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李察罕死后,他的外甥兼养子扩廓帖木儿接手了他的势力和遗产,继续为元廷保驾护航。这位扩廓帖木儿,就是朱元璋数次想劝降、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总之,目前就是刘福通和李察罕两败俱伤。
不过这不代表北方就安静下来了,因为好几部团练兵都慢慢蜕变成了军阀,现在北方起义军暂时解决,他们自己之间又开始内斗了,甚至于还牵扯到了元廷内部的储位之争。
乱成一锅粥了。]
确实,两仪殿的君王已经听的有点迷糊了,怎么感觉这元末比隋末还乱?
只能说,他们低估自己了,唐末有四十八藩镇,那可比这热闹的多。
朱元璋却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储位之争。北方军阀混战他自然了解,但是涉及元廷内部辛密他却没接触过。
看来,是要好好打算一下了。
[而第二个,就是陈友谅所在的政权。
这个政权的建立者叫徐寿辉,也是个和刘福通一样的老牌反元领袖了。但他这个政权的名字,却很有争议。
徐寿辉打下地盘后,心里想:我这个部队应该叫个什么霸气侧漏的名字呢?
思来想去,他觉得:我是反元扛把子,大元帝国得灭在我手里,所以我部队的名字得压过大元才行。
怎么压过呢?就给大元这两个字头上各加一点东西,叫“天完”!
这就叫盖了帽了我的老baby。
你们别笑,根据明清的官方史料记载,徐寿辉所建立的政权,就叫“天完”。这个解释,也是非常一本正经的。]
什么东西?
应天府的众人一脸懵逼,他们就是当事人啊,没听说过徐寿辉改名叫天完国啊?
想想就离谱好吧,就算徐寿辉失心疯了,他手底难道没有文臣?
两仪殿的君臣顾及着这是在堂上不能过分,只能偷偷憋笑,但酒楼包间就无所顾忌了。
王生和宇文两个人难得没吵嘴,而是笑作一团。
“可以离谱,但是不能这么离谱。”
“我不信是真的,别是这后生自己杜撰的吧。”
[不过,根据一些犄角旮旯的其他史料佐证,以及近年来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天完”似乎是明朝官方的抹黑,实际上徐寿辉政权应该也是宋才对。
至于抹黑的原因……有机会问问朱八八同学吧,咱是不知道。]
朱元璋感觉周围有些隐晦的目光,想直视他又不敢。
不过他哪里知道自己以后是怎么想的!很有可能是将来那些修史的官员媚上讨好,跟他有什么关系……
不对,就算媚上自己就同意了?不能吧,他要污蔑也是污蔑张士诚那个鳖孙才对。
这件事他一定要记得,省的几百年后还被人质疑他小心眼。
他是个体面人!
[徐宋政权一直是盘踞在荆襄一带的,也就是长江上游。本来徐寿辉作为创始人,应该是他们集团内部的一把手,实权人物。但天有不测风云,之前李察罕横扫中原的时候,不仅是刘福通损失巨大,徐寿辉也被扫到了台风尾,嫡系部队死了一半。
这之后,集团的二把手渐渐上位,仗着自己拥趸众多,成天想和一把手别苗头,想自己控制集团。
最终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三把手陈友谅同学,趁着他俩斗得你死我活差点同归于尽之际,干掉了二把手,架空了一把手,成了徐宋集团的真正当家人。
后来更是在时机成熟后,直接把徐寿辉给噶了,自称汉王,接手了集团。]
陈友谅现在还只是徐寿辉手下的一个将领,名声不显,所以朱元璋格外注意他的信息。
听完后他觉得,这确实是个对手,有野心有手腕。
[而陈友谅在领兵作战这方面也确实很厉害,地盘拓展到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全境,并安徽、浙江、福建部分地区,是南方最大的霸主,尤其他的水军更是碾压其他各路诸侯。
他在陆路或许打不过朱元璋,但就凭着一手强大的水军,沿着长江而下一路往东,两年间竟然吞掉朱元璋十几座城池,最后甚至打到了应天府附近。
朱元璋表示:不能再苟了,再苟家都要没了。]
天幕上展示一张淮河以南的地图,通过颜色变化,动态的展现了几方势力的拉扯。看着代表着朱元璋的色块一点点变小,应天府众人脸色都凝重了起来。
即使知道最后会赢,他们也不想中间被打的这么惨。
因为这代表着……他们会失去很多兄弟!
那些因为信任他们而依附的百姓,也将再次惨遭蹂躏。
[应天府周围有两个防御点,一个是上游的当涂,当时叫太平府,一个是下游的镇江,只要守好这两个地方,那应天就是固若金汤。所以,朱元璋派了自己的心腹亲卫,前面提到过的花云来守太平府,直面陈友谅的冲击。
陈友谅率舟师十万而来,实力强大,太平府内的三千守军抵不过陈友谅的水军。尤其当时正是江淮地区的梅雨时节,对水师更加有利。太平抵抗了八天,最终城破。与花云一起守城的朱元璋义子朱文逊战死,花云本人被俘。
花云骁勇,陈友谅起了招降之意,所以命人五花大绑的送来。结果花云见到他就开始极限输出,大骂道:“老贼!你现在绑了我,回头我大哥肯定弄死你,把你切成生鱼片!”
然后一个暴起,挣脱了绳索,夺过一把刀,连噶了五六个人。
陈友谅气得半死,又派了数十甲士围上去,重新活捉,然后把花云绑在桅杆上,让亲卫给他射成了马蜂窝。
花云就这样乱箭攒心而死,享年三十九。]
这一次,天幕播放的不是影片,而是一出京剧《战太平》的选段。
主角花云登场,一身利落的短袖箭衣,手上挂着铁链锁。
很少出声的朱升诧异:“这是小戏?”
此时苏州地区才刚刚流行开一种叫昆腔的曲子,看起来和天幕的装扮有些像,但其语调婉转细腻,远没有这前奏如此激昂。
天幕中,戏台上的男主张嘴开唱,西皮导板音调高昂,但男主却唱出了一种悲凉之意:“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大将难免阵前亡。”
胡大海终于搞明白了,原来这唱曲儿的人是扮演的花云,他叨咕了一句:“这个花云不够黑啊……”
众人本来沉浸在那苍凉的氛围里,结果被他一句话打破了,花云透黑的脸色里,可疑的泛出一丝红来。
不仅元帅成大业后追封他郡侯,且后人还为他创作了戏曲。
虽死无憾了。
[花云的妻子听到丈夫被俘,很坚定的对侍女说:我丈夫是个忠义的汉子,不会背叛元帅,因此必死无疑,我也不会苟活。遂把三岁的儿子托给她照顾,自己投水而死。
那侍女抱着孩子躲躲藏藏,经历几番死里逃生,过了将近一年,才找到朱元璋的营地,完成夫人的托孤。朱元璋亲赐名为花炜,自此侍女孙氏以养母身份好好抚养孩子,也算一段传奇了。]
花云听到这里,不仅是脸,连眼角都沁出了红丝。他的妻子,前两天刚刚诊断出身孕……
[眼看陈友谅就要打到老家了,所有人都慌了起来。有人建议反攻太平,有人建议退回江北,一时间军心大乱。这时候,另一个老熟人刘伯温站了出来,他坚定的表示:应天就是我的家,我和应天共存亡!
这话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了,应天是他的根据地诶,他经营了四年,怎么可能放弃。
由于陈友谅的舰队暂时天下无敌,所以朱元璋想着扬长避短,把陈友谅给骗上岸。
给他管屯田的康茂才跟陈友谅是故交,于是他让康茂才写信,假装投降作为内应。
康茂才对陈友谅说:我知道老哥你的舰队都在长江上飘着呐,从长江进秦淮河那有座木桥卡住啦,不好进呐!放心吧,到时候我带人守在那,把那座江东桥给拆喽,到时候我们一起从秦淮河杀进应天,活捉朱元璋!
朱元璋相信,以陈友谅那个骄傲又自负的性格,一定会来,到时候他们被堵在狭窄的江东桥附近,不管是陆战还是水战,他一个埋伏都能成功。
果然,陈友谅十分配合朱元璋设定的剧本。
不仅来送人头,而且送的十分彻底。
陈友谅来了之后发现,说好的木桥呢?怎么是座石板桥?而且你也没拆啊,老康你跟我玩呢?
这时朱元璋水陆伏兵齐出,把陈汉军队被杀得溃不成军。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缴获了一百多艘军舰,更有三四艘是那种无敌巨舰!
这下子水师、将领、成品船、造舰技术都有了,立马补齐了朱元璋的短板。
陈友谅,大好人呐!]
[此战之后,陈友谅元气大伤,连之前吃掉的朱元璋那十几个城池都吐了出来,从一方妥妥碾压到两边势均力敌。]
[此时,朱元璋不再是占据一隅的小诸侯,他真正有了问鼎天下的资格!]
[由此,朱元璋也进入下一个阶段--或跃在渊。]
[其实,比起重心在湖北那边的陈友谅,占据了江南膏腴之地的张士诚离朱元璋更近,两人平时的摩擦更多。
甚至,张士诚的亲弟弟兼他们集团里最会打仗的将军张士德,就是死在朱元璋的手里。
当时两方在争夺常熟,张士德兵败,被我们大名鼎鼎的战神徐达生擒。张士诚一下子慌了,写信给朱元璋说愿意交换俘虏并每年上贡20万石粮草和其他珍宝货物。
朱元璋表示,你亲弟弟就值20万石?拿50万我考虑考虑。
结果张士德听到消息不愿意了,士可杀不可辱,所以偷偷写信给哥哥:不要跟朱元璋这个孙子妥协,他就是头喂不饱的狼!宁可接受元廷的招安,一起弄他丫的。
然后张士诚不知道咋想的,居然真的把弟弟给卖了,没答应朱元璋的抬价。那八八肯定不会手软,转头就弄死了张士德。
至此,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朱元璋在心里哂笑,他了解自己,就像张士诚答应那什么50万石,他也不会放人的。
张士德可算的上是那边的第一将领了,自己的手下很是吃过他的亏,既然抓住了,那他无论如何都会弄死。
[按理说,张士诚离得近,而且他带着部众在江南醉生梦死,战斗力早就腐化,又有弟弟这份血仇,朱元璋肯定要先把他吃掉消化,增强自己的实力,再和陈友谅决一死战的。
但我们朱元璋不是一般人,他深思熟虑之后,定下了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的策略。]
[史料上记载朱八八的评价是: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就是说陈友谅自负又唯我独尊,成天打鸡骂狗喜欢挑事儿,要是去打张士诚,那陈友谅肯定倾巢而动,西面防守的压力就太大了。但要是先打陈友谅,张士诚没啥战略眼光,而且苏杭的温柔富贵乡把人的骨头都养软了,他考虑的肯定是先保住自己的富贵。]
[八八揣摩人心真的很准,陈友谅在江东桥那次被骗了之后,两个集团之间互相有摩擦,但都是小打小闹,实则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终于,机会来了!]
来了!朱元璋精神一振,这个他可要仔细听听,最好能想办法提前化解。
[小明王和刘福通的韩宋小朝廷,当初被李察罕给打残了,这几年一直在安丰苟延残喘,熬过一天算一天。终于有一天,张士诚找上门来,想弄死他们。
刘福通他们走投无路,只能求救于他们名义上的下属朱元璋。
八八作为一个体面人,怎么可能见死不救?于是亲自带兵去解围。
我怀疑他有点钓鱼执法,因为他前脚出门,后脚陈友谅就来决战了。]
秦始皇:听到现在,感觉这个陈友谅没啥脑子啊?上位那过程也不算多厉害。
[虽然两个集团这几年看上去是势均力敌,但真对比纸面力量,那还是陈友谅家大业大,不仅地盘大,士卒也多。
这一次,就是集结了数百艘战船,水陆共6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始东征,誓要踏平朱元璋这个小垃圾。
然而,刚出门就受到迎头暴击,也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洪都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