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68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虞允文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欧皇,光是这一下,差不多就把一座佛寺的收入赚回来了吧!

  “啊这。”

  虞允文本人也没想到运气会这么好,怔了半晌,早就被各路热情的玉雕师傅一拥而上,围在中间,热情地向他预约这块料子。

  有的说要雕踏雪寻梅,有的要雕鹰击长空,还有的要雕各种珠宝挂饰。

  那下刀的大师傅倒是被挤到了最外边,他见到谢晦头上的发簪,仔细端详了几眼,忽然道:“我记得这个,值不少钱吧。”

  “确实不少”,谢晦点点头。

  当然,也有好大一部分是因为辛弃疾这一声「哇」,所产生的溢价……

  那切刀师傅又道:“我还记得,当初在四十多年前吧,也开出了一块巨大的料子,比今天这块还要好,更加毫无瑕疵,是我平生见过最好的。其中的大部分被拿去崇圣寺雕刻成风铃,剩下一小块,就做成了你的发簪。”

  谢晦微感惊讶。

  他想到自己的发簪是一块玉的边角料,顿时有些不高兴,将辛弃疾一扯:“走走走,去崇圣寺把主料要过来。”

  崇圣寺毕竟是大理皇家寺庙,今日又刚闹过一场,辛弃疾点了一队甲兵跟随。

  虞允文唯恐他二人闹出事来,连忙派人跟上。

  围观人等还以为要对崇圣寺动手,当即浩浩荡荡,紧随其后,如同一条长龙。

  于是,崇圣寺里的僧人正在忧心忡忡,住持被抓走了,就听见门外一个小沙弥急匆匆地跑进来,哭丧着脸大叫:“不好了!那个姓谢的魔头要过来灭门了!”

  众僧人:!!!

  待听闻谢晦道明来意,众僧几乎是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下一瞬,想起了什么,却是面色大变。

  谢晦抱起手臂道:“怎么,你们不愿意?”

  为首的一名僧人战战兢兢地向他行礼,几乎匍匐在地,道,翡翠风铃挂在三塔的檐角。

  而三塔最中心的一座,是大理开国太祖段思平的骨灰塔,无法进行攀越。

  谢晦听得眉头微皱。

  但他到底不是不讲道理的,不至于为了一个风铃,就去拆了人家开国太祖的坟。

  大理的其他皇帝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位开国太祖确实统治有方,令人敬重,至今民间香火未绝。

  他叹了口气:“也罢……”

  辛弃疾忽然问:“小玉很想要风铃吗?”

  “那当然啦”,谢晦拔下自己的玉簪,握在掌心,有点叹息地说,“一点余料都这么美,主料想来会更好看吧。”

  辛弃疾道:“好。”

  他指派了几个人,将一张网兜挂到下方。

  “借弓箭一用。”

  众人正不解其意,忽见他取来一旁卫士的弓箭,拨弦试了试,而后拈弓搭箭,在五百步开外瞄准了高塔的檐角。

  虞允文也是箭术高手,忍不住上前一步,说道:“弓箭的射程没有那么远的,而且,骨灰塔立得太高了,足有数十米。”

  “我知道”,辛弃疾神色平静地说,拉弓如满月,猎猎一箭射出。

  这一箭,果然如虞允文所料,在半路就气力不竭,出现了下坠之势。

  正在众人齐齐叹息的时候,他紧接着,又射出了一箭,如流星般激射而出,不偏不倚瞄准了前一箭的尾巴。

  就这样,两两撞击,终于让前一箭急如星火般,再度腾空而起,不偏不倚地穿透了风铃的绑带,随着叮地一声清响,铮然下落。

  观者一片死寂。

  直至辛弃疾上前,将风铃拿起,他们终于如梦初醒,爆发出海潮一般的掌声。

  谢晦无比惊讶地看着这一幕,感觉自己手都在发抖。

  辛弃疾走到他面前,把风铃放在了他掌心,有点骄傲地扬眉说:“幸不辱使命。”

  “天呀”,谢晦怔然握紧了风铃,缓缓露出了一抹灿烂的笑容,“谢谢幼安,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虞允文看了看高塔上的箭痕,又看了看远处欢呼的万千行人,良久,不觉叹服道:“世间竟然真有这样的箭法……”

  昔年羊侃舞槊,观者如堵,树枝都为之折断,今日始知非虚。

  万朝观众只有一个念头,天啦噜,辛弃疾还是人吗,他是怎么做到将弓箭用出热武器效果的?

  这一箭的功效也*很显著。

  崇圣寺的僧人被吓破了胆,他们知道,就算大理太祖复生,也不可能比得过辛弃疾。

  钱没了就没了,总比命没了好。

  所以,为了活命,以崇圣寺为首的各大寺庙,麻溜补交了所有赋税,献上财产,从此闭门清修,甘作苦行僧。

  谢晦对此特别满意。

  解决了一桩心事,他开始继续向其他地方磨刀霍霍。

  ……

  大理国最棘手的除了根深蒂固的佛门,还有驳杂的民族构成。

  光主体民族,就有四十多个。

  这段时间,各路土司酋长纷纷前来国都谒见新主,语言杂七杂八,宛如开了场大杂烩。

  已经达到了「咫尺天涯」的效果,那就是,你和他面对面站着,如果没有向导,你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谢晦听了半晌,饶是他一贯智计百出,和别人手脚并用地比划了半天,也颇觉心累。

  最后得出结论,汉化,必须汉化!

  要在全境内推行汉语,这一代人往后,整个大理国境内必须以汉文作为唯一的同行语言!

  试想,他们是要将大理融入大宋,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份子的,如果连语言都存在天然隔阂,怎么能够彼此相连沟通?

  因此,谢晦决定从临安调遣一批读书人过来,快速进行推广汉语。

  语言改变要从最基层做起,从此,哪怕是街边的一块路牌,或是坊市的一块牌匾,都必须全部改成汉语。

  一开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记忆,还会加上当地小语种注释,等过渡期一过,统统只留汉语。

  百姓不识字也不要紧,学几个关键词总是必须的吧?

  比如汉语数数的一到十,汉语的一些生活常用字,务农的百姓要搞明白稻黍稷麦豆的汉语怎么说,经商的要搞明白「牙行」这一类的词汇用汉语怎么说……

  大批读书人被源源不断地从临安拨过来,每个村都入驻了一个,教导当地百姓。

  赵宋那么多冗官闲职,地小名头多,天天闲得发毛,这不得赶紧给他打发到边疆来,为刘宋帝国建设大好河山?

  什么,你说不愿意?

  笑死,人的九族只有一个,且行且珍惜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编写一本汉语教材,作为当地所有人的必备资料。

  为了最大限度进行推广,该教材已经被制作成了儿童小画书的看图识字版本,精选数百个常用字,制作成系列图书,进行免费放送。

  赵宋别的不行,印刷术更新得嘎嘎快,抄了佛寺又得到一大笔钱,不缺乏资金,就这么开始推广了起来。

  谢晦将编写教材这个重任交给了虞允文,并且叮嘱道:“你「随意一试」就好。”

  懂不懂啊,这「随意一试」四个字的含金量!

  虞允文:“……”

  谢小玉,你使唤我的时候,是真没把我当外人。

  但此事确实干系重大,他也没有推脱。

  重新拿出了当年考取进士时,头悬梁锥刺股的作风,开始刻苦学习夷语,和酋长们交流。

  主打一个学到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少年檀道济吃着新出炉的点心路过,见他一脸摇摇欲坠,于是加油打气道:“虞相公莫要气馁!你可是文武双全之才,不就是区区十几门外语吗,相信自己可以的!”

  虞允文:“……”

  谢谢你的信任,但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虽说大理王室都精通汉文,但偏远诸部落的汉化程度着实不太够,各自为政,地处荒僻。

  不过,他们彼此既然能够交流,语言确有诸多共通之处。

  都以僰文(白文)为核心,进行各种变体的演绎。

  虞允文找了几个土人,一边交谈一边学。

  他多少是有点语言天赋在身上的,仅花了大半个月,就熟练掌握了口语,已经可以自如地和部落酋长们交谈了。

  酋长们很是感动,虞允文愿意学我们的小语种,可见很尊重我们,是自己人!

  在一番促膝长谈后,尽皆表明了归顺效诚之意,其中甚至包括一项桀骜不驯的乌蒙三十七部。

  不过呢,可能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北府兵的练兵场地就在隔壁。

  训练时杀声震天,直冲云霄,观者无不深感战栗,面如土色。

  要了命了,这谁遭得住啊!

  这日,虞允文在宫中送走了自蛮波丽国的国王,这是所有大型部落酋长中的最后一位。

  段家人和高家人都被封为国公,运往临安,新的汉人官吏也即将到达。

  南宋从前与大理的马匹交易频繁,并不缺乏了解行情之人。

  如此一来,整个大理从此就彻底并入大宋版图了。

  斜日西沉,彤云倾江,璀璨的神辉将远处整片苍山染成了金色。岁暮的风轻柔地吹过衣角,虞允文结束了一天的事务,独自立在殿前,遥望长空。

  他半生已过,鬓角已有了第一丝星痕。

  但身姿依旧挺拔,眸光也依旧清澈锐利。

  就仿佛这些年的岁月,江流如箭月如弓,都在浮光掠影、宿草摇风间悄然逝去,再回首,犹是青衫登玉殿的少年人。

  在这一瞬间,虞允文想起了很多从前的事,最终迎向晚风,轻轻地说。

  “对不起,是我食言了——”

  当年,曾有人告诉他:靖康之耻,朕当与圣相共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