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36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大元宰相脱脱:这是我写的传记,大家可以先看看。】

  【大元宰相脱脱:还有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的其他资料,比如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许多的奏折文书、地方公文存档,辛弃疾本人的文集,《美芹十论》、《九议》……对了,稼轩先生,这些可以发上来吗?】

  辛弃疾见到这个称呼,微微一怔,觉得没什么好隐藏的,于是点点头:“发吧。”

  脱脱得到许可,指挥几十名下属将大长篇《美芹十论》输入。

  还顺带上传了八卷完颜构本纪,三卷《宋孝宗本纪》,三卷《金世宗本纪》,《虞允文传》,《李显忠传》等一些辅助阅读材料。

  众人不由竖起大拇指。

  欧阳修,你瞧人家脱脱多敬业,发几十个新章节不带喘气的。

  再看看你,文章到现在还没更新一个字!

  【周世宗柴荣:朕见了《美芹十论》的十条军事战略,字字珠玑,不禁想起了王朴给朕的《平边策》,也是同样的高水准。】

  【北魏文明冯太后:朕看辛弃疾言辞犀利,淋漓如刀,将宋孝宗迎头一顿痛批,可谓毫不容情。李冲提议立三长制的时候,也是如此雷厉风行,当朝怒斥守旧派众臣。】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尤其是《美芹十论》里的这一句「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沉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一针见血,颇有狄仁杰平时劝谏朕,匡正得失的风范。】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巧了,辛弃疾的文章也让孤想起了苏绰的《六条诏书》,虽然并非一个领域,但贤才们高瞻远瞩,通察时局,忧心国家大政,思想上都有相通之处。】

  【咏絮才女谢道韫:请问四位君主,王朴、李冲、狄仁杰、苏绰给你们上书之后,现在都如何了?】

  【周世宗柴荣: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北魏文明冯太后: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哦不对,孤才是丞相,苏绰是孤的谋主。】

  观众:“……”

  合着你们是专门跑这儿炫耀丞相来了?!

  可怜的辛弃疾,别人家的良臣都得到了重用,视如珍宝,只有他一直被埋没。

  观众本来还在嘻嘻哈哈,但随着继续往下阅读,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忧郁。

  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拼凑出辛弃疾的一生,当真是寂寞如雪,长歌当哭,万种凄凉。

  故事的开头,一切都还意气风发。

  少年鲜衣怒马,聚兵山东,旌旗拥万夫,挥剑裂浮云,以五十骑驰入五万人营地,生擒叛贼首领张安国。

  祖父羁留在北方沦陷之地许多年,常怀南归之意,携他一道“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谋划未成,却已郁郁而终。

  他怀着祖父的遗志,南渡归宋,授官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茫茫世路沉浮。

  从建康,到滁州,湖南,再到上饶,铅山,绍兴。

  当年南下之时,数十日就走完的路,却终此一生都没能再北上返回。

  这一路上,他亦有过许许多多的尝试,欲以一人之力,弥补百年帝国残山剩水之局。

  创办飞虎军,镇压茶商起事,整顿地方乡社,又一次次上书朝廷制敌之策,备战之略。

  可庙堂太高,纵然用尽四十年的岁月,也不能让那些血泪与疾呼穿透云霄,上达天听;

  江湖又太远,他心有牵念,不能就此放下一切,归去寄情山水,隐逸林泉。

  这世上最悲哀的事啊,莫过于让人亲眼见证一场毁灭。

  你见过理想最炽热的绽放,以为可以照亮万顷长空、亘古永夜,从此再深的坚冰都会因为心头热血而消融。

  却没想到,那并不是开端,而是最后的终结。

  从此整个余生,都在看着风中摇曳的星火一点点熄灭,残烛灯烬,伴随着□□,都终将无可挽回地殁于风雪。

  午夜挑灯梦回,尚思边疆烽火,征战心依然。

  到最后,却都化作了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了解过辛弃疾的生平,再看他的诗文,就会觉得每一行每一句都写满了遗憾。

  那是生不逢时,倾尽一生却仍旧不能补天裂的长恨。

  千百年过去了,仍在风中传唱不休。

  然而,很快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魏文帝曹丕:辛弃疾的作品很好,可见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位作者将自己的生平付诸笔墨,声名自可传于后世。】

  【魏文帝曹丕:但朕有一个疑虑,辛弃疾目前才二十出头,脱脱就将他未来创作的所有诗文发上来,那他以后写什么?如此大面积的作品披露,似乎不甚妥当。】

  【梁朝中书令沈约:我也早就想指出来了,脱脱真是个莽夫,一口气上传了足足八百首,对辛弃疾来说太不公平。】

  【诗鬼李贺:八百首……这得呕心沥血写下多少锦囊佳句,才能凑齐八百之数啊。】

  【彭城才女刘令娴:问题不大,辛弃疾看起来很有才,以后即兴再创作新东西就是了。】

  【宣城太守谢脁:我倒觉得让辛弃疾的诗文提前流传出来,是一件好事,并且对他未来的创作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长安少年王勃:请问小谢,何以见得呢?】

  【宣城太守谢脁:因为辛弃疾这些作品,特别是中晚期作品,几乎都是基调沉郁之作,是命运不平的悲诉,坎坷人生的见证。等一下给他换了皇帝,他不必再经历这些痛苦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再写这种风格的诗文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观众恍然大悟。

  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又说「文章憎命达」。

  似乎一个文人总要熬尽心血、历经波折,才能以血泪打磨出一篇绝世佳作。

  蔡文姬半生辗转北境,尝尽辛酸,方有《胡笳十八拍》的天地同悲;

  庾信历遍国破家亡,流亡千万里,终于捧出声声泣血的《哀江南赋》绝唱。

  但观众们还是觉得,宁可让辛弃疾的作品风格变一变,也不想再看见他吃那种苦头了。

  再说了,他那么才华横溢的人,写什么不是写,我们都爱看!

  “幼安,你看——”

  陆游从评论区收回目光,握住了朋友的手,无比关切地说:“那么多人都很喜欢你,一直在支持你,莫要难过了。”

  辛弃疾默然,垂下的眼睫轻轻颤动。

  任谁得知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如此凄惨,都冷静不了,他需要一点时间缓缓。

  最让他痛心的,其实并非个人的遭遇。

  而是直到四十多年后,中原土地都没有被收复回来,神州陆沉,满目疮痍,何时能够止歇。

  陆游本想安慰他几句,表示自己与他同在,但转瞬想到了自己,尚未开口,就变成了一声轻叹。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唉,他心想,我们都一样。

  ……

  【后唐庄宗李存勖:诸君有没有觉得,辛弃疾的故事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齐武帝萧赜:怎么,你是又想起郭崇韬了,觉得心有戚戚?】

  李亚子:???

  这家伙真是白长了一张嘴!

  “安时,来合个影”,他反手拉过一旁的郭相公,咔嚓一张发到评论区。

  本朝现在好着呢,不劳你瞎操心啦!

  郭崇韬无奈,但还是配合了自家陛下的动作,怀中抱剑,露出了一个冷漠端庄的营业式假笑。

  “亚子所言,朕也有同感”,李世民若有所思,很快找来姚思廉,发了一篇文章上去。

  《梁书.羊侃传》。

  姚思廉是从秦王时期就归顺他的老臣,十八学士之一,近来,李世民指派他去主修《梁书》。

  羊侃的年代比较靠后,本来没那么快写到他对应的卷数。

  但因为之前他上了「壮志未酬榜」的缘故,就先把那一篇传记单独拎出来撰写。

  梁末看似距离他们很远,足足七八十年,其实,也就是两三代人的岁月。

  姚思廉就出生在梁朝覆灭的那一年。

  他父亲姚察也是史官,历仕梁、陈、隋三朝,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资料,故而,本次写作十分顺利。

  姚思廉虽然不是什么大文豪,论文采,可能远远不如欧阳修,但也足以让万朝观众从中了解羊侃的一生。

  沉默。

  读完书后,万朝都是如死一般的沉默。

  羊侃和辛弃疾之间相隔了六百年,命运轨迹却无比相似,让人痛彻心扉。

  辛弃疾的爷爷辛赞,曾被迫栖身于北方沦丧之地,所以亲自教导孩子,欲匡济江山、一雪国耻。

  羊侃的身世也颇为类似。

  他爷爷羊规,是刘裕培养出的北府核心将领之一,在刘裕去世后,作为主力参与了宋文帝的元嘉北伐。

  这场北伐以惨败告终,让刘宋从此丢失了江淮之地。

  羊规也滞留在北境,无奈为鲜卑人的北魏政权效力,然而内心凄怆,常怀南归之意。

  羊侃自小就被爷爷带在身边,学习各种武艺兵法,诗书文学。

  他是个天才,容貌瑰伟,文武双全,学什么都又快又好。

  不仅精通文史,而且天生神力,能在飞驰的马背上拉开六石强弓,计七百二十斤。

  羊侃的武艺冠绝当世,被称作第一神箭手,即便放在万朝也是毫无疑问的猛将天花板。

  他不愿将兵锋对准汉人,就去杀羌人胡虏,率军剿灭了造反的羌人皇帝。

  一箭将羌人主将莫折天生钉死在阵前,因功封侯,也是当朝最年轻的汉人王侯。

  这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正少年意气,春风飒沓,前途本是一片光明。

  但他还记得爷爷南归的遗愿,所以毅然起兵,反抗北魏。

  孝庄帝闻讯大骇,派使者加封他为司徒、泰山国公,甚至允许他永为兖州刺史,半独立地设置「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