越听越耳熟啊,那一个个的不是他狐朋狗友就是他上司,最次也是认识的同乡,难道他未来改名叫刘邦了?
大师,我悟了。
秦始皇:我也悟了。
他只知道陈胜吴广覆灭的他的大秦,但看天幕说的他们最后失败了,他还一直琢磨过最后建立大汉的人是谁。但看看手里的名册,以及学宫众人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刘季现在那不停变幻的脸色,八成就是他和他的小团伙。
绕了一大圈,对手竟在他眼前。
沛县是吧,正好一网打尽。
等等……他们好像现在暂时也没造反的心思……
[对于朱元璋这个小团队也是一样,他回乡招募了七百乡勇,里面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
比如徐达,和朱元璋同为安徽凤阳(当时叫濠州钟离)人,但是以前并不认识。这次来投军,和朱元璋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朱元璋的心腹。
郭子兴很高兴,封朱元璋为总管,以后可独立带兵。这就是朱元璋起家的团队。
所以有人说朱元璋是靠岳父上位我不同意,郭子兴不可否认是他的一个助力,但并没有助多少,朱元璋的团队是自己招募的,地盘是自己打下来的。要说郭子兴都朱元璋最大的帮助,可能就是给他娶了马皇后这个媳妇吧。]
[他从七百人里选了二十四人来做各级军官将领来管理队伍,这二十四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武人集团--“淮西二十四将”。包括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淮安侯华云龙、武定侯郭英等。]
天幕上完整的列出来了淮西二十四将的名单,以及他们的爵位,皆为公侯。
不管在不在名单上面,看的都一阵眼热。
胡大海认识的字不多,也知道名单上必然没有自己--他是后来投靠的,所以看个热闹,看了两眼他便嚷嚷:“这花云小兄弟的爵位咋这么长呢,是不是元帅偏心。”
花云性格沉稳细致,乃是朱元璋可倚靠的亲卫,他定睛细看,见花云后面写的是:追封东丘郡侯。
追封……朱元璋心里一紧,看向花云。
花云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并不知道他璀璨的人生将结束在四年后。
他愣了愣,然后有些朴实的对朱元璋笑道:“元帅,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前亡,何况是我呢!只要知道能推翻大元,元帅最后能问鼎天下,我也就死而无憾了。况且元帅能追封,就是心里有我,我儿子必然衣食无忧。元帅,不必伤感!”
朱元璋一时动容,拍了拍他的肩膀。
虽然没说什么,但是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名单,眼神清亮且坚定:既有如此天机,那他就应该做的比原来更好,更要避免这些兄弟的牺牲!
胡大海听了一耳朵花云的话,才知道自己嚷嚷那一声惹出来的是什么,咂咂嘴不敢再乱说,只是拽拽汤和的袖子,小声问:“国公,现在好好学认字还来得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