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88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吕后:……所以她成反面典型了?

  【但是说真的也就能管一时,毕竟两汉最后都可以说是亡在外戚手里。】

  刘邦:!!!千防万防还是没有防住啊!

  他看了看身边的吕雉,没有开口,心里却想着:这个婆娘的“教训”你们还不够深刻么?后世子孙怎么回事!

  【不管怎么说,景帝上位之后,对于外戚的问题依旧是严防死守。

  或许许多人都不了解,景帝的原配皇后,是薄太后的侄孙女。】

  刘邦叹了一口气,后宫的女人果然没有一个简单的呐。

  这薄姬,平时看不出来,一旦有了机会,也是绝对不会放过,该安排的倒是一个都没拉下。

  【而且薄太后在当时还算很长寿,文帝去世她都还活着。这就导致景帝登基时,上头有祖母薄太皇太后,中间有亲妈窦太后,旁边有原配薄皇后,各个都是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主儿。

  景帝肯定是睡不踏实的。所以他的应对就是,不碰皇后,专心和其他女人生孩子。

  不睡,就不会有嫡子出生嘛。】

  刘邦高兴,这孙儿脑子还是很灵光的。后世要是都这么搞,怎么会有外戚的问题?!

  【过了两年,他终于熬走了自己的祖母,景帝以为自己终于能松口气了。

  但是,窦太后又跳了出来,想要搞兄终弟及。

  刘启:家人们,谁懂啊!】

  本来天幕出现,刘彻是很兴奋的,他还真以为是什么神仙降临,来保佑大汉江山,顺便给她点化一下,不说原地成仙……好歹给个长生不老的方子吧?

  结果云朵聚集成天幕后,没看见什么仙神,而是传来了清脆的女生,配上他们一时没能理解的画面,讲的还都是他爹的事情?

  刘彻懵了。

  其他中朝官也懵了。

  这天幕就这么把陛下……尤其是先帝的家事公之于众,他们该不该听啊?

  是他们能听的东西么?

  霍去病兴致勃勃的看着天幕上的画面,正在努力的理解中。

  一旁一向谨慎自持的卫青去拉拉他的衣袖。

  霍去病去发现,原来除了他,这建章宫上下只有陛下还在仰着头,其他人都自觉的低头俯首,表示自己不听了。

  霍去病撇撇嘴,对他舅舅使眼色:孩子想看,别拦我。

  【历史上对于窦太后如此偏爱自己的小儿子,有许多猜测,甚至觉得刘启有可能不是窦太后亲生子,不然怎么会偏心偏到胳肢窝去了?

  up不知真相如何,但是在《史记》里找到一句话:“太后知帝弗善。”

  窦太后知道自己这个大儿子不是个善茬。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想拼命对小儿子好?

  我只想说,窦太后有没有看过《左传》啊,翻开第一篇不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么?】

  【显然,窦太后这种瞎搞的方式连他们自己家人都看过去了。

  窦太后的侄子,也是他们窦家在朝堂上的掌舵人窦婴,就脑子很清楚的去劝窦太后:汉法都是传长子长孙的,哪有搞兄终弟及的?

  窦太后很不高兴,于是把侄子窦婴,从允许进出宫中的名单上给划掉了。

  以后窦婴进宫都得提前打报告申请,大冤种了属于是。】

  窦婴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但刘彻听到他这个表叔父曾经这样表态过,还是感慨道:“魏其侯真乃忠厚之臣也!”

  【景帝一看这不行啊,于是赶紧把自己的长子刘荣拉出来,封为太子,省的老太太一天天想东想西的。顺便,把第十个儿子、刚四岁的刘彻立为胶东王,作为备份。

  但是,他只是立了太子,而没有把刘荣的生母栗姬顺便立为皇后。

  况且,立太子的同时,景帝越过了老二到老九,只封了老十刘彻为王爵。】

  刘邦:懂了,这个刘彻就是汉武帝是吧。

  刘启这个孙子能生啊,居然生了十四个儿子。

  【主要是,景帝其实不是多满意刘荣,而是先拉他出来占个位置,而且当时景帝还没开始着手废后。

  更重要的是,刘荣的生母栗姬,是个没有脑子的美丽废物。】

  刘启在上次天幕之后,就着手处理了所谓的“七国之乱”,窦婴与周亚夫等人对于晁错依旧活跃在朝堂还是很不满。奈何有天幕压在前面,他们也不敢表现的太过分。

  现在叛乱已平,正在处理善后事宜,没想到天幕居然再次出现了。

  【栗姬生的十分美丽,刘启早年当太子时很宠爱她,和她一起生了三个儿子,所以栗姬在刘启后宫中的地位是很稳固的。但是吧,她后面做的事情能看出来,这个栗姬的智商情商确实不太高。

  有一次,刘启生病了。人在生病的时候,情绪都比较脆弱,很容易emo。刘启当时就很丧,想着太子都立了,就把栗姬叫过来,打算好好嘱托一番。

  “我这次要是熬不过去了,你就好好当个皇太后,替我善待其他嫔妃子嗣,照顾这一家子。”

  栗姬她,没有答应。】

  刘启:……不是吧?

  他知道栗姬确实……但是,难道是想趁机把他给气死然后直接当皇太后?

  也不至于用这种手段吧。

  【姐妹们,栗姬不仅没答应,还对那些嫔妃口出恶言。

  咱就是说,装也装的贤惠一点,先糊弄过去嘛。

  但栗姬就很头铁。

  刘启听得心都凉了。他还活着呢,栗姬都敢这么狂妄,要是他真死了,那栗姬还不得学吕后折磨戚夫人母子俩那样?所以景帝大概从那时候就在心里给栗姬母子判死刑了。】

  【景帝六年,在处理完七国之乱和后续的分割诸侯国,以及各种犒赏后,刘启再朝野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终于能够没有阻碍的先废薄皇后,再废太子刘荣,然后开始自己想要的布局。

  结果,窦太后又跳出来了。】

  汉武帝的中朝官们虽然一个个都低着头,但是耳朵可都竖着呢。

  毕竟,谁不爱八卦呢?

  现在他们才知道,先帝栗姬竟然说过这样的话,真是个蠢女人。

  【窦太后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一门心思的想把梁王刘武立为皇太弟。况且之前的七国之乱里,是梁王顶在前面,缠住了吴楚联军,消耗叛军的气势,有泼天之功啊!

  这又有血缘又有能力,不比你那些才几岁、十几岁的儿子们可靠?】

  【这一次,是景帝的另一个近臣袁盎出手了。

  袁盎问窦太后:“太后您想立梁王,请问将来梁王过世后,又该立谁?”

  窦太后不假思索:“当然将皇位还给皇帝的儿子了。”

  袁盎大声说道:“那梁王的儿子呢?他们愿意吗?两家的后代必然会为皇位打起来。”

  窦太后被问住了。

  然后袁盎趁热打铁:“您老说‘殷道亲亲’,您可知殷商的后人宋宣公,就是因为将王位传给弟弟,弟弟死后想把王位还给哥哥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不干,两家五代人相残相杀,把宋国折腾散了架子。”

  这个“五代人相残相杀”,让窦太后沉默了。

  刘武就此正式和储位无缘。】

  【那刘武能甘心?于是他派了刺客去刺杀这个袁盎。

  还不是一次两次,是连续派了十几波刺客啊!不弄死袁盎誓不罢休。

  咱也不知道梁王是怎么想的。是,袁盎死了,你是出了口气,但是人家一查就知道是你干的啊,你哥能放过你?非要作这个死?

  果然景帝知道后大怒,最后还是大臣们和姐姐馆陶公主居中调节,景帝才装模作样的原谅他,但也疏远了很多。】

  袁盎和刘武的事情距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所以中朝官们也不是很清楚。

  居然十几次?这梁王果然被宠坏了啊……

  【这时候,刘启终于才排除了所有的阻碍,将刘彻立为太子,将他生母王娡立为皇后。】

  【刘彻立储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要单独拿出来说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馆陶公主。

  我记得up小时候,那时候流行的说法都是馆陶公主权势大,刘彻母子是小透明,刘彻能当太子全靠抱馆陶公主的大腿,因此他登基后对馆陶的女儿陈阿娇皇后也极尽纵容。】

  刘彻脸色一变,大声斥责道:“一派胡言!”

  【后来信息发达,史料也多了起来,于是又有一部分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说刘彻四岁就封王了,他从小就是景帝属意的人选,这一路上位跟馆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不可取。事实应该是综合起来的,刘彻确实在景帝的候选前列,但馆陶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前面说过,景帝没有嫡子,长子他也不是太满意。可有窦太后的压力在那里,只能先立长子,堵上悠悠众口。但是他肯定得有个备选啊,那备选选谁呢?

  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是栗姬生的,中间从老四到老九是其他三个姬妾,而从老十刘彻到老十四,都被王氏姐妹包圆了,可见王氏姐妹入府后的盛宠。

  所以如果对老大不满意,那么老二老三这同母弟肯定不会考虑。

  其他的老四到老九,只能说……更拉跨。

  老四是个结巴;老五小小年纪就骄奢淫逸;老六就是东汉刘秀的祖先,但母亲只是后宫侍女;老七人品不行,史书评价是“巧佞卑谄”;老八更是年轻轻就开始沉迷美色;老九更是重量级,正是那位有一百二十多个子孙,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

  再加上王氏姐妹盛宠不衰,两个人加在一起生了三女五男,还有和王娡定了婚约的馆陶公主在说好话。

  刘启真是越看刘彻越顺眼,将他当备份然后立为太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次别说中朝官,就是刘邦夫妻、刘启君臣还有刘彻都震惊了。

  多少?子孙一百二十多个?!

  就算他三代,一百二十多人也不少了,别说羊了,豕彘都没这么能生啊。

  刘启心想:老六,看不出来,真是六啊。

  【不过,馆陶虽然和王娡私下结盟,立了双重婚约——没错,除了我们熟知的刘彻和馆陶女儿陈阿娇,其实还有馆陶的二儿子陈蟜和王娡的小女儿隆虑公主。

  但“金屋藏娇”的故事并不是记载在正史里的,而是出自一本叫《汉武故事》的志怪小说。

  《汉武故事》是一本奇书啊,虽然它的分类是志怪小说,但是后世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典故都出自这里,包括相如论赋、还有刘彻小名叫刘彘刘小猪,甚至陈阿娇这个名字都出自这里。】

  “什么?朕的小名?胡说八道!”

  刘彻愣了一下,然后反应过来:“这汉武大帝是说的朕?”

  “大司马,你听见了没?”

  没点名的卫青回道:“陛下雄才伟略,天人之姿,被评价为大帝是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