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北向南
余淑英见他换上了棉袄棉裤,眼里有些欣慰,说道:“只有面粉也不行,我给你拿了颗大白菜,把白菜洗干净炒炒,兑点水,拌面疙瘩特别好吃。”
陆瑾台看着她眼里的善意,忽然转身回房。
余淑英愣了愣,跟着他进屋,看到他脱下解放鞋,这才注意到,他脚上还是一双单鞋,她皱皱眉,见他拿出里面的鞋垫,从里面掏出两张十元的现金。
捏着钱,他僵硬地蹲在那里,他们那么帮他,他不能回报不说,就连一点钱,也只能从鞋底下掏出来......
而这钱还不是他的,他被人送上火车前,李教授特意让他换上了这双鞋。
余淑英面色如常问道:“你是想买什么东西吗?”
陆瑾台站起来,低声说:“这些东西都需要钱,我......”
这钱是从他鞋里拿出来的......可他没别的东西......
余淑英打断他:“锅、菜刀、盆、木桶都是村里的,你身上的棉袄棉裤和被子都是旧的不要钱,你的钱留着吧,今后好应急。”
陆瑾台坚持把钱给她,余淑英看着他脚上的解放鞋,拿了十块钱:“这点钱就够了,那十块钱你留着吧。”
陆瑾台微微松了口气。
余淑英回到家后,小儿子还有孙子孙女们在外面玩回来了。
十岁的赵锦城现在读四年级,今儿周末,又下着雪,不知道跑哪儿玩到这会儿才回来,他问道:“娘,你去哪儿了?”
余淑英说:“出去忙点事。”
孙子孙女们还没读书,看到奶奶回来,都围了过来。
王小麦从灶房出来笑着说:“让你们奶奶歇会儿。”
一群孩子这才散去。
晚饭后,余淑英和赵建忠躺在床上,两口子小声说着话。
“......从鞋底里面掏了二十块钱出来,我看他很不安,可能觉得这钱从那里拿出来不合适。”
“我心说到底是大城市来的文化人,有啥不合适的?他这情况能保住二十块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我收了他十块钱,我看他连双棉鞋都没有,去镇上看看给他买个毛巾牙刷牙膏肥皂什么的,那点面粉也吃不了多长时间,再在村里给他换点杂面,搭配着吃。”
现在买啥都要票,光有钱没有票也不行,杂面也只能在村里给他淘换了。
赵建忠:“鞋子问问他的鞋码,给他找双旧棉鞋吧,买东西需要的票,我找陶主任问问,他那里有。”
余淑英嗯一声:“我看他跟老大差不多高,他的鞋应该和老大一个码子,老大家的给老大做了一双棉鞋留着过年穿的,让他把那旧棉鞋给他穿吧。”
赵建忠:“行,就这样吧。”
第二天要上课,余淑英把这事交给了王小麦,外面到处是雪,赵建忠把票拿回来后,王小麦闲着没事,拉着赵宏泰就去了镇上。
第三天,赵宏泰拎着东西去了陆瑾台那里。
赵宏泰到的时候,陆瑾台正端着碗默默吃着饭,看到他来,忙放下碗,站了起来。
赵宏泰看着他碗里稀稀拉拉的疙瘩汤,没有一点热气,说道:“冬天天冷,饭做好就快些吃,免得饭凉了。”
陆瑾台没说话,这饭其实是早上做的,他没吃完,中午继续吃,他不想费柴加热,就吃了冷饭。
赵宏泰见他不说话,又说:“你那十块钱,我娘给你换了些杂面,还有牙刷牙膏毛巾肥皂......”
陆瑾台忙拒绝道:“那钱是给你们的,是买屋里这些东西的钱。”
虽然他知道那十块钱根本不够置办这些东西的。
赵宏泰摆摆手,笑着道:“那些东西不值什么钱,都是大队的东西,东西就放在这里了。”
说完,他就走了。
陆瑾台看着桌上那些东西,能让他活下去的东西,怎么可能不值什么钱?
雪过天晴,路面干燥起来,村里那些知青没闲着,捡柴的捡柴,捡牛粪的捡牛粪,剥花生米的剥花生米。
陆瑾台也被安排出来干活,捡柴,至于村里的牛,是不可能给他们这些知青或是下放来的人喂的,牛是村里的生产主力军,他们什么不懂,再把牛喂病了或是喂死了,他们得悔死。
赵建忠从镇上回来,路过一群知青,他们跟他打招呼,赵建忠点点头。
旁边村里一个和锦舒玩得好的姑娘看到他,笑着问:“建忠叔,锦舒啥时候回来?”
赵建忠笑道:“快了。”
那姑娘说:“建忠叔,锦舒回来,让她来找我玩。”
赵建忠:“好嘞。”
赵建忠骑着自行车走远了。
剩下一群的年轻男女嘻嘻哈哈说说笑笑,那姑娘说:“锦舒自从高中毕业,不是去舅舅家,就是去姨妈家,要不然就是跟着她大嫂去她大嫂娘家,我们都好久没在一起玩了。”
旁边一个姑娘打趣说:“你娘不是在给你相对象吗?你还想着玩啊?”
那姑娘慌忙看看周围,见没人注意才不好意思道:“别乱说啊,锦舒比我们还大点呢,她都不着急,也不知道我娘急啥。”
陆瑾台捡着柴,渐渐走远,心里不受控制想,原来jinshu是个女孩,他们家都是好人,这个叫jinshu的女孩,那么受欢迎,想来也是个善良的姑娘......
他赶紧打断思绪,人家是一个小姑娘,他想这些做什么?
第482章 番外-初相识3
路干了,余淑英每天要上课,让大儿子去趟他们大舅家,把闺女接回来,再是带了口粮过去,也不能一直待在舅舅家。
赵宏泰到大舅家的时候,大舅娘正在扫院子,其他人都去赶集了,看到大外甥来,笑开了脸:“我就说今天天气好,家里要来客。”
赵宏泰把手里他爹蒸的干菜包子递给她:“大舅娘,这是我爹蒸的,拿点过来给你们尝尝。”
包子是杂面混着白面做的,他爹手艺好,虽然没肉,也非常好吃。
大舅娘嗔他一眼:“来就来了,还带啥东西?你就是不带东西,难道还不给你饭吃?”
赵宏泰就笑:“我爹整天忙活,难得下厨,做了包子当然得拿过来给你们尝尝。”
大舅娘脸上笑容灿烂,领着她进屋,还没到屋里就神神秘秘说:“你知道锦舒去哪里了吗?”
赵宏泰当然不知道,就好奇问:“去哪了?”
大舅娘卖个关子,让他坐,又拿搪瓷缸子去灶房给他倒水,倒了水出来,端到他面前的小方桌上放着:“喝点水,暖和暖和身子。”
赵宏泰接过来,水烫,刚抿了口,就笑开了:“还是大舅娘疼我,还特意给我放了糖,在家里,我娘对我都没这么好。”
大舅娘笑道:“你娘听到这话,该捶你了。”
赵宏泰一脸笑。
大舅娘坐下来,说:“咱们村的小学有个老师腿摔断了,不能教书了,学校想找个代课老师,帮忙代两三个月课,刚好锦舒在这里,她又是高中毕业,你大舅听说这消息就想办法让她过去了,那老师的工资给她......”
他们村有个高中生,人家家里有关系,给他安排在了公社教书,自然不可能回来帮忙代课。
那些知青倒是蠢蠢欲动,可村里人宁愿让锦舒代课,也不愿让知青代课,实在是他们村这些知青太闹腾了,整天都是事,只是一个代课名额,说不定都争得头破血流,索性不给他们希望。
这是好事,赵宏泰为妹妹高兴,不过还是担忧问:“她会上课吗?”
大舅娘就说:“原先那老师你以为又会上什么课?文化还没有锦舒高呢,他也就碰到好时候,遇到村里建学校。”
既然不能接锦舒回家,赵宏泰也没多待,坐了会儿,就走了。
大舅娘拦着不让走:“吃了饭再走呗?”
赵宏泰:“家里还有事......”
大舅娘不高兴道:“大冬天能有什么事?吃了饭再走。”
最后,赵宏泰还是没留下,回去后,和爹娘说起这事,赵建忠和余淑英都很高兴,余淑英笑着说:“休息的时候,我过去看看,让她好好教,明年我把我的工作给她。”
王小麦乐起来:“锦舒细皮嫩肉的,干不了地里活,好在文化高,倒是适合教书......”
张盼晴突兀开口:“这不合适吧?”
屋里人齐齐看向她,余淑英问:“有啥不合适的?”
张盼晴说:“家里几个孩子呢!”
总不能好处都给一个姑娘家吧?要说给大哥,她就不说了,可给赵锦舒,她将来早晚会嫁出去,凭什么啊?
赵宏泰摆手:“我一个大老粗,字都懒得写,更别说教书了,娘想让给谁就让给谁,千万别打我的主意。”
王小麦也说:“可不是,玉华也不喜欢学习,锦城倒是爱读书,他还小,咱家数来数去也就锦舒能接娘的班了。”
至于赵卫东,他在镇上工作,更不用考虑他。
赵建忠看他们一眼,对自家媳妇说:“你们说得欢喜,锦舒不一定愿意接你的班。”
闺女可舍不得她娘回来干地里活。
张盼晴笑起来:“就是啊,锦舒要是心疼娘,肯定不会接娘的班。”
余淑英瞥她一眼,看了眼她挺起的大肚子,说道:“好好养你的胎,还有一个多月就生了,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张盼晴抿抿嘴,再抬头时,笑着问:“娘,我怀这胎时一直想吃酸,都说酸儿辣女,你说我这胎是小子吗?”
她已经生了两个闺女,这胎肯定是儿子。
余淑英看向她,语气难得的严厉:“在我们家闺女儿子都一样,你大嫂生了两个儿子,你前头生了两个闺女,我都同样对待,你要觉得生了儿子,就能被家里区别对待,那你可想错了,但凡让我看到你对文雅文秀不好......”
张盼晴忙打断她说:“娘,我绝对不会对她们不好的,我就是一连生了两个闺女,想要个儿子,儿女双全......”
心里却有些恼怒,赵家和他们张家真是不一样,要是她爹娘听她大嫂这么说,一定要笑歪了脸。
赵建忠站起来:“明天我去趟余家村,再给锦舒送点粮食,先前炼的猪油也挖点。”
王小麦说:“多挖点,她不在家,家里割肉她都没吃到。”
赵建忠乐呵道:“听老大家的。”说完,就走了出去。
张盼晴斜了眼大嫂,这个大嫂一向会讨好婆家人。
这之后,赵锦舒就在余家村小学教书,平常也就休息时,回家住一天,开课后,又回去上课。
年前,张盼晴生了小子,别人高不高兴不知道,反正她自己特别高兴,赵卫东也很高兴,经常从镇上拎肉回来给她补身子。
家里又添了个小侄子,赵锦舒自然开心,买了布又找她娘要了点棉花,找人帮忙做了一双婴儿棉鞋给小侄子,她是不会做鞋的。
张盼晴看着棉鞋,还算满意。
学校放假,赵锦舒回家后就感冒了,她一感冒就很多天好不了,一个年都被她爹娘拦在家里不许出去玩,生怕她感冒加重。
二叔家的锦春过来找她玩,看着她病恹恹的:“你这一生病,年都过不好,想出去玩,大伯大伯娘也不让。”
赵锦舒靠在被窝里,拿了她爹从公社拿回来的报纸看,听到她的话说:“外面那么冷,我也不想出门。”
上一篇:恋爱攻略,但恶毒女配
下一篇:返回列表