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老公进城的乡下小媳妇重生了 第318章

作者:由北向南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当然兜里有钱另说。

可大哥大嫂在家里种地,一年到头,收入一眼就能看到底,要说有钱在京都买房谁信?

他看了看手里提着的菜,忽然问他们:“你们还没吃饭吧?盼晴正在做饭,要不吃了饭再回去?”

赵建忠不想吃他的饭,他眼睛一转,他就知道他肚子里没憋什么好事,以免消化不良,他宁愿回家煮挂面:“不去了,天热,回去随便煮点吃的就行了。”

赵卫东劝道:“我买了肉,还买了条鱼,你们回去还要做饭,不如吃了再回去?”

赵建忠不想去,赵俊杰却笑眯眯道:“爷爷,既然二叔这么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咱们就去吃顿现成的,免得回家还要做饭,更何况你是二叔的父亲,当父亲的吃一顿儿子的饭,难道还不该吃吗?”

刚刚二叔听到他们家在京都买房,脸色变来变去的,后面又忽然喊他们去吃饭,不知道打什么主意。

不管打什么主意,他都想去探探再说。

赵卫东没想到大侄子说话这么扎人,他装没听明白他话里意思:“爹,俊杰都这么说了,你就答应吧,自从我搬到镇上,你和娘还没在我们家吃过饭呢。”

赵俊杰眼睛不由睁大:“爷爷,二叔搬到镇上得有七八年了吧?你们竟然从没去他们家吃过饭?”

他心里不仅有点点震惊,而是十分震惊,爷爷身为村干部,经常去镇上开会,也经常在镇上吃饭,这么多年,二叔竟然没喊他过去吃一顿饭?

他还当着侄子面说出来,他脸不臊吗?

赵卫东听出侄子话里意思,瞬时涨红了脸,他想到这么多年丈母娘有事无事就来镇上,有时吃了午饭就走,有时在家里住一两天再走,每个月都会来五六趟,而自己爹娘却从没在自家吃过饭......

赵建忠见他脸色青白交错,很是精彩,双手背在后面:“那就去吧。”

不管他什么目的,还没有老子怕儿子的道理。

说完拿起摇把,启动拖拉机。

到了赵卫东家,坐在堂屋吃西瓜的张大娘看到他们很是意外,忙站起来笑容满面说:“俊才爷爷来了,快进来坐。”

赵建忠摆手:“大姐,这是我儿子家,你才是亲戚,应该我招呼你才是,你也太客气了。”

张大娘脸色有些不自然,讪讪坐下。

赵建忠说完,坐下拿起桌上的刀,开始切西瓜,切完西瓜招呼道:“张家大姐,吃西瓜,别客气。”

张大娘唉唉两声,手却没动。

赵建忠又看向俊杰俊逸:“这是你二叔家,跟自己家没什么区别,西瓜切好自己拿。”

张盼晴正在厨房做饭,听到声音,走出来,看到这情形,脑子没多想就脱口而出:“爹怎么来了?”

赵建忠面不改色,继续吃西瓜。

赵卫东心情本就不好,听到她的话,心情更恶劣,说道:“我爹不能来?”

张盼晴察觉到他脸色不对,忙开口:“不是不是,这不是爹很少来家里吃饭,我有些意外嘛?”

俊杰抱着西瓜:“二婶,刚刚二叔说爷爷从没来你们家吃过饭。”

张盼晴扯了扯嘴,想反驳,可她仔细回想,公公婆婆好像确实从没来家里吃过饭,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

张大娘僵硬地坐在一旁,看着闺女的神色,也不知道该给什么反应,她没想到闺女的公公婆婆从没来他们这里吃过饭,想到自己隔几天就来一趟闺女家里,一时间更不自在了。

俊杰看他们不说话,啃起了西瓜。

他原先在镇上读书,有时会和同学出来吃饭,他都遇到过好几次俊才外婆跟着二婶买菜,然后两人说说笑笑回家。

他觉得孝顺岳父岳母是应该的,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丢在一边不管不问吧?都该孝顺。

二婶对爷爷奶奶不热络,他就不说了,可二叔这个亲儿子,也对爷爷奶奶冷淡,一顿饭都不喊他过来吃,就很不应该。

第432章 赵卫东夫妻

张盼晴回厨房继续做饭,赵卫东看向他爹:“爹,你们坐着歇会儿,我进去帮忙做饭。”

赵建忠抬头:“啰里啰嗦,在自己儿子家,我还能把自己当客人?好好招待他们外婆才是。”

张大娘:“......”最后半句话可以不说的。

张盼晴和赵卫东走到厨房,张盼晴忍不住嘀咕一句:“爹怎么那么说话?”

赵卫东瞅向她:“你觉得我爹说的不对?”

张盼晴把肉拿出来洗:“也不是不对......”

赵卫东沉着脸:“你娘来走亲戚,我爹让我们好好招待她,有错吗?”

张盼晴低着头:“我没说有错。”

这些日子,她对自己娘也有些烦,她已经渐渐意识到自己娘在一些事情上很过分,很多事她不想听她的,可当娘的要来闺女家住几天或是吃顿饭,难道还能把她撵出去?

赵卫东继续说:“我是女婿,比你两个哥哥对你爹娘都要好,你娘嘴馋想吃肉,就往闺女家跑,回回来都割肉,咱们三个孩子,我工资只有那么点,要是今后三个孩子都考上高中,多少钱才能供出来?要是你娘今后还来这么勤,没必要每次来都买肉,平常我们吃什么,她来也吃什么......”

张盼晴脸有些烫,以前她娘经常来,她不觉得有啥,还以此为荣,觉得她结婚后让爹娘享福了,哥哥姐姐都没做到的事,她做到了……

现在却不那么想了,她其实同意赵卫东的话,可她要真敢这么做,她回娘家,绝对会被她爹、哥哥嫂嫂还有两个姐姐说教。

爹娘生养了她,她也怕她那样做,会被说不孝。

赵卫东又道:“他们要是因为这事骂你,你和他们说是我让这么做的,让他们过来找我,我倒要看看,他们好不好意思来找我,天天吃肉,谁家吃得起?”

张家五个孩子,总不能只逮着他们薅。

张盼晴心里震动:“我知道了。”

她不是不孝,他们兄妹五个,他们也可以去哥哥姐姐家,轮流着解馋,那样她的压力会小很多,她有儿女,也要养家,爹娘会理解吧?想来会的。

赵卫东看她一眼,慢慢说道:“大哥大嫂去京都买房了。”

张盼晴猛地停下手里动作:“你说什么?”

赵卫东又说一遍:“大哥大嫂去京都买房了。”

张盼晴睁大眼睛:“他们怎么忽然去京都买房了?”

“我估计玉华在京都买房时,大哥大嫂就有了想法。”

赵卫东说道:“杨明安是独子,他爹娘能干,家里也没什么大事,存了多年的钱都给他了,更何况人家还有三个能干的姐姐帮衬。”

“大哥不同,他们去年才买了拖拉机,我们有三兄弟,京都房子那么贵,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钱......”

张盼晴知道他话里意思,他在怀疑爹贴补了大哥钱。

她其实也有点怀疑,当然公公婆婆也没那么多钱,不过是贴补的多少而已,或许赵锦舒也借了钱给他们,想了想说道:“他们不是在卖衣服吗?或许卖衣服挣了不少钱?”

赵卫东怀疑:“他们衣服卖那么便宜,能挣多少钱?”

张盼晴说道:“可他们卖的多啊,要是不赚钱,他们那么费力做什么?”

赵卫东:“你的意思爹娘没贴补大哥钱?”

张盼晴说道:“我没那么说,多的没贴补,少的还能没给吗?”

“公公婆婆一向看重大哥大嫂,就连赵玉华赵锦舒赵锦城三个都向着大哥大嫂,谁知道他们的事?”

赵卫东不再说话,自嘲一笑,爹娘打小就看重大哥,毕竟他是长子,可大哥在老家有房住,他们还在租房,他宁愿补贴大哥在京都买房,也不愿管他有没有房住。

饭菜做好,端上桌,赵建忠招呼张大娘吃饭。

张大娘被他热情地招待着,头一次觉得,哪怕最爱吃的肉,嚼起来也没啥滋味,也第一次觉得闺女家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

至少在闺女公公婆婆面前,她没有那么理所应当!

张盼晴在旁边看着她不自在的样儿,想到原先她来到家里大摇大摆的架势,心里有些复杂。

她娘一边觉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把闺女当外人,一边又把闺女家当自家,想来就来。

可明明大嫂二嫂的娘来玩两天,她都会嘀嘀咕咕,小话一大堆。

在她心里分明也觉得身为丈母娘不该老去闺女家,可她却经常来自己家......

吃过饭,赵建忠又抱起西瓜切开,招呼亲家母吃西瓜。

张大娘摆手:“刚刚才吃了饭,这会儿不饿。”

赵建忠递给她一块:“吃块小的,解解渴。”

张大娘接过来。

赵卫东坐在一旁,看向他爹问道:“爹,大哥大嫂在京都买了房,今后会搬到京都去吗?”

赵建忠:“这是自然,不然买房干嘛?瑾台说,秋季就让俊杰俊逸去京都读书。”

张大娘听到这话,西瓜也顾不得吃了,看向赵建忠:“你们家老大也去京都买房了?”

赵建忠点头。

张大娘心里泛起了嘀咕:“京都买房这么容易吗?”

赵建忠抬头笑道:“当然不容易,我家三丫头搬到京城一年了,才再次遇到有人卖房,我那小女婿看着合适,赶紧打电话回来让他们大哥大嫂买下来,他们大哥大嫂也相信他,听了他的话后,什么都没说,收拾行李就过去了。”

张大娘:“这房子不便宜吧?不过,你还当着书记,家里还有鱼塘,一年到头想来能存不少钱......”

赵建忠大笑着摆手:“我们已经分家了,再说我就是有点工资也不多,鱼塘里的鱼也卖不了几个钱,更何况我还有个小儿子,我家老大知道我负担重,即便他们兜里钱不够,也没向我张一下嘴,我家大儿媳妇回娘家借的钱。”

“她那两个哥哥嫂嫂先前就说,不管他们买房还是盖房,需要钱,直接去家里拿。”

“娘家兄弟姐妹多,就是好,有需要的时候,才没有那么难。”

老大虽然跟他说不缺钱,可他不傻,两口子回到家没多久,就去了王家村,肯定还差钱,找小麦哥哥嫂嫂借钱去了。

张大娘干笑两声。

赵卫东听完他爹的话,琢磨着他的表情,难道爹娘真没给大哥钱?

赵建忠继续说:“卫东那我也不担心,当初花钱给他买了工作,每个月工资领着,俊才他妈也是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呢,有事还能不帮忙?”

张大娘终于找回了声音:“我家种地的穷......”

赵建忠:“我大儿媳妇她娘家也是种地的,我们家也是种地的,大家都大差不差,全看自己心意。”

第433章 兄弟姐妹

张大娘顿时如坐针毡,一张老脸火辣辣的。

她不傻,不会听不出卫东他爹话里的意思,这是在点她呢,说他们张家对闺女没多少真心,没有他大儿媳娘家好。

可闺女已经嫁人,现在是他们赵家的人,难道不该是他们当公公婆婆的为儿孙打算吗?

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张家出头啊?

赵卫东见丈母娘脸色涨红,看来她也知道这么往闺女家跑不合适,也知道他们不仅没帮衬闺女,还经常到闺女家打秋风。

赵建忠装没看到她的脸色,继续说道:“去年卫东要买房,回来找我借钱,我和他娘快六十的人了,还有一个小儿子在读书,其他几个孩子都已经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唯独这个小儿子还不到二十岁,他学习又好,但凡有点出息的人家,砸锅卖铁都得把他供出来,我哪来的钱借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