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205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只要将柴荣本人的过往经历,制作成视频,在赵宋境内的天幕上连续循环播放三天就好了。

  少以商贾起家,阅尽人世炎凉,既登帝座,乃奋然振策,矢志中兴。

  高平一役,亲执旌麾,破北汉铁骑于霜雪之野;南征三载,扫荡淮右,十四州俯首;北伐幽燕,四旬而三关三州尽入版图。

  更兼修法度,裁冗兵,均田赋,抑佛剔弊,扫平五代乱绪,复见升平旧观。

  人格魅力这块也是直接拉满。

  驾驭群豪,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

  更兼爱护百姓,天下归心,灭佛时一句“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是何等的绝世风采。

  放在历朝历代的明君之中,都属于天花板级别存在。

  打着灯笼都难找一个缺点。

  天幕最后还来了一句点评:就算将赵宋太祖、太宗合为一人,亦不足望其项背。

  士庶百姓:!!!

  他正是我辈期待已久的圣明天子啊!

  必定能够横扫万钧、荡平胡尘,太平盛世终于要来了!

  天幕暖暖的,很贴心。

  播放完了世宗的生平纪录片,并没有停下,特意还给赵宋的几个反面教材,拉出来溜了溜。

  对比之下,十分惨烈。

  尤其是赵祯,他是当朝皇帝,故而戏份最多。

  评论区,“善良”的脱脱也给观众们分享了《宋史》相关章节,特别是《食货志》和《地理志》。

  赵祯亲政的景祐元年,1034年,全国有“口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一”。

  赵祯死的嘉祐八年,1063年,全国有“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

  整整三十年,人口仅仅增加了22万人,平均年增长7330人。

  为何会如此?

  赵祯在位的这段时间,只爆发了区域性的零星小战,并无举国动员的大战。

  三十年,经历了两代人的更迭。

  没有战争,百姓安定下来,自然就会生孩子。

  放在别的明君手中,妥妥是开创治世、扩充人口的大好机会。

  厉害的治世,可以将人口提升到两三倍、三四倍。即便是比较拉垮的治世,比如元嘉之治,也能变成原来的1.5倍。

  而赵祯不一样。

  他治下的人口,即便是算上了新出生人数,依旧每年只涨7330人。

  哦豁,问题大了!

  按常理而言,三十年间人口翻倍才是正常的发展趋势。

  赵宋的情况也确实如此。

  赵祯一死,仅过了43年。

  到了大观元年,人口已经暴涨至“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多了2031万人,平均每年增长47万。

  为什么百姓都是一样生孩子,但在别人治下,人口翻倍。

  在赵祯这边,人口数却还保持不变?

  那只能是因为,有这么多数目的人,虽然出生,却由于种种苛政,意外地死掉了。

  所以,新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两个数据一对冲,才会变成年增长7330人。

  表面上看。

  “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是他的人口总数,实际上,也可能意味着几乎等同的死亡人数。

  真的太可怕了。

  两千万人就这样无声无息消失在了历史的缝隙里,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血淋淋的数字是不会说谎的,一行行触目惊心。

  万朝观众都惊呆了:赵祯你可真行啊!

  净损失两千万人,你一个人的破坏力足以比肩整场安史之乱。

  平时大家骂贼子侵略者,都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但啥样的贼子能贼得过赵祯啊?

  此人的治国能力,已然糟糕到了一种空前绝后、令人发指的地步。

  哪怕放在昏君当中,都属于第一档,不令堡宗专美于前。

  到底谁踏马不长眼,竟然还给他吹出一个「仁宗盛治」来了?

  观众再一看,哦,原来是赵祯运气好,亲爹死得早!

  早年没亲政的时候,刘娥在位,塑造了一堆政绩。

  刘娥执政的第一年,即天禧四年,宋朝那个时候还不记口数,只记户数,有“主戶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

  刘娥去世的时候,有“主戶一千二百四十六萬二千三百一十一”。

  十二年间,人口多出了足足一倍。

  后人写史书,这笔政绩就理所当然记到了赵祯头上……

  也是给他吃上老本了。

  史官对此大多赞誉有加。

  当然也不乏眼明心亮之人,比如黄宗羲。

  老先生可不管别人怎么想,一向坚持做自己。

  他对讨厌的家伙,更是恨之欲其死,写书的时候逮住赵祯就是咣咣一通大骂。

  赵宋位面的人看了视频,简直毛骨悚然,哪里还想着反抗。

  后周军队就是我们的王师,当然要箪食壶浆相迎!

  世宗陛下快来吧!

  ……

  李重进没费一兵一卒,顺利接管了汴梁。

  周军纪律严明,于民无犯。

  城中百姓安然如故,依旧平静地过着自己生活,对新君王充满了期待。

  但赵氏宗室的末日来了。

  李重进在历史上起兵抗宋,满门葬身火海,恨意比天高比海深,根本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宗室。

  管他什么主系旁系,尽杀之。

  别扯什么宽容大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血债只有血偿!

  李重进杀红了眼,好在他还知道分寸,罪止赵氏男丁,一个不留,公主郡主之类的倒是都赠了金,放出宫去。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

  直到来到了福康公主府。

  李重进平时不爱读书,评论区的资料也很少看,自然也不知道福康公主是个什么人。

  他母亲的封号是福庆公主,跟她就差一个字,看到「福康」这个名字还怪亲切的。

  所以手一挥,特许她带走公主府的所有财产。

  公主收拾停当。

  因为东西太多,李重进还拨了一小队士兵护送她。

  他热心提议道:“你有这么多钱,可以去江南买个大宅子,好山好水好风光,不失一世安稳富贵。”

  “多谢将军。”

  改朝换代之后,还能平安终老,确实是个很好的结局了。

  公主立在风中,回望了一会旧府的轮廓,似怅惘似解脱,准备登车启程。

  然而,就在此时,旁边忽然传来了一声大喝:“你不能走,必须得带上我!”

  李重进转头一看,只见一个面目丑陋、外形粗犷的男子蹿出来,一把攥住公主的手腕,就要往马车上挤。

  “你谁啊,鬼鬼祟祟干什么东西的!”

  李重进大怒,手已经按在了剑柄上。

  “李将军,我是她驸马!”李玮连忙躲开,大喝一声,“我们尚未和离,她应该带我一起走!”

  李玮知道,按照自己平素的名声,而且还是赵祯的母族成员,堪称必死无疑。

  眼看福康公主因为李重进的网开一线,得以平安出宫。

  他顾不得许多,哪怕二人平素分居,也紧赶慢赶地飞奔过来,想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

  李重进松开了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公主:“既然是驸马……”

  福康公主内心一片冰凉。

  她恨极了李玮,数次想要自尽,都被朝中官员阻挠,加上赵祯也不同意,没能成功和离。

  难道后半生就摆脱不了李玮了吗?

  自己是帝女,李玮尚且如此欺辱她,日后为平民之女,那还得了?

  李玮却得意地笑了起来,以为李重进被自己说服了。

  就在这时,李重进说完了后边的半句话:“……那你这眼光有点瘸啊,怎么看上他的。”

  噗,公主忍不住笑了,弯了弯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