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刘邦乱吹牛蹭吃蹭喝,最后还白捡一个媳妇的事儿,千百年来都被视为传奇。更有人因吕太公和吕不韦同姓,所以调侃说:老吕家一脉相承的投资眼光。
那么,吕太公是真的有点子相面手段,能未卜先知眼前的街溜子以后有大作为,所以才豪赌一把把女儿嫁给他么?
up认为有更现实的理由。】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东京汴梁。
皇后刘娥正在福宁殿陪着生病的皇帝。
宋真宗倚在榻上闭目养神,听刘皇后讲成堆的奏疏一一念给他听。
“陛下,圣人,天上有异象!”
经过一阵慌乱,刘娥安抚好众人,将诸事处置得当,继续回到福宁殿。
因真宗这几年开始笃信道教,甚至下令写了不少“天书”,所以一听到回禀,就激动了起来,以为是自己诚心感动天和地,天上降下神谕了!
因此不顾病体,硬是让人给他换了朝服,坐到了正殿。
刘娥只能无奈的陪在下首。
【根据土的秦简记载:“吏凡百四人缺卅五人,今见五十人。”
也就是说秦朝至少在东部地区,也就是河北山东甚至江苏这些沿海东部,基本没有什么基层治理,底层官吏大量缺失。
而像沛县这种魏、楚、齐三不管地带,更是要大量借助本地乡绅地头蛇的力量才能取得治理。
沛县的乡绅或许不少,但地头蛇毫无疑问是街溜子刘季。
因为从县衙的吏员萧何、狱警曹参、管车马的夏侯婴,到豪强王陵、大商人屠夫樊哙,都听刘季的。】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刘邦在当亭长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误伤了别人,夏侯婴是证人。
结果夏侯婴进了监狱后,立马改了口供,力证刘邦是无辜的,咬死不承认。最后夏侯婴被打了几百下,坐了一年牢,刘邦一点儿事都没有。
怎么样,是不是有社会大哥那味儿了。
所以刘邦那就等于是沛县教父。
而吕太公举办这场宴会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在沛县找个靠山,好让一家人安安稳稳在这里生活,不用再为了躲避仇人举家搬迁么?
所以他认清了形势,立马就把刘邦拉拢成了自己的女婿,属实正常。】
【而且up要破除一个洗脑包,刘邦真不算是什么平民。
和朱元璋那种真三代贫农变佃户再变要饭的不一样,刘邦家族相比要高的多。】
朱元璋一听,欣喜的想,天幕居然又提到他了?
自从上次天幕结束后,朱元璋为了挽救他的大明朝更加夙兴夜寐,却也有许多问题没办法解决。毕竟他也不可能真的活一二百年,然后对着每一个子孙都耳提面命。
只能力所能及的尽量把制度设计的更完善一些。
就这么过了好几年,连王氏王丽都被他彻底打服,举国内附了,天幕才又一次出现。
此时他正在仔细斟酌第一批派往高丽的官员。
高丽内附后,朱元璋仿照元朝旧事,将高丽变成朝鲜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原本高丽区域内分成了八道,朱元璋没有改这个行政区划,只是把道变成了跟国内一样的府、州,设置知府、知州等衙门。
他知道,对于这些新打下来的地盘,许多官员不把他们当华夏子民看待,而是当成异族那样使劲的欺压捞银子,反而引起地方上民乱不断,久久不能真正的沐浴王化,归顺中华。
因此这第一批官员的认命就是重中之重。
在他思量的时候,许久未见的天幕终于来了,只不过听说讲的是吕后乱汉,他一瞬间没了什么兴致,听得也就不甚用心。
听到天幕把他和刘邦放在一起说,他心里嘿嘿一笑:“汉高祖乃是真豪杰!”
不过他可比刘邦活得久,治政时间长。而且也没有什么乱命恶政,那什么十大皇帝的排名,他应该比汉高祖高吧?
【刘邦的曾祖父叫刘清,是战国末期的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而刘邦的祖父刘仁大约在五国伐齐后迁丰邑中阳里,被魏国封为丰公。
只有到了刘邦家里稍微从士大夫那个阶级没落下来了,但是有房子有地,也绝对算不上是穷人。
刘邦自己十几岁就开始四处游学,寻找自己的偶像信陵君,他的弟弟刘交也是四处求学。
不仅如此,刘交和穆生、申公、白生这些人一起,在浮丘伯的名下学习。这个浮丘伯,可是荀子的学生啊,换成现在高低也是在海淀区能买的起地下室学区房的那种。】
刘娥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了,但依旧风姿绰约,韵味天成。
她看向挺直腰背恭敬坐在上首的赵恒,轻声道:“陛下只当上天在闲聊就好,不必过于紧张。”
赵恒点点头:“皇后说的是。”
但依旧姿势不变。
刘娥心里默默翻了个白眼,心想着如果有朝一日她能把控朝政,第一件事就是那些劳什子道士都赶走,把天书都烧了!
不过这话她肯定不会说出来,于是她笑眯眯的对赵恒道:“天幕说的这些,倒是第一次听说,以前只知汉高祖是亭长。”
赵恒沉思一下,慢悠悠的说:“朕觉得,那吕太公肯定还是有些相面的本事,能感知汉高祖的不寻常。”
【所以这是一场毫无疑问的政治联姻,吕太公在沛县有了靠山,站稳了脚跟,而刘邦也得到了一个贤内助,和吕家的资源。】
【所以那些问刘邦到底爱不爱吕雉的,真的很没意思。
up觉得,爱不爱都无所谓,哪种爱更不重要。
讨论女性政治家时提这些,多少有点侮辱人了。
脑子可能跟戚夫人差不多。】
戚夫人:…………
“陛下,这天上的仙女是什么意思嘛!”戚夫人又痴缠上来。
刘邦嗤笑一声,不欲多言,只安抚的拍一拍她的后背。
戚夫人只好悻悻闭嘴。
【不过吕雉作为一个女人,前半辈子过得也算挺惨的。
老刘家虽然条件没那么差,但是家里的活儿也得有人干,家里的地也得有人种。老刘家有几个奴仆佃户up不知道,反正根据记载吕雉得亲自干活。
关键是,刘邦在婚前就有一个和老情人曹氏生的儿子刘肥养在家里,已经好几岁了。
等于吕后一进门就无痛给人当后妈了。】
【吕雉先后给刘邦生下了一女一儿,分别是后来鲁元公主和汉惠帝刘盈。】
听到儿子最终能继位,吕雉长出了一口气,这两年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是她和儿子该得的,谁都别想抢走!
另一边戚夫人听到刘盈的名字,立刻有些崩溃,又开始哭哭啼啼起来。
刘邦不是不想换太子,可他打算换太子是有更深层次的考量,绝不是因为宠爱戚夫人那么简单。现在听到天幕讲述未来仍旧是刘盈继位,心里有一丝异样的感觉。
汉惠帝……听这个谥号感觉不太好啊,这儿子果然不大行。
【刘邦从年轻时起就是个浪荡性子,心中的理想就是当个豪侠。up估计他要是生活在现代,那绝对是武侠的骨灰级粉丝。即使过了四十,结婚生子了,这个性格也没有改变。
在外面他的性格或许会给他莫大的帮助,能结交到一群人脉,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混成沛县的教父大哥。但对于一个妻子来说,遇上这种性格的丈夫可真是遭老罪了。
所以吕雉婚后的生活基本就是,丈夫天天喝大酒不着家,自己当爹又当妈,拉扯三个孩子长大,一边孝敬公婆,一边下地干活,什么风华绝色都得熬成黄脸婆,skr~】
朱元璋听这段话感觉有点耳熟……跟他当乞丐要饭时说的顺口溜很像啊!
【这段时期的吕雉,那在儒家的语境下都挑不出错来,是个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贤妻良母。
这样辛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刘季同志在芒砀山开辟造反起义根据地。
然后吕雉的生活就更苦了……】
天幕的这段话,让吕雉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艰难岁月,再想想如今如履薄冰的处境,心里的委屈顿时就像泛滥的江水,漫到嘴里,一股子的苦味。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因为年轻时干活而变得粗糙的手,这两年的养尊处优也根本没有养回来。
她倒要听听,自己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秦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这小子当皇帝后和赵高一通乱搞,不出两年全国直接乱成一锅粥。
有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
刘邦这掐指一算,估计等到了骊山,这些徒役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邑西边的水泽地时,刘邦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只能说刘邦不愧是豪侠的性格,直接就跟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
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最后,刘邦带着这些人逃匿到了芒砀山之中,沛县之中的年轻子弟听说后,很多人都要前去投奔他。随后,刘邦的队伍不断扩大,有数百人之众,直接在芒砀山开辟了反秦根据地。】
【但是刘邦自己是开始大事业了,可他就没想想家里的老婆孩子和父母怎么办?
秦法那么严苛,押送的徒役迟迟不到,连刘季这个亭长都没影了,当地肯定要把刘季的家人抓起来的呀。
有人问刘邦不是沛县教父么?怎么还有人敢动他的家人。
宝贝们你们想想,现在的大哥也不敢公然和政府对抗啊,只能暗戳戳搞点小手段不是?
所以吕雉他们被抓起来后,监狱里有一个叫任敖的小吏,刚好是刘教父的兄弟,所以对于吕雉一家颇为照顾。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
当时有另一个小吏不给留教父面子,欺负吕雉,《史记》的原话是:遇事不谨。up估计可能是调戏吕雉了,任敖一看,我大哥的女人你都敢动?一个暴怒就把这个不尊重的小吏给打成重伤。
然后还得是萧何,急急忙忙赶来,把吕雉、孩子以及吕太公一家人都救出去了。】
【说实话,按照当时的律法,萧何能把吕雉他们给保释救出去,就已经很能说明刘教父的人脉了。
后来居然还能通过一番运作,让吕雉没事儿赶二百里路去上山看看刘邦,送点衣物吃食,也不怕一家子反贼跑了。
挺牛的了,真的。】
地头蛇啊!邓绥叹了一口气。
东汉与豪强世家共天下,她们邓家也是这共天下的豪强世家中的一员。
可等她当了太后,开始治政监国,才发现这有多束手束脚。她能约束自己的娘家不要乱来,却不能轻易压服其他世家,这些世家就像是天幕说的地头蛇一般,可不好对付。
【到了后来,陈胜吴广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燃遍了大江南北,一时各路豪杰纷纷相应。
沛县县令的心思也活络起来,想要起义,最起码大门一关,他也能在沛县这当一路诸侯,这不比战战兢兢的在秦朝爽?
结果萧何曹参告诉县令:邦哥托我们来带个话,想起义,可以;没他们芒砀山那几百兄弟,不行。
县令一开始勉强同意了,后来越想越憋屈,他是想在沛县当土皇帝,可只要有刘邦这个街溜子在,那他只能当儿皇帝啊!
所以县令很快就反悔了,关闭了城门,要捉拿萧何曹参,还把刘邦列为反贼。
人家地头蛇是什么人脉?还能让你占便宜?笑话!要是刘吕两家没有各进一步,把控沛县,那两家不是白联姻了,吕雉不是白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