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8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庐陵太守欧阳修:各位,我倒是想发新章节,但我还没写好,安史之乱期间的稿子我就写了张巡这一篇。】

  他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

  北宋嘉祐位面,欧阳修输入完这一行字,摊了摊手,将目光移向了面前的稿纸。

  《新唐书》今日赶稿进度,(-50/1000)

  邪了门了,怎么还会有负数?

  自然是因为,他本来打算利用这一个清闲的午后进行写稿,至少要写完一篇《帝王本纪》才行。

  结果,评论区的人才特别多,观看他们聊天超快乐的。

  欧阳修一边写,一边摸鱼,整个下午一共写了18个字。然后翻回前天的稿子,发现有一段冗余,思索一番决定删除,共计删去68个字。

  这样一算,好家伙,还倒赔了50个字进去。

  不过,欧阳修完全无所谓,摆烂一时爽,一直摆烂一直爽。

  作为大宋著名鸽子,他平生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拖稿,曾创下拖欠朋友陈舜俞父亲的墓志铭,长达十五年的惊人记录。

  《新唐书》是官修史书,拖皇帝的稿子更是快乐翻倍。

  今天写不完就明天写,明天写不完就后天写,反正花费十年二十年,死前总会写完的(战术后仰.jpg)

  欧阳修这样想着,当即就毫无愧疚之心地告诉评论区的《张巡传》读者们:

  要稿子?

  对不起,我们家没有这种东西!

  本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

  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纷纷大怒:

  【唐太宗李世民:速速回去写书,尺璧寸阴,大好时光怎可轻辜!】

  【吴国公尉迟敬德:陛下和满朝文武都等着你的下文,结果你说你没写好。嘿呀,你也就是欺负最近天下太平,本将军在修生养性,不然这刀已经架你脖子上了。】

  【后周宰相王朴:史书都没写好的人有何资格在评论区讲话,天幕应该直接给他禁言,不写完《新唐书》不准出来。】

  【承天太后萧绰:欧阳修,万朝观众都在捧心期待,你今日若不投袂奋起,写个几千几万字,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壤之间?!】

  【东晋大司马桓温:孤倒要看看,欧阳修与谢安石谁更能拖,是九锡先到,还是新唐书的文稿先出。】

  【魏文帝曹丕:本以为钟太傅的拖延程度已是登峰造极,未料后世人才辈出,青蓝相继,竟又出一欧阳修,失敬失敬。】

  【秦始皇嬴政:欧阳修位面的皇帝行政太差,若放在大秦,早给他关起来,不眠不休也得把文章作好。】

  【彭城才女刘令娴:下一轮许愿的主题有了,把欧阳修关进书房不见天日,专门写《新唐书》,别的啥事不许干。】

  【季汉征南将军姜维:要是天幕也能对欧阳修进行写作直播就好了,这样,既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他写的新内容,也可以随时监督他,以免他怠惰。】

  欧阳修:???

  汝听听,这一句句还是人言否?

  刹那之间,催更的评论就刷出去了成千上万条,面对这么多的催促,他的选择当然是……

  被子一盖,继续躺平摆烂了。

  他甚至还贴心地给万朝观众找好了代餐,不得不说,人还怪好的嘞。

  【庐陵太守欧阳修:诸君,时间不早,我先去睡了,写书的事情明天再说。】

  【庐陵太守欧阳修:在我之前的几十年,后晋宰相刘昫撰写过一本《旧唐书》,你们自己看吧。】

  欧阳修找了几名下属,将旧唐书的内容输入到天幕上,随后就放心地回去睡觉了。

  这下,不会再来烦他了吧?

  观众们将信将疑,点开一看,不禁陷入了死寂。

  其实单独看《旧唐书》,也不算差劲,已经达到了官修史书的平均水准。

  比起北齐魏收的《魏书》这种著名秽史,质量还是高很多的。

  但架不住大家已经看过了欧阳修的文章,有此珠玉在前,后来者顿时被比到了尘埃里去。

  “……”

  淦,万朝观众气愤地握紧了拳头,觉得欧阳修根本不做人。

  谁要看这个干巴巴枯燥乏味,刻板教条毫无文采的《旧唐书》啊!

  它甚至只用短短几句话就概括完了《张巡传》的所有情节,太敷衍了!

  欧阳修,你有本事找代餐,你倒是有本事回来写文呐!

  【作者有话说】

  欧阳修:你们尽管催,更一个字算我输(咸鱼粘锅.jpg)

  咱就是说,虽然张巡的卡片本位面用不了,但李隆基(以及李亨)这两个不干人事的家伙,也蹦跶不了几天,过一段时间还是把他们换掉的。

  打算给张巡和安史之乱的受难英杰们换成一个明主过去(某个非典型明主?一个很能打,很有趣,真性情的人,要不要猜猜是谁呢)

  5

第5章

  ◎强国致富的秘诀就在于......◎

  欧阳修面对万朝观众的声讨,倒头就睡,睡得很安详。

  大家见他如此油盐不进,真是满心气恼,却也没什么办法。

  笔在人家手里,欧阳修不肯写,总不能提刀逼他写吧?

  且不说这强行逼出来的文章质量怎么样,万一把人惹恼了,他给你在史书里大大抹黑一笔,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因此,观众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向后晋年间,刘昫等人编写的《旧唐书》。

  旧唐书卷帙浩繁,欧阳修只上传了安史之乱相关的章节。

  从一百零四卷《高仙芝传》开始,至一百二十四卷《颜真卿传》终,外加一卷《忠义传》。

  观众边看边吐槽。

  一时间,评论区叽叽喳喳,宛如开了一个读书分享会:

  【大唐宰相房玄龄:《旧唐书》截止至《忠义传》已有一百八十七卷,比以往所有史书的篇幅都长,以此推断,我大唐国祚漫长,无比兴旺昌盛。】

  【梁朝中书令沈约:看来,唐朝的时间跨度比宋朝(这里指刘宋)长,我写《宋书》只写了一百卷。】

  【武元皇后杨艳:大家都读完一百零四卷《高仙芝传》了吗,本宫觉得事情的发展颇为荒谬,造反的明明是安禄山,被唐玄宗一纸诏书斩杀的却是高仙芝、封常清。】

  【岭南圣母冼英:明摆着在捏软柿子,二人有何罪,以至阵前死?】

  【北齐文宣帝高洋:呵呵,高仙芝手握重兵,就应该顺势斩传令的宦官,起兵反了李隆基!这天子之位,既然李家昏君坐得,为何我高家人坐不得!】

  【咏絮才女谢道韫:高仙芝太可惜了,一点反抗都不做就赴死,哪怕是临死前提刀杀了边令诚,拉几个人一起下地狱,也比这般憋屈至极的死法好。】

  【明穆太后庾文君:此言甚是,书里也说了,高仙芝死前告诉下属,「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兵齐呼曰:“枉”,其声殷地」——可见,高仙芝部下此刻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稍加引导,就具备了兵变的条件。】

  【昌国君乐毅:唉,三军齐呼一声枉,读书到此处,谁人不落泪。】

  【魏文帝曹丕:封常清也很可惜呀,观其遗书,「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一腔忠贞报国之心,溢于言表。】

  当然,高仙芝毕竟不是金银财宝,有喜欢他的,自然也有讨厌他的。

  甚至出现了一名黑粉:

  【齐高帝萧道成:朕觉得高仙芝还是死了好,他一个高丽人,就算起兵别人也不服他,还不如慷慨就义,换一个万世美名。】

  【北魏文明冯太后:萧氏岛夷一开口,就知道是乱臣贼子当惯了,一片贼心昭然若揭。】

  【陈朝大将军韩子高:萧道成倘若生在天宝年间,想必又是一个安禄山。】

  【齐武帝萧赜:咳咳,朕为父皇说句公道话。安禄山起兵固然引起生民涂炭,糟糕至极,这唐玄宗难道就值得给他效命了?换作你在高仙芝的位置上,你不反?】

  正在看书的观众们:“……”

  这还用思考吗?

  当然是反了他丫的,犹豫一秒都是对手中兵权的不尊重!

  唐朝以前的众人,尤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位,政权更迭在他们看来纯属寻常事。

  天子这种东西,兵强马壮者自为之。

  你可以称帝,我当然也可以。

  正所谓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在纷纷扰扰的风云变幻中,张巡这样为国殉难的忠臣,格外令人敬佩。

  他们自己的国家危难时,也有这样的忠臣。

  曹魏,有起兵反抗司马师专政的大魏忠臣毌丘俭,倾东南之兵,奋全力西向,以一州之力对抗司马家的满朝兵马,赴义成仁终无愧。

  西晋,有以身相护惠帝的嵇绍,惠帝后来指着衣衫上的血痕,落泪说,“此嵇侍中血也,勿去。”

  东晋,有独守北方二十年的刘琨,在五胡乱华、蛮夷环伺中,保留最后一方汉人土地、竖起最后一竿汉家旗帜。

  刘宋,有拥护幼帝即位的袁粲,谋划起兵诛灭权臣萧道成,寡不敌众遭灭。长子为其挡箭,一并慷慨就义,正所谓,“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

  梁朝,有在故主身亡之后,依旧高举故国旗帜的王琳,盘踞荆江上游,力扛四海之兵。为政宽和,素得人心,被杀时南方百姓“泣而从之”,扶棺相随十余里。

  北魏,有颍川名士荀济,为孝静帝元善见谋诛权臣高澄,事败之后,严辞谢绝高澄的招揽,坦然赴死。

  南陈,有岳阳王陈叔慎,于国灭天倾之时,十八岁少年独守湘州孤城,壮烈牺牲。

  隋朝,有江湖游侠沈光,骁勇冠绝当世,因感先帝恩义,欲突袭宇文化及复仇,被人告密,仓促间不及披甲,力战而亡。

  ……

  碧血丹心,千古相传,从来不因时空的转换而改变。

  然而,观众们能理解并敬佩这一类的忠臣,却不能理解,世上居然还有高仙芝这样的「奇才」。

  高仙芝难道是木头人吗,手下那么多的兵马,守的还是潼关要道,根本不知道挣扎反抗?!

  当然,观众更不能理解的还是唐玄宗。

  我大魏/晋/宋/齐/梁/陈/周/隋,平日想杀手下功高震主的大将、权臣,只有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