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45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此时周皇后捐助五千两,内臣大珰王之心、曹化淳等也捐助万两,大学士魏藻德捐助五百两,太康伯张国纪捐助两万两。

  官僚勋贵们捐钱者很少,百姓却纷纷捐钱,慷慨解囊,有一个六十多的老人,到户部捐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

  多少呢?四百两,崇祯知道后封他为锦衣卫千户。

  最后捐助筹集到二十万两银子,全部发给京城守军。

  但此时的大明大势已去,李自成的大顺军就在城下。城中的京营就算拿了钱也无心应战,很轻松的就破了城。

  重点来了,破城以后,大顺军全城拷晌。就是抄家吃大户,而大顺军从大珰王之心家里抄出了十五万两,国丈周奎家里……抄出了五十三万两。]

  周皇后手一抖,多…多少?

  五十三万两!

  崇祯十七年,距离她当皇后不过十七年,距离她当信王妃也不过十八年,他怎么弄到那么多钱的?

  周皇后想起来,上次自己的父亲来宫里看自己,见到她为了响应陛下节俭的号召,所以亲自在宫里织布时,那意味不明的眼神。

  周皇后心里愤恨不已,她这个女儿在宫里节衣缩食,父亲却在宫外花天酒地,四处敛财,一点都不体恤他们夫妇!

  【作者有话说】

  回来了回来了,我错了呜呜呜。

  虽然验收结束了,可尾款还没拿到。

  愿下辈子不要再做乙方呜呜呜。

  感谢在2023-05-0201:37:58~2023-05-1023:59: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玉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荷才露尖尖角5瓶;陌陌、TT0459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5章 明末下2

  ◎这皇帝他实在当不了◎

  [官绅、勋戚种种不要脸的行径我们放到后面说,目前先批评崇祯的问题。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把他爷爷万历拉出来对比一下了。]

  [万历做皇帝实在不怎么样,但是他不傻,御下这方面还是没有一个劲儿的把人都推出去的。当初朝鲜战争结束,援朝的将士回国受赏。虽然万历那时候已经开始怠政不怎么见大臣了,但他还是亲自接见了援朝的兵将,给发的抚恤也是实打实的银子。

  但是反观崇祯呢?刘泽清这种经常逃跑的长腿将军、左良玉那种养寇自重的跋扈军阀他都不敢惹,只能不停加官进爵,反而是孙传庭、卢象升这种忠臣良将战死沙场,竟然一点抚恤和身后名都不给,还能不寒人心?]

  崇祯觉得一阵阵眩晕。

  孙传庭、卢象升战死?那……那洪承畴呢?

  崇祯失落的想,肯定也战死了,若不是他们都没了,大明怎么会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可自己怎么会不给抚恤呢?他也不是这种人吧……?

  卢象升他知道,这次建奴入关,他在大名府带了三千人来进京勤王,表现忠勇,自己刚给他升了山东布政使的右参政,打算好好培养。

  这孙传庭又是谁?

  他往后扫了一眼,温体仁立刻会意,上前一步小声说道:“陛下,孙传庭乃是万历四十七年的同进士出身,天启年间曾经做过吏部郎中,后来辞官回乡侍奉双亲了。”

  崇祯点点头,在心里记住了这个名字。

  [再比如,万历和群臣因为太子人选和群臣闹的很僵,当时的首辅申时行左右为难,想弥合双方的缝隙,就给万历上了密奏,提出了一些折中的方法。谁知竟然被泄露了出去。

  群臣议论汹汹,觉得申时行是他们中的叛徒,竟然如此媚上,准备大规模的弹劾他,还是万历下了谕旨,说都是自己的主意,让群臣干点正事儿。

  把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你说这申时行能不感动么?

  可到了崇祯这里,前面说过的陈新甲、薛国观,他是一个接一个的卖队友,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哪里还有忠心的大臣。

  说句难听的,就是赵构也不会这么对秦桧。]

  “啧,”朱棣扯了扯嘴角,感慨道,“虽然邪门,但这么比喻也没错。”

  朱高炽表示不理解,他们老朱家可比老赵家那些怂货好多了吧?

  等等……想到他那个鳖孙朱祁镇,朱高炽沉默了。

  朱棣翻了个白眼,问:“朕问你,秦桧是不是奸臣?”

  朱高炽狠狠点头:“当然是了,自此之后,没人敢用桧这个字来起名字,可见百姓恨之入骨。”

  “奸臣是想当就能当的么?没有赵构的默许,他秦桧当的成?不早被砍了!就是因为秦桧懂赵构心里那点龌龊,并且愿意配合,还是背上千古恶名不遗余力的配合,所以他俩才能搞在一起。要是赵构用完就把秦桧卖了,那他手底下的其他大臣怎么想?赵构还能坐的稳皇帝?”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道理儿子懂,但……”

  但亚圣的话也能拿来形容这种昏君奸臣么?

  朱棣又翻了个白眼:“你怕不是学迂腐了。”

  [崇祯也不知道是不是天天读儒学读迂腐了,在意什么君子名声。要我说有啥用啊,反正早晚都是亡国之君。还不如当个士大夫口中的“严苛暴君”,说不定能多给大明续几年命,总比亡国之君强不是?]

  崇祯深吸一口气,又重重的吐出来。

  这是他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不过现在预知了自己的结局,竟然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

  [up主可不是瞎说哈,明末确实是癌症晚期,但乱世出英雄,朝廷里的能人也不少,哪怕搞成唐末的局面呢,大明也能再撑个三四十年的。

  怎么着都比鞑清入关强吧!]

  [要说儒学方面,有刘宗周、黄宗羲、顾炎武这种大儒思想家。

  刘宗周是阳明先生后心学的又一集大成者,而且他不是个腐儒,被称为宋明理学的殿军。

  而顾炎武大家比较耳熟能详吧,他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梳学风,提出的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振聋发聩的四个字。]

  [要说杂学方面,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都是大佬。

  我认为徐光启是北宋沈括之后,又一个能被称为全才的牛人。他会练兵、会铸炮;会天文地理、几何数学、农业水利,还会外语,能翻译著作。我要是崇祯,不得把徐光启榨干了。

  结果呢,这些在那些士大夫眼里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奇技淫巧”,所以徐光启在崇祯年间只是个挂侍郎衔的詹事府少詹事。

  宋应星也是,他一辈子只是个举人,考了好几次也没考上进士,只能在不入流的小官行列打转。但是,他会写《天工开物》啊!

  《天工开物》可是世界上第一部 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如果能通过宋应星把土豆地瓜玉米这些南美农作物推广开,提高产量,那流民有饭吃了还会造反?]

  土豆地瓜,这都是啥啊?

  听上去像是好东西!

  朱元璋搓搓手,就是不知道这个南美在哪儿,要是他能找到就好了。

  [要说忠臣良将,那就更多了,除了孙传庭、卢象升,还有诸如孙承宗、曹文诏、曹变蛟等等,就算是著名贰臣洪承畴,如果不是崇祯因为军饷压力一味催促决战导致松锦之战输了被俘虏,也肯定不会投降,毕竟他前期在关内打流民还是很有策略的。]

  崇祯脸色大变,他刚任命了洪承畴为延绥巡抚,他居然会投靠建奴!

  平静了一会儿,崇祯又有些灰败的想,大明眼看要亡了,那些大臣给自己找出路也正常,他家祖宗英宗被俘虏了都不肯死节呢。

  唉!

  崇祯又抬起头,在心里默记了一下天幕提到的名字,打算回头想想怎么启用他们。

  [但是崇祯似乎没啥识人的眼光,这些人要么就没被重用,要么死的很惨,唯一一个重用的洪承畴降清了,剩下崇祯重用过的诸如杨嗣昌、周延儒、温体仁,那个顶个的不是东西,还不如不用。]

  温体仁“啪”的一声跪倒在地,他真的很慌,怎么好好就说到他身上了呢?

  他在崇祯面前装孤臣可是一直装的很好,朝臣越弹劾他,崇祯就越信任他。可现在天幕居然当众骂他不是东西!

  这……一向素有机智会做戏的温体仁麻爪了。

  他凄惶惶的看着崇祯,想要表一番忠心,结果崇祯专注的看上天上,理都没理,让他瞬间背后就毛了一层冷汗。

  [除了政治失衡、没有担当、用人多疑急躁之外,崇祯还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没有战略眼光,时不时的出现一些没有必要的“妇人之仁”,很让人无语。

  崇祯七年,李自成、张献忠等流民军被陈奇瑜堵在了一个叫车厢峡的地方。

  听名字也知道,车厢峡这地方险要,而且还不好进出,被堵在那里基本就是打出GG了。

  陈奇瑜的大军封住了山口,又是漫天射箭又是大炮轰炸,再加上还下了大雨,流民军装备不行,马上就断粮了。只要再大明这边再坚持围堵几天,估计流民军全军覆没,历史就要改写了。

  但是,李自成的谋士顾君恩出了个主意,他以重金贿赂陈奇瑜麾下将领,请求归降朝廷,还说了些似是而非的“鸟尽弓藏”的话。由于崇祯用人实在也没什么信用,所以陈奇瑜大概心里也有了些小九九,就没继续炮轰,而是把请降的事情报给了朝廷。

  然后崇祯说:“贼亦我子。”就同意了。

  嗯,同意了。

  咱也不知道崇祯这脑子是怎么想的。

  他们是活腻歪了才造反的么?不!他们都是吃不上饭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的!你招降他们有后续的监控安置措施么?你有诛杀他们的首领打散队伍么?

  根本没有,up主我看史料看到这里真的无语。

  他们从车厢峡的栈道出来后,到了破风县,马上杀了镇上的乡官一家一百八十口,周围四十个村庄被焚烧殆尽。

  此时,距离接受招安不到十天。

  造孽啊!]

  崇祯觉得自己腿发软,都快站不住了,身边的大珰扶着他的胳膊,生怕他当众撅过去。

  这……这都是自己做的事?

  他自己听着也觉得愚不可及。

  这不他下个罪己诏禅位算了。也不是谦虚,这皇帝他实在当不了。

  [还有,崇祯十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并入内阁,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对策,简单来说就是多路出击,然后把农民军驱赶到一处,进行合围,重演一次车厢峡,然后这次不接受招安直接剿灭。

  同时杨嗣昌还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先对清朝议和。

  崇祯那死要面子的性格,肯定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同意和建奴议和,让自己身上有污点,所以磨磨唧唧的没答应,只让他去剿匪。

  但不和建奴议和,就还是要用大量的辽饷去养着关宁兵,朝廷就没有多余的钱去剿匪了,因此在杨嗣昌的提议下,朝廷又在辽饷之外,开始征收练饷。

  百姓已经活的很难了,新税等于是把他们最后一口吃的也抢走,这一下可捅了天下的篓子,还没开始剿灭,百姓就自发的抛荒去投靠流民军了,所以杨嗣昌的策略也必然不可能成功。]

  朱元璋已经听麻了,他在心里不停的安慰自己,王朝末期朝廷都是一个狗样,不然怎么可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