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44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观众们吵吵嚷嚷,最后交给辛弃疾的名单,宛如历朝历代的帝王花名册。

  除去赵佶这种真.昏君,绝大多数君主都名列其中。

  笑死,根本没有半点参考价值。

  辛弃疾看了半晌,终于意识到不能再继续听观众胡扯。

  他将名单搁在一旁,转向文天祥与陆游,沉声说:“我心中有一个理想的人选。”

  文天祥:“我也有。”

  陆游:“我亦然。”

  辛弃疾又道:“此人自微末中崛起,一生金戈铁马,历经大大小小战役数百场,终于平定天下。可惜天不假年,北方未平。”

  文天祥点点头。

  新来的皇帝嘛,肯定得英姿盖世,率军北伐平定天下,荡平残胡,如风扫叶。

  他认为,双方想的应该是同一个人,于是又补充道:“此人虽是武将出身,但亦擅长文治,推行新政,一扫前朝弊病,使朝野风气焕然一新。”

  两国之争归根结底,还是国力底蕴之争。

  因此,新帝不仅要能打,而且还要善治生民,统御有方,富国强兵,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积累之业。

  “正是如此”,辛弃疾欣然道。

  陆游沉思了一会,试探着说:“此人是受禅登基,有数名皇帝直接或间接因他而死?”

  那就没什么问题了,辛弃疾觉得大家已经达成了一致,提议:“我们各自将名字写在掌心,等会给他发邀请函。”

  对面二人均点头同意。

  万朝观众都紧张地等待着。

  【武元皇后杨艳:据本宫猜测,辛弃疾写的可能是吴大帝孙权,他在诗词中提过不少次。】

  【宋哲宗赵煦:那三条标准和吴大帝丝毫不沾边,吴国疆域地跨三州,止于荆、扬、交,孙权自守有余,北伐开疆则不足。】

  【汉武帝刘彻:原来赵煦还活着,你去后世倒也合适。】

  【宋哲宗赵煦:谢谢武帝关心,朕现在每日卧床不起,形销骨立,命在顷刻,大约今生今世再也不能驰骋沙场,收复江关了。】

  【金陵女史王贞仪:唉,命运弄人,似赵构这等废物能够享年八十一,哲宗皇帝却只活了二十五,约等于0.65嘉。】

  【竟陵王萧子良:赵煦再坚持一下,等到位面之间互相连通,就可以从汉武帝那里购买一粒续命丸子。】

  【墨憨斋主人冯梦龙:有没有人能看清辛弃疾到底在掌心写了谁?我这边急等着写文呢,到底是不是吴大帝?】

  【武安君白起:辛弃疾一听见你这话,直接把身子转过去了,背对镜头。】

  万朝观众:笑死。

  冯梦龙的威慑力果然非同一般!

  【魏文帝曹丕:什么吴大帝,分明是我大魏吴王。】

  【景泰帝朱祁钰:什么你大魏吴王,分明是我大明太.祖高皇帝的门卫,可称门卫大帝。】

  【魏文帝曹丕:???】

  景泰位面,朱祁钰见此顿时来了兴致,为观众们讲解道:

  “各位,孙权应该是唯一一个死后还能再重新找到工作的皇帝了吧!”

  “当年太.祖爷爷前往钟山,为皇陵选址,选中了一处云气冉冉、虎踞龙盘之地。”

  “门左有孙权墓,本打算将墓移走,结果太.祖爷爷一挥手,大度表示无妨,还说——”

  “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万朝观众:“……”

  对不起,我们笑得想死!

  【咏絮才女谢道韫: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有两种说法最为盛行,一种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一种是「生子当如李亚子」。如果孙权和李亚子二选一,各位陛下究竟想要哪一位给自己当继承人呢?】

  【唐太宗李世民:当然是亚子。】

  【周武帝宇文邕:当然是亚子。】

  【汉武帝刘彻:当然是亚子……阿斗啊,要不你和李亚子换个位置吧。】

  【汉光武帝刘秀:此议甚好,让李亚子来大汉当皇帝,御驾亲征,冲锋陷阵,一举收复长安,诸葛丞相也不必再每天那么辛苦,出将入相,事事亲力亲为了。】

  【和熹太后邓绥:阿斗可以去后唐待着,反正郭崇韬身任数职,位兼将相,有庙堂之雅量,你就当在自己家里一样,什么事都推给他做就行了。】

  天幕前的阿斗:委屈地抱紧了胖胖的自己。

  又开始了,又开始了。

  祖宗们仿佛有一种神奇的本领,不管谈什么话题,最后都能拐过来取笑他一下。

  【唐太宗李世民:亚子是我大唐的后世帝王,一生风霜只为复兴大唐,与尔大汉何干?】

  【汉武帝刘彻:反正是认亲计入的宗室谱,到哪里当皇帝不是当,来大汉改名为「刘存勖」也可以。】

  李世民一看,顿感无语。

  光天化日之下,汝为何突发梦呓?

  认亲咋了,我大唐皇帝慧眼识英才,凭本事认下的绝代雄主,凡是讲刘彻这种台词的,一律按酸话处理。

  【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你既然羡慕,不妨去找之前评论区出现过的汉光文帝刘渊、昭武帝刘聪、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一干人等。想来,他们一定很乐意认下这段亲戚关系。】

  【汉光文帝刘渊:是啊,武帝爷爷,你别看朕有匈奴血统,朕可擅长打仗了。】

  【后汉高祖刘知远:武帝爷爷,朕虽然是沙陀人,但也是与你精神最贴切的大汉继承人啊!】

  【北汉世祖刘崇:武帝爷爷,朕对大汉一片热忱之心,日月可鉴!】

  【咏絮才女谢道韫:你看这种场合,刘聪就不说话,因为他很忙。他同时立了十个皇后,其中三个有名分,七个没有名分,但佩戴皇后绶玺,整日流连于后宫。】

  【汉昭武帝刘聪:没错,武帝爷爷,朕完美继承了你的作风,对美人们可好啦,而且不拘男女呢!】

  刘彻:???

  看看人家李亚子,再看看眼前这一堆倒贴都不要的什么匈奴沙陀歪瓜裂枣。

  这一刻,他简直想手动把刘聪等人拍死。

  ……

  东吴位面。

  孙权看着评论区观众一口一个「门卫大帝」,喊得十分亲切,顿时气不打一出来。

  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朱祁钰,平白无故怎么就多长了一张嘴!

  他也看过《庄宗本纪》,所以有自知之明,自己是真的打不过李存勖。

  承认这点不丢人。

  反正万朝能打过李存勖的,其实也没几个。

  当然,孙权心中其实也不虚。

  怎么着他也是坐断东南、虎视三江的英主,先后组织了十次北伐,李存勖固然是个军事天才,其他方面却有短板,政治能力奇差无比。

  真对阵起来,没一点在怕的。

  ……

  很快,又有一个新的倒霉蛋出现,为孙权分担了火力:

  【观音皇后沈婺华:辛弃疾这个描述,听起来很像我外公,本朝高祖武皇帝。】

  【隋朝开府仪同三司王颁:沈皇后,你竟然提名陈霸先这个老贼,真不知是何居心。就不怕害得辛弃疾有命出征,没命回来?】

  这个王颁,早在第一次许愿的时候就发布愿望,希望陈霸先赶快暴毙。

  观众见他恨意如此之深,宛如怨鬼,不禁愕然询问。

  王颁一点没保留,直接将事情全部捅了出来:“陈霸先老贼,当年背叛我父,篡国开基,我恨不得扒其皮食其肉吮其血!”

  从前,陈霸先与他的父亲王僧辩,少年即相识,志同道合。

  后来恰逢侯景乱梁,大盗移国,二人遂在白茅湾歃血为盟,立誓并肩征战,扫灭奸邪:

  “臣僧辩臣霸先同心共事,不相欺负,若有违戾,明神殛之……”

  昔日同饮的热血尚未干涸,誓言还在风中回荡。

  结果万万没想到,陈霸先刚一平乱,转头就瞄上了帝王之位。

  此刻,王僧辩在他眼中,已经不是亲密无间的知己,而是帝座前的拦路虎,绊脚石,当然要除掉。

  于是悍然发动了偷袭。

  王僧辩还打算和他一起匡扶幼主,光复大梁,何曾想过会被最亲密的战友背刺,建康城被攻破的时候,他还在从容不迫地办公。

  陈霸先居然恶人先告状,质问道:“何以全无防备?”

  王僧辩都被他的无耻给气笑了,冷冷回了一句:“委公北门,何谓无备!”

  我把建康城的北门放心交给阁下把守,你当然长驱直入,来去自如,何必再问。

  陈霸先自知理亏,也不拖拉,当夜就将王家满门缢死。

  只有一个幼子王颁因为在荆州逃过一劫,闻讯泣血,一恸而绝,立志为父报仇。

  接下来数年中,王僧辩的女婿、旧将、好友纷纷起兵自立,誓要为他报仇,在江南之地四处割据,燃起战火纷纷。

  陈霸先被反叛军包围在中央,只留下了建康城这一块小地方,史称,“号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

  他也是头铁,手底下地盘充其量也就是个村长……往大里说,也就是个城主,就勇敢地登基称帝了。

  这份自信,真可谓光耀古今。

  考虑到他在登基后仅仅一年半就死了,很可能就是打算最后过一把皇帝瘾,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这一下,可坑苦了继承人。

  亏得他的侄子是千古明君,才堪堪稳住了局势。

  否则,陈霸先定然可以享受到在史书里,和侯景、安禄山等人并传的待遇。

  陈文帝陈蒨在位六年,平定八个军阀,扩张七省,统一南方,攻占交趾,直抵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